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发明
45861300000010

第10章 古代生活科技发明(4)

目的是除掉海水中的水分,使卤水达到饱和以供结晶之用。盐滩中有句俗语:“卤是盐的娘,有卤就有盐”,卤源的充裕与否,直接影响着产盐量的多少。所以在海盐生产中,制卤工序是一个最重要的过程。第三,修滩。因为海盐生产是露天作业,盐是在滩池内产制出来的,整个滩池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经过浸泡、脚踩和风浪冲刷,损坏的很严重,造成堤埝颓塌,沟道淤塞,池底宣软不平,因此在每一使用阶段必须进行修整。修滩时间,一般在春初和秋季两个阶段进行大修。第四,结晶。结晶就是将饱和卤水放入结晶池内,加卤、活碴、撤卤等操作程序。结晶完成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采盐了。采盐过程包括加卤、洗涤、破碴、扒盐、除混、集坨保管等程序。

板晒、坦晒和坎晒仅在一些场区使用,故不详谈。

谈了海盐以后,接下来看一看池盐(亦称湖盐)的产制方法。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内蒙的高原和沙漠地区。由于湖盐是天然盐,因此,生产方法比较简单,把盐湖上面天然结成的盐盖用铁钻戳开,然后用铁勺捞取即可。湖盐生产容易机械化。湖盐的生产方法,除天然盐进行直接捞取外,也有个别地区利用湖内卤水或凿井汲卤,然后利用太阳和风力蒸发成盐的,如山西运城盐池就是这种生产方法。湖盐中的卤水晒盐法,其生产过程及操作方法与海盐滩晒基本一样。

接下来谈谈矿盐和井盐的生产方法。矿盐的盐层厚薄不同,含盐量有多有少,因此,在生产上有直接开采和取卤煎盐两种方法。新疆、青海等地的盐矿,盐层厚,质纯洁,可露天开采,用爆破或其他方法把牢固的盐层打成碎块,直接取出即可供食用或工业用。四川的井盐矿离地面较深,不能直接采取,而是先打井并注入淡水,将矿石溶解,然后将卤水由井内汲出经煎制成盐。云南的矿盐,因为矿层中含有泥沙,需要先将矿石取出溶解,再煎熬成盐。

井盐所用原料是地下卤水,凿井取卤,煎熬成盐,其制造方法分直接煎卤和淋卤煎盐两种。

卤水浓度高的采用直接煎卤,就是将卤水取出后,经过沉淀直接放入锅内煎熬成盐,如四川自贡等盐场就是如此。卤水浓度低的采用淋卤煎盐,将卤泼洒在土或灰上晒干后淋卤煎制,如四川大宁、开县等地就是如此。

最后来看一下土盐的产制方法。土盐的原料是盐渍土,这种土壤的形成,在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经常受到海水的浸透使土中积聚了大量盐分。在内地的某些低洼地区,因为排水不便,附近地区泥土中的盐分被水溶液溶解后都积聚到这些洼地,并因地面水分的蒸发,地底含有盐分的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向上升,而把盐分带上来,在土壤表面结晶而成为盐渍土。土盐的产制方法,就是刮取这些含有盐分的泥土,扫聚成堆,运到淋池里面。从上面倒入淡水,就可淋出卤水,然后再倒入锅中煎制成盐,或放在池中利用日光晒制成盐。

通过以上几种制盐方法可以看出,制盐不外乎直接取得固体盐块(如有些矿盐等)和浓缩盐水而出盐晶。但是,在对于一切含食盐的水溶液的浓缩上又有日光晒和用火煮两种方法。因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日光不足,干季太短,纵然是从海水制盐也不能不用火力来补助,即用日晒法制得卤水,再由火力去蒸发结晶。这就是晒煎并用法,在我国南方的沿海地区因为日光不足而且气候不干燥,干季不甚长,也常常采用。日晒法前面已讲过了。下面简单谈一下用火加热法。蒸发食盐溶液有直火加热法和间接加热法两种。

直火加热法通常是用适当尺寸的浅锅,将浓缩的盐水,放在里面,用煤作燃料,而以直火煮沸蒸发。各地制盐都用铁锅,铁锅也分两种,一种制于熟铁,一种制于生铁。其构造形式也有不同,其釜底也有的加用黏土等物质,以增加其耐久力,且防局部的过热。

间接加热法主要用蒸汽(亦有用电热的),且因利用种种机械的装置促进蒸发,所以亦可称为机械制盐法。旧式的煎熬法,自始至终都依赖燃料的热力。其间所发生的蒸汽全部放散,毫无利用,所以燃料的消耗极大。且因规模很小,制品品质不能一定,所以现在多采用大规模装置,尽量利用蒸汽热力。利用蒸汽加热的蒸发法有常压蒸发和真空蒸发两种。常压蒸发法在北美采用较多,优点是一可节省燃料,二可品质甚均,适于大规模制造。真空蒸发法虽然设备费用高昂,但其所得食盐,结晶极细,品质也好,可得到含有998%氯化钠制品。在燃料节约方面更具其长。在普通的敞锅里,每用煤1吨(含有灰分15%~20%)要收得2吨的食盐,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用三效真空罐,要制出5吨~6吨的食盐,并不是难事。此外,生产效率很高,也是其长处所在。用此法的工场,每日可制得500吨~700吨的食盐。

油漆工艺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漆器工艺,就是这种丰富的遗产之一,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精美的工艺品。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油漆工艺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

早在舜禹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知道从漆树上割取漆液用来作饮食用具,并且还作祭祀和纪念祖先、记录战功的各种“礼器”。《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黑染其外,朱画其内”。可见当时的漆器极为珍贵。

殷商时期,漆器工艺,出现了镶嵌装饰。在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安阳殷墟墓葬中,就发现了用绿松石、玉、野猪牙和蚌壳等装饰的木器的遗迹。

到了周代,漆液除了作生活日用器具外,还被利用作兵器、车马器的涂饰,以增进器物的坚牢和美观。这个时期的车篷都加以修饰。在漆的颜色方面,是黑多赤少,成为一种“雀饰”

。另外在镶嵌装饰方面,能够将螺钿磨成片做成各种几何纹样,作为器物的花边装饰。同时还发现使用白色涂作修饰。

春秋时期,已经重视漆树和桐树的栽培。《诗经国风》中有“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曰鼓瑟”,“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等句。在工艺方面,漆器工艺又有新的进展。春秋晚期精美的修漆彩绘的几、案、俎、鼓瑟、戈柄、镇墓兽等,都有实物出土。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漆器,是我国漆器工艺由成熟阶段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期。战国时期已经设有官营的漆林,由专门官员掌管。《史记·老庄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在装饰技法方面,战国漆器包括彩绘、镶嵌、针刻、雕绘、金银铜钅口、金银彩绘等。金银装饰更为独特,长沙和成都出土的漆盘、漆盒就在边缘镶上薄银铜片,既美观又牢固。在器形上,从彩绘漆棺、镇墓兽、木俑到日用的耳杯、豆、奁、盒、盘、笾、几、案以及乐器、兵器的附件,无不应有尽有。在图案纹样方面,战国漆器有龙凤纹、鸟兽纹、云雷纹、菱形纹等几何纹,以及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狩猎、歌舞、晏乐、房屋、树石之类等作为器物的图案装饰。

秦代文化受了战国时期的影响,所以漆器工艺不论在胎形、品种、纹样装饰以及制作技法等,都继承了战国遗风,并加以改进和提高。河南泌阳、四川荥经两处的秦墓,都出土了一些秦代漆器。湖北云梦出土了近600件秦代漆器。这些器物,品种繁多,造型别致,纹样生动,做工精细。就器形而言,秦代云梦漆器有圆盒、长方盒、双耳长方盒、扁壶、耳杯盒、耳杯、奁、勺等。秦代漆器工艺,在战国和汉代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汉代漆器极为发达,分布广,品种多,制作精,数量大。汉代漆器工艺高超,堪称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黄金时代。《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阴室”的记载。阴室是制漆时的专用房间,因为漆醇在阴湿环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干后又不容易裂纹,阴室的设置正是为此提供条件。汉代漆器主要产地以四川的广汉郡和蜀郡为中心。并且官营工场发达,在制漆工场设置工官管理。在官营漆器作坊中,有素工、修工、上工、黄涂工、画工、氵月工、清工、造工等工种,可见当时分工的精细。汉代漆器在技法(夹胎技法)以及装饰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漆器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在工艺上,绿沉漆的出现,丰富了漆器的装饰效果。三国时曹操就有绿色严具(方奁),色彩华丽。由于当时提倡佛教,夹漆器的制作,也被利用来塑造“行像”,车载游行。魏孝庄时,孟仲晖曾制造过夹佛像。

到了隋唐五代,在战国、西汉漆器工艺的基础上发展为“金银平脱”。就是把金银薄片雕成花纹胶粘在漆胎上,上漆后经打磨推光,现出闪闪发光的金银花纹,和漆面平托于器表,十分考究。唐代又创制“剔红”技术,把朱漆层层涂在木或金属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浅花纹图案,显出有立体感的图象。同时用蚌壳、玉石装饰在漆面上的螺钿也相当发展。

这些精致的漆制精品成了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奢侈品,如杨贵妃抱金镂红纹双凤琵琶奏于梨园,音韵凄清,飘逸云外。唐明皇造出金镂漆船置于华清宫汤池中,赐安国寺镂金银涂漆讲座、唱经座。唐代宫庭车辂及仪仗,均用彩漆金银进行装饰。五代时候的朱遵度为了总结历代漆工的经验,写出《漆经》一书,是最早的漆工专着,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民间漆器工业普遍。同时官府专设机构制造御用品。在雕漆工艺方面,如明代的张应文《清秘藏》所说:“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极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这类器物至今仍有传世。还有一种叫“犀皮”的漆器,也以宋代所制的较好,涂的是朱黑黄三色漆,和犀牛皮很相像。宋代漆器的装饰技法,在金漆方面,有描金、创金、创彩、滴粉销金等多种。螺钿镶嵌装饰,还将在钿片周围嵌以金银丝圈固,色彩也更加富丽。螺钿镶嵌还用于大的家具。如桌椅、屏风等。清明时节,西湖有销售镶嵌螺钿的交椅,一般为黑漆底上嵌白螺钿花纹,黑白显明,色泽鲜丽美观。

元代漆器工艺,在雕漆和创金方面,更有显着发展。出现了一些名工巧匠,如浙江嘉兴张成、杨茂两家产品声誉极高。他们的作品,国内外尚有传世,技法非常高明。其代表作品有张成的“剔红山水人物圆盒”、“剔犀圆盒”和杨茂的“剔红花卉渣斗”及“剔红山水人物八方盒”等。在创金装饰方面,嘉兴彭君宝甚得名,所创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无不称妙。

明、清时期油漆技术继续发展。生产漆器场所遍及全国许多省市。明代官办最大的漆器厂为果园厂,主要为宫廷制造雕漆产品。在雕漆工艺上,明代主要有两个地区形成两个派系:

一为浙江嘉兴派。元代着名雕漆艺人张成、杨茂一直到隆庆时新安(县)平沙(镇)黄大成和明末杨仲清等都是这一派风格。张成之子张德刚、承继父业,专工漆艺。当时艺人包亮,修漆技艺亦精,也被召用制作漆器。嘉兴派的特点是纹样刀法雄健浑厚,磨工圆润光滑,并不是“漆朱三十六通为足。”可上朱五六十遍乃至一百多遍。除了宫廷雕漆外,民间剔红艺人黄成的作品,可以和宫廷漆品媲美。黄成写了《修饰录》一书,该书分乾、坤二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料、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是现存一部完整的具有总结性的漆工专着。

另一派是云南的雕漆,据文献记载,元代从大理选录大批雕漆名艺人到北京为宫廷制作漆器,嘉靖时期,“滇工布满内府”。其雕制特点,用刀不藏锋,又不磨熟棱角,作风与嘉兴派大不相同。

清代雕漆,继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作风,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特别嗜好雕漆,因而扩大了雕漆的范围,并与玉石镶嵌相结合,发展了大型的雕漆器。如雕漆大屏风、床塌、挂屏等,都用费工的剔彩与玉石镶嵌的装饰技法。

明清时期修漆工艺,装饰技法种类繁多,除雕漆外,漆画、金漆、雕填、推漆等类中又各有多种不同的装饰技法,和犀皮斑纹、填漆、镶嵌等迥然不同。其装饰技法,根据不同图案样或用漆描绘,或雕刻、填漆,或漆堆成纹,均为我国传统技法,在明、清两代,有新的创造。

纵观千年漆器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古老的漆器工艺在绵长的文化长河里,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正因为如此,我国漆器和修漆技术很早就流传到国外。朝鲜、蒙古、日本等东亚国家,缅甸、印度、孟加拉国、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亚、西亚各国,都在很早以前的汉、唐、宋时期从我国传入了漆器和油漆技术,并且分别组织了漆器生产,构成亚洲各国一门独特的手工艺行业。

我国漆器经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人再向西传到欧洲一些国家。在新航路发现以后,中国和欧洲间直接交往,又通过葡萄牙人、荷兰人等不断把我国漆器贩运到欧洲,受到欧洲社会上的欢迎。17、18世纪以来欧洲各国仿制我国漆器成功。当时法国的罗贝尔·马丁一家的漆器闻名于欧洲大陆。以后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漆业相继兴起。最初的制品风格仍旧脱胎于我国,就是欧洲人所谓中欧混合体的“罗柯柯”艺术风格。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随着油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传统的油漆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油漆方法,如无气喷漆法、静电喷漆法和淋浇喷漆法的采用。在漆膜的干燥方面,则采用了红外线和紫外线干燥技术。在喷涂方面,运用压缩空气机和各种型号的喷枪,这是目前应用极为广泛的机械化油漆方法。在打磨和打蜡方面,则采用一些电动或气动的打磨工具和机床,如气动式打磨机和带式打蜡机等。在擦漆方面,也采用了平面擦漆机和擦漆机床等各种擦漆工具。

总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油漆工艺相结合,在漆器工艺的园地里,正在绽放着一朵朵艳丽的漆器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