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宋荦曾说:“石斋先生(黄道周)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清代秦祖永评黄道周“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黄道周是明末着名书法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末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清兵攻陷南京后,黄道周毅然申请前往江西招募军队以保大明江山,在江西婺源不幸被俘,他忠贞刚毅、宁死不屈,在南京壮烈牺牲,临终留下了“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遗言,其高风亮节、昭然于世。
黄道周在艺术上极具才华,他擅诗词、精音乐、工天文、专书画,着述宏富。黄道周楷行草隶皆擅,尤以楷书与行草成就最高。黄道周楷书取法于魏晋,学索靖、钟繇、羲献父子,尤其得力于《急就章》《宣示表》等法帖。从他所书写的《诗翰册》《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册》《张溥墓志铭》《自作诗卷》等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他的楷法精妙,清劲中有腴润、秀雅中带刚健,魏晋气息十分浓厚。清代王文治评价他“楷格道媚、直逼钟王”,是十分准确的。
黄道周传世书法以行草书居多,且更有名气。
行草书是他寄寓怀抱、流露情感的表现方式,从其作品中可见黄庭坚之奇崛、苏轼之宽博、薛绍彭之清俊。黄道周善用侧锋,线条刚劲刻厉、圭角毕露,在布局上多欹侧右耸、字密行疏、险中求隐、奇而不怪、穿插争让、错落有致,作品常常翼然振起,在宽阔纸面上焕发出奇异的光彩。黄道周的行草书体现了明代书法注重姿态的特点,是“尚态”书风的代表作。
后人评价黄道周书法,常认为他的字写得苦涩,作得艰难。在结字、章法上有超迈脱俗的凛然正气,也夹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哀愁。知人论世者皆认为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面临国破家亡境遇而发自内心的痛苦宣泄。黄道周生不逢时、命途坷坎,在仕途的二十多年间,他曾向皇帝上疏三十多次,由于直言不讳,多次受贬,几遭奸臣之害。在明王朝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的情况下,黄道周夙夜长叹,发出“猛士倦梦乡,揽笔自清凉”的感慨。他关注国运民生的忠贞气节,被后人广为传颂。
在黄道周临刑的前一天,老百姓出资买下一桌酒菜送入狱中,黄道周谢过之后,自斟自饮,旁若无人,慨慨然有大丈夫气。然后他要来纸笔,濡墨挥毫,从容书写长卷诗作,毫无力怯之感。他先写小楷,后写行书,末尾加盖印章。诗卷很长,通篇呈现豪迈不羁的阳刚之美,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作品。
在与生命诀别之际,仍不忘记对书法艺术作一次最深情的眷顾,这就是黄道周与书法艺术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