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5868700000058

第58章 赵之谦

清代中后期,书坛上崇碑气息浓厚,出现了一位“盛气凌人”的书法家——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年),字伪叔,号悲禽,浙江会稽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人,历任江西奉新、鄱阳知县、赵之谦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自小眼界开阔、天赋极高,对于经商一行他毫无兴趣,而热心于金石书画。

三十岁以前,赵之谦以颜真卿楷书为宗,学习其笔力雄浑、结体宽博等特点。三十岁时,正逢碑学中兴,他在包世臣崇碑理论影响下,转向主攻北魏碑刻,在《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石门铭》上致力最勤。他理解并接受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艺术主张,在艺术的不断实践中力图发展自己的独特风格。

赵之谦学碑十分灵活,他不像金农、邓石如那样极力追求斩钉截铁的石刻效果,而是透过刀锋看笔锋,领悟古人原有的笔意,在分清刀与笔的刁;同效果之后,他师其笔而不师其刀。因此,赵之谦用笔寓圆于方、寓柔于刚、婉转清秀、神采飞动。

他还凭借颜体书法的根底、篆隶的修养、画家的素质,在结体上达到茂密洞达、别有意趣的境界。后人评他写碑“盛气凌人”“气机流宕、变化多姿”,把碑写活了,形成了独到的“颜底魏面”的风格。

赵之谦的书法才能是多方面的。以碑的笔意来写篆隶,是赵之谦的一大创造。从篆隶中寻找新出路,是清代崇碑者的普遍心理。赵之谦在临写周秦金文石刻、汉代碑版上下了很大功夫,如《三公山碑》《刘熊碑》皆是他取法的对象。然而,赵之谦并非死用功,他尝试用魏碑笔意融入篆隶,两种静态书体便呈现出畅快活泼的节奏感,形成了重按侧锋横刷、一波三折、虚实相生的特色。

将魏碑化入行草之中,是赵之谦的又一项创造。化碑入草,历来是书法家的难题。赵之谦以他盛气凌人的书风、气机流宕的体势、变化多姿的用笔,将古拙、典重的气息化入“流而畅”的行草之中,最大限度地强调点画之间的呼应和映带关系,使魏碑与行草浑然为一体,朴茂生动、韵味十足,令后人大开眼界并得到启发。

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很高,他治印从浙派入门,力追皖派,师法十分广泛。从晚周弥节、秦汉印章、战国钱币、秦诏版、汉砖、汉封泥到魏晋南北朝的碑刻造像,他兼收并蓄,自认为“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对赵之谦印艺十分推崇,称他“深通古籀,而瓦、甓、瓯文字烂熟胸中,故其凿印奇肆跌宕,浙派为之一变,可宝也”。

赵之谦才华横溢,书法之外,工诗、擅画,在经学、文字训诘、金文考据方面多有着述。有《二金睫堂印谱》《六朝别字记》《礼寰宇访碑录》《悲盒媵墨》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