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四大发明古代科技(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5869000000014

第14章 火药的诞生

在我国西汉时期的道家典籍《淮南子》(公元前150年)中就有关于硫磺的记载。成书于公元前后的《神农本草经》,将硫磺和硝石作为可治病的上品药物列了出来。西汉时淳于意还曾用硝石治疗王美人的疾病。炼丹家们又在他们长期的炼丹实践中将硝石、硫磺、雄黄和松脂、油脂、木炭等材料不断地混合、煅烧,这使火药的发明成为必然。

硝石,古人又写作消石,意思是它是一种能够消化各种石头的东西。隋唐时期,炼丹家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焰色反应。例如,二部叫做《九鼎丹经决》的丹道经典就记载说:

“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沸无汁者是硝石也。”说硝石燃烧时的火焰呈现出紫青色,并把这一点作为硝石与朴硝、芒硝的重要区别之点。“不沸”而又“成灰”,表明其中的硝酐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这是它跟硫酸盐、盐酸盐的重大区别,燃烧时出现的紫青色火焰,是钾离子的焰色。从现在的化学知识来看,用这两条来辨认硝石(KNO3),是十分科学的。

炼丹家们还对硫磺的各种特性进行了“实验”观察和研究,他们发现,硫不仅能和铜铁起化合反应,而且能制服神奇的水银(汞)。硫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着火,跟空气中的氧起化合反应,这使人们很难制服它。古人为了驯服它这种暴烈的性格,就尝试着对硫磺进行“伏火”处理。

“伏火”原本也是一种疗除疾病的方法,炼丹家们根据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和脏象经络之说,认为硝石和硫磺都是阳物(因为它们都能着火),会有阳火之毒,能败人五脏。

为了使人服食之后不仅没有任何毒性,而且能滋润五脏,使人体内五脏之气和合混融,助益长寿,就必须设法制伏火毒,这就是“伏火”。“伏火”的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以毒攻毒”,用火烧一下,火毒也就自然被消除。当然也还有其他的伏火法,而只有一种伏火法对火药的发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黑火药配方和燃烧的最早记载,出自唐代初年着名中医、“药王”、养生家兼炼丹家孙思邈所着的《丹经内伏硫磺法》一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轻工业火药原始配方的记载。它描述了对硫磺的伏火方法:把沙罐或销银锅埋进土里,罐口或锅口与地面平,周围要用土夯实,把硝、硫各二两放进去。然后用火烧皂角子三杖,不要烧成灰,而烧成炭就行,再一个个放入罐或锅中。这时,刚刚烧过的皂角子带着余火与硝石和硫磺接触,硝和硫就会自动燃烧起来。等待焰烟冒完之后,用木炭堆到罐口上加热,就得到了一副黑火药的配方。这里,黑火药的三种主要成分都已齐备:硝、硫和炭。只因为炭没有研碎,并与硝、硫充分均匀混合,因此反应不够剧烈,加之“伏火”的目的在于防止和避免发生剧烈的燃烧和爆炸,一些措施也只使反应出现燃后冒出紫青焰火的结果。后来,人们逐渐从避免爆炸到有意识地利用爆炸,摸索出各种黑火药的配方,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黑火药体系。

在孙思邈之后,唐代一位叫郑思远的丹家撰写了一部《元真妙道要略》的丹道典籍,记载着这样的一种火药制法:

“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就是用硝石、硫磺、雄黄和蜂蜜在一起烧炼。因为蜜作为有机物,含有丰富的碳元素,它又是半液体的流质物,能够和硝石、硫磺充分均匀地混合,烧炼时突然起火爆炸。“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烈焰猛烈冲起来,烧坏了人的双手和面部,并冲上屋顶,烧毁房梁。这表明,充分均匀混合的硝、硫和炭能够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至此,黑火药的典型配方和它的巨大威力就被中国人掌握了。

其实,在炼丹炉中发现这种爆炸现象,要比这一发明和发现的记载早得多。例如《太平广记》一书就记载着,隋朝初年,一个叫杜子春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半夜时被两声巨响惊醒,看到炼丹炉有“紫烟穿屋上”,房屋顿时着起火来。这很可能是炼丹时配制药方,无意识地造成火药配方,不小心引起的燃爆现象。

火药就这样诞生了,它是我国古代人民在指南针、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之后,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四大发明”至此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