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针灸按摩(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5869500000013

第13章 针灸按摩(3)

1投火法用酒精棉球(或纸片)燃烧后投入罐内,随后将罐口罩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适于侧面横拔。

2闪火法用镊子挟着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罐子内壁绕一下,随将棉球抽出,迅速将罐口罩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着。

3贴棉法用约一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置于9%酒精内浸湿,贴于罐内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罩于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不受体位的限制,但棉花上所含酒精不宜过多,以免酒精燃着下滴,烫伤皮肤。

拔火罐的程序先将火罐大小与施术部位比量一下,是否适合,然后拿好火罐,摆好适当体位,即可开始拔罐。使用新罐时,须在罐口抹一些凡士林,以免皮肤破损。拔罐时间,一般约十到二十分钟,如患者感到灼痛过紧,可酌情提前起罐。起罐时可用食指轻压罐旁的肌肉,使空气透入罐内,罐即落下。拔罐时,皮肤如有损伤,可用凡士林纱布妥为包扎,以防续发感染化脓。

拔火罐的适应症和禁忌证

1适应证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羞明畏光等症、可在太阳穴上拔之;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另咳嗽气喘,可在背部两侧拔之;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拔之。

2禁忌证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用。

耳针、耳廓、耳穴

耳针疗法就是在耳廓上一定的部位进行针刺,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人体各个脏器和身体各部位,在耳廓上都有一定的“代表区”,这些区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分布在耳廓上。当人体某一部分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耳廓区域往往会出现压痛,电阻降低,或伴有形态与色泽的改变。在这些耳廓反应区加以一定的刺激,就可以治疗相应的躯体或内脏的疾病。同时根据耳廓上的反应区,还可以对躯体或肉脏疾病的定位、变化起辅助诊断的作用。

耳廓的表面解剖和解剖名称

耳廓上面四分之三主要由软骨组成,外盖皮肤。下面四分之一是脂肪组织作基础,外盖皮肤,称耳垂。

耳廓的神经来自脊神经,脑神经。互相交叉重叠,分布很复杂,计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三叉神经、耳颞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等。耳廓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多与上述神经伴行。

耳穴

当人体有病时,就会耳廓上一定的部位出现反应。如压痛、电阻变低、耳穴部位变形、变色、脱屑、水疱、充血等。这些部位就是我们用耳针治疗的刺激点,称为耳穴,又称反应点、压痛点、良导点、敏感点。耳穴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说,耳廓好比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在下,脚在上。

耳针的穴位很多,现仅选择最常用的穴位十四个介绍于下。

心在耳甲腔最凹陷处,主治失眠多梦,心悸、休克、舌痛舌炎等。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主治消化系统病症(胃痛、消化不良、食欲减少、恶心呕吐等)头痛、失眠等。

肝在胃的外上方,主治肝病、眩晕、抽搐、胸胁闷胀等。

脾在胃的外下方,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腹泻、肌无力等。

肺在心穴的上下周围。主治呼吸系统疾患(感冒、咳嗽、气喘),皮肤病(荨麻疹、瘙痒症),又是针刺麻醉的要穴。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心穴直上方。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月经不调、肾炎、膀胱炎、遗精等)、耳鸣、听力减退、头痛、神经衰弱、骨折疼痛等。

神门

在三角窝内靠近对耳轮上脚之外三分之一处。此穴有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

常用于各种疼痛,又是针刺麻醉的重要穴位,并有镇静作用,可用于失眠、烦躁。

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侧缘交界处。此穴能松弛内脏平滑肌和舒张血管(如内脏器官或血管痉挛、疼痛)、可治疗自汗、心动过速等。

肾上腺在耳屏上外侧面,耳屏分两等分,此穴在下二分之一处。有调节血管舒缩作用,如血管痉挛、高血压、低血压等;还可主治发热、咳嗽、气喘。

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壁。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用于各种疼痛、神经衰弱和休克等。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底部。主治内分泌疾病,如月经不调等。

脑干在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最凹陷处。主治抽搐、休克、大脑发育不良、头痛、眩晕等。

膈在耳轮脚上,偏外侧五分之一处。主治膈肌痉挛、咳血、内脏出血。

平喘在对耳屏的尖端,如有人对耳屏尖端不明显,则可取对耳屏边缘的中点。此穴对呼吸中枢有兴奋和抑制作用,能止咳、平喘、止痒,主治咳嗽、气喘等。

耳穴的探寻方法

1.观察法。当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上出现不同的反应,如小红点、小黑点、小水疱、白色或红色丘疹、脱屑等。这些反应可作为诊断或治疗的参考。

2.压痛法。在病员可能出现压痛反应的耳穴附近探寻最痛点。方法是用毫针炳或火柴棒,以慢而均匀的压力探寻。探寻时应嘱病员比较哪一点最痛,及时反映才能找准。一般当压到最痛点时,病员往往出现皱眉、躲闪、呼痛。如探不到痛点,可用手指按摩一下,休息片刻再探寻,或另探对侧耳穴。

3.皮肤电阻测定法。当人体有病时,在耳廓上一定部位会出现电阻变低,我们可用皮肤电阻测定仪进行探测。

耳针的取穴原则取穴要少而精,一般用病变部位的同侧耳穴治疗,也可用对侧或双侧。为了加强疗效,必要时可一穴刺二针或斜刺透穴。一般取穴原则有以下三点:

(1)根据相应部位取穴如肝病可在相应的“肝”穴上针刺;胃痛可在“胃”穴上针刺。

(2)根据中医辨证取穴根据经络、脏腑理论来取穴,如皮肤病可取肺穴(肺主皮毛);耳鸣、听力减退可取“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眼病可取“肝”穴,因“肝开窍于目”。

(3)根据常用穴位的特殊功能和临床经验取穴,如神门、交感对镇静、止痛效果较好;心穴对落枕有一定疗效。

耳针的操作方法

1根据诊断决定针刺耳穴,用探针轻、慢而均匀地探压最明显的压痛点,找到敏感点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用消毒的二十八号半寸毫针在耳穴正中刺入,以不穿透耳廓为原则。在针刺进以左手拇指固定针刺穴位周围,食指托着针刺穴位背侧,这样既可掌握针刺深度,不使针穿透对侧,又可减轻针刺痛感。多数病员进针时有较强的痛感,故对初诊病员在针前要做好思想工作。

2进针后可捻转,以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应为好。一般留针二十至三十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五至十分钟捻转一次,同时活动按摩病变部位,如腰痛病员在针刺过程中,同时活动腰部,可提高疗效。慢性病可留针数小时,必要时可用图钉样皮内针进行皮内埋针。

3出针时,准备干棉球一个,以防万一针眼出血时,作压迫止血。

4针刺时间一般为每天或隔天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5皮内埋针法用特制的图针样皮内针,刺入耳穴后,用胶布固定。此法可起持续刺激作用。对某些慢性病及发作性疾病较适用,对路程远、工作忙,治疗不便的病员也较为方便。埋针后嘱病员定时自己按压,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皮内埋针操作中,应严格消毒,埋针时间可达五至七天。

耳针疗法的禁忌症和晕针处理

1.妊娠期二至五个月最好不针,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五至九个月内最好不取子宫、卵巢、内分泌、皮质上等穴位,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

2.过度疲劳、饥饿、身体虚弱、精神紧张的患者如必须针刺,最好平卧,以免发生晕针。

3.耳廓有冻伤或有炎症应禁针,以免炎症扩散。如需针刺,应避免在炎症周围针刺,可先刺外耳、肾上腺,给予治疗瘩疮及炎症。耳针治疗时,耳廓消毒要严格,如有炎症出现,应停止针刺,涂以碘酒及消炎软膏,使感染不会波及软骨。

耳针一般较少发生晕针,如一旦发生晕针,出现头晕、头昏、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轻度晕针可不必拔针,平卧休息,消除他紧张心理,给病人喝点温开水即可。如发生重度晕针,应立即拔针,并将取下的针随即针刺肾上腺、皮质下、心、枕等穴,并采用头低脚高位,即可恢复。有时在针刺后,耳廓发生特异的疼痛,或有头昏、头晕、心慌、恶心、下肢寒冷或全身发麻等症状,这大多是因针刺肾上腺、交感、内分泌、肺、肾等穴位过深或方向不对而产生。一般将针后退一下,以上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如果仍不能减轻症状,则应把针拔除。

耳针应用范围

耳针不仅用于治疗,而且还可用于麻醉,预防疾病和辅助诊断等。

1.预防。针刺耳穴,对某些疾病可起到预防作用。如腮腺炎流行时针腮腺穴、神门穴;晕车、晕船者,在乘车、船前,针枕穴,有预防作用。

2.辅助诊断。当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上出现反应,某些疾病可根据耳穴的不同反应,考虑其相应脏器有无疾病。例如某些诊断不明的急性腹痛,可在疑似的几种病的相应耳穴部位进行探寻。当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时,再结合病人症状、体征门穴;晕车、晕船者,在乘车、船前,针枕穴,有预防作用。

3.治疗。耳针疗法的适应症很广泛,现存不仅能治疗许多功能性的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等,而且对一些器质性的疾病,如炎症、溃疡病等,也有一定疗效,特别对止痛、消炎等效果更为明显。近并应用于治疗胆道结石。

4.耳麻醉。针刺耳廓某些穴位,应用手法运针或通以电流,可以达到镇痛以施行手术。

针疗法

水针疗法,是一种针刺和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一般选用原来用作肌肉注射的药液,把它们注入到与疾病有关的穴位或压痛点内,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和这些药液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病目的。

治疗方法

选定注射位置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

1.痛点注射。主要用于软组织劳损,如腰腿痛、肩背痛、关节和软组织扭挫伤等。

对腰椎间盘突出、肥大性脊椎炎和腱鞘炎等也有一定效果。局部按压探查最明显的痛点,即为注射点。

腰部痛点多在第四五腰椎两侧肌肉、髂后二侧和骶髂关节等处。臀部、大腿酸麻的痛点,多在腹股沟、骼腰肌、髂嵴下缘和髂前上侧的软组织等处。膝关节痛点多在股内、外侧肌下端、髌骨下缘内外侧、膝关节二侧等部位。肩关节痛点部位多在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处。

2.穴位注射。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可采用,它的取穴原则和取穴方法与针灸疗法相同。此外还可用耳穴作穴位注射治疗。

常用药物及剂量选用容易吸收,无副作用,并具有一定刺激性药物,有时为了提高疗效,还可用对症药物。痛点注射常用药物是5%~10%葡萄糖注射液,也可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一次局部注射量为15~20毫克。根据不同情况,也可加入其他药物,如维生素B150~100毫克等。穴位注射常用药3~5%当归液、红花液、维生素B12、抗生素、安乃近、阿托品、冬眠灵、徐长卿、七叶莲等。每穴注射02~2毫克。

注射用具不同容量的注射器、5~6号肌肉注射针头、封闭针、5号齿科用针。

具体操作:

(1)选定穴位或压痛点后,按照一般肌肉注射法消毒及注射。刺入到一定深度后,上下缓慢提插,病员有酸、麻、胀感觉时,把注射器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痛点注射药液,要求快速推注。穴位注射可慢慢推注。

(2)疗程根据病情决定。痛点注射药液,剂量大,感应较大,隔1~2天注射1次。

穴位注射,药量少,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

(3)妊娠期间不作骶部注射。对年老体弱者,注射穴位不宜过多,药量宜酌量减少。

(4)关节附近注射时,不宜将药液注入关节腔内,否则可引起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发烧(约2~3天症状可自行消失)。

(5)注射部位要严格消毒,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一般局部注射后4~8h内有轻度不适,数小时至l天即可消失,故注射以隔天为宜。

(6)进针后不要旋转,可用小幅度提插,以免刺激太强。

(7)使用普鲁卡因和青霉素作为注射药物,应先做皮肤试验,阴性者才可用。

常见病症的水针治疗水针疗法的适应症也十分广泛,基本上和针灸相似,常用的有以下几类:①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迁肝、肝硬化):常用穴位为阳陵泉、足三里。

注射药液可用肝宁、维生素B12等。②胃病(包括胃窦炎、消化性溃疡等):常用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注射药可用维生素B1、复合维生素B等。③哮喘:可用肺俞、大肠俞等穴位。注射药可用维生素B1、注射用水等。④发热:可用双侧曲池穴,注射安乃近02ml。⑤神经衰弱:常用三阴交、足三里穴。用05%普鲁卡因1~2注射。⑥腰肌劳损、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周围炎、脊柱肥大等都以局部压痛点注射为主,常用当归、红花、威灵仙等注射液治疗,或用5~10%葡萄糖注射液。

按摩治病原理

按摩能够治疗慢性或急性疾病,这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从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按摩治疗疾病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通布全身,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和联络人体所有的器官、孔窍以及毛发、筋肉、骨骼等组织,人体的气血在经络内运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按摩作用于体表局部或穴位,可以通经络,活气血,濡筋骨,起到治病健身的作用。例如:按摩合谷穴能治牙痛,按压足三里穴能治胃病,都说明按摩通过经络可以起到治病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按摩对人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对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作用:按摩能改善循环,提高局部营养代谢,使肌肉张力和容积增大,兴奋性提高。按摩可以增加肌腱和韧带的弹性,当肌肉韧带组织损伤时,通过按摩可以使出血和渗出液吸收,加速再生和修复过程,所以对神经、肌肉疾病或骨科外伤及术后患者经常应用。对老年人按摩肌肉、肌腱、韧带,可以延缓蜕变过程,增强运动能力,对重症长期卧床病人可防止或减轻肌肉萎缩、关节挛缩。

(2)对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作用:按摩加速皮肤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有利于皮肤代谢,增加汁腺和皮脂腺分泌,加速蜕变的表皮组织脱落,改善皮肤弹性。面部经常按摩可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使皮肤丰满光滑,有美容的作用。

(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轻手法按摩可降低中枢和周围和神经的兴奋性,有镇静、促进睡眠、止痛和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按摩肢体还可以刺激周围神经再生的能力,并可调节中枢神经功能,提高代偿能力。

(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按摩有明显促进循环的作用,加速动脉血流和静脉及淋巴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按摩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改善组织代谢;按摩可增加血管弹性,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5)对内脏功能的作用: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若再按压与调理脾胃有关的穴位,可取得更好效果。下腹膀胱区按摩,可提高膀胱平滑肌张力,上背部椎旁按摩,可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