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西施有心口疼的毛病,一旦犯病,她总是用手捂住心口的部位,以减轻痛苦。她的邻居有个丑女叫东施,误以为西施的美在于用手捧心,紧锁眉头,便暗地里偷偷地学,一天到晚涂脂抹粉,扭捏作态,人懒嘴馋,令人生厌。她见西施长得美,一举一动便学着西施的样子,她有时也紧锁眉头,表情非常痛苦,令人看了生厌。
东窗事发
【释义】比喻阴谋败露,将受到惩治。
【出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秦桧是南宋时宰相,他反对抗金,害怕战争会影响到他的权位,所以竭力主张投降。他感到岳飞是实现对金议和的最大障碍,就指使别人诬告岳飞谋反,把他逮捕入狱。但是,岳飞宁死不屈,不肯招认,秦桧无法将他定罪。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在卧室东窗之下密谋对策,王氏阴险地说:“相公,纵虎容易擒虎难。如果现在不想方设法把岳飞治死,将来必定后患无穷!”秦桧觉得王氏的话很对,便不顾一切地把岳飞治死。他授意谏议大夫万俟等人伪造证据,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诬陷成罪,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父子等人杀死在狱中。
秦桧过了不久便死了。又没过多少日子,他的儿子秦熹也死了。王氏心神不宁,便请来一个道士作法。据说那道士在阴世见到了秦熹,看见他头颈上套着沉重的铁枷,便问道:“你父亲在什么地方?”“在丰都地狱。”道士赶到丰都,果然看到秦桧和万俟都戴着铁枷,受着各种痛苦的刑罚,临走时,道士问秦桧要带什么话给王氏。秦桧哭丧着脸说:“烦请带话给我夫人王氏,就说东窗事发了。”道士回到阳世后,把秦桧的话告诉给王氏,王氏吓呆了,不久她也死去。
“东窗事发”这则成语说明,坏事做绝了,早晚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目不识丁
【释义】比喻才疏学浅,没有见识,愚蠢无知。
【出处】后晋·刘馪等《旧唐书·张弘靖传》。
唐宪宗年间,张弘靖在朝廷中做官。他为人圆滑无比,吹牛拍马是他的长项,深得上司器重。没过多久,竟被朝廷任命为幽州节度使,代替了前任节度使刘总。
幽州的百姓认为来了一个好官,急着要一睹张弘靖的尊容。
但是张弘靖不了解幽州,根本不懂这里的风俗民情,再加上他出身富贵,来到幽州时,他的车驾在三军之中十分显眼,使百姓吏卒们看了十分惊骇。
刚一上任,张弘靖便想有所作为,但从哪里着手呢?
他想到,幽州地处边远之地,要想开化这里的百姓,首先要改革民俗,但这谈何容易。
张弘靖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首先就是在幽州造反叛乱的,他以为只要能将安禄山的问题解决一下,民风就能好起来。于是,张弘靖派人掘开安禄山的坟墓,毁掉安禄山的棺柩,当地百姓看到张弘靖的所作所为大为失望,人们都说:
“我们都以为来了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不想却来了一个掘墓开棺的官呀!”
不仅张弘靖让人失望,他手下还有两个十分可恶的官吏,他们一个叫韦雍,另一个叫张宗厚。
这两个人整天无所事事,经常聚合一伙人到酒店去喝酒,而且每次都要喝到大半夜,直喝得酩酊大醉方才罢休。每次喝完,他们都让士兵点起灯笼,燃亮火把将他们送回府去。这时,街头巷尾,灯光通亮,他们大声吆喝、吵吵闹闹,使得全城都不得安宁,百姓们很厌恨他们。
韦雍和张宗厚平时对幽州原来的军吏们也十分苛刻,稍不如意,便骂人家是“反虏”,说人家曾是安禄山一伙。那些人稍一辩解,他们便挥起鞭子就打,再不然就将人关进大牢里,所以军士们对韦雍和张宗厚怀恨在心。
有一天,韦雍又喝醉了酒,便对军吏们大发狂言:
“现在天下太平,国家无战事,你们这些军吏虽能拉开两石重的强弓,但那有什么用处呢?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呢?”
士兵们心中义愤填膺,对韦雍恨得咬牙切齿。
这些事还不算,前任幽州节度使刘总离任后,他回到朝廷不久,便派人为幽州的士兵们送来100万贯钱,以犒赏跟随他多年的士兵。但是张弘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从中扣下20万贯充作军府杂用开销,只将80万贯钱分给了那些士兵。
这件事不久后就被全幽州人知道了,兵土们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再也不愿受韦雍、张宗厚的欺压,更不愿听从张弘靖的指挥,借机反叛。
幽州的士兵愤怒地把韦雍、张宗厚杀了,又把张弘靖拘禁了起来。后来,朝廷派重兵平息了这场叛乱。张弘靖受到牵连,被贬下放。
出人头地
【释义】形容高人一等,在别人之上。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苏轼传》。
苏轼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慧绝伦,文章写得极好,二十岁时便进京考状元。
当时,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前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大为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封住的,欧阳修以为这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只取为第二名进士。
《刑赏忠厚论》其实是苏轼写的。苏轼在荐试中显示了他卓越的才学,以后又在殿试中得中。苏轼对主考官欧阳修非常佩服,以后又送了几篇自己的文章请欧阳修指点。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作,心里内疚得很,觉得委屈了苏轼,再看到苏轼所作的其他篇章,篇篇才华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德高望重的梅尧臣说:“苏轼文学才华犹甚于我,他高出了我一头啊!”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以为欧阳修是太谦虚了,后来他们看了苏轼的文章后才信服。
苏轼后来所作的文章果然超过了欧阳修等名家名作,一时名声大振。
出尔反尔
【释义】就是从你那里出来,又回到你那儿去,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后来多用来形容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春秋·孟轲《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和鲁国发生了一次战争,邹国战败,三十多名官吏被鲁国人杀死了。奇怪的是,邹国的老百姓没有人去支援邹国的军队。
邹穆公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这时正好孟子来到邹国,邹穆公就问孟子:“在这次战争中,邹国的老百姓眼看着邹国的官吏们被杀,却袖手旁观,真是可恨!要是把他们杀了吧,他们人又太多;要是不杀吧,以后再有这种事情,更没有人去营救了,这种风气实在开不得。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问道:“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邹穆公说:“不知道。”孟子说:“在闹灾荒的时候,邹国的百姓们没法生活,年轻力壮的外出逃荒;年纪老的、身体弱的就死在路上,尸体丢在山沟荒野之中。而您的粮仓里储满了粮食,衣食不缺。可您的属下却不把灾情告诉您,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还加紧搜刮、残害百姓。老百姓怎么能不恨这些官吏呢?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老百姓自然不会去救,曾子曾经说过:要注意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所以说,您也不要怨恨那些老百姓,如果您实行仁政,爱护百姓,那么老百姓也会爱护您和您的官吏,并且在危险的时候肯牺牲自己的生命。”
邹穆公听了,豁然开朗,从此开始实行仁政,邹国也慢慢强盛起来。
“出尔反尔”又可说成“出乎反乎”。
出奇制胜
【释义】比喻用出人意料的办法取胜。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
春秋时期,燕齐两国经常发生恶战,燕国大将乐毅英勇善战,短短五年间接连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最后仅剩即墨城未被燕军攻占。
齐国人田单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开始的时候他在齐国的临淄当一名小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乐毅率燕军攻入齐国时,他逃往安平,让家人把车轴两端突出部分锯掉,在轴头包上铁皮。不久,安平又被燕军攻破。齐人争先恐后出城逃亡,路上拥挤不堪,许多车子的轴头都被撞断,于是当了燕军俘虏。惟有田单家的车子,因为经过改装加固,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这时,乐毅又将即墨团团围住,即墨大夫战死,守军就推举田单为将军,死守即墨。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当太子的时候,与乐毅曾有过隔阂,彼此成见很深,又受到田单所放的流言影响,便立即派大将骑劫接替乐毅的职务,调乐毅回国。乐毅被无故撤职后,燕军士气低落。田单又派人混进燕军内部,散布流言说:“齐军最怕的是被燕军割下鼻子,如果燕军进攻时,把割去鼻子的齐兵俘虏摆在队前,即墨城一定不攻自破。”
骑劫听了,不知是计,就照着做了。守城的齐兵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割去鼻子,非常气愤,他们生怕被燕军俘虏,守城的意志更加坚决。接着,田单又派人散布流言说:“我们最怕燕国人掘我城外的祖坟,糟蹋我们的祖先,我们时刻提心吊胆。”燕国人信以为真,把城外所有的坟墓都挖开,把尸骨堆在一起焚烧。即墨军民目睹燕军的暴行,都决定要跟燕军决一死战。
田单看到齐军斗志昂扬,又使用骄兵之计,使燕军战斗意志更加松懈。
这天夜里,齐军向燕军发动进攻。田单把城里的1000多条老牛集中起来,给它们穿上大红色的衣裳,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又在牛角上捆绑锋利的尖刀,尾巴绑上浇满了油的芦苇,然后点着火,将牛从暗中凿穿的几十个城墙洞口赶出去,并派5000精兵跟在牛群后面,很快牛的尾巴烧着了,发起牛脾气,吼叫着直往前面燕营冲去。燕军不知是计,手足无措,引起混乱。跟随牛群的5000名齐兵,一声不响地冲入燕营,大刀阔斧地勇猛冲杀。齐军又在城上擂起战鼓,喊杀声惊天动地。燕军毫无思想准备,突然遭到这么猛烈的袭击,立刻兵败如山倒。齐兵趁乱杀死燕将骑劫,燕军没有了主帅,成了惊弓之鸟,一路溃败。田单率兵奋力追击,一路收复失地,被燕军占领的70多座城池全部收回。后来,田单又拥立襄王为齐君,恢复了齐国的政权。田单被襄王封为安平君。
四面楚歌
【释义】到处都是楚国的歌声。形容到处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战多年,打了个平手,便议和罢兵,约定以鸿沟为界,各封领土,互不侵犯。刘邦不守信约,亲率大军把楚军杀了个措手不及。项羽防不胜防,大败而退,退到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脱身不得。
当时,项羽帐下尚有数员大将和八千精锐子弟兵,个个骁勇善战,汉军一时难以聚歼。
刘邦准备下令猛攻,韩信说:“楚军虽已成瓮中之鳖,无路可逃,但战斗力不能轻视,强攻会给汉军造成无谓的伤亡,项羽还可能就地突围。”
张良说:“我可以让汉军大唱楚地民歌,引起楚兵的思乡之情,让他们丧失战斗力。”
几天以后的深夜,一轮明月闪出云层,阵阵秋风吹得残枝落叶籁籁作响,好似无可奈何地叹息。张良选了很多会唱楚歌的士兵聚集在一起唱楚歌。歌声婉转低沉,令听者落泪,思念家乡。
霸王项羽正在军帐内思考突出重围的办法,听到四面八方传来幽怨悲凉的楚歌,大吃了一惊。他踱出帐外,看到楚军三五成群,或窃窃私语,或仰望明月,泪水长流;或手扶长枪,木然远眺,眼前一派惨象让项羽觉得心情沉重,愁绪袭来,默默回帐中。他不由想起当年在三楚高举义旗,勇冠三军的战绩,忽又觉得巨鹿决战,叱咤风云,千人丧胆的气概,宛如昨日。昔日的辉煌,眼前的惨景使他愁肠百结,闷闷地拿起酒壶一饮而尽。这时,他爱妾虞姬进帐,为他舞剑。身影剑花,更令项羽不能自己,内心悲苦万分。
楚军果然军心焕散,项羽兵败乌江,最后自刎。
白驹过隙
【释义】比喻时间过得极快,一闪而过。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孔子佩服老子学问高深,便向老子请教道学方面的知识。
老子说:“你想问道的学问,就应该去掉杂念,清净精神,心志专诚,洗涤身心,然后才能听讲玄道。不过今天我先粗略地给你说一说吧!我先说人吧。人活在天地之间,时间非常短暂,好像骏马过狭窄的空隙,一闪而过。世上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来皆是变化,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可是对于死,人们却感到悲伤,这是人还被生死的观念所束缚,如果把死看成是骨肉埋在地下,精神散于天空,变成无形的东西,这便是从有形归之无形,也就没什么可以感到悲哀的了。道本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关键在于领悟,领悟到了,你就得到了道。”
令人发指
【释义】发指:头发直竖的样子。形容一个人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强盛,严重威胁着各国的安全。燕国太子丹认为派人杀死秦王就能够挫败秦国的锐气,便找来勇士荆轲,派他去刺杀秦王。
荆轲做好了一切准备,赶去秦国。行前,太子丹和宾客们都来相送,他们估计荆轲此去生还的可能性极小,于是,大家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神情凝重,脚步迟缓,为荆轲送行,一直送到易水河边。
挥泪诀别之际,荆轲请朋友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自己合着节奏,高歌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悲壮的歌声使送行的人再也难以抑制心头的激动,对壮士的崇敬,对秦王的仇恨,夹杂着生离死别的伤感,使他们不由得眼睛都睁得老大,以致眼眶都差点儿裂开,头发根根竖起,差点把头冠都顶了起来。
头破血流
【释义】头破了血也流出来了,比喻狼狈不堪的样子。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
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见一群和尚正打着号子把满载瓦木料的车子推上陡坡,而有两个道士在旁边监工,悟空感到奇怪,便装作道士上前询问叔父的下落。
道士说:“你去沙滩上查看,哪个是你叔父就放他回去。”
行者来沙滩上,和尚们见了忙磕头。行者说:“别怕!我不是道士也不是监工,是寻亲的。”
和尚听说来寻亲,个个出头露面,巴不得被认作亲戚放回去。结果没有认到叔父,行者回去见了道士却说:“这五百和尚都与我有亲。其中一百是左邻、一百是右舍、一百是父党、一百是母党、另一百是我的知交,你把这五百人放了。”
道士说:“那些和尚是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得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成,怎么说都放的话!”
行者见道士不放和尚,便从耳朵里把铁捧取出,迎风捻了捻,晃了晃,越晃越粗、越长。猛然照道士脸上一刮,打得那道士头破血流身倒地,皮开颈折脑浆倾!众和尚见此情景慌了手脚,连声喊:“不好啦,不好啦!打杀皇亲了。”
悟空见众人惊慌,急忙把身份表明并告诉众人,是来救你们脱离苦难的,这些和尚才放心地各奔东西。
对牛弹琴
【释义】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
【出处】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