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开元《大衍历法》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至熙宁中考之,历已后天五十余刻,而前世历官皆不能知。《奉元历》乃移其闰朔。熙宁十年,天正元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夷朝贡者用旧历,比未款塞,众论谓气至无显验可据,因此以摇新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长不同,则知天正之气偏也。移五十余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以此为验,论者乃屈。元会使人亦至,历法遂定。
“译文”
唐代开元年间的《大衍历法》是最精密的,历代都采用它的朔法。到熙宁年间考察它,已经落后于天象五十多天了,而前代历官都不能察觉。《奉元历》更改了它的闰月和朔日。熙宁十年,交冬至的时刻原来用午时,新历改作子时;原来的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但四方来朝贡的人还是使用旧历,到时候没有来朝拜,许多人认为节气是否到并没有显著的效验可以作为根据,以此为理由反对新历。于是将此事交给主管部门进行考察决定。大凡交立冬和立春两个节气时,晷影的长度都应当相同的。如今立冬和立春时的晷影却长短不同,可见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已经有偏差。只要把旧历的节气移动五十多刻,立冬和立春的晷影就相同了。经过这样的验证,原来反对的人只得认输。到元旦那天朝会时,四方的使者也都到来了,于是就把《奉元历》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