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九八五年隆冬的一个凄冷的日子。我在凛冽的北风中徘徊在县城的新华书店门口。那一天没有太阳,天阴阴的,正如我那时的心情。
我终于咬着牙迈进了书店。其实我蓄谋已久,我看好了柜台里的一本书,就是那本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放那本书的玻璃柜台正好碎下了一个角,而那个角正好在外面,恰容一只手伸进去。几天前,我在看到那个缺孔的一刹那间已经打定了某种主意,只是控制着,不肯付于行动。当我乘店里人多,终于将一只颤抖的手伸进去的时候,尽管在心里反复念叨着“偷书不为窃也”的那句歪理名言,仍有一种犯罪感深深地浸透了我。幸好,没人发现,我将那本书快速地抽出来揣在了怀里,心狂跳不止。我见周围并没有人注意我,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慢慢逃离了现场。
出了书店的门,一种大功告成的成就感使我几乎跳起来。但就在这时,一只大手不轻不重地拍上了我的肩头,刹那间,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使我心如死灰。我跟那个人来到了一间办公室里。那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有些胖,戴着一副宽边眼镜,脸很白,头发乌黑且一丝不乱。“我、我很喜欢这本书,家、家里没、没……”我把那本书放在面前的写字台上,语无伦次地解释着。但后来我才发现那个人自始至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对我微笑着,是那种宽厚的微笑。等我不再解释了,他才对我说,这本书要放回去的,你自己再去买一本吧。说完,他递给我一张两元面值的人民币。我没有接,自小倔犟的我感到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我呆了一呆,忽然转身跑了出去。
顶着寒风,我在阴暗的路上匆匆走着,心情十分沮丧和惭愧。离书店很远了,忽然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超过我后在我面前停了下来。我一看,正是抓我的那个人,心里一阵慌乱。那人支好自行车,将一本书递过来说,拿上吧,我已经为你付了钱。一时间,我不知所措,也不敢去接那本梦寐以求的书。那人将那本书拍到我的手心里,并顺势摸了摸我的头。我抬头看他,见他仍然微笑着,用充满宽容的目光看着我,乌黑的头发已经被风吹乱。一瞬间,我感到一股暖融融的东西从心底升腾起来,并在他的目光里感受到了一缕灿烂的阳光。我没有再犹豫,将那本书紧紧地抱在了胸前。那一年,我十四岁。
自此,每次走进书店,我总感觉有一缕阳光在温暖地照射着我,使我想起那双宽容的目光。不知从何时起,一向性情暴燥的我开始以宽容的目光对待事物了。我想,我是否也想成为别人心头的一缕阳光呢?
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去上海参加一个笔会。在临离开的前一天,我和一位山东老乡搭伴去南京路附近的一家书店买书。那家书店叫“南方书店”,四层楼。逛了一个多小时,我选了十几本书,然后在门口交了款,就准备回下蹋的宾馆。刚出了书店的门,就听门口的警铃尖利地响了起来。一个保安随即将正从门口经过的一个女孩拦住了。那个女孩约十七、八岁,穿着一身旧运动服,一看就是在校学生。她红着脸从她的书包里拿出了一本书,交到保安的手里。这时,我已经走到她的面前,我对保安说,对不起,我们一起的,她忘了交钱。说着话,我将一张五十元的票子塞到那个保安的手里。也许是我手里提着一摞价格不菲的书的缘故,尽管他有些怀疑,但还是让我替那个女孩补交了书款,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出了书店,那个女孩过来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一句话也没说,就红着脸匆匆忙忙地汇入了人流中。
回来的路上,老乡问我,你这叫啥?见义勇为还是英雄救美?我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
也许,那本书,能成为那个女孩心头的一缕阳光。
(《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初中版201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