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树。在江西省井冈山无云的暗夜,远眺山上,常可看到一盏盏淡蓝而柔和的小灯笼,这就是有趣的“灯笼树”。它们生长在溪边潭侧,灯光水影,动静辉映,妙趣无穷。来这里旅游的外国友人,常与这种“灯笼树”合影留念。原来是这种树能吸收贮存磷,入夜则释放出磷化氢自燃,远远望去,一团团淡蓝色的磷光,酷似一盏盏闪烁的小灯笼,可以为行人照亮道路。
闪光的树林。在前苏联的奥莱拉地区西部发现了一片闪射出荧火光的树林。它长约11公里,宽约3公里。林中无任何动物,一到晚上,树林就发出一种很亮的绿光,即使有浓雾,1公里以外也能看见这处发光的森林。科学家们尚未查明树林发光的原因。
火焰树。在前苏联的阿尔泰山,有一种高达1米左右的红色灌木,叫白藓。烈日当空时,它常分泌出香喷喷的蒸气状香精,在它茎干的附近散发着许多这样的香精。如果划一根火柴,香精蒸气顿时就会燃烧起来,并且闪烁出红晶晶的火焰,还能听到轻轻的“噼啪”声。这时,周围的空气中充满了芬芳的气味。人们称这种树为“火焰树”。
多果梨树。河南省高城县的一位叫肖扬清的老农,精于园艺,成功地培育出一棵多果梨树,到梨树丰收时节,满树挂着形状各异、滋味不同的梨,有明月梨、鸭梨、雪花梨、莱阳梨、孔德梨等共达24个品种,这些梨种分别来自山东、河北、安徽和日本。
这棵梨树是肖老农用嫁接法精心培育而成的。他还曾使2000多棵泡柳挂满新疆核桃,并且用嫁接法使方瓜枝茎上结出了黄瓜、西瓜、葫芦等。
结奇枣的树。在山东夏津县后屯乡,有一株远近闻名的大枣树,到结枣时节,竟结得满树不同形状的枣子,实为罕见。
这棵枣树种于唐朝末年,有千年之久了。树高16米,曾经创下一年产枣850公斤的纪录。每年七八月间,树上都能长出圆柱形、纺锤形、鸡蛋形、葫芦形甚至四棱形的共13种不同形状的枣子。这些枣有的个大肉多,有的甜脆爽口,有的则是甜中含酸。
大枣树何以能结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枣子,科研工作者经过研究,认为可能是枣树经受雷击之后而导致遗传基因变异的结果。
水晶宫中的绿色居民
地球的表面约有70%被水覆盖,有人说,地球应该改名叫“水球”。这么大的水域,当然有水生植物生长,低等的藻类多得不计其数,高等的绿色开花植物也不算少。它们有的漂在水面上,如浮萍、水浮莲、满江红;有的悬浮于水中,如金鱼藻、眼子菜;还有的扎根于水底,水面上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如苦草和狸藻;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别具风味的茭白和荸荠,它门稳立于水底泥中,把身子探出了水面,潇洒而英武。
我国江南的“水塘五秀”,是水生植物中长得漂亮而又营养丰富的佼佼者。“五秀”指的是莲、菱、慈菇、荸荠和茭白。人们吃的是莲子和藕(荷的根状茎)、菱角(菱的果实)、慈菇和荸荠的球茎、茭白的肥大嫩茎。它们既能当蔬菜和水果,又能酿酒、制糖、做点心,还能清热解毒,入药祛病。难怪水乡的人民那么喜欢它们。
菱最有趣的一是叶子,二是果实。它有两种不同的叶子,一种是斜方形带锯齿的,密密地簇生在一起,浮在水面上如莲座,而且每片叶子的叶柄膨大粗壮,里边充满空气,变成了浮囊,能够帮助叶子浮出水面。另一种叶子沉在水中,窄小如羽毛状,对生在茎上。这种叶子长得很薄,细长并有深深的裂隙,十分柔软,能够在水中直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吸水作用,并且特别擅长于吸收水中本来就比较少的光线和二氧化碳;同时,柔软的叶片抗得住水的压力,能防止整个植物体被水冲断冲跑。菱的这两种叶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小环境不同,它们在形态上有了区别,从而有利于更好地适应自然条件,发挥作用。
菱的果实就是菱角,有四角菱、两角菱和六角菱之分。为什么菱的果实上长角?原来,那些生活在水塘里的鱼类、水禽和水兽(如水老鼠等)“靠水吃水”,特别爱吃水生植物结出的果实。菱角的味道那么鲜美,自然是它们眼馋的食物。而菱角的角就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谁要敢吃,就让它尝尝厉害。菱角长在水面叶簇的底下,日益沉重的果实本来会将整棵植物坠入水中,但这时浮囊会变大,使植物受到的浮力增大,从而免除了灭顶之灾。菱角在水底发芽生长时,它的角就成了固定自身的“船锚”,它能把菱的幼苗固定在一个地方,免得被水冲跑。所以,很多人也把菱角叫做“活铁锚”。水生植物或是有良好的通气组织,或是本身虽沉浸于水中,但叶片特别薄,能够吸收水中溶解的气体。藕是荷的地下根状茎,它中间有好多条从头至尾的空心管道,与荷叶的中空叶柄及荷叶表面的气孔相通。有了这种上下贯通的气道,潜在水下的细胞就不会因缺乏氧气而窒息了。
柔弱的漂浮植物只好随波逐流,浪迹天涯。浮萍的“萍”字,从字体结构上看,是“平水浮生的草”之意。当描述一个人行迹无定的生活时,有“十年沧海寄萍踪”的说法;“萍水相逢”则形容人偶然相遇并结识,这都是借用浮萍的生活特点来比喻人的生活状态。虽然它们被水流或气流推动着走,看起来十分被动,但它们的身体不怕水冲,而且它们漂移到阳光、温度和空气条件都适宜的地方去的机会确实不少。漂移,对它们来说,只不过是让人替自己搬家嘛。
水生植物们也并不为子孙后代担心。它们的花有的大而艳丽,如荷与睡莲,吸引着昆虫前来传粉;有的花粉则被风吹散,或顺水流到雌蕊上。它们结出的果实或随波远去,或如菱角就地扎入泥中,或被水生动物吞下,种子从粪便中逃生,并来到新的地方。一片新的水中世界便又形成了。
地下宝藏的指示者
在我国新疆与邻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的边界周围,延伸着阿尔泰山脉。这里可以见到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长着狭长的蓝灰色叶子,浅红色的花朵密集绵软如朵朵云霞,它的名字叫帕特兰丝石竹,又称“霞草”。有时候,它们连成很大的一片,形成一个宽阔的长达几十公里的草丛带。人们发现,这种草丛带下面往往蕴藏着铜矿。根据这个经验,地质工作者在开始找矿之前,往往先绘制出丝石竹分布图,然后按图确定铜矿的可能位置。丝石竹的根很粗壮,互相纠缠盘绕着扎向大地深处,穿过土壤,沿着岩石裂纹直达地下水源,含铜的地下水就被吸收到蓝灰色叶子和粉红色花朵里面了。在6~8月,乘飞机来到这里,人们会看到,多石的山坡上百花不争,青草萎蔫,但大自然似乎有意用一条玫瑰色的花绸带装点这草枯石瘦的荒山。这条清晰的花绸带,在空中摄影胶片中,留下了铜矿蕴藏地的位置。我国北部有一种叫海州香薷的唇形科草本植物,它喜欢生长在酸性土壤的铜矿脉上,也是一种铜矿指示植物,因此,人们干脆叫它“铜草”。赞比亚则有种“铜花”,凡“铜花”生长的地方,就可能有优质铜。据说,有家铜矿公司的地质学家,在赞比亚西北省的卡伦瓜看见“铜花”后,发现了一座富铜矿。与赞比亚同为世界产铜大国的智利,也曾根据植物进行追踪,并发现了有开采价值的铜矿。
植物为什么能指示矿物的存在呢?原来,植物生长之处的地下岩层对它至关重要。地下水能溶解一部分金属,含金属的水向上渗入土壤,再被植物吸收到体内。因此,生长在铜矿上的植物能吸收含铜的水,镍矿上的草木吸收含镍的水。无论地下埋藏着什么物质,铍、钽、锂、铌、钍、钼等元素都会被水溶解一部分并带到地表上来,植物吸水后,每一段茎、每一片叶子便都累积着微量的元素。即使水深到20~30米,植物组织仍会积蓄一部分这样的金属,所以它们依然灵敏地反映出金属物的存在。大部分金属元素在各种植物里有微量积蓄,植物需要它们,没有反而会“饥饿”生病。但是过犹不及,如果金属含量过高,对植物就会产生毒害作用。所以,在金属矿区,大部分植物都不见了,剩下来的只是那些经得起某种金属在自己体内大量积蓄的草木。于是,这些地区就只生长着这一类植物,它们便成为这种金属矿的天然标志了。
铀是核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为了制造核武器、建造核电站,许多国家都要绞尽脑汁购买或寻找这种放射性元素。在寻找铀矿的过程中,植物也能帮上忙。若是把树枝烧成灰烬进行分析,铀的含量超过正常标准,这就意味着在那种植物生长的地方有找到铀矿的希望。水越橘能比较准确地指示铀的存在。一旦喝了含铀的地下水,它的椭圆形果实就会变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有时还能从藏青色变为白色或淡绿色。生长在铀矿上的柳兰花会显示出从白色到浅紫色的全部色阶,在阿拉斯加的铀矿附近曾收集到8种不同颜色的柳兰花,而它本来应为粉红色。
沙漠里的金矿所在地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然而蒿子和兔唇草却生活得很自在,它们的体内积累了大量的金元素。因此,把它们叫做“金草”该是名正言顺的。蕨类植物问荆也能吸收土壤中的黄金,鸡脚蘑、凤眼兰生长旺盛的地方,地下也往往藏有黄金。我国湘西会同县漠滨金矿的含金石英脉旁,发现了大量的野薤子,它们长得很茂盛,同样指示着地下的“金库”。
利用植物找矿,不单要寻找某些“孤独”的特有品种,还要特别注意那些改变了自己本来面貌的畸形草木。过多积累在体内的金属元素可以把一些植物变得“连亲娘也认不得”,如镍矿脉上的白头翁和锦葵的花变得都很“出格”。
食虫植物
你听说过食虫植物吗?食虫植物在自然界中不但有,而且还不少,初步统计约有500多种。
食虫植物也具有根、茎、叶和花,与其他植物并没有特别不同的地方。
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捕捉和摄食昆虫的呢?奥秘在于“捕虫器”上。“捕虫器”是这种植物的叶的变态,形式多种多样:猪笼草的叶在延长的卷须上部扩大成一瓶状体(捕虫袋),上面还有半开的盖子,在瓶口附近及盖上生有蜜腺,用来引诱昆虫,使它们跌入“陷阱”;茅膏菜的捕虫叶则为匙形或球形、表面长有突出的腺毛,腺毛的顶端分泌黏液,当小虫触动叶片上的一些腺毛时,其他腺毛同时卷曲,将捕获物团团围住;生在水中的狸藻,它的“捕虫器”又有特色,在它羽状复叶小裂片的基部生有一个球状的捕虫囊,小囊平时呈半瘪状,它有一个可以开合的口,周围有触毛。当水中小虫碰到这些触毛,小囊就迅速鼓大,小虫随着水流吸进囊内,囊口也立即关闭,挡住小虫的出路;捕蝇草则是依靠将整片叶子合拢起来逮住虫子的。它的叶子以中脉为界,分为左右两半,像贝壳一样可以随意开合。当贪吃的蚂蚁或其他小虫子爬到叶子上面去时,叶子两半会在20~40秒钟内迅速闭合,叶缘的刺毛互相交错绞合,把昆虫活活关押在中间。
捕虫器能够捕虫,还有一点是在于它能分泌一种胶性很大的液汁,昆虫一旦碰上,粘在上面再也休想逃脱。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液汁里含有胺类物质,对昆虫有强烈的麻醉力,可以使昆虫昏迷无力而无法挣脱羁绊。昆虫被捉住以后,捕虫器内的腺体还会分泌出消化液,它含有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使虫子被消化解体,从而被植物“吃”掉。食虫,只是食虫植物营养的补充来源,因为它们有根、茎、叶,可以靠自己制造养料而生活下去。既然这样,它们为什么又要捕虫吃呢?原来这种植物生活在缺氮的贫瘠环境里,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用来捕虫而特化了的叶片——捕虫器。
不仅种子植物中有食虫植物,在真菌这样的低等植物中也有食虫植物。
如少孢节丛孢菌,它以菌丝形成菌网或菌技,在它们的表面上分泌出一种黏液可以粘住线虫,然后又用菌丝侵入线虫的身体里面,吸食线虫体内的营养。食虫真菌约有50多种,它们主要以捕食线虫、轮虫、纤毛虫、草履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为生。
食虫植物不仅可以当做观赏植物,也可以用来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
在瑞士、丹麦等国家还用捕虫堇来做奶酪,将它的叶片放进桶里,然后装满牛奶,牛奶便凝固成为奶酪。也有不少国家在大面积利用食虫真菌来防治各种作物的线虫病,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
没有叶子的树
一般来说,树木都是有叶子的。绿叶中的叶绿素,在阳光作用下,不断制造养料,输送到根茎部,使树木长得欣欣向荣。
大自然真有趣,世界上竟有无叶的绿色树。
台湾相思树是南方常见的行道树,它满树青绿,看上去长着许多绿叶。
其实,它的叶子已经完全退化,剩下的只是叶柄,呈披针形,内含叶绿素,好像叶子一样。它的叶柄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叶柄,毕竟还起到叶的作用,因此说它无叶,还不很确切。
木麻黄、梭梭和光棍树,可以说是典型的无叶的绿色树木了。
木麻黄是一种常绿的被子植物,乔木,高可达20米。小枝细软,灰绿色,小枝上有很多节,每节都有6~8枚极退化的鳞片状叶。初夏开花,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木麻黄原产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印尼爪哇岛上至今还有许多天然的木麻黄林。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栽种。我国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常用作行道树、观赏树及防风林树种。既美化了环境,又有效地控制了海风的侵袭。
木麻黄外貌有点像松树,又叫它“驳骨松”。其实,它和松树完全不同。
松树的枝条上簇生着许多长长的针叶,而木麻黄的枝条上有许多节,节上轮生着细小的鳞片退化叶,而灰绿色的枝条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梭梭是一种耐旱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属藜科。产于我国新疆和青海西部盐海及沙漠地区。它可长成1~9米高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绿色粗壮,叶子退化成极小的鳞片状物。它当年生的枝呈绿色,对生,可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每当夏季干旱时,它的嫩枝可以脱落,以节约体内水分的消耗,这种现象是其他树木所罕见的。在炎热干旱的夏季,梭梭开花后,进入休眠状态,直到深秋,种子才长大成熟。落地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湿度,竟能在短短几小时之内就发芽生长,并且一经长成,便有很强的抗沙能力。梭梭的这种生活习性,使它能在荒漠中“艰苦奋斗”,长期生存繁衍下去。
非洲干旱地区有种奇树,高3~7米,外形看上去满树都是光溜溜的圆柱状绿色枝条,不长叶子。偶然长了一些叶子也是在枝端,仅仅是几枚,而且很小,所以人们叫它光棍树。光棍树又叫光枝树或绿玉树,是大戟科植物。这种树,我国也有引种。广州作为庭院观赏植物,北京、上海等地在温室盆栽,供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