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行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最美丽的行星。
它的体积和质量仅次于木星,也属于巨行星。土星在冲日时的视星等为-0.4等,亮度可与天空中最亮的恒星相比。我国古代把土星称为“镇星”;西方人叫它“萨图恩”,这是罗马神话中农神的名字,并把镰刀作为土星的天文符号。在望远镜中,它那淡黄色的、橘子形状的星体上漂浮着明暗相间的云带,腰间缠绕着一道绚丽多彩的光环,极区呈浅蓝色,妩媚动人。土星和其他行星一样,也围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土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约为9.54天文距离单位(约14亿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56,轨道面与黄道面交角为2°5′,绕太阳公转一周约29.5年,公转平均速度约为9.6公里/秒。土星的自转很快,仅次于木星,其自转角速随纬度而不同,在赤道上自转周期为10小时14分,在纬度60°处为10小时40分。由于快速自转,使得它的形状变扁,是太阳系行星中形状最扁的一个。土星表面也有沿赤道伸展的条纹带,表面为云层所覆盖。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土星,看到的是一个带光环的天体。土星的赤道半径约为6万公里,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5000多公里。体积为地球的740倍,质量为地球的95倍。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土星的质量和大小仅次于木星。平均密度是0.7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要小。由于土星的密度太小,其表面重力加速度和地球差不多(为地球的1.07倍)。在土星上,物体要有37公里/秒的速度才能脱离土星,比地球表面的脱离速度大得多,因此土星能把大量的大气束缚住。
土星有稠密的大气,其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还有甲烷、氨等。通过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土星表面也有一些明暗交替的带纹平行于它的赤道面,带纹有时也会出现亮斑、暗斑或白斑。白斑的出现不很稳定,最著名的白斑于1933年8月被英国天文爱好者W.T.海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发现。此白斑位于土星赤道区,呈蛋形,长度达土星直径的1/5。以后这块白斑逐渐扩大,几乎蔓延到土星的整个赤道带。
土星有一个光环。它是伽利略于1610年用望远镜发现的。当时伽利略把土星光环误认为是土星左右两侧长出的“耳朵”。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环带中间由两条暗缝分隔成三个环。靠外的A环与靠内的B环之间被一条称为卡西尼的缝(它是1675年由法国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的)隔开;C环靠近土星本体,但较暗弱。1966年和1969年,天文学家用光电测光方法又发现C环内有一层更暗的D环;A环外又有一层E环,环缝分别命名为“恩克缝”和“法兰西缝”。A、B、C环为主环,A环宽度为14400公里,B环为25800公里,C环为20800公里,D环几乎触及土星表面,E环延伸到5~6个土星半径以外。
由于土星的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轨道有一个26.7°的倾角,因而从地球上看去,有时它的北极斜对着我们而看不到南极,有时则是南极斜对着我们,每29.5年周而复始。每当光环的边缘与我们的视线趋向一致时,光环越来越变得像一条线;当它与视向完全重合的一段短时间内,光环竟消失不见。这一现象说明,土星的光环虽然很宽,但很薄。
为了探测太阳系外围空间的物理情况,1973年4月“先驱者11号”上天,1979年9月1日飞临土星,成为第一个就近探测土星的人造天体。“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在考察完木星后,继续驶向土星,对土星进行考察。完成考察土星的任务后,“旅行者2号”又继续飞向天王星和海王星,对它们进行考察。这些“一身多任”的宇宙飞船,为我们带来了土星的新消息。
“先驱者11号”飞船于1979年8月、9月在距土星128万公里处发现,土星磁场十分特殊,磁场图很像一条大鲸鱼,其头部圆钝,两边伸出扁形翅,还有粗壮的尾巴。土星磁场的磁轴与其自转轴吻合,磁心偏离土星核心22.5公里。磁场范围比地球的磁场范围大上千倍,但比木星磁场小,也没有木星磁场复杂。
“先驱者11号”同时还发现,土星有一个辐射带,其强度小于地球的辐射带。它是由土星磁场俘获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宇宙飞船在6万公里之外接收到了土星发射的无线电波,表明土星有较强的电磁辐射。据测定,土星辐射的能量是它接收到太阳能量的2.5倍,表明土星与木星一样有内在能源。“先驱者11号”于1979年9月探测到土星的一个新环——F环和一个环缝,此环缝后来被命名为“先驱者环缝”。F环宽度不到800公里,距土星中心为2.33个土星半径处,正好在A环外侧;先驱者缝位于A环与F环之间,宽度约3600公里。1980年“旅行者1号”发现了G环,G环分布在离土星中心约10~15个土星半径之间的广阔地带。
“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飞船在飞越土星时发现,土星环的环数远不止7个,而是成千上万个,均分布在土星环的平面内。飞船发回的照片显示出,土星环中有环,令人眼花缭乱。乍看起来,这些光环很像一张密纹唱片上的纹路,仔细观察,原来土星环具有更精细的结构:大多数光环是光滑匀称的,但也有些是锯齿形的,有的呈辐射状,还有的像发辫一样互相扭结。A、B、C环是由几百乃至上千条细环构成;卡西尼缝中并不空,至少有20条细环;恩克缝中也有2条呈纽结状的细环。此外,还发现了几十个新环缝;F环至少由3条细环所构成,其中2条亮环像发辫那样相互绞缠,另一条暗黑且宽;F环上有团块和纽结。“旅行者号”飞船观测还表明:土星环是由大小不等的碎块和颗粒组成,A、B、C环中最大的碎块约为10米,更多碎块的大小在10厘米左右;F环大部分则是由微米量级的粒子所构成。土星光环很宽,也很薄,整个光环宽约20万公里,而其最大厚度则不超过150米。
土星有一层厚而浓密的大气层,大气的结构很像木星,以氢、氦等为主,只是氢比木星少些。宇宙飞船拍摄的照片显示出,土星呈淡黄色,北极区呈浅蓝色。大气中翻腾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云上呈现一些斑点、晕圈、丝条和漩涡状动态结构,还有彩色的亮带和暗纹。土星也有一个大红斑,但比木星大红斑要小得多。土星的大红斑是一个长8000公里、宽6000公里的卵形区,呈橘红色,估计是由一次飓风所致。此外,在土星表面上还发现灰暗的卵形区,可能是土星大气流上升后又下降进入云层时引起扰动和旋转形成的。和木星风一样,土星风也是东西向的,但比木星风大,最大风速为500米/秒。
土星的表面温度为-140℃,支顶温度为-180℃,比木星低50℃。土星有一个直径为2万公里的岩石核心,核心外面就是土星大气。土星的光环是围绕土星运行的物质环。用天文望远镜观看星星时,除月球外,最妩媚动人的莫过于土星光环了。土星美,美在光环。明亮的光环,就像一条精致的金项链,佩在土星身上。
最早发现土星光环的人是伽利略。
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发现土星的两边有奇妙的半月形光影。当时伽利略把它们称为土星的“耳朵”,误认为土星可能是由一大二小的天体组成,怀疑这耳朵是土星两侧的两颗卫星。但是,他一直不敢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发表,其原因是他发现土星“卫星”并没有绕土星公转,似乎永远停留不动。而更令他惊奇的是二年后那两颗“卫星”竟然失踪,三年后又重新出现。是什么原因呢?伽利略直到去世也没弄明白土星“卫星”为什么永不转动。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竟是世界上第一个见到土星光环的人。
在以后的年代里,许多观测者都描绘了自己所见的土星,它具有非常奇怪的现象。但没有人能说清楚它的形象为什么那样变化多端。半个世纪以后,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用更大更好的望远镜进行观测,才揭开了这个谜。原来那两颗“卫星”是与土星不相连接、环绕在土星赤道面上的光环。这光环由无数个形状、大小不等,直径在7.6厘米至9米之间的冰块组成,以很快的速度浩浩荡荡地围绕土星运转,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颜色。光环的直径达27万千米,厚度为10千米左右,由东向西自转。到167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G.D.Gassini)在土星光环中发现有一圈空隙。他所发现的这个空隙,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著名的卡西尼环缝。
地面观测发现土星光环厚约3公里,宽达20多万公里,可分成7个环,最亮的环宽约2.6万公里;环与环之间有1条缝隙,最大的缝隙约5000公里。1980年11月,“旅行者1号”探测器拜访土星时,发现土星光环不止7环,而是由成千上万细小的环构成的,这些细环就像一张巨大的密纹唱片上的波纹,从土星云顶一直延伸到32万公里的地方。这些光环是由无数颗大小不等的石块和冰块组成,大多数的直径在4~30厘米之间。如若将这些石块和冰块聚合在一起,可构成月球那样大小的天体,可见,土星光环绝非等闲之物。土星光环不是随时可见的,光环侧对着地球时能够看到光环;光环平对着地球时,哪怕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也无法看到它的“尊容”,如1995年和2009年就无法看到。
土星环的结构是17~19世纪陆续被发现的。到20世纪80年代初,至少有3个探测器先后对土星做了“走马观花”式的观测,最大的发现是土星环的结构极为复杂。
原来,人们根据地面观测和空间探测,把土星环划分为7层。距土星最近的是D环,亮度最暗,其次是C环,透明度最高,B环最亮,最后是A环。在A环和B环之间有段黑缝,这就是著名的卡西尼环缝,缝的宽度大约5000千米。在A环之外有E、F、G三个环,最外层的是E环,十分稀薄和宽广。“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把土星环的近距离照片送回地球后,科学家们非常吃惊:原来每一个小环又可细分成上千条大大小小的小环,即使被认为空无一物的卡西尼缝也存在几条小环。在高分辨率的照片中可以见到F环有5条小环相互缠绕在一起。土星环的整体形状就类似一个巨大的密纹唱片,从土星的云顶一直延伸到32万千米远的地方。
光环的颜色远看是红棕色,其实每层环的颜色都稍有不同,C环是蓝色,B环内层为橙色,外层为绿色,A环为紫色,卡西尼缝是蓝色。
“旅行者号”探测器展示给我们的是土星光环的新结构,有些问题较难解释。
土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