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草原(科学探究丛书)
45973000000006

第6章 中国主要的草原(1)

呼伦贝尔大草原

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

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开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

也是从《内蒙访古》中,我们知道呼伦贝尔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大兴安岭,于是,喜欢吟唱《高高的兴安岭》,由此,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十分好奇。

从呼和浩特驱车2000多公里,历时三天抵达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呼伦贝尔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同时,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当地民间有一个关于“呼伦贝尔”名称来历的优美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个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对情侣,女的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叫呼伦;男的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叫贝尔。他们为了拯救草原,追求爱情,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她化作湖水淹死了众妖,男的为寻找她勇敢投湖,于是,他们双双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润草原和她的子民们的呼伦、贝尔二湖。

穿行在呼伦贝尔,我们不仅看到了蓝天、白云、草原、牛羊,还有茂密的大兴安岭林海,沃野万顷的嫩江平原,以及1700多公里边境线,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等13个边境旗市,和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并感受了它们千年的历史跨越。

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已从昔日“幽静的历史后院”,一跃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逐水草而居”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早已成为昨天的故事,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已在草原上刮起了“现代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给呼伦贝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城建、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场面红红火火,一大批以草原和地域为依托的边境贸易、畜产品加工、旅游等新兴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流。我们相信,过不多久,呼伦贝尔草原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呼伦贝儿草原已今非昔比。鄂温克、巴尔虎等草原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其沙化、退化的程度和速度,使一些游客也难以置信。

据牧区干部群众反映,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所以退化沙化得如此严重,主要是长期以来被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的结果,同时,草原被大面积开垦,草场利用不合理,牲畜超载,草地生产力下降,旱、沙、鼠、蝗多灾并发,也加速了草原沙化退化。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已引起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注,他们正借助国家加大草原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全力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些草原建设项目已经完成,青青的人工牧草初步改变了草场退化的窘境,新近发展起来的高产奶牛使一些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北京三元、上海光明、内蒙古伊利等国内知名乳品企业也已在这里建起了乳品加工基地,还有一些项目正处在实施过程中。

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浩特市东行82公里,是一处河水潺潺、草丰林茂、动植物众多、风光迷人的地方,这就是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是欧亚大陆最具典型性的草原。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加入联合国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成员的16个大自然保护区之一,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网络成员。锡林郭勒天然草原是我国草原自然状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这里有漂亮的蒙古包,整片整片的云杉林、杨桦林,可以钓鱼、划船的扎格斯台淖尔,还有正在筹建中的野生植物园。

这个草原自然保护区以锡林河流域自然分水岭为界,控制面积10876平方公里,具有亚欧大陆东部草原的代表性,保留着我国北方完整的草原类自然景观,生物种类比较齐全,有种子植物658种,苔藓植物71种,大型真菌10余种。其中有高等植物625种,分属于74科297属,许多种类为内蒙古高原所特有,大部分属优良牧草。

保护区内还有鸟类76种,哺乳动物33种及数量众多的昆虫。其中狼、黄羊、獾、狐、旱獭、鼬等啮齿动物类及天鹅、遗鸥、沙鸡、鹰、百灵鸟等飞禽具有蒙古高原的特色。这里也是内蒙古牲畜优良品种——内蒙古细毛羊、草原红牛、锡林郭勒马的发源地。

锡林郭勒草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早在30年代就引起国内外草原植物学科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50、60年代,众多的专家学者就对这里进行过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进行过我国唯一的草原现代化畜牧业试验与示范;70年代末,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随后又在这里建立起我国第一个自治区(省)级草原自然保护区;90年代后期被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有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这里考察。

在这里,著名景区有扎格斯台淖尔湖、草原野生动物园、草原自然植物园、疏林风景带、阿布都尔杨桦林区、陶勒盖云杉林区、芍药沟、黄花沟、干技梅景区、中科院草原生态定位站、白音锡勒赛马场、旅游娱乐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陶勒盖云杉林区。

陶勒盖云杉林区的云杉林面积达90亩,约有1000多株云杉。这些云杉树型呈现宝塔型,巍峨挺拔,植物学家认为它们是我国最稀少的树种——沙地云杉,也称白扦云杉。它在北方天然成林极为罕见,是目前世界上仅存活于浑善达克沙地上的树种,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中科院草原生态定位站自1983年以来就一直致力于退化草场恢复改良措施研究,已经找到了退化草场复壮的有效途径,还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牧草与经济植物引种、无灌溉条件下人工草地建设、草原鼠类群落与鼠害控制、草原生态系统蝗虫群落结构功能、退化草场恢复演替与改良、光和生态、草原第一生产力等课题研究,在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也是中科院对外开放第一站,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东北部新佳木苏木(乡)境内,是一个以保护科尔沁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栖息在这里的鹤类、鹳类等珍稀鸟类为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浓缩了科尔沁草原典型的代表类型,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形成了湿地珍禽、天然榆树林、科尔沁草原三大代表性景观,被生态专家称为“国内珍存的疏林草原”。

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47344公顷。湿地是地球的肾脏,是百鸟聚居的地方。保护区内共有鸟类17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分别是白鹳、黑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大鸨、金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9种。白鹳、丹顶鹤、白鹤、白枕鹤已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白琵鹭、大鸨被列入世界受严重威胁的物种。鹤类和鹳类在保护区的物种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世界现有鹤类15种,我国有9种,居世界之冠,而保护区有鹤类6种,占世界鹤类种数的40%,占我国鹤类种类的66.7%。其中白头鹤、灰鹤属旅鸟,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在本区繁殖,而且数量均很大。保护区境内还有种子植物452种。

保护区内还有珍贵的28000公顷的蒙古黄榆天然林,作为珍稀植物物种的蒙古黄榆,顽强地抵御着大自然的侵袭,生生不息,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蒙古黄榆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场所。据调查研究,每年都有3~5对白鹳在蒙古黄榆上筑巢繁衍、生儿育女。

在辽阔的天地间,西伯利亚山杏天然次生林,或疏或密,与坨甸相间的草原、榆树疏林构成了独特的科尔沁草原的原始景观和原始风貌。内蒙古地区由于连年的干旱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内蒙古三大草原的科尔沁草原已经所剩无几,而唯一能够体现其原始景观风貌的只有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科尔沁草原上这颗明珠,保护蒙古黄榆天然林,科尔沁草原自然景观,保护这一百鸟乐园,兴安盟公署于1985年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1994年5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为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管理,保护区设置了生态系统、物种保护、珍禽繁育三个核心区,核心区总面积为17807公顷。

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珍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优美的自然风光使保护区极具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开发价值,国内外生物学家、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经过几年的努力,保护区内已开辟出展览馆、珍禽繁育基地、观鹤塔、布鲁岛(人工湖)等六大景点,为科尔沁生态之旅增添更多的趣味和新意。

依拉草原

火红的杜鹃,一片又一片地延伸在眼前,盛开在六月的中旬。这是高原草甸最美的季节,绿莹莹的青稞闪现在艳艳的杜鹃花间隙,芳草连天的草甸上牦牛和羊群正悠闲地戏逐,嫩草丛中的野花不断地自开自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