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一、班级授课制的形成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根据教师以什么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并通过什么形式与之发生联系,可以把教学形式分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群众性教学。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起着不同的作用,学生也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教学制度,它们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中世纪的个别教学、小组教学,英国的导生制和互教互学制,按学生能力分组教学的曼盖姆制,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分组实验教学制,沿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班级授课制等。作为教学组织形式,这些模式在教学中都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其中最普遍采用,影响最大的是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确立
教学组织形式是随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各阶级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和科技水平的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过去的私塾、书院就属于个别教学形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它的规模小,进度慢,效率低,是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不高相适应的。中世纪末新兴资本主义与工商业的发展,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批判和否定了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闭状态下长期形成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逐渐确立了班级授课制。据文献记载,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和发展大约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6、17世纪间,首先是欧洲一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班级授课制,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形式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过程设计和安排,班级授课制有了很大的改善。到19世纪,西方国家的学校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在中国,1862年创立的北京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了班级授课制。自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后,班级授课制逐步在全国推广。
第三阶段,以原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凯洛夫在《教育学》(1953年版)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使班级授课制这个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凯洛夫认为班级授课制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组织有共性的集体,一是采取集体授课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基于学生共性集体上课的制度,学生共性是集体上课的基础。班级上课制和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具有以下3个特点。
(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用同一教学内容对整个班集体用同一方法教学。夸美纽斯形容这种教学时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学生的学习如同一个水槽,知识的溪流,由教师嘴里流向学生头脑里。古代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如我国古代的私塾虽然也有一群学生,但学生年龄和程度相差很大,他们与教师是个别联系,学生学习内容也不相同。
(2)把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按课表分课教学。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时间限制的完整的部分,在这个部分的进程中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个别教学不存在共同的学科和课。不同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是彼此不同的。
(3)把一定的教学内容规定在统一单位时间的课里进行,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组织教学,各科教学轮流交替或多科并进。个别教学时间不固定,不是多科轮流交替而是单科独进为主。
二、班级授课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班级授课制作为近代文明的产物,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冲击和批判。特别是近l00年来,班级授课制受到了更多的怀疑和抨击。班级授课制一方面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采用,一方面又受到怀疑和批判。这充分表明,班级授课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还有合理性,也有改革的必要性。班级授课产生和发展300多年来,特别是受到批评和改革的100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已充分地明确地显示出优越性和局限性。班级授课制对个性化的影响也更加突出。
1.关于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博尔诺在《实存哲学与教育学》中认为教育有3种模式,即机械论的、有机论的、非连续的(“存在论”)。从博尔诺的3种教育模式论看,班级授课条件下,学生是加工对象、材料,教师是加工者、工人,学校是加工厂。教育过程相当于工人按既定的同一目标、标准和要求,在同一空间和时间,用同一工序,把大量同一质地材料连续加工成同一种产品的过程。实践汪明,近代工业模式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近现代教育采用近代工业模式,大力促进教育普及,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作为加工的材料,并不是同一质地的材料,是有其个性的人。机械论的教育模式显然不是惟一的、十全十美的教育模式。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认为,人类已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现正在开始建设新的文明。3次浪潮,3种文明,都有自己的内在法则。经历每一次浪潮的人,都本能地利用和维护浪潮的文明和原则。班级授课制是第二次浪潮的产物,作为近代工业文明产物,它运用和维护的是划一化、专业化、集中化、同步化的原则。现在我们要迎接21世纪新的文明。这个文明是开放的。终身的学习社会,每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能力、进度找到学习的机会。这种根据学习者个性去选择学习机会的第三次浪潮,无疑对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冲击和挑战。
2.班级授课制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发展,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有高尚的道德品德品质,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审美观点。这些素质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这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统一的教育目标和统一的教学过程,班级授课制在素质教育中对个性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基于共性的集体授课,授课的对象是年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基本相同的群体。班级授课制是划一教学,为实现划一教学,事先规定了教学目标、课程、方法、评价标准等。在同一集体中,采用统一教学目标和要求,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严重偏科又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约束。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恩格斯认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班级学习是共同学习、许多不同性别、不同个体、不同生活经验的成员聚集在一起,确立同一个追求,能形成一个竞争的环境,高效率的教学就有可能带来高成效的学习效果,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相同的教学目标。在班级中,学习正常的同学从班级集体中得到肯定的评价,强化了学习意识。学习优异者产生了荣耀和满足,激发他们更好地去学习。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在集体学习中得到了鼓励和帮助,也会有所进步。
(3)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江泽民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地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班级授课制按照班级管理目标去筹划班级活动,依据班级教育教学目标去协调学生个体和群体活动,给予学生群体及其活动以正确的导向,使学生个体与群体健康、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用统一的德育目标去培养良好品德,及时矫正不良道德行为。
(4)有利于培养良好心态
班级授课制最本质的特点是组织含有更多共同性的群体和基于这些共性的集体教学。由于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和认知上有许多的共同性,他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容易平等相处和交流。他们能在集体中相互帮助而成为好朋友,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心态十分有利。据调查,在认知水平基本相同的集体里,人们有一种愉悦感,更能激发兴趣和爱好。而在认知水平差异较大的集体里,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容易出现压抑感,很难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而认知水平较高的人又会出现失落感,很难产生新的兴趣和爱好。
(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班级授课制实行教学分科化和教师专门化,教学内容及课程学科化,能保证教学内容及活动有计划的安排,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专门化,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促使教师去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去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在青少年素质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今后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积极作用。
3.班级授课制是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无疑是历史进步,但它是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工艺论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教育开放化、活动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后,班级授课制对个性化的约束也就更加突出。中央教科所崔相录教授指出,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适应现代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趋势。班级教学是基于共性的教学,它所营造的班级或学年集体,虽然是在相等年龄及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在这个集体中,好、中、差学生之间,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别仍然使教师感到“头痛”。因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出路,就在于大力推进“基于差异的教学”,即“个性化教学”。
第二,不适应现代化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趋势。在班级教学中,可以适当开展小组学习、个别学习。但在本质上它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不可能或不容易满足个人根据自己的目标,按照自己的能力、进度、时间表,在自己合适的地方,用自己的方法、手段进行学习的要求。因而,进一步充分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潜力的路子,就在于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向偏重学生的学。
第三,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开放的趋势。在班级教学中,必然注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教材学习。这又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教学的封闭状态,导致教学脱离劳动、生产、社会实践、生活实践,脱离各种各样的社会成员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准确、深入、全面地掌握各学科知识。尤其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劳动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等。教学组织形式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班级授课制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于个性发展的约束更加突出。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教学组织形式也进行了改革。美国极力强调天才教育,日本也大力推行“英才教育”。它们重视选拔和培养高才生,强调适应个别差异,注意加强个别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很多改革试验。如实行按智力、能力分班分组进行教学,将固定的班级改为有弹性的学级编制,实行跳级制,中学设选修课等,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近些年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也相应地引起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少变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掀起了“新教育运动”,对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模式进行了改革。我国近十几年来,对班级授课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一方面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又克服其局限性,丰富发展了班级授课制。
小班化教育的依据和策略
从本质上看,小班化教育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但又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一、小班制的依据
小班化教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的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小班上课的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小班化教育试点与推广工作,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这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北京东路小学是上海市最早开展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学校,每个班级学生最多26人,最少仅18人。一般每个班级配备2~3名教师,按照年级课程计划配给教师工作量。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减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等,既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试验结果表明,小班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的大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比大班更为充分,合作精神得到培养,探究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自理、自治、自学能力明显提高。
小班上课制一方面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仍以班级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又打破传统的编班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从上海市“小班化教育”试点与推广来看,小班化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其依据主要有如下几点:
1.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实现小班制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班级授课制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为实行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物质条件的局限又对班级授课制造成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教学资源的制约,只能是几十个人在一个班上课。由于校舍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数量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实行复式教学,把几个年级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