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45987900000027

第27章 教学组织形式对个性化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4)

首先,是小组的组合。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切莫轻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能力、学习水平或其他因素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同质小组或异质小组,每组4~5人,根据情况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按问题、兴趣临时组合。同质分组,利于教师的辅导,学生的深入研究;异质分组,利于资源的利用;按问题、兴趣分组,利于探讨。

其次,是小组人员分工。要发挥小组功能,必须每人有任务:一组长,即主持人,一汇报人,有可能的话还可设一记录者,每人都必须发言,要使人人都动起来。组长可调换,也应该调换,让每个人尝试、体验主持的快乐和责任,从中提高能力。切忌小组中1号总代表相对优秀者,4、5号总代表相对困难者。学生也是聪明人,老师虽不明说,几次下来他们也会明白,这样会影响情绪,不利于发展。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个别化辅导等方法的运用,学生情况也会起变化,并非原先优秀的永远保持优秀,原先困难的永远困难。学生的兴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也可以根据学科不同,有不同的小组或不同的组长。

再次,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各人思考的基础上,否则会流于形式或质量不高。所以,在小组学习中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保证让学生有与学习内容相适宜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效果不会好,经过思考才会提高发言的质量,还会吸收其他成员的意见。或提出异议,展开争辩,真正达到思维的碰撞。第二步,才是小组成员的交流。这样既保证学生有思维的过程,又保证了讨论的质量。

小组学习要重视分层。小组学习适宜游戏教学、尝试教学、发现教学、分层教学、研究性教学,但要发挥功能,必须进行分层活动。根据学生差异,有的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学会,有的自己就能学会,有的不仅自己学会,还能教会别人学会。教师必须把握,使目标、方法、作业都有分层,适合每一层次,让学生各有所获,人人乐学。

小组学习,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因为结果在组际交流时还会达到,当然也不排斥结果。但有了过程的积累,结果也不难获得。的确,没有过程,虽然通过其他方法也会达到结果,但学生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却提不高。所以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静心听同学发言、积极发表自己观点的意向和行为。此时教师需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如某组出现问题,教师需作重点指导,或问题的捕捉,或困难生辅导,使各小组纳入顺利学习的轨道。

最后,是小组学习的评价。为培养学生具有21世纪所需的合作竞争能力,小组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境界。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贯彻小组为主、个人为辅和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相结合原则,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小组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开展小组学习。

二、分组教学的原则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教学,应遵循下列原则:

1.教育均等原则

对每个学生实行等距离的直接教育。教师在分组教学中,对每一个学习组,对每一个学生的直接教育应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2.教育充分性原则

要提高分组讨论或分组学习活动的频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言,充分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创新精神,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尊重个性原则

分组学习的作用主要在于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异质异教,对不同的学习组和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由于分组教学,学生有充分发现自己的场合和机会,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发挥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发展个性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4.能力平衡原则

分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分组原则,有时采用异质分组,组与组之间的智力、能力尽可能平衡,便于开展竞争。各组的好、中、差生水平力求平衡。有的是同质分组,把学习程度或接受能力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无论是异质分组还是同质分组,尽可能使组与组之间或组内学生之间能力平衡,以便于教育教学。

5.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多参与、主动学习、乐学、爱学的目的,利用分组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接受直接教育和充分参与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讨论,特别是鼓励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学方法应多样化,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让学生多说,多做,把学生当作主角,教师当作配角,使学生能学会学习,培养自主能力。

三、分组学习策略

1.变革座位排列方式

课堂中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合作参与的方式和程度。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局限于同桌两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再大范围的合作就受到限制,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特别不利于对学习困难生的因材施教。因此,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改变座位排列方式,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混合编组或自愿结合编组。把课桌拼成凸字形,5人一组,学生不再只是面对教师,而且可以面对同伴。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合作群体。这一形式,为每位学生创设了“无威胁”课堂氛围,为学生相互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培养合作的意识,教给合作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于教学内容,首先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凡是能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的内容,就要设计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针对预习、朗读、研讨、质疑、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学习的重点、难点,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l)小组预习

预习的重点是根据教学目标,找出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内人人发表意见,相互切磋,达成共识,使小组内的这方面能力较差的一些学生获得帮助,逐渐对预习产生兴趣,能力也随之提高。

(2)小组朗读

朗读是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训练。以往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因受时间限制,只是面向少数几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朗读的机会,因此小学毕业时,还有许多学生读不成句,读不成段。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读是分析文章的基础,或是小组齐读,或是每人轮读,一节课下来,每个人在小组内可以把全文通读一至两遍。它消除了一些学生不敢大声朗读的惧怕心理,从敢在小组内朗读,逐渐到敢于在班上朗读,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3)小组质疑研讨

小组质疑研讨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通过研讨,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学生们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形成概括能力;广收信息,增强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交往能力。在小组质疑研讨中,学生们通过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之间的交流,综合大家的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使学生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过个体的力量,自己和小组不可分割,互助的成功体验也常常产生。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要求学生认识并会使用“量角器”,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会手拿大量角器进行演示,并把量角的方法和步骤一一列举出来。现在,教师却是把问题留给了学生,对于如何使用量角器去量角,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质疑和解答。在学习中,学生们求知欲旺盛,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边量边研讨,把他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别的小组如有问题或异议,可以争论,直到解决为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融入于自己的小组之中,为小组的成功而喝彩,为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而自豪。不仅如此,同学问的学习互助还具有心理接近、语言融合、易于交换意见的特点,无论是提出疑问,还是争论探讨,都可以在无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还可获得互助合作、探求真知的群众主体性的经验。

(4)小组评价

对自己、对别人能够公允、客观地进行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为此,我们在学习完一课或一单元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评价。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教学成功与不足等几个方面。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习困难生,在小组内经常能够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得到全班的掌声,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对于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小组评价,许多学生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