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的强烈和急剧降温以及衍生的大风,给农牧渔业生产、海陆交通以及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特别是对南方喜热经济作物是致命的。强寒潮南下可使南方日平均气温陡降至零度以下。例如广西桂林1952年2月的一天曾降到-0.3℃,使大面积的喜热经济作物受冻害。1973年—1976年的两年冬季中,两次强寒潮,曾使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的极端最低气温降到3℃以下,大约40%的橡胶树受冻死亡。所以在冬季时,我们要进行寒潮预报,以便及时受取防冻措施,减少寒害造成的损失。
最潮湿的天气
一种特殊天气——梅雨,要算是我国最潮湿的天气了。我国江淮地区每年初夏季节(6—7月初)就发生梅雨,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有此称。梅雨时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空气湿度大,长时期缺乏日照,使人觉得潮闷难耐。这时,衣物也往往发霉变质,因此梅雨又有“霉雨”之称。
梅雨在江淮各地的开始和结束时期,所谓入梅期和出梅期并非一致。在长沙、南昌、温州一线以南地区,也就是东南丘陵一带,平均在5月10前后入梅,6月10日前后出梅。在长江中、下游,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一带,平均在6月10日前后入梅,7月10日前后出梅。所以梅雨时期由南往北推迟。但入梅、出梅时期,有时差异较大,可达半月至20天。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有的年份可长逾一个月,有的年份入梅还不到10天就出梅了。还有的年份可出现“空梅”。“空梅”是指6—7月江淮地区没有出现雨季,雨带从华南一下跳到黄河流域,这里天气干旱。
梅雨的形成是我国南方的暖气流和北方的冷气流僵持在江淮一带所引起的。原来在4、5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还相当强,江淮和长江流域仍在它的控制下。到了5月底6月初以后,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逐渐增强,向北推进至长江一带,这时冷空气虽然有所减弱,却仍有相当的力量盘踞在长江流域,不愿轻易后退。因此,这两种气团就在江淮一带彼此抗衡交锋,相持不下,就引起了这一带长期阴雨天气。一直到南方暖空气势力进一步加强,冷空气败北而去,江淮流域处在单一副热带暖高压的控制下,天气转为晴朗少雨,梅雨期才算结束。
梅雨期的长短及其雨量的多少,来去的迟早都对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6、7月间正是水稻、棉花等春播作物开始转入生产盛期,迫切需要水分,梅雨适时而来对农业生产是很有利的,若梅雨期来得过早,冬小麦、油菜等夏熟作物尚未收割完毕,就会造成烂麦和菜籽发芽等损失。又若梅雨期过长,雨水过多,或是“空梅”,雨水过少,因而引起涝旱,对农业生产就很不利。所以根据梅雨天气的变化特点,梅雨时期既要注意疏通沟渠以利排水,防止洪涝,又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预防干旱。
全球气候变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日益增多、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各国气象学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这将成为一种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那么,全球的气温升高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后果呢?
据推算,全球气温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数英尺,将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世界上有1/3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有些海岛和海港城市本来海拔高度就很低,它们很有可能被海水淹没,如果遇有台风、暴雨等,灾害将更加严重。另外,气候变暖会造成全球气候格局的变化,会造成长期的干旱和尘暴,旱涝的频率可能增大,暴风、飓风、洪水,森林火灾,瘟疫和疾病蔓延将更加频繁,会有一些内陆湖泊、水库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一些河流可能断流,内地大片地区可能会贫瘠荒凉,沿海地区土地可能大面积盐渍化。现在的农业,林业,牧业都是适应于现有条件的气候状况的,全球变暖以后,将对农业有很大影响,有利的是,高纬地区的生长季节延长,有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雨雪会增多,同时二氧化碳本身也是一种有益于作物生长的成分,它的增多也能促进作物生长;不利的是,如果降雨格局发生变化,夏季干热少雨,冬季温湿多雨雪,都不利于作物生长。
全球天气反常
全球的天气正在发生奇怪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连串历史上罕见的严寒冬天和比平均正常年温暖的天气。在其它一些地方,气候也有反常。
1987年1月,闻名的水乡威尼斯、阳光普照的法国里维拉海滩、气候干燥的南非,甚至位于亚热带的巴西,下了雪。1988年夏天,持续的热浪横扫了印度、美国和中国部分地区。在英国,破纪录的雨量造成广泛水灾,同年9月,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受到本世纪最猛烈的飓风的袭击。等等。
全球天气为什么会反常呢?
首先,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1985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学术联合会,共同举办了“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效应气体对气候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影响作用”的国际会议,有29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提出,对流层的二氧化碳气体等微量气体现在正在增加其温室效应将影响地球气候。由于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森林减少,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下降造成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外罩一样,使得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以后所放出的长波辐射又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所吸收,致使大气增温。温室效应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据芝加哥大学大气科学家拉曼纳森估计,地球的平均温度在20世纪已经上升了0.5℃,如果温室效应气体继续增加,到2030年,地球的平均气温就可能比1900年高出5℃。气候变暖,温度上升1℃—2℃,对全球天气的影响并不是微不足道,10万年前导致最后一个主要冰河时期结束的原因就是近似这样程度的气温上升。如果不把气温上升率放慢,有些研究者认为,1988年危害大半个美国的旱灾和热浪,将变成惯常的夏季天气;破坏力为今天飓风一倍半的巨型飓风,将吹袭美国更北的地区,并可能为中国,印度,非洲,澳洲和中东的干旱地区带来雨水,使原苏联西伯利亚及加拿大部分地区数以百万公顷的冰封土地解冻。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全球干旱、暴雨、飓风的频率将增大且变化无常,全球的降雨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除了二氧化碳能引起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以外,植被及太阳能等因素也能影响气候变化。浮游生物就是调节全球天气变化的又一因素。科学家从化石纪录中发现,数百万年以来,地球曾经发生过许多次大规模火山活动,使大气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可是,温室效应并未发生。原因是来自海洋中的一种浮游生物在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海洋浮游生物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利用它来制造它们的石灰石外壳,浮游生物死后,它们的外壳沉入海底,把碳埋藏在矿物质沉淀里,形成白垩质。海洋浮游生物的多少,直接调节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改变着温室效应的作用,从而对全球天气的变化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是影响地球天气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黑子越多,太阳越光亮。根据柏林自由大学气候学家卡林·拉比兹基和美国柯罗拉多州国立大学研究中心气候学家哈利·冯沦的最近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顶峰年可能会使北半球许多地区的冬天更冷,夏天更热。科学家认为太阳黑子会影响环绕北极旋转的强风,结果又会影响全球的其它风向模式而带动更多的冷空气南下。
此外,火山灰屑也能引起天气变化,火山喷入大气中的烟灰、气体能滤去阳光而使地球清凉。1883年印度尼西亚克拉卡托火山大爆发后,远在法国的科学家连续三年测量到阳光减少了大约10%,直到火山灰从上层大气层消失以后才恢复正常。热带火山还会造成其它一些类型的气候变化,可见,火山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