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求知文库-气象科学与观测
45989300000008

第8章 大气探测(1)

晴天,风和日丽,碧空如洗;雷雨天,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天,浓云密布,天色阴沉。当你在为这些捉摸不定、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而唏嘘感叹时,你可知道,时时刻刻,每分每秒,从地上到半空,从陆地到海洋,从平原到高山,从大湖到荒漠,处处都有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在密切地关注着大气的变化。其实啊,那些和风细雨的迷人风光,漫天雪飞的壮观场面,还有那雷风电雨的大煞风景,都不过是大气所玩弄的一点点小小把戏而已。

为何要探测大气

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就是说,我们这儿谈的大气,主要是指地球最底层的大气。具体地说,就是地面以上的约十多公里距离的大气。在赤道地区要厚一些,约有17—18公里;到南北两极要薄一些,约7—9公里;我国大约为10—12公里。这个底层叫对流层。对流层,就是指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状态和现象,如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雷、电等,都发生在这一层。

那么大气是什么呢?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混合气体,它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可以说,它就是空气。过去打过一个谜语,叫“看不见、摸不着、离不了”,指的就是它。说大气是混合物,一点也没有错。地球上大气按重量来计算,其中氮占75.5%,氧占23.1%,氩占1.3%,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占0.01%。不用说,这是指大气的化学组成。从这个组成我们可以了解到,空气中氧约占四分之一,正是因为它,才使我们人类在这个小小的寰球上得以生存,一直繁衍到今天。大气对于我们的生命是多么重要啊!

是的,大气不仅对于地球现存的50多亿生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生命的演化史上,大气还立下过汗马功劳呢。你看,地球上原始生命起初只在太阳辐射达不到的深水中出现,这些生物体后来发展为吸收金属氧化物来维持生命的低等生物。氧介酶出现后,生物转入到浅水中活动,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入水中,生物借此与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于是出现了绿色植物,氧气开始增多。当含氧量增到约今天的1%时,高空大气的臭氧层出现,它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保护了地球原始生命,于是浮游生物,多细胞生物大量产生。当大气含氧量达到今天的三倍时,恐龙这一爬行动物出现。有人认为,由于恐龙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多,植物来不及放出足够的氧气,最后导致恐龙等爬行动物灭绝。又过了一段时间,适应新气候的哺乳动物出现。约数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看来,没有地球的大气,就不会有人这一高级动物的产生,更不用说今天。看看那荒芜的火星,赤裸的月球,寂静的金星,我们人类是多么幸运啊。

但是,我们今天要探测大气,还不仅仅是由于大气过去和现在给过我们人类某些恩惠,我们还得同形形色色的大气现象打交道呢!进一步说,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大气现象之中,我们能不了解它们吗?你知道,云,有的像重重叠叠的山峰;有的像成片成片的瓦块,我们通过探测知道,它们其实是空气在上升运动时,在有凝结核的条件下形成的小水滴、小冰晶。再如风,有时轻风拂面,水波荡漾;有时北风凛冽,寒气刺骨;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我们通过探测知道,其实它是空气的水平运动。我们也知道,雨、雪就是变大后从空中掉下来的水滴、冰晶;雷电其实是积雨云中正、负电荷中心之间,或者云中电荷中心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等等。因而通过对大气的探测,再经过研究,人们知道了某些天气现象的成因。

总而言之,通过对大气的探测,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大气环境,弄清了各种天气现象的规律,进而预报各种天气,提高了应付自然灾害的能力。

对大气本身的探测,有利于认识未来气候的变化形势,从而有助于我们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观测形态走势

前面说大气探测是如何如何重要,那么到底要探测什么呢?大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组成多种多样,到底探测什么为好,是头发胡子一把抓吗?不是,这儿有两种观测。

一是常规观测。常规观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风向等观测项目。可别看只有这几项基本因素,它们却分别反映了大气的热力状态和运动状态。

气温的高低表明了气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温度表。和测量人体体温的体温表一样,它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如酒精最低温度表和水银最高温度表;也有根据导体、半导体电阻随温度变化原理制成的电阻温度表;或者根据温差不同、电流不同原理制成的温差电偶温度表。另有一些测温元件,如铂电阻、热敏电阻等。

气压是地球大气圈的大气对地球表面和周围大气产生的压强,测量气压的仪器常用水银气压表。

湿度是指大气中所含水汽多少的量,测量湿度的仪器有干湿球湿度表和毛发湿度表。干湿球湿度表实际上由两支温度表组成,其中一支绑有纱布,很显然,是用水分蒸发导致温差变化的原理来反映湿度的。

二是特殊观测。常规观测是每个气象站在每天规定时间,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对规定内容的观测。特殊观测不同于常规观测,这主要反映在观测内容和观测位置上。一方面,特殊观测要观察目前变化比较大、并可能对未来气候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些内容,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酸雨、气溶胶粒子,这可以称为大气化学观测;另一方面,特殊观测主要把观测范围集中在地面以上一公里内,这叫边界层观测。大家可以猜到,这主要是因为边界层与我们生活生产活动太密切。

特殊观测的历史并不长,我国只有二十多年的经验。由于特殊观测对所涉及的知识、仪器精度、观测条件要求很高,所以难度很大。我国对大气的化学观测有一定的成果,如酸雨曾经在部分省市进行专题观测与研究,一个酸雨观测网已经建成。据悉,我国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还展开了一些特殊观测的合作,成果显著。

特殊观测是适应新形势需要而产生的观测,它在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新型的观测项目会增加。因此特殊观测会得到加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常规观测就不重要。事实上,我们的天气预报的主要根据仍然来源于常规观测。可以说,将来这两种观测会互为弥补,各分秋色。

疏而不漏的地面观测网

地面观测网由各地地面气象站、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塔等组成。

1.地面气象站:

地面气象站有气象观测员连续不断地对天气进行观测。他们用眼睛观测各种气象要素,如云量、能见度、雨量、风向、风速等。一般地说,这只能得到估算的数据参数,经验很重要。此外,他们还用各种仪器设备来测量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在这里,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湿度常用相对湿度、水汽压或露点湿度来表示。气压计算单位是百帕。风向用方位来表示,风速要在10米高的风杆上测量,其单位是米/秒。地面气象站观测项目很多,雨量、蒸发量、日照量、地温、积雪、太阳辐射等都应包括在里面。要强调的是,地面气象站的观测方法很统一,它们都要参照联合国气象组织和国家气象局制定的《观测规范》。观测的仪器性能、规格和计量单位也要符合国际标准。不用多的解释,大家已经明白,这无非是想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以便于比较。

2.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就是没有人工操作、完全由仪器自己完成测定地面各气象要素的全自动气象站。它们常常被安置在高山、海洋、沙漠、高原上。由于地球表面面积广大,人力物力有限,建设地面气象站的数目不可能很多,自动气象站弥补了地面气象站的不足。

自动气象站发展到现在已有三代。第一代研制于本世纪50年代末,当时它只能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风向、降水等少数几个要素。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半导体元件和脉冲数字电路的普及,第二代自动气象站产生。它的感应元件能观测云高、降水、辐射总量、雷暴等。但是这种气象站不能自动处理观测资料。20世纪70年代后,自动气象站已发展到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自动气象站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

目前,全世界投入运行的自动气象站有几千台。有一些国家还建立了自动气象站网系统,称之为自动气象遥测系统。这种系统由中心站和野外站组成,中心站控制着野外站,野外站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它由铁塔、传感器、电子线路等组成。我国在“七五”期间就研制出了自动气象站,它们分别安装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定期通过静止卫星向地面接收站发送各种气象信息,效果良好。

但是,自动气象站并非完美无缺。它需要定期检修,它的观测项目有限,而且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赶不上目测,所以,它只能是一种地面气象站的辅助物。未来的气象站或许是两种气象站的有机结合,就像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一样,将来的气象站只会模糊两者的界限。

3.气象观测塔:

气象观测塔是一种特殊的气象观测装置。前面说过,特殊观测不同于常规观测,而气象观测器恰好是为特殊观测而设的。

气象观测塔常常是用来观测大气边界层的有效工具。其实,用于边界层探测的东西很多,如系留气球、低空探测仪、特殊飞机、声雷达、激光雷达、红外和微波探测器等。但它们的观测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间断不连续,而且因为不是直接探测,结果需要核对,所以人们对之并不十分满意,而气象观测塔却有这方面的优势。

用气象观测塔对大气边界层的观测,作为特种观测来看,目的很明确,其了解的是对地表几十米至上千米这一范围大气的温湿度,以及高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状况。这种观测能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不同高度的准确数据。另外,它对高层建筑设计也给出了一些参考资料,因为不同高度的建筑对风力的考虑不容忽视,能否节省建设资金,又提高质量,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