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牧丰养殖加工公司从那家农研所购得福寿螺种,在公司院内以植物嫩叶试养,这一“新项目”大获“成功”,而且得到数量极大的螺种。
1991年9月,“牧丰”租用了该乡正华村、宪家村的103.8亩稻田,将试养成功的福寿螺种投放在这些田中进行人工净养,每亩放幼螺20万~30万个。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以植物为食物又繁殖力极强的螺蛳可能会危害周边稻田产量。“牧丰”的说法是:福寿螺是热带生物,在重庆这样的高纬度地方过不了冬,根本不可能泛滥成灾。
由于螺蛳出口受阻,1992年“牧丰”放弃养殖,将养螺的水田还给农民种水稻。虽然归还之前,“牧丰”组织人力将田里的大螺蛳捡干净了,但小螺蛳并未捡干净,同时,冬季过后福寿螺并未被冻死。
1993年,农民种下稻秧后,秧叶大部分被蚕食干净,造成这100多亩田当年几乎颗粒无收。
福寿螺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呢?“牧丰”在该村养螺时暴发过一次山洪,大水冲进“牧丰”租赁的水田,将许多螺蛳冲走,有的被冲进下面的稻田,有的冲进了刘家堰。因为养殖场就在保安中心校附近,该校的学生因好奇在田边捡拾福寿螺拿到别处玩,玩过后随手乱扔,这部分螺蛳爬进田里,使得其他稻田也有了福寿螺。另外由于福寿螺能自行爬走,从紧邻的稻田四散传播也是一个途径。到1996年,福寿螺已经蔓延扩散到当时保安乡的12个村、64个社。现在,村里已有400亩田受到福寿螺侵害,这些稻田年年减产10%~20%。前几年村里每年有城里人来收好几次福寿螺,每斤五六毛钱,收的人说城里有人喜欢吃这种螺蛳,当时农民们捡拾福寿螺的积极性很高。后来,收螺蛳的人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低,今年降到一两毛一斤,还挑三拣四的,可能这种螺蛳并不好吃,城里人也吃厌了。没人收,但螺蛳还得捡。
目前福寿螺主要在原保安乡境内成灾,受灾面积约4700亩。此外,全县约40万亩稻田都出现了福寿螺的踪影,只是由于控制得好没有成灾。据当地村民讲,1993年承包田里出现福寿螺,刚栽下的稻秧嫩叶被螺蛳啃食得残缺不齐。刚开始没经验也没去管它,结果秧苗大量死亡,补栽又错过季节,秋收时稻谷减产50%。第二年吸取了教训,将农药喷进田里后再栽秧,没想到农药根本杀不死这些害虫,结果这年粮食又减产。第三年插秧前,家里的所有人包括老人小孩齐上阵,到田里将螺蛳捡拾出来挖坑埋掉。不料捡起来的只是大螺蛳,米粒大小的幼螺根本发现不了,秧苗还是被啃。没办法,被啃多少就补栽多少。这边不停地栽,那边不停地啃,到后来还是有部分秧苗错过季节不能存活,造成减产13%左右。到现在,承包田年年保持这样的减产“纪录”。目前农民们对这种害虫恨之入骨,螺蛳捡上来后先是用脚挨个踩碎,由于太多,踩也踩不完,就干脆挖坑将它们活埋。后来挖坑挖累了,大家就把它们倒在干处让太阳晒死。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陈玉成说,石柱县曾发生过福寿螺入侵事件,受灾面积150公顷,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损失达20%以上。
目前,当地对外来物种危害的认识还极大地局限于病虫害和杂草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这一层次上,没有意识到或者不重视外来物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由于没有重视,外来物种在重庆市的分布及危害至今未展开大面积普查,盲目引种过多且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引种前几乎没有或缺乏对引进种潜在危害的评估,同时缺乏对引进物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和长期监测。
生物入侵,“客人”打败“主人”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树木感染松材线虫病一个多月即可致松树死亡,被称为松树的“癌症”。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短短10多年时间,松材线虫病猖獗成灾,蔓延至江苏、安徽、广东、浙江、山东等省,眨眼之间,大片大片的松树被松材线虫病害得枯萎死亡,造成1600万株松树死亡,受松材线虫病侵害的森林面积达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目前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已直接威胁到全国5亿多亩松林,并危及到黄山、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重点生态区域的安全。
我国过去没有的美国白蛾、水稻象甲、松材线虫等危险性病虫已在我国发现,据调查,这些病虫可能在发现之前的四五年甚至10年前就已传入。到1986年当松材线虫导致20万株松树死亡时,人们才理解拨款防治的必要性和认识到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但为时已晚,松材线虫的疫情效应至今也难以消除,仍是我国松树的大敌。
据专家介绍,外来物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入侵目的。一种情况是请来的“客人”变成了“入侵者”。如为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目的,引进某一物种,到最后却无法加以控制,导致外来物种泛滥成灾;另一种情况则是以“偷渡”方式完成扩散的。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全球“旅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许多生物自己漂洋过海,到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其中一些物种泛滥成灾,成为“入侵者”。
外来物种为何能打败本地物种?据专家分析,首先是外来物种在其原生地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非常稳固。一旦离开原生地,外来物种的生长就不再受到制约,只要条件适宜,就会疯长、蔓延,演变成为“主宰者”。再就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退化,本地物种的生命力衰减,也给“入侵者”带来可乘之机。如美洲斑潜蝇在美洲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危险性,但是自1994年在海南、广东发现以来,目前已知蔓延至20多个省(市),为瓜类、豆类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
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我国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每年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4亿元人民币,仅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
严防境外有害生物入侵的屏障是一个社会工程。检验检疫部门希望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增强疫情侵入风险意识,提高防范疫情入侵风险的警惕性,主动配合和支持植物检疫工作,杜绝违法“引种”和逃避检疫的现象发生,把境外危险性有害生物拒于国门之外。
麻黄草的生态价值
麻黄草生于沙地、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区及石质山坡。是沙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固定沙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草场、改善沙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坨沼风沙区,黄土丘陵水土流失的沟壑区、山区及浅山区维持生态平衡、改变生态环境的卫士,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1、固沙作用
我国“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沙漠化土地达17万平方公里,具有沙漠化潜在危险的尚有1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给农牧业生产、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都造成巨大损失和困难,防止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发展农牧业生产和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课题。麻黄固沙能力很强,是改良沙荒的珍贵植物。麻黄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经调查,有麻黄分布的沙丘地段,植被总覆盖度为72.7%,而麻黄的覆盖度达60%,占总覆盖度的82%,而同一地段没有麻黄的沙丘地段,植被覆盖度仅有40%或更少;单纯麻黄群落覆盖度可达80%~90%。
沙丘沙地及荒漠区,一般风大沙多,常常发生风蚀沙化。麻黄根系发达,即有向下垂直的主根,又有横走的水平根,主根深,根幅广,侧根伸向四面八方。经调查,主根可达10米左右,直径一般1.5~3.5厘米。水平根长可达10~15米。经测定,在面积0.25平方米、深0~150厘米的范围内,根的总长度1042厘米,总重量548.8克,总体积1226.6立方厘米。根系纵横交错,蜘蛛网状交织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固沙保土作用。
麻黄分株强烈。一株麻黄能分生100~150(200)个新的株丛。很快覆盖地表,形成麻黄群落。麻黄是常绿植物,冬夏不枯。
麻黄不怕沙积,有时植株被滚滚的黄沙埋没全身,而草茎逐渐木质化,并在节上产生不定根和芽,向上长出独立的植株,形成新的株丛,向下长成新的根系。随着覆沙的增加,麻黄不断生长,结果形成一个高差较大的固定沙丘,进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2、防止水土流失
我国北方,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约达16亿多吨,造成下游河床高出地面,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黄河两岸工农生产和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多年来,人们在探索,企图找到既能抗旱又能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麻黄是最理想的植物,它不怕风蚀和水蚀。当风蚀和水蚀以后,根系暴露出来,受到强烈阳光照射,棕红色的根变成了灰褐色,而绿色枝条仍然旺盛生长,同时在力量裸露的根上产生新的枝条。据测定,在28度的坡地上,麻黄群落比禾草群落生长的地段径流量减少47%,冲刷量减少60%。在降水量多的地区,麻黄的保土力和保水力均比普通植物高。所以,麻黄是我国水土流失珍贵的水土保持植物。
3,改善生态环境
麻黄地上生物量大,密集覆盖地表,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涵养水分。地下生物量更新量大。如在0.25平方米面积上,0~30厘米深的土层中,枯死根系重量达81.5克,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
麻黄根系能分泌许多有机酸,能促使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在麻黄生长的地段,土壤中有益根际微生物含量高,而且表土层腐殖质层后,土壤疏松,肥力高,能够促进牧草的生长发育。同麻黄伴生在一起的植物比单独生长的植物植株高、分枝多、叶量大、颜色深、产量高。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具有麻黄的植物群落比没有麻黄的植物群落盖度增加20%,产量增加10%~15%。
麻黄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植被演替。通过对科尔沁沙地的调查表明,凡是有麻黄生长的地段,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麻黄生长地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有乔木、灌木、半灌木及草本植物28种,概括起来为5种生境类型: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黄土沟壑、石质山坡、沙沼地。20多种植物分别以丛生、散生或零星等方式分布于5种生境类型中。这些植物具有防风作用、固沙作用及庇荫作用。
水葫芦的侵害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属于久花科凤眼莲,现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众多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水生杂草,被列为世界10大害草之一。大约于1901年,水葫芦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省市。水葫芦密集处覆盖率达100%,其无性与有性繁殖速度极快,一亩水面的水葫芦约有13万株,合18吨~25吨。据中国环保网统计,水葫芦造成我国年直接经济损失近80~100亿元。据有关专家介绍,水葫芦之类的外来入侵物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据介绍,水葫芦是我国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它繁殖很快,1株草可以在90天内繁殖出25万株,往往在生长区内形成优势物种,造成其他水生植物减少甚至消灭。水葫芦还能降低光线对水体的穿透力,影响水底生物生长。危害之大,成为世界难题。近一、二年,水葫芦在福建省江河湖泊、水库等分布有1万多处,水面蔓延面积45万亩。全省所有地市都被侵害。其中闽江流域的污染尤其严重,其泛滥已经影响了水口水库发电的水位高度,还威胁到水库船闸和升船机的生产安全。水葫芦的泛滥还给福建的水产养殖、水上交通、水源水质造成严重危害。大量鱼类被闷死,一些江面交通寸步难行,水质水源严重污染。水葫芦泛滥,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据了解,目前除了水葫芦以外,薇甘菊和大米草之类肆意蔓延的外来物种也对我市生态造成一定的危害。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薇甘菊已覆盖内伶仃岛7000多亩山林中的80%的面积,造成危害性的就有1200多亩,致使大片树林死亡。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抵御外来物种入侵,保护好生态环境呢?据一位专家介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形成良好的爱护环境的社会机制是已经被发达国家证明了的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
人祸: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帮凶”
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生物入侵缺乏认识,有些地方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统计,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等森林入侵害虫每年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约在150万公顷左右;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等入侵的害虫,近年来每年严重发生的面积达到140~160万公顷;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极为昂贵。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显示,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574亿元人民币。”
在国外,外来入侵物种引起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称,这3个国家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无法计算的隐性损失。
目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形势十分严峻,但人们并没有从外来物种造成的重大损失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增加防范意识,反而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帮凶”。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使我国与世界各地的经贸交流和旅游往来日益频繁,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大大增加。2002年,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在全国口岸共截获各类有害生物1310种22448批次,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1.5倍和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