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求知文库-生物与生态系统
45989800000019

第19章 生态系统的平衡(9)

为防止外来物种泛滥成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严密的防御监控体系,对于引进外来物种慎之又慎。在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控制引入外来物种的专门法律,环保、检疫、林业、农业等部门都是各自为战,为外来物种入侵留下了许多可乘之机。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对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地方和部门一味“重外轻内”,在城市绿化、退耕还林、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而且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埋下了诸多隐患。

许多人对“剿杀”食人鲳事件还记忆犹新——若不是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这一可怕的“水中狼族”很有可能对我国的渔业产业和水生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而落叶松威胁大熊猫的事实再次警示人们:对于外来物种引进,一定要做好科学论证,切不可草率行事!

剿灭“食人鲳”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在许多花鸟虫鱼市场和水族馆颇受青睐的一种观赏鱼原来是“水中狼族”,这就是通过非法渠道流入我国的“食人鲳”。

“食人鲳”又名“食人鱼”,原产于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有20多个品种。目前,在国内花鸟鱼虫市场和水族馆出现的品种被称为“红腹食人鲳”。“红腹食人鲳”体型娇小、体态娇媚,一般仅为25厘米左右。美丽的外表掩不住“食人鲳”残暴的“食性”。

据介绍,“食人鲳”长着锐利的牙齿,猎物一旦被咬,“食人鲳”锋利的尖齿,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般切割,直到猎物剩下一堆骸骨为止。“食人鲳”可以咬穿牛皮,甚至能把钢制的钓鱼钩一口咬断。即便是水中称霸的鳄鱼,遇到“食人鲳”,也会翻转身体面朝天,把坚硬的背部朝下,以防止“食人鲳”袭击。

有关资料显示,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食人鲳”被列入当地最危险的四种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鲳”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托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鲳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妇女也受到“食人鲳”的攻击。“食人鲳”因其“食性”凶残,被人们称为“水中狼族”和“水鬼”。

“食人鲳”是怎样流入我国的?调查显示,我国检疫部门没有引进这一物种的记录,“食人鲳”是通过非法途径,由不法商人偷运进来的。

为什么要封杀“食人鲳”呢?其一,“食人鲳”入境,是一种水生生物的入侵。“食人鲳”由于其自身的残暴“食性”,会对其他鱼类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也会对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产生威胁,从而威胁到整个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态平衡,甚至影响居民到天然水域劳动或游戏。其二,“食人鲳”会威胁整个渔业经济的安全。我国经过不懈的努力,年水产品生产总量达到4800万吨,除了满足居民食用之外,还有大量出口的能力,我国渔业也跃入世界发达渔业国家行列。这一成果来之不易,而毁之却可能是旦夕。“食人鲳”繁殖力惊人,一旦在渔业水域暴发流行,渔业经济将面临灭顶之灾。只有未雨绸缪,渔业经济的安全才有保证。

固然,“食人鲳”有其作为水生野生动物的意义,其“美丽”和“凶残”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从保护我国生态平衡和渔业经济安全角度来说,“食人鲳”必须封杀。

中国林业迎战外来有害生物

林业专家告诉我们,外来有害生物不仅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而且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降低我们的基本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

据林业部门透露,目前在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类型生态系统中都受到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

比如著名的飞机草,原产中美洲,大约于解放前后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我国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的很多地区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北推移,仅云南目前发生面积就达2470万公顷。

再如水葫芦是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近年来,水葫芦在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迅速扩展蔓延,已大面积覆盖很多河道和湖泊水面,云南昆明市赖以生存的高原湖泊滇池近1000公顷的水面上连绵生长着水葫芦,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

此外,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的豚草、入侵西南地区且正在向其他地区侵袭的紫茎泽兰、入侵广东的薇甘菊,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在我国严重发生的几种危险性森林有害生物中,外来有害生物达到了半数以上,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当属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原产北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迅速扩散蔓延,所到之处松林连片枯死,已累计造成3500多万株松树枯死,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白蛾在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后,疫情不断扩散,暴发时几乎食光所有绿色植物叶片;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传入的红脂大小蠹,经过一段时期的潜伏增殖后,于1999年在山西省大面积暴发,使大片油松林在数月之间毁灭,目前已经蔓延到河北、河南和陕西等省。

我国地域辽阔,外来有害生物很容易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扩散。而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极为昂贵。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亿以上的人口处于旅游过程当中,其中每天有200万人出境旅游;每年通过轮船交易货物量50亿吨以上,这些都为世界各地生物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害生物被有意无意地带到各地,其威胁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问题。

据美国、印度、南非等国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显示,上述三个国家每年受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损失分别为137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

据介绍,已有约4500种非土著有害生物侵入美国。例如20世纪初期(1904年)传入美国的板栗疫病,对美国板栗林的生长和板栗果实的产量造成毁灭性打击,以致目前美国栗树所剩无几。1930年榆枯萎病从欧洲随木材携带传入美国后,使美洲土生的各种榆树全部染病,几乎造成了美国白榆的毁灭。日本植物克株是以观赏植物、绿肥和饲料引进美国大规模推广种植的,可是由于克株的大量繁殖,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生态灾难,于是美国又开始清除克株,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1998年亚洲的光肩星天牛随木质包装箱传到美国后,对美国的阔叶树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进口货物不断增加,通过木质包装箱等多种比较隐蔽的形式传入森林有害生物的危险也在不断加大,给防范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尽管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已经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但是,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形势相比,我们在防范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首先是不少人在思想上对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工作的意识不强,没有把防范工作摆到重要工作日程;其次是我国原有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可能对林业造成危害的外来有害生物未列入“通缉”名单;三是在我国林业科技人员中,缺乏专门从事国外疫情信息收集的工作人员,对收集到的疫情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工作更加薄弱。对国外有害生物相关信息掌握不灵,是造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我国林业上的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等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在原产地都是一般性害虫,不造成大的危害,但入侵我国后却造成了极大危害;四是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种类、危害面积、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等,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统计,底数不清;五是疫情监测工作滞后,许多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都是在已经大面积发生时才被发现,造成疫情封锁和扑灭工作难度极大;六是没有开展防范外来有害生物侵入的专项经费和森林植物检疫经费明显不足,极大的影响了对外来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林业部门和林业科学界已经形成共识,认为以下六点是当务之急:首先是建立并完善进境植物及其产品的风险预警机制;二是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管理工作,严把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关;三是加强早期预警工作,把握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主动权;四是做好已传入外来有害生物的治理,减少外来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五是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危害的总体水平;六是加强协调配合,在全国各行业和部门形成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合力。

然而,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必须建立一整套确保我们能在战役中节节胜利的机制,包括队伍建设、人员培养、课题选择和资金保障等。此外,专家建议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专门立法。

部分专家还建议,我们不仅要下大力气打赢这场持久战,而且应当把这一过程看成是一次建立我国防治有害生物产业的机遇,从而使这一事业获得持久旺盛的发展动力。

据介绍,发达国家有害生物防治协会化专业化服务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现已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服务产业——有害生物防治业。相对而言,我国的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服务水平上与发达国家都相距甚远。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有害生物防治的社会化需求必将日益增长。可以预期,如果我们措施得力,中国林业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事业将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样,中国林业界不仅将在付出艰辛之后看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看到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起一支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生力军。

近日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了解到,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执行的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项目中由南海海洋所承担的4个专题之一——海草专题,首次用国际公认的方法,于去年对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主要海草场进行现场调查,初步掌握了华南沿海主要海草场的地理分布、海草的主要种类、密度、生产力,以及海草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特征;并找到我国现有各主要标本馆难以找到的海草标本;更主要的是通过调查,发现了华南沿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海草场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将建议采取相关的对策保护这片片难得的“海底绿洲”。海草与红树林、珊瑚礁同属于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据“海草专题”首席科学家、南海海洋所黄小平研究员介绍:海草可作为饲料、肥料,又可入药、编织工艺品,而更重要的价值是其生态价值,即可净化水质,吸收水中易导致赤潮的营养盐、改善环境,并可固定泥沙,防止海岸线的侵蚀;它还是多种鱼虾等产卵和繁育场所,并可为周围海域提供大量的鱼虾幼体;儒艮、海龟等珍稀动物更是借以生长和避难。

我国的南海分布了全球50多种海草中的10多种,但此前对海草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很少,对海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海草保护及其生境意识。有鉴于此,南海海洋所以黄小平和黄良民研究员为首的专家承担国家环保总局负责执行的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海草专题”,并取得初步成果,去年他们对广东、广西和海南的主要河口和海湾进行普查,首次运用国际标准,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对海草的分布范围、种类、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调查,且采集到稀有标本,填补了馆藏的空白。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广东的雷州半岛流沙湾、湛江东陵岛、阳江海陵岛等共约1000多公顷,雷州半岛的流沙湾草场因其规模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易于管理保护,被列为重点调查的海草场,将建议有关方面设立海草场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