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与课题
一、教育科研与教育问题
问题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问题是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与纽带。客观事物的发展会不断地产生新问题,人们只有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认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客观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的过程。教育问题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与社会其他现象、其他实践活动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以及教育运行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然而,教育中的一般问题还不能说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例如,“某一类型数学题有几种解法”,虽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碰到,但它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不是教育科学问题。再如,“怎样帮助某某同学提高作文成绩”,需要了解有关情况、分析原因并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班主任、语文教师的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一个教育科研课题,因为这一问题所反映的是一种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像“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一问题,虽然是广大教师都关心的普遍性的问题,但这一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或不同的学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但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讲,它不是一个合适的课题。而像“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则可以成为一项科研课题,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包括某些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教育、教学、家庭背景等因素相关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有待人们去探索、研究;同时这一问题的范围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任务比较明确、集中。
二、教育科研的涵义与分类
(一)基础教育科研的涵义
教育科研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加以考察,探究,收集,整理,分析,概括,从而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活动。是采用严密的、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发现和掌握教育客观规律的过程。
1.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时,课题组成员应注意不断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概括,不断提高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达到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促进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题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选题来自教育实践,不能闭门造车,凭空臆想。它既是一种体力劳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是脑体结合的实践活动。
2.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强调一个“新”字
不能停留在前人或别人研究的已有的结论上,而是在前人,别人成就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结合自身实际和遇到的新问题,经过深入钻研——反复实践——进入到前人或别人没有进入或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总之是立足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发现新知识,新工具,新方法,从而把人类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
3.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层次为客观的教育科研教育这一系统的全面研究,内容:教育的方针,政策,培养目标,培养其人格,教育行政,教育法规,教育总体规划,教育发展预测等方面;中观的教育科研: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的研究。内容:学校的领导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及各方面整体改革和建设等等的研究;微观的教育科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内容:课改新时期,教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其身心发展的研究。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分类
从上面可以看出,教育科研课题产生于教育问题,但教育问题并不能都成为教育科研课题。教育科研课题就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就有必要了解教育科研课题的类型。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功能,一般将其分为三类:
1.基础性研究课题,亦即基础理论研究课题
这是关于教育基本规律的理论性研究课题。比如“对教育本质的考察”、“对教育功能的分析”等,即属此类型。它侧重探索教育现象的带有根本性的一般规律,强调研究的深度。这种基础理论课题的研究,往往不是直接为了解决当前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它的应用价值有时不能完全预见,但这种研究对于教育科学的理论建设,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应用性研究课题
这一类课题具有直接实践的意义,它着重考虑如何将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开辟应用的途径,探索搞好教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如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对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直接解决当前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也有利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例如“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验”、“农村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研究”等便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基层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大部分是应用性课题的研究。
3.开发性研究课题
这是旨在运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开辟新的应用途径、发展已有成果的研究。例如有人将美国斯金纳程序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一定的改造后,移植到“初中代数自学辅导程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有人将我国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学理论移植到中学外语课的教学改革实验中等等,这些研究都可归为开发性的研究。
教育科研课题的开展原则与意义
一、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并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因为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
二、开展课题科研的意义
(一)对于研究者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总是在深入揭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选题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有志于参加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第一项工作就是选题。为了选取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需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搜集与分析有关的教育研究情报资料;需要对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进行回顾;对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细心观察、思索,对大大小小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整理、辨析;还要对主客观条件作出正确的分析、估价。很明显,这个过程既是选题过程,又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有利于研究者形成长期研究方向。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研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要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需要确定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积累知识,形成有用的知识体系。正确的选题形成不容易,形成一个适合个人长期研究的选题更不容易。但这种课题一旦选定,长期深入地研究下去,就会不断取得成果,进而形成自己关于某些教育问题的系统的观点。
(二)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选题是寻找研究教育问题的突破口。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个人或研究组织要研究教育现象、探索其中的客观规律,都必须有一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然后逐步扩展,逐步深入,以求得对越来越多的教育规律的认识。例如,有一位女教师,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时,首先结合自己的工作,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着手进行研究实验。她选择“运用‘讲解’和‘质疑讨论’教‘数的整除’一章的效果比较”为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成果。半年后,她又在“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中,用“讲解法”和“质疑讨论法”进行重复实验。后来她的研究范围又逐步扩大到对命题质量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实验方法的探讨等,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教育科研带头人。
课题的选定决定着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选题是整个教育科研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下,那么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乃至于研究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以及成果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恰当与否对于科研是否取得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选题还决定了科研工作能否得到外部支持。选题恰当,有价值,是人们关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往往能获得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支持,能争取到物力、财力乃至人力的支持。
正确选题能提高科研效率。教育科研的大量事实说明,课题选得好,研究工作容易着手,主客观的各种有利因素容易发挥作用,研究活动就能进展顺利,做到事半功倍;选题失当,则可能费力没有好结果,甚至劳而无功。
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及思维策略
一、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
教育科研课题产生于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概要地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中学生青春期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培养”等;另一类是教育理论方面的问题,如“教育的负向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等。这两类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提出的课题,常常也是教育理论所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根据教育理论建设需要而提出的课题,或迟或早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教育实践。
根据一些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经验,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选题:
(一)从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比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是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现状如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有哪些特点?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与学生厌学有没有关系?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等等,这些问题既可以进行分别的研究,又可以进行综合的研究。类似的问题还可举出很多,如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协调、一致问题。这些问题在教育工作中经常遇到,普遍存在,与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密切,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选择课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二)从教育、教学的疑点中发现课题
比如“作文前进行指导”,在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中一向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有几位教师感到,这种教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造成习作上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于是她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程序写话教学的效果比较”的研究课题,设计了“先写话,后指导,再修改”和“先指导,后写话,再修改”两种教学程序,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中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虽然“先写话”组的卷面成绩略低于“先指导”组,但两者相比,前者的语言变化多,开头雷同少;在教师讲评后,前者修改得较多、较好。据此,研究者认为“先写话、后指导、再修改”的教学程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构思、组织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只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养成思索的习惯,善于抓住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并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做个有心人,就可以较快地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课题。
(三)从成功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经验中提出课题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般都积累有成功的经验。如,有的教师善于做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工作;有的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的教师善于运用数学题的多种解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教师从不训斥孩子,但班级纪律一直很好。这些都可以形成研究课题,或进行经验总结,探讨其中的规律;或设计教育实验,检验某种做法与提高教育效果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