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
45996000000022

第22章 附录若干成功公开课实录及点评(2)

(老师教给学生后,用电子琴伴奏,师生以对唱的形式演唱,每组选一个小组长带领学生表演)。

师:它们的演出博得全场热烈掌声。(出示课件6)只剩下老牛、青蛙、小鸟了,它们商量决定,再为音乐会增添些热闹气氛。用打击乐器演奏,方法是一种打击乐器演奏一句,最后一句全体一起演奏,我们来模仿好吗?

生:好。

师:老师放音乐,你们把打击乐器准备好。

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用碰钟、响极、串铃等歌曲演奏,形成三部合奏)。

师:你们演奏得可真好。

三、歌表演《两只小象》

1.放录音模唱

师:这时候,又从远方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呢?小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7)。

生:两只小象。

师:对,是小象兄弟俩。它们为音乐会带来了一首歌曲,你们听。

生:(看课件听范唱)。

师:它俩唱的是什么歌曲呀?

生:《两只小象》。

师:是《两只小象》。(说的同时,将两个小象的头饰分别戴在自己和一个学生头上)。看我们俩像不像两只小象呀?

生:像。

师:小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赶来,也许是从更远的泰国赶来,为音乐会献上这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学呀?

生:想。师:它们唱的是什么内容呢?

(师与一个学生边说歌词边模仿小象动作,引导学生记忆歌词之后,两人配合,学着老师说说,再配乐按节奏说词,在此渗透文明礼貌教育)。

师:我们再来唱一遍歌曲,用拍手拍腿的方法为歌曲伴奏。生:(边唱歌曲边用身体动作伴奏)。

2.指导创编

师:老师弹琴,你们来唱词,边唱边想小象走路的样子。

生:(唱歌曲)。

师:谁到前面学学小象走路的样子。

生:(模仿)。

师:为什么走得这样慢,这样沉重。

生:因为小象很大,所以走路慢。

师:很好,象是庞然大物,粗壮的腿能把地踩出大坑,所以走起路来缓慢,沉重。咱们来学小象走路的样子,甩甩鼻子。(边唱边感受小象的形象)。

3.指导合作表演

师:我们随音乐来演唱歌曲。谁来当领头象?(老师把头饰摘下给领头的小朋友戴上)。

生:(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师;森林动物音乐会结束了,老师看出小朋友从音乐会中学到了很多本领,认识了更短的音符——生:半拍音符。

师:半拍的音符、还有以前学过的一拍、两拍的音符都是表示(老师指黑板)——生:声音的长短。

师:还学会了歌表演——

生:《两只小象》。

师: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我们一起演唱一首《在动物园里》,来表达我们高兴的心情。(老师放音乐,师生一起演唱歌曲)。

(最后,学生随《两只小象》音乐走出教室来结束本课)。

【点评】

马红老师上的这节音乐课,是一堂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课。这位老师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

这节课有三个突出特点。

1.贴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本课中,马红老师努力达成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力求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然后用自己发出的声音或用打击乐器的声音模仿演奏。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领悟音乐是人们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各种声音艺术加工而产生的。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本不是音乐,通过人们经过艺术加工,形成有节奏的声音才是音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音乐中感知到了美,感受到了美,才产生了对音乐的美好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生出想用音乐表现美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抓住表现美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学习表现美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学习表现美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练就必要的基本技能。

马红老师摆正了新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即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载体。

2.把握好了教师的角色特点

在实施新课程中,体现出了教育者的观念转变。教师的执教表现告诉人们,她已经转变了那种教师是圣人,教材是圣经的旧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统领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出现。马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恰当地转换角色。有时组织学生学习,有时指导学生活动,还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到学生中共同活动。教师这样恰当地适时转换角色,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3.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

马红老师上的这堂课,学与教过程可化为大小五个环节,教学过程体现了“三起两伏”的变化规律。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活动有起有伏,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式学习过程,有效地减轻了学习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马红老师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信息的条件。

由于马红老师精心设计,认真施教,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这是一堂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音乐课。

【课例三】小学美术《香甜的水果》

美术是实践性和创造性极强的学科,然而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课程结构单一,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尤其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灌输和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使美术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到头来,效果适得其反,极大地扼制了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欲,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不但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重新找回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培养出具有审美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通过美术课的学习,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品味,使其具有精神之美、人格之美、情趣之美、意蕴之关,丰富人的内涵。这需要从低年级做起,呵护兴趣,关注人性,注重态度,培养能力,挖掘潜力,全面育人,因此我在《香甜的水果》一课教学做了如下设计与尝试。

教师准备:

1.《香甜的水果》CAI课件、彩泥水果(制作好的)2.水果吧布景

学生准备:

1.彩泥及其所需用具

2.收集有关水果的图片资料

3.实物

【教学实录】

1.多维激趣,导入新课

(1)实物激趣

师:小朋友们,正逢夏季,香香甜甜的瓜果上市了,它们味道鲜关,色彩艳丽,还具有丰富的营养。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采购了许多水果,你们也带来了自己喜爱的水果或者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吧,说清它的名字、形状、颜色。

(学生有拿实物的,如桃子、杏、香蕉、李子等,有拿图片的)。

生:我拿的苹果,圆圆的、红红的、光光的,闻着香甜甜的……师:你说得真清楚!

生:我爱吃香蕉,它长得弯弯的,像月牙,是黄色的……师:你的比喻很贴切,真好!

(四五个学生主动站起来,介绍自己的实物及图片)(2)动画激趣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说出了水果的颜色和形状,下面,老师也要介绍几种生长在南方的水果给大家,请仔细看噢,心里记住一两种水果的名字、样子。

(播放CAI课件,演示各种水果的“水果王国”录像)师:小朋友看过这么多香甜的水果,同时也感到了我们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你喜欢哪一种?请谈谈它叫什么?颜色、形状怎样?

生:我喜欢大菠萝,它身上有豆点,颜色黄绿。又好吃……生:我喜欢大桃子,像一颗心,颜色有粉、有红、有黄……2.初步尝试,主体体验

(1)尝试制作

师:同学们被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水果深深吸引住了,老师想用变魔术的方法把这些水果从画面中变出来,看仔细(拿出橡皮泥快速捏成水果,有香蕉、草莓、苹果、梨等)。

生:哇,真好看呀!

师:想不想自己亲手试一试、捏一捏、搓一搓,用手中的彩泥工具做出你喜欢的一种水果。

(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开始行动,这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问题)。

生:老师,我不能把苹果捏圆。

生:老师,我不会做菠萝的叶子……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麻烦、小困难,别着急,让精灵豆来帮助你。

(演示CAI课件,提供一些如搓、接、压、印、刻等制作方法)师: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你一定可以把手中的作品完成得更好。

(2)完善作品

师:我们看哪个小组的水果最诱人,最香甜,将它们都请进我们的“水果超市”里,快快行动吧。

(倡导小组合作完成作品,三至四人自己商量分工、协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完善作品)教师巡回辅导,对协作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态度认真、一丝不苟的同学语言激励。关注学生的创作态度和制作过程。

3.分工合作,创新完成

师:做得快的小朋友,老师称你们为水果王吧,我呢,是超市的老板。超市要开张,请你们给我提供水果货源,来时请按你自己的水果质量说出价格,不能以次充好,想想妈妈买水果的价格,商量一下,要合理我才会要。

生:老师,我的苹果8毛钱一斤卖给你,好吗?

师:挺合理,老师要了。

生:老师,我的桃子5毛钱一斤卖给你,怎样?

师:瞧,这只桃子制作得多么生动,叶子像头发,这位同学还给他捏上了小嘴、眼睛,他叫什么(桃仙子),原来水果也这么有灵性,太招人喜欢了,还能有什么样的造型?

(学生开始深思,创作了一批有眉有眼、形形色色的水果形状,如:苹果房子、香蕉火车等)4.情感体验,德育渗透

(1)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组织摆放作品,完成自评、互评,充分发挥想象力,升华情感。

选出各级代表,通过选购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作品评价。

生:第一组香蕉色彩搭配好,样子可爱,我买啦!

生:第七组水果有眉眼,像孩子的笑脸,特可爱。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学气氛达到高潮)(2)播放CAI课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各种水果快乐地舞蹈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工具材料,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师:这真是一节开心的课,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明的大脑完成了这么美丽的水果造型,表现得都很积极。相信智慧的火花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进发!

【点评】

1.从学科的教育走向文化的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更为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停留在学习美术这个层面上,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标志着学校美术教育从美术学科教育走向了美术文化教育。课堂上,教师大胆突破学科界线,打破学科中心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如:学生在谈话中,规范、流畅的语言交际训练,生动、形象的语句运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信息含量,中国南北地域之广,水果品种的差异,无疑又是一种社会教育;让学生推销自己的水果、购买水果,又引领他们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科学有序的观察,独立的尝试与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做事技巧;课中教师创设的每一处情境都有意浸染在一种美的文化里,学生是在一种文化情境中认识、学习美术的。教师如若没有大课程观的树立,是很难达到这种境地的。课程标准的改革终归是文化的变革。

2.从被动的接受走向主体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摆脱了自己的“主角”地位,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学生通过摸索、尝试,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主人地位、主体地位突显。在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趋浓厚,表现欲、创造欲更趋强烈,个性得到张扬。在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中,学生进入到了“生活世界”中,逃离了束缚人格发展的旧的课堂的樊笼,教师整节课没有“我来教你这样做”,“你必须这样做”,而只是帮助的态度、建议的语言,是学生行动上、精神上的合作者,真正使学生成为美术教学中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进行美术创造的主体、审美的主体。

3.从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的评价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这是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多年来,美术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因此评价也总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这样的结果,使大多数学生沦为失败者。自信心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美术学科兴趣的丧失,美术教育的结果使许多人认为自己天生不是那块料。本节课教师评价及时,每一个环节都不失时机地加以积极评价。如:“瞧他看得多仔细”、“你讲得真好”、“看×××多有办法呀”、“你的想象太神奇了”等等,而结果的评价则以学生自评和他评为主,以“送货”、“购买水果”等适合儿童特点的有趣的方式进行,有效地发挥了评价的导向、调控功能,使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态度并重。

4.从知识技能掌握走向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学生创新作品,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以及精妙的语言点拨,打开了学生想象创造的天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巧妙地一添一加,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卡通水果世界诞生了。这时,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节造型表现课通过学生的看看、做做、想想等方法,学生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的感想表现出来,增加了造型活动的乐趣,增加了审美情趣,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