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王朝的兵部尚书,一心为民,不畏权贵,戒奢崇俭,不沽名钓誉,并能够深入群众,体恤民情。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死时是什么情形呢?身边无一亲人,他的私人财产少到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同事们进入他的房间清点遗物,箱子中只有粗线织的袍子一套和床头佐餐用的几包豆子,再无其他一件值钱的东西。雍正皇帝在一次朝议时说:“做官的人,有几个能像于成龙一样呢?他真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廉吏啊!”
于成龙的一生,是苦节自励、甘守清贫的一生。他作为清王朝的一名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官员,能够在2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忠实地贯彻并落实康熙的反贪倡廉政策,实属不易。他大器晚成,做官时已经44岁,家庭条件并不好,但在福建、直隶和江南等富庶之地做高官时,竟能在贪污贿赂成风的官场固守节操,至死不变,非常人所能做到。他清正廉洁,自甘淡泊;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刚正不阿,百折不挠。其事迹之感人,为历代所传诵;其精神之广播,为官民楷模。他来也两袖清风,去也两袖清风,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思考。后人把他与包拯、海瑞、况钟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廉吏。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下昔乡来堡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于成龙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为官,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才能卓越优异),他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名震天下。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
1661年,对年已44岁的于成龙来说是一次命运的转机,他从副榜贡生被选授为广西罗城县令。罗城县地处融江、龙江之间,四周是深山密林,环境溽暑潮湿,经常流行瘟疫;汉族与当地瑶、苗少数民族杂居,由于受统治者的挑拨,形成世仇,社会动乱不安。被收归清政府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第一任县令被杀,第二任县令上任未到一年,跑了,因此,无人愿意去那里做官。于成龙的亲朋好友也都劝他不要去赴任,而他却执意不肯。临行前,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然后,变卖家产凑足一百两银子做路费,义无反顾地去罗城。
一个已被朝廷任命的地方县级官员,竟自费长途跋涉千里赴任,这在今天已难以想象,而于成龙却正是这样毫无怨言地走上仕途。到达罗城后,于成龙才感到现实情况确实要比想象的差得多。县衙既没有朱门粉墙,也没有大殿高堂,甚至连个土墙都没有,只是一座用荆棘围起来的院落,大堂只有草房三间,中间用土堆成方台,上面铺了一块木板作为桌案,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一个农家小院,而身为一县之长的于成龙每天就坐在这里处理公务,接待百姓,慰问疾苦。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罗城乡建立保甲(一种军事制度),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向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人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对联,以示鼓励。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一心想着百姓,尽力改变罗城县贫穷面貌,而他自己却始终过着清苦生活。于成龙在罗城为官7年,住的是3间破屋,没有厨房,只在案边设灶,晚上头枕钢刀而卧,以防野兽袭击。于成龙为百姓做了好事,百姓自然也爱戴他。当地百姓见他生活窘迫,便过来关心和周济他,一清早就有人来问他是否缺少柴米油盐,晚上又有人来问安。每次人们凑钱送他,他都笑着说:“我一个人何需许多,你们拿回去奉养父母,就等于我受了。”
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阿爷”,家中的婚丧嫁娶之事都愿意与他商量。有一次,于成龙的大儿子到罗城县来看望他,于成龙十分高兴,在吃饭的时候破天荒地买了一只鸭子。他对儿子说:“我们两个人,煮半只鸭子就足够了,剩下半只腌起来,留着过年再吃吧。”儿子知道他历来生活节俭,就同意了。当地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四处相告,说:“于大人的大公子来了,阿爷生活清苦,我们大家凑钱给他带点东西回去吧。”于是,各家各户凑了许多钱送来。于成龙笑吟吟地说:“谢谢大家了。这里离我家有六千里地,一个人带这么多钱,多不方便啊!”于成龙一定要让大家把钱拿回去,百姓们见他如此,十分感动,都伏在地上,泪流满面地呼喊他为“于青天”!于成龙的突出政绩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康熙三年(1664年)春,金光祖升本省巡抚,就地方施政征询于成龙的意见。对此,于成龙曾两次条陈,针对广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临行前,罗城百姓跟着于成龙相送三四百里。于成龙望着依依不舍的众百姓,也感动得泪如雨下。有人想到去合州路途遥远,而于成龙身上没有多少钱,就特意护送,于成龙半路上就是靠着这些热心人的资助,才得以到达合州。
于成龙看起来官是升了,但朝廷让这位清官去的合州却并不比罗城县好。那里人口流失严重,一年向国家交纳的正赋仅有15两银子,但于成龙在合州不到两年的任职时间里,使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由于又一次的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提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于成龙去往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在这四年里,他两次平定“东山之乱”:于成龙举“卓异”后,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升任武昌知府。恰在这时,“三藩之乱”爆发了。在吴三桂凌厉的攻势下,贵州、湖南望风披靡。同时吴三桂派许多湖北籍部将,特封官“札书”回籍策划谋反,制造暴乱。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县发现“伪札”,知县即以“通贼”罪名大肆滥捕,搞得人人自危。接受了“副将伪礼”的该县曹家河人刘君孚父子乘机联络东山一带山寨发动暴乱。由于于成龙在当地很有影响,被请出来收拾局面。他以“招抚”为方针,查清事件原委后,发出安民告示,使绝大多数胁从百姓归家,事态很快趋于缓和。
随后,他又冒生命危险独身进入首先发难的刘君孚山寨中说服刘君孚及300随从。10天之内,一场动乱顺利平息。八月,于成龙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暴乱又接踵而至。潜入的奸细乘黄州府空虚,联络当地豪绅纷纷起事,“高山大潮,烽火相望”,声势与范围大大超过前次。面对险恶的形势,于成龙清醒地认识到黄州府的重要性,他力排众议,制订了决不放弃黄州、组织乡勇相继主动进剿的策略。
调集各乡乡勇数千人在东山黄土坳一带,与数量上占优势的暴乱分子展开激战。在他的指挥下,尤其是他身先士卒,危急关头置生死于度外,使战斗获得全胜。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后又乘胜平定了其余叛乱。20余天内又取得平乱的胜利,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褒奖。
于成龙因政绩突出,不久升任福建按察使。这时郑成功进攻泉州、漳州等地。百姓因联络郑成功获罪,被株连的达几千人,本已定为死罪。于成龙查明他们都是无辜百姓,立即呈报上司批准,将他们释放。他严于执法,不留情面,但对贫苦老百姓则非常体恤,平反了不少冤案。有些良家子女被军队劫掠,沦为奴婢,他集资将她们赎归,并发给路费遣送回家。他自己则自甘淡泊,一尘不染。
福建巡抚吴兴柞以“廉能第一”将他上报,朝廷升他为布政使。
作为清朝一品大员的于成龙貌似严厉,其实待人非常随和,没有官架子。
公务时间,他的衙署大门始终敞开着,官吏有事找他,就直接进入他的寝室。他的桌案上左边放着生姜、豆豉,右边放着案卷文书,就像农村的教书先生一样,随便与人交谈。江南生活比较富裕,许多官员以纸醉金迷为荣。于成龙以总督身份作表率,生活淡泊俭朴至极。因每日食粗粮、青菜,而被江南人称为“于青菜”。遇上荒年,他即以糠屑杂米为粥,全家人都这么吃,客人来了也不例外。
客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清苦?他答道:“多留一些米,就可以多赈济一些饥民。”在他的影响下,江南各地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变化。官僚、巨商都脱下绫罗绸缎,改穿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筑成小门楼;横行乡里的少数恶霸,也都悄悄地避居到外地。但不少人是慑于于成龙的威势,表面上表现出改邪归正的样子,背地里却极力造谣诽滂。诬蔑于成龙来到富庶的江南后,也开始作威作福,不像以前那样清廉了。由于众口铄金,连一向对于成龙颇为信任的康熙皇帝,也听得起了疑心。于是康熙帝暗中派人去调查,得知实情后感动得流泪,拿出宝剑斩断桌子说:“如再有人说于成龙是贪官,这就是他的下场。”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进京朝见。康熙皇帝称赞他“清官第一”,亲自作诗褒奖,除赐银千两外,还将自己乘坐的良马赏给他当坐骑。不久,康熙皇帝提升他为江南江西总督。两年后,还让他兼任江苏、安徽巡抚。
他从知县一直做到总督,可以说官居极品,位极人臣,但20多年为官从不带家属,住所很简陋,每天吃的是糙米饭和青菜,所得俸禄和奖赏,除了维持最低生活开销外,全部用来救济贫苦百姓。
江南历来是富庶之地,风俗崇尚奢靡,官员们听说他来南京任职,心里惧怕,平日不得不改穿布衣,减少车马仆从,婚嫁也不大肆操办。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世,享年68岁。百姓得知他去世,则罢市聚哭,家家绘了他的画像,长期祭祀。康熙皇帝特地派员致祭,赐溢“清端”,还对朝臣说:“于成龙任总督江南时,有人说他变质了,操守大不如前。到他去世后,才知道他一生始终保持廉洁,为百姓所称颂。这是因为他本性耿直,不肖之徒心中嫉恨才制造出这样的谣言。像于成龙这样做官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啊?”康熙帝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表彰他廉洁刻苦的一生。
名师点评:
在中国吏治史上,清官廉吏总是让人们世代传颂,并留下千古美名。被康熙褒奖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多的清官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