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范滂,得先说说东汉末年的“党锢(禁锢)之祸”。
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开始,提倡儒家学说,崇尚气节、操守。在朝在野的,都勇于议论朝政,针砭时弊。但到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混乱腐败,一大批正直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仍然沿袭着光武帝时的风气,勇于直谏。这就触怒了宦官们,他们以“结党营私、诋毁朝廷、以图谋反”罪,在全国进行了大搜捕。一些被诬陷为同党的人,都遭流放,关押,杀戮,史称“党锢之祸”。公元166年,宦官发动第一次“党锢之祸”。公元169年,又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一次是彻底的诛除行动,有一百多人被杀,六七百人被流放、关押。大书法家、经学家、文学家蔡邕为人正直,敢于抨击弊政,被宦官曹节诬告,结果免官流放。张俭因揭发宦官侯览的罪恶,被通缉。他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逃到孔家,被孔融相救,逃出虎口。而孔融与孔褒因窝藏逃犯被抓进监狱。
范滂任清诏使时,是贪官污吏的克星。有一年冀州闹灾,他前往视察。那州官是个有名的贪官,听说范滂要来,吓得丢下大印就逃。范滂在太尉府任事时,曾一次劾奏二十几人,并说:“农夫除草,谷必然长好;忠臣除去奸臣,朝政就可以清明。如劾奏有错,愿被斩首示众。”然而,尽管他“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但因时政实在太腐败,宏志难展,范滂毅然辞职回河南老家。河南太守吴导钦佩他的为人,聘他为功曹,主管人事。范滂利用手中的权力,力荐仁义之士,排斥依靠宦官势力混进官府的人。宦官们因此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公元166年的一天,吴导忽然接到要捕拿范滂的命令,罪名是与李膺等人纠集太学士反对朝廷,蓄意谋反。吴导在内心里也非常痛恨宦官们的胡作非为,他怎下得了手捉拿范滂?他怀揣逮捕令回到家里,夫人见他闷闷不乐,问他原因。他将逮捕令给夫人看,并问:“我决心抗命,夫人能理解我吗?”夫人听了他的话,不但不反对,反而握住丈夫的手说:“我愿与君风雨同舟!”
县令郭揖也接到了命令,他也不愿去抓捕范滂。范滂知道了这些情况,主动跑来县府找郭揖。郭揖见范滂竟然上县府来,非常吃惊:“你怎么还不躲起来?难道不知道朝廷要抓你吗?”
“我知道吴大人和你都不肯抓我,我怕连累你们,所以主动前来投案。”范滂说。
“天下如此之大,何必束手就擒。这官我也不要当了,与你一起远走高飞!”郭揖被范滂的行为感动,将官印取出,丢在桌上,拉着范滂就走。
“不行,我和你逃走了,吴大人逃不出他们的毒手。我也不忍心让老母、妻儿跟着我过颠沛流离的日子。我想我一死,这场灾祸兴许就过去了!”范滂力劝郭揖依旧留在任上,也好“有个照应”。
郭揖拗不过范滂,只得含泪给他戴上枷锁,押往京城。
上路那天,全县上万老百姓涌到街上送行,人们一边流泪挥手告别,一边痛骂那些可恶的宦官们。范滂看到这情景,心里非常激动:“我范滂虽然三十二岁就要死了,但死得其所,死得无怨无悔!”
他的老母亲也赶来送行了。范滂最不忍心看到白发母亲悲痛欲绝的样子,他跪在母亲脚下,流着泪说:“孩儿不孝,不能再奉养您老人家了。”
老母亲深明大义,她强忍着眼泪,将儿子扶起,朗声说道:“儿啊,你今天能和李膺、杜密(皆为反宦官的领袖)一起赴难,就是死而无憾。人生在世,有如此名声,何必求长生!”
在旁的人无不欷歔落泪。
名师点评:
“范滂别母”既表现出了范滂的孝道,又使我们感受到范母勉儿就义之慷慨、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