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让家人吃出健康
46167200000014

第14章 厨房把好健康关(3)

在问题食品当中,速溶咖啡含高量丙烯酰胺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很大关注。其实经过烤制的咖啡本来就不是个绝对“安全”的食品,其中不仅有丙烯酰胺,还有微量的3,4-苯并芘,而苯并芘的毒性高于丙烯酰胺。鉴于人们实在喜欢喝咖啡,而且咖啡不可能论公斤,每天也就几克的量,它实际带来的丙烯酰胺摄入量并不算高。

相比之下,饼干的数据引起了更大的关注。英国食物标准局的检测证明,某种“儿童手指饼干”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达到598微克/公斤,而某种姜汁饼干甚至达到1,573微克/公斤。妈妈们非常关心,幼小的孩子,解毒能力远不如成年人,宝宝的身体能处理得了这么多有害物质吗?

少吃这种毒物的对策到底哪些食品丙烯酰胺含量最高,怎么吃才能减少和它接触的机会呢?先说说哪些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国内外测定表明,最容易发生丙烯酰胺超标的食品是各种油炸的薯类食品,如炸薯片、炸薯条、炸土豆丝、炸甘薯片等,还有油炸面食品,如油条、油饼、薄脆、排叉、馓子等,以及焙烤食品,如饼干、曲奇、薄脆饼、小点心等。

不过,即便不是这些专门制作的油炸、焙烤食品,淀粉食物在日常烹调中也有机会产生丙烯酰胺。比如说,如果把馒头做成油炸馒头片和油煎馒头片,摄入的丙烯酰胺就会大大增加;又比如把米饭底做成锅巴,就比米饭的丙烯酰胺高;吃烤得很香的油酥烧饼,也会比普通发面饼或大饼的丙烯酰胺高。

还有研究发现,用微波炉来烹调米饭(烹调时间较长),会大大增加其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尽管含量仍然不算高,和煎炸食品还有很大差距,但也引起了不少人对微波炉的担心。其中的可能原因是,米粒是一个“包裹”得很严实的颗粒,和蛋黄的情况类似。微波加热的时候,米粒内部的热难以散出,可能造成米粒中心部分出现过热情况,超过120℃,从而增加丙烯酰胺的产量。有研究表明,微波加热时,只要把功率调低一些,在加热达到目标的时候,产生的丙烯酰胺数量并不多,甚至因为加热时间缩短,微波炉烹调爆米花所产生的丙烯酰胺量还略低于用普通锅处理时。目前并没有数据能证明,一两分钟的短时间微波加热,而且最终温度只有60~80℃的情况下(热剩饭剩菜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会带来丙烯酰胺大量增加的问题。

总的来说,要想远离这种物质,只要遵循以下一些饮食原则就行了:

(1)主食烹调中尽量采取蒸煮炖方法,少用煎炸烤方法。

(2)尽量少吃各种油炸食品,比如油条、油饼、馓子、麻花、排叉、炸糕、麻团等,炸蔬菜丸子、炸肉味淀粉丸子、裹面糊的炸鱼炸虾等也要少吃,因为它们都加入了淀粉。

(3)尽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的薯类制品,如炸薯片、炸薯条、炸土豆丝、烤马铃薯片、炸甘薯片等。

(4)如果要进行炸烤烹调,尽量把块儿切大点,片儿切厚点,不要太薄。

(5)烤馒头片、面包片不要烤到太黄的程度。

(6)饼干等用面粉制作的零食,颜色越深,丙烯酰胺含量越高,宜少吃。

(7)少吃颜色变深的香脆膨化食品,哪怕是非油炸加工品。

(8)不要给幼儿过早吃各种饼干,早餐谷物脆片也要小心,更不要吃薯片和任何煎炸食品。购买婴儿用焙烤食品的时候,尽量选择颜色浅的产品。

(9)微波炉加热淀粉类食物时,注意把火力调低一点,在保证食物达到可食状态的前提下,时间尽量缩短。这样不仅丙烯酰胺产生量少,对保存营养也是最理想的。

其实,食物所带来丙烯酰胺,只是人们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并不是饮食中健康隐患的全部。油炸所产生的麻烦,以及精制糖和大量盐所带来的健康害处,要比微量的丙烯酰胺更让人担心。丙烯酰胺的发现,只是给了我们更多的理由,坚持不吃煎炸主食、少吃各种甜点饼干,不要过度追求口感。坚持这样的原则,能保护我们的身体少受伤害。

小心食品中的“糖化毒素”

我写过一篇博文,讨论怎样烹调鸡蛋最不健康,其中提到了“糖化蛋白”这个概念。于是有些医生问我:食物中的糖化蛋白和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呢?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糖不是会被消化道分解吗?它怎么可能直接致病呢?

鉴于这样的疑问,这里再讨论一下食品中的糖化蛋白问题。它到底是消化之后就彻底无害的成分,还是货真价实的食品毒素?

食品中的糖化毒素

凡是患上糖尿病的人,以及与慢性病治疗有关的医生都知道,“糖化蛋白”是个坏东西,特别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更糟糕。它几乎被看做是毒素,在糖尿病和多种慢性病当中,都是人体的重要致病因素。人们知道,它是糖、脂肪中的羰基和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游离氨基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的结果,而且具有高度的反应活性。在正常生理反应当中,这种反应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如果这个反应过度,高水平的AGEs进入组织器官当中,就会造成组织损害,破坏正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可怕的疾病。

除了体内,食物也会在烹调过程中产生同样的AGEs物质,而且数量可以相当大。动物食品以及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当中,都往往含有相当高水平的AGEs。特别是那些炭烤、烧烤、炖烧、油炸、干煸等烹调方法,所产生的AGEs水平特别高。而这些食物,往往口味又非常诱人,是很多人最钟爱的烹调方法。研究数据表明,现代饮食当中,AGEs的总量往往是相当惊人的。

不过问题在于,体内产生AGEs很糟糕,是否食物中的也一样糟糕?过去,医学界认为,这些食物中的AGEs产物无关紧要,因为在消化道中,蛋白质会被分解,糖基也会被切下来,人体不会吸收进去。

然而,最近20年来的研究证明,食用含有大量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食品,的确会提高实验动物和人体内组织的AGEs含量,而且的确有促进动脉硬化、肾脏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让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的患者严格限制膳食中的AGEs,也的确起到了预防疾病恶化、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和促进创伤愈合以及延长生命的作用。研究证实,限制膳食中的AGEs,的确能够降低体内的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

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能够减少食物中的AGEs摄入量,对于人体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延缓身体衰老,可能是有所裨益的。把食物中的晚期糖化蛋白产物称为“糖化毒素”,也不过分。这类毒素或许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它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制造出来的,自觉自愿地吃下去的,但它们的确会影响人体健康。

糖化毒素哪里来?

那么,这些AGEs,或“糖化毒素”,在哪些食品中比较多呢?糖化蛋白产物其实普遍存在于日常的食品之中,但不同食品中的含量却相差甚大:

牛肉、黄油、各种不新鲜烹调油等富含油脂的食物一般含有较高的糖化毒素,这是由于脂肪氧化后会产生大量活性羰基,加速糖化蛋白的产生。比如煎牛排中的含量高达10,058kU/100克,烧烤的鸡皮中是18,520kU/100克,煎培根中居然高达92,577kU/100克!

主食、豆类等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含量相对较少。比如米饭中只有9kU/100克,面包为100左右,煮土豆是17。只有加了脂肪一起高温加工后,它的糖化毒素才会明显升高,比如洋快餐的炸薯条中就上升到1,522kU/100克,某洋品牌的土豆脆片产品平均是1,757kU/100克,巧克力曲奇是1,683kU/100克。

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属于糖化蛋白含量很少的食物,如全脂牛奶是5kU/100克,番茄23kU/100克,胡萝卜罐头是10,烤苹果为45,葡萄干120。这可能是由于蔬菜、水果等食材中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抑制体内及体外糖化蛋白的产生。

因此,为了减少食物中糖化蛋白的摄入,糖尿病病人要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并适量食用低糖水果,这样有助于减少糖化蛋白的摄入,同时对控制体内糖化蛋白的产生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比于天然食品,很多加工食品可以说是糖化毒素的储存库,比如饼干、薯条以及一些腊肉食品都含有极高含量的糖化毒素。这是因为它们含有大量饱和油脂(黄油、氢化植物油)或采用饱和程度很高的棕榈油炸制;烘烤及油炸的温度高,产品水分少;同时原料中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这些条件都十分利于生成糖化蛋白。可以说这几类食品的制作过程就相当于糖化蛋白的加工厂,因此慢性病人一定要避免食用这些食物。

厨房会造出糖化毒素

即便选择了低糖化毒素的食材,比如新鲜的奶、蛋、蔬菜和粮豆,食物进入到人们口中还要经历一项重要的步骤——烹调。前面讲到,加工往往会大幅增加糖化蛋白的含量,其实烹调方法不当和工业加工一样,都会造成糖化蛋白的大量增加。

例如,鸡蛋属于糖化蛋白含量很低的食品,水煮荷包蛋后是90kU/100,黄油炒蛋后升高到337,而经过油煎后,糖化毒素含量会升高到2,749kU/10克,接近牛肉的含量。烤土豆仅有72,而家庭做的炸薯条则上升到694。可见除了选择合适的食材外,采用适宜的烹调方法更值得人们注意。

总体而言,有助于减少糖化毒素产生的烹调原则是这样的:

(1)烹调时一定要少用油,因为在添加大量油脂的条件下,特别容易生成糖化蛋白;(2)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相比,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烹调后,糖化蛋白含量会有大幅度上升,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动物油来烹调食物;(3)避免高温、干燥的烹调条件,用水作为烹调介质最理想——水煮沸的温度不会超过100℃,还能提供高水分活度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抑制糖化蛋白的产生。简单来说,就是在烹调中常用焯、煮、炖、蒸的方法,避免油炸、煸炒、烧烤等处理。

总之,食物中的糖化蛋白产物一直被人们所忽略,但研究已经证实,食源性的糖化毒素是与疾病和衰老相关的因素,无论是慢性病人还是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们,一定要注意这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隐患食品,如果实在喜爱,也只可偶尔食之,而不能让糖化毒素在餐桌上频频露面,大行其道。

数据来源:UribabbiJetal.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inFoodsandaPracticalGuidetoTheirRed-uctionintheDiet,JAmDietAssoc.2010;110:911—916.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什么温度才产生致癌物】含脂肪食物加热超300℃时(烧烤、深炸、熏烤等)大量产生苯并芘等,蛋白质食物200℃以上产生杂环胺类(油炸、烧烤、过度油煎等),120℃以上淀粉食品产生丙烯酰胺(焙烤、油炸、膨化等)。水煮、清蒸、压力锅煮等烹调方法达不到120℃,故几乎不会因为烹调加热而产生致癌物质。烤箱200℃,但只接触食物表面。只要不烤干,因为有水分蒸发,中心温度不会高于100℃。所以面包表皮含有丙烯酰胺,而内部极少。

3.2

厨房安全要注意

1.致病菌

从速冻食品到厨房安全隐患

速冻食品曾连连爆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闻,弄得人们对速冻食品担惊受怕,超市中的速冻食品纷纷打出了降价牌子,但还是少人问津。

这件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令人高兴,因为通过“金葡菌”这个词汇,消费者终于认识到,原来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食品掺假问题和添加剂滥用问题,还有致病细菌的问题。

人们不仅熟悉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知道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人体和食物中都常见它的踪迹;知道它本身不耐高温烹调,但麻烦在于它会产生很厉害的细菌毒素,其中“毒素A”最为臭名昭著。这种毒素耐热性非常好,煮沸10分钟也难以破坏,在古今中外引起过不计其数的食物中毒事件。要想避免这种麻烦,就要在生产全过程当中进行控制,一方面要避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源头污染,一方面要把这些菌的数量严格控制住,让毒素的产量少到不能引起实质性危害的水平;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让细菌得不到好的环境条件,比如保持在低温、冷冻条件下,让细菌没有“精力”来产毒。

速冻饺子之类的带馅食品,本身是未经烹调的生食物,它材料很多,既有鱼肉类配料,也有蔬菜类配料,还有粮食类配料,各种原料中所带的菌都可能汇聚一处,互相交流;清洗、切分、混合、包制过程中,温度都在室温,不可能全在冷藏条件下进行,又给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机会。生产线上工人的个人卫生和机械设备的清洁程度,也是控制致病菌来源的环节。所以,对这类食品,一定要和对待生鱼生肉一样,在冰箱里和菜板上,都不可以和熟食品放在一起,吃之前要彻底煮熟杀菌。

其实,千万年以来,微生物造成的麻烦,包括细菌总数过多造成食品的腐败,包括致病菌超标问题,包括细菌和霉菌产生的毒素,一直都是食品安全事故当中最重要的关注点。它们引起的死亡和疾病真是数不胜数,即便在发达国家,每年死在致病菌或微生物毒素上的消费者仍然数以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