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让家人吃出健康
46167200000026

第26章 走出饮食误区(1)

5.1

不要被传言蛊惑

“搭配宜忌”是怎么来的?

只要看看报刊杂志,或者翻翻网页,总会发现极多的“搭配宜忌”。它们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A食品和B食品是绝配,B食品和C食品相克……事实真是那样吗?所谓的宜忌有什么理由?举个例子,有人说“豆浆不能冲鸡蛋”,甚至说“豆浆不能和鸡蛋一起吃”,却没有告诉大家,生豆浆当中含有妨碍蛋白质消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剂,以及有毒物质凝集素,必须煮沸8分钟以上,方能保证营养和安全性。没有煮透的豆浆,不仅不能和鸡蛋牛奶之类一起吃,本身就不安全!而如果已经煮透,和鸡蛋牛奶同吃没有任何问题。

其实,很多禁忌说法是把大的道理变成特例,甚至由此引申出不应有的结论。有些“宜忌”说法则表现出对研究信息和科学道理的不恰当解读。这些禁忌说法有的以偏概全,有的夸大其词,有的缩小范围,往往引导人们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特例上,令人们在厨房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却漠视饮食中那些最要紧的健康原则。这种状况,徒然增加人们的精神负担,对改善大众的饮食质量益处甚少。

为什么媒体喜欢制造出许许多多的“宜忌”?早几年,曾有几家媒体向我约稿:给我们谈谈什么和什么不能一起吃吧,读者就喜欢看这种文章。我回答说:很抱歉,我反对这种绝对的宜忌提法。如今几年过去,真正的营养安全原则还是少有人传播,各种饮食禁忌却频频登上台历、挂历、卡片,受到追捧和传播。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一下了?

除了食物禁忌,近年来也有很多食物绝配的说法。这些说法有些有点道理,但也有夸大的成分;还有一些则存在解释错误的问题。这里把一些常见例子分析一下。

良配1:鱼和豆腐一起吃最有利于补钙

这个说法来自于维生素D和钙的配合。传统制作的豆腐是钙的好来源,但豆腐中没有维生素D。鱼类的脂肪当中含有少量维生素D,而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所以编出这个搭配。

鱼和豆腐一起吃很好,但不这么吃的话,豆腐中的钙也未必不吸收,因为人体内的肝脏中储备有维生素D,牛奶、鸡蛋黄中也含有维生素D。如此,是不是也要说,牛奶和豆腐一起吃、鸡蛋和豆腐一起吃最好呢?晒太阳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那么是不是该说,吃豆腐之前应当晒晒太阳呢?

良配2:羊肉配生姜,冬天最滋补

同样是羊肉,配清凉的萝卜,配大热的生姜,都被说成绝配,事情是不是有点奇怪?其实,健康的事情就是这样,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冬天天冷,很多人身体怕冷,四肢不温,人们常会建议他们吃些羊肉。对于这些人来说,仅仅吃羊肉,发热的效力还不够,如果加点生姜,效果就更好了。对于一些瘦弱、贫血、怕冷的女性来说,冬天经常这么吃是有利于健康的。不过,对于那些高血脂、高血压、满面红光、身体燥热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吃羊肉加白萝卜对他们更合适一些,而且最好少点羊肉,多点白萝卜。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食物相宜”这几个字,结果令人吃惊,原来“相宜”的食物居然有数百种之多,理由林林总总,很多都让人莫名其妙。

我们有必要完全记住这些搭配吗?天然的食物各有其健康作用,只要总体上合理搭配,就能保持营养平衡。最要紧的是了解自己的体质和营养状况,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补充,针对体质的偏颇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健康状态。对某些人是“良配”的食物,对另一些人未必如此。至于一些生拉硬扯、理由牵强的“良配”,更不必太过拘泥。

这些问题纯属是被那些饮食宜忌的书给闹的。中医专家、营养专家、卫生专家的种种解释和澄清,哪里敌得过超市里和地摊上热卖的饮食禁忌书制造谣言的传播速度?这些书大部分都找不到作者是谁,连编者是谁都不一定找得着,纯属某些人“篡”出来的东西。要说这年头出本书也真容易,随便网上一搜,就能找到无穷多的资源,贴在一起,弄个书号,开机印刷就好了。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谁还能指望它内容可靠,科学严谨。只要效益高,它什么都敢印上去。

我真希望,在两会上,代表们能提一提健康信息的真实保障和监管机制问题,可惜没人说一句话;我也希望,“3.15”晚会能打击一下这些公开制造谣言、传播错误信息的出版社,可惜也没有相关内容。现在的国家法律,似乎都管不到这类行为。

想起王兴国老师说的一段话:当年在学校时,老师并没有把很多最重要的营养问题教给我们,工作多年后才自己悟出来。比如说,膳食结构的问题。只要你的食物整体结构是合理的,就找到了健康饮食的正确方向。具体吃这一种或那一种不是最要紧的事情。如果整体结构都不合理,各类食物的比例都错了,那么,再重视细节,也会与健康的目标南辕北辙。

我说,对极了。问题是,一些人不懂得把握膳食的整体方向,框架都错了,却一头扎进繁琐的细节当中,被各种禁忌闹得头昏脑涨,结果精力没少花费,却永远走不出饮食的误区。

如何把握膳食的整体方向?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你的饮食当中,各类食物的数量比例和膳食宝塔的推荐一致吗?

——你吃的食物,是以新鲜天然食物为主,还是以加工食品、方便食品为主?

——你的食物原料是否多样化?类别齐全吗?粗粮豆类都有吗?

——如果没吃到某个大类的食品,比如从来不吃肉,用营养价值类似的其他食物替代了吗?

——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的目标能达到吗?绿叶蔬菜吃了吗?

——你的食物烹调当中,油和盐是否太多?

——你在营养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瘦弱型还是超重型?

——你是否有消化不良或过敏、不耐受问题需要照顾?

对个人健康而言,解决这些主要问题,与关注什么食物宜忌之类问题相比,要重要得多。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判断健康说法的可靠性】在相信一个有关营养健康的说法之前,先要问几个问题:谁说的?是否权威机构的发布?有人为它负责吗?符合常识和常理吗?是否特别吸引眼球?逻辑推理站得住脚吗?谁会从这个说法中受益,有无商业利益在其中?(几年前看过的某英文营养专著所载内容)“食疗”的五大可怕误区

在食疗的问题上,有几个可怕的误区蒙住了人们的眼睛。如果不把这些根本的误区弄清楚,恐怕以后再有“食疗大师”出山,还会有无数人为“食疗”付出代价。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这样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

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让人感觉血脂、血压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能成年累月吃吗?敢随便多吃吗?事实上,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不能吃错了体质。而米、面、青菜、苹果这样的食品人人都能吃,正是因为它们性质平和,没有那么强的“生理调节”作用。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明显见效,而很少是三天两天就有明显效果。

保健品往往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它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就会强一些,而且不能受到其他食物成分的制约。用对了固然有利于健康,一旦用错,就可能“跑偏”而带来副作用。比如豆腐含大豆异黄酮,但它男女老少皆宜,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一样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吃,即便中老年妇女也不是人人适合。

药品则效用更强,改变人体代谢的能力更强,而且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短期见效。吃一周两周都不见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吃错药、吃错剂量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经常有人问我:我吃中药西药都治不好,你说说吃什么食品能治好?这种期待,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普通食物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这里不是否定食物调整能改善很多疾病,而是想说,饮食养生是长期的功夫,可是浮躁的现代人恐怕已经等不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不要说终生的养生了。

误区二: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

很多人热衷于“食疗”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好接受。

其实,那些所谓“药食两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药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剂量决定毒性。

食物在正常量的时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够多,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药物。比如说,每天喝2两绿豆煮的汤属于正常食物;但喝3斤绿豆煮的水,就变成了药物,因为是正常浓度的15倍。又比如说,烟酸和烟酰胺本来是一种B族维生素,正常每天吃十几毫克,但如果作为控制血脂的治疗药物,就是论几克来吃的,数量是膳食正常量的几十倍,这时候它就有明显的副作用了。即便是水,喝得足够多也会导致死亡。

所以,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的说法并不成立。

误区三: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样的食疗方子

很多自封的专家都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其实,真正的中医都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而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方子。仅就这一点,已经足以判断他们不是有资质的中医。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也是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按照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来安排食谱。有些人应少吃红肉,有些人则适宜多吃红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麦,有些人则不适宜多吃。如果一个营养师给什么人都推荐同样的食谱,那只能说,他不是个合格的营养师。

误区四: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

由于国民对营养学了解甚少,很多人以为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我有一次去深圳做讲座,明明主题是“科学饮食”,结果去了才发现,人家嫌这个题目不吸引人,擅自给改成“话说食疗”。我说,营养不是食疗,更不是偏方治病的学问。

食疗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形式为饮食,但并不拒绝加入各种药材。从食疗的书籍来看,很多都是添加中药材的,至少也要用药食两用的食材。至于鸡汤或大米之类,主要是作为载体来使用的。国内外开的食疗餐厅,也都要加入各种中药材来起作用。不吃任何药材,完全靠长期日常饮食来改善疾病的做法,虽然在国内外都很提倡,但见效时间通常会长一些,已经不是人们所期待的那种快速见效的食疗了。

营养属于预防医学,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平衡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来维持健康,并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营养学也关心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调整来控制慢性疾病,比如控制血糖、血脂等,如果做得好,长期来说有可能逆转疾病指标,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药。但这种饮食调整都不是依赖一两种食品的,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误区五: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医的说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终生无法治愈。这话显得很客观,但听起来不太爽,远远不如一个偏方就能搞定的说法那么让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听说什么药能根治糖尿病,有人永远会追捧,赶着去上当受骗,尽管内行一听就知道是骗子的话。

饮食也一样。糖尿病也好,高血脂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吃出来的,也的确可以用饮食的方法令其明显改善,不过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来的病,比如糖尿病、脂肪肝等,毫无例外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长期营养失调的结果,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要想解决问题,当然是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只要能坚持健康生活,这些吃出来的病自然会逐步改善。

问题是,如今人们的心态都很浮躁。不愿意坚持服药,也不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更不想坚持健身,总是梦想一种食物把什么都搞定。“大师”说了,只要吃了生茄子,天天吃几个猪蹄子也没问题。这话多顺耳、多令人兴奋啊!相比之下,营养专家说,要控制油脂,控制肉类,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豆类——这些话显然听起来缺乏吸引力。也难怪营养咨询业在我国至今没有任何地位,靠营养咨询也很难谋生。

看看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减肥产品,只要说“不需要节食也不需要运动”,肯定会大受欢迎。但是,不管住嘴,也不迈开腿,减肥的成果能坚持吗?一辈子吃减肥药可能吗?这些用脚后跟思考都能明白的道理,在商家富有诱惑力的忽悠之下,就被消费者完全忽略了。

如果国民能多一些“健商”,少一些浮躁,能够把2,000块的挂号费用在营养咨询上,让有专业知识的营养专家来提供饮食建议,切实改善自己的日常三餐,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会容易得多,吃出来的病就能真正地吃回去,而不是吃出新的病来。

转基因食品的4个认识误区

笑颜朋友问:前几天同事说,像小西红柿、小乳瓜、小南瓜等,都是转基因食品,应该尽量少食用。虽然目前可能没有实验证明这些食品对人体不利,但这些转基因食品和一般的食品不同。比如小西红柿洗了后,放上一个礼拜都不会腐烂,但普通的西红柿却不然,这说明连微生物或菌类都不吃这些转基因食品,所以我们应该少吃。这种观点对吗?到底有哪些食品是我们不知道的转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