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楹联与碑铭名作解读
46170700000006

第6章 清代楹联

乾隆联艺驭群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居帝位60年,年号乾隆。他精通诗词,也爱好对联,经常同大臣品对,在弘扬楹联艺术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继朱元璋之后,第二个爱好对联的皇帝,也有“对联天子”之称。

贫家春联震乾隆

一年春节,乾隆微服私访,走出北京皇城,来到市郊农村,只见家家户户门悬彩灯,楹贴春联,大都是歌颂承平,庆贸丰收,祝愿吉祥,唯独看到一家门联写道: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动地人家

横额:先斩后奏

乾隆吃了一惊,看其房屋简陋,可以肯定是贫寒之家,但这春联却是皇家贵族口气,未免过于狂妄,难道有什么造反之谋?于是遍访邻舍村民,才知此联出自10岁孩童之手,便将那村童叫来,进行讯问。

乾隆模仿地方官的口吻问道:“你一个贫家村童,为何口出狂言?”那村童不知审问的就是当今皇帝,从容回话说:“我这春联是职业招牌,有甚狂言?”乾隆追问操何职业,村童一五一十地述说道:

“上联是介绍我大哥王斗的职业,他在集镇油粮店,代人量斗过秤,是要数一数二的;下联是介绍我二哥王升的职业,他专给婚丧之事鸣炮,当炮引点燃,轰隆一声,岂不是惊天动地?横批则是我三哥的屠宰职业,当他尖刀一拿,不就是‘先斩后奏’吗?请问有何不当?”

乾隆听完解释,变震惊为喜悦,问他叫什么名字,答曰:“担”。皇帝当即赐王担进京求学,后来他长大中了进士,做了高官,真的成了该地区数一数二的门第。

乾隆出联考群臣

一日,乾隆召集群臣到御花园饮酒赏花,酒酣之际,乾隆提出要与群臣品酒对句,以助雅兴。他带着酒意,出口吟道: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吟罢,得意地扫视群臣,然后把目光停在纪昀脸上,看他如何对答,纪昀见群臣默不作声,只得躬身谢过,答道: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作盘。

下联不仅对得妥帖工整,甚至气势也相敌,乾隆听了,刚才脸上的喜悦忽然消逝。

纪昀熟知乾隆好为人师,爱在人前卖弄才华,自悔不该在帝前平分秋色。但话又得说回来,如果对不上或对得不工,说不定皇上又会当着群臣的面奚落或加罪。看来“伴君如伴虎”,为臣者是左右为难。纪昀处在这种情势下,不得不见风使舵,随机应变,自解联意道:“皇上是天子,故风雨云雷,任从驱遣,威慑天下。而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皇上是天纵神威,为臣的不过有个大肚子罢了。”

纪昀自我解嘲的一席话,说得乾隆喜笑颜开,对纪昀说道:“爱卿饭量虽好,如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肚子哟!”

乾隆再试探花郎

某年开科取士,江西萍乡的刘凤诰得中探花。但刘凤诰其貌不扬,且是独眼。在以貌取人的封建社会里,丑陋的人,尽管才高,也往往会受到压抑或排斥。

乾隆当初只凭试卷御点三元,末见其人。当三元面君时,看到点中的探花却是一副难看的模样,意欲革除,便特旨在晚间单独召见刘凤诰,届时,刘凤诰进宫待旨,乾隆在御苑召见,并以君王身份,开门见山地考刘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是摘星人;

乾隆以“东南西北”和四方星斗命题入联,完全讲的是符合身份的“天子天象”,出句奇妙,气势逼人。

待皇上吟完,具有实学真才的刘凤诰马上以四季与花卉为题组联相对: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刘凤诰切合身份的工对,尤其尾句“探花郎”语意双关,使得帝心大悦,接着又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独眼岂可登金榜

刘凤诰当着帝面,宠辱不惊,轩昂陈词: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点头称是,遂打消以貌取才的念头,终于录取了独眼的刘凤诰。

在中国历史上,从唐代开科取士以来的九百多年间,刘凤诰是以残疾人夺得探花的第一人。

乾隆巧联戏阮元

乾隆四游江南,一日到达江苏仪征,在路上见一单耳儿童,问其姓名,答曰:“阮元”。乾隆即出一联戏之曰:

阮元何故无双耳

阮元不知戏他的是当今皇上,避而不答提问,却别开生面,选取商代贤相伊尹之名巧答上联:

伊尹从来只一人

乾隆闻对,惊为奇童。后来阮元中了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阮元也是被乾隆重用的第二个残疾人。

状元巧对答乾隆

乾隆在最后一次游江南时,一天来到杏花村。这里是以酿杏花酒出名的,当时都是个体私酿,依靠祖祖辈辈单传的绝技,酿出的杏花酒,他人无法假冒。

进得村来,一股酒香味便随风飘来,惹得乾隆酒兴联兴齐至,不假思索,吟出一句:

沽酒欲饮风已醉

当时新科状元秦涧泉在侧。乾隆以目视秦,秦正思索间,忽一卖花姑娘走来。乾隆选购几朵火红月季和刺玫瑰之后,姑娘擦身从秦涧泉身旁走过,身后仍然花香如缕,秦忽得联:

卖花人去路还香

上联言酒之醇,未饮闻风即醉,果然杏花酒名不虚传。下联道花之香,“卖花人去”而“路还香”,归根到底上下联都言酒,因酒名杏花,花香即酒香,倒是一副最好的酒招联。

乾隆连连点头称善,益发看重秦涧泉。

说起秦涧泉,他正是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的奸相秦桧的后裔。乾隆壬申年(1752)举行会试时,出的考题是“松柏有心赋”。当主考阅到秦涧泉文卷时,全篇自头至尾,竟没有押“心”字韵,认为失格,再联系到他是秦桧后裔,故有意压制。后来乾隆看到这份卷子,肯定其有状元之才,并御笔亲批道:

状元有“无心”之赋

试官无“有眼”之人

秦涧泉这才交上好运。

之后,乾隆君臣一行到了杭州西湖,游岳坟时见到坟前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皇帝遂以目视涧泉,秦机灵地脱口吟出: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既表白了心迹,又显示了他的机敏。乾隆游罢杭州,为了考验新科状元,即将秦涧泉放任杭州知府。

七十自寿矜古稀

乾隆四十五年(1780),皇帝70寿辰,举国庆贺,他踌躇满志,自撰寿联曰:

七旬天子古六帝

五代孙曾予一人

乾隆皇帝70诞辰,自己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撰联之前,一定考查了典籍。中国历代帝王淫逸骄奢,活到70岁的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确只有“六帝”:汉武帝刘彻、梁武帝萧衍、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清圣祖玄烨。而他撰此自寿联时,已在位45年,有了四代孙曾。从以上五位长寿帝君来说,都没有看到五代同堂,所以下联突出地点明“予一人”,算得上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福寿双全、盛况空前的帝王了。

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鸿章(1823~1901)宇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清末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靠屠杀太平军及捻军起家,在曾国藩的提携下,曾任直隶、两广总督和北洋大臣。他曾同世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做文华殿大学士时,户部尚书是翁同和,翁是江苏常熟人。光绪三年,四处遭灾,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而李鸿章和翁同和却熟视无睹,有位学者代民伸愤,撰一联悬于广场: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此联把李鸿章、翁同和两位高级权臣的官衔、籍贯巧嵌联内,以“合肥、常熟”,与“天下瘦”、“世间荒”形成反差对比,寓讽含刺,一目了然。

不过翁同和在政治态度上一直是反对李鸿章的。翁是咸丰状元、光绪之师。中法战争中曾扶植张之洞反李,中日战争时,又积极反对李鸿章与日议和,并大力支持康梁变法。翁也不算贪官,下联拿翁来配对,似觉有失公正。

滑稽大师何淡如

何淡如,广东人,清同治举人,曾任高要县教谕。后设馆于香港九龙,专事教学。其人谐谑多趣,人称“滑稽大师”,尤擅长写谐趣联。

神配绝对

一次,何淡如与同科举人一起游览珠江,兴之所至,互相对起对联来。一位举人将广州民间流传很久的绝对,向在座的新科举人提出来,探微寻偶:

丛桂有坊含湛露

原来广州西关有条街叫“丛桂坊”,街内有条小巷叫“湛露巷”,住在丛桂坊的一个秀才吟诗般地诵出了这半边联语,自己也配不出下联,多少年来也无人续对。难对之处在于用地名来对地名,文义不能牵强,而且要具有如诗的情景与韵味,才算合格。何淡如也被难住了。

过了一会儿,何忽然想起广州名胜“六榕寺”和附近的“清风桥”,灵机一动,天才地配成绝妙下联:

六榕无寺挹清风

这如诗如画的对句让同游的人都为之倾倒。然而“六榕寺”为何说“无寺”呢?其中有个掌故。六榕寺在广州市朝阳北路,是广州著名佛教古刹,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初名宝庄严寺,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供藏梁武帝母舅从海外携回的佛骨而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改称净慧寺。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来游,见寺的周围有六株大榕树,茂如华盖,是游人乘荫坐息佳境,一时来兴,挥毫题书了“六榕”两个大字,却没有写“寺”字,因当时还不叫“六榕寺”,而是净慧寺。不意苏轼所题,广为人知,到了明永乐九年(1412年),就因苏轼有“六榕”的题字,干脆就改称“六榕寺”了。六榕寺至今尚存,但那六株榕树早就没有了。现在六榕寺正门仍然高悬着“眉山轼题并书”的匾额“六榕”二字。

按上所述,何淡如用苏轼题字,故说“六榕”无寺,巧对“丛桂有坊”,再以“清风桥”名对“湛露巷”名,词词合拍,字字成对,使百十年来的绝对再不鳏寡孤独了。

自出自配

一次,何淡如乘轮到香港九龙去讲学,海轮刚靠岸时,船上一水手失足坠入水里,旁边另一个素有水鬼之称的游泳好手,跳下水很敏捷地将落水水手救了起来。何淡如为之心动,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水手落水,水鬼拉着水手手;

上联一经吟出,旁边的乘客和何淡如本人一时都无以为对。待何淡如到讲学的学馆以后,有一天看到厨房炊事员吹火,忽然一个火星飞到头上,此情此景诱发了他的灵感,一下子续出下联:

火头吹火,火星飞上火头头。

海员一般称水手,过去炊事员称火头或火夫。此联叠用“手”和“头”,是一副智巧之作。

自撰嫁女联

何淡如在女儿出嫁时,谐趣地撰联曰:

打鼓打锣,不过戥人高兴;

搬埕搬塔,总之自己破财。

“戥人高兴”是粤语,“戥”有“陪”的意思。“搬埕搬塔”,粤语指嫁妆。何淡如此联,真实地道出了父母嫁女的心情,也是作者嫁女时的自白。

戏嘲家长

何淡如晚年一直设馆于九龙,专事教学,过着清茶淡饭的朴素生活。他对名利财禄一向是“淡如也”的,从不计较学俸的多寡。但学生逢节有给老师送礼的习惯。这年端午节,唯独一富家学生不送节礼,何淡如知道那家长是为富不仁的悭吝鬼,在教对课时,便给这学生出对题:

客馆萧条,专望端阳佳节;

学生对不上,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知道何老师的用意,就叫儿子对:

家中贫困,后补八月中秋。

到了八月中秋,那家学生仍不补礼。何淡如又对那学生出对课题一道: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郭子仪;

学生又对不上,回家求教父亲。父亲要儿子对老师说:“老师记错了,汉初三杰是张良、萧何、韩信。”何淡如哈哈大笑说:“你父亲汉朝的事都记得,为什么偏偏忘了‘后补八月中秋’?”

自题联

何淡如在九龙教馆的书斋内,自题一联云:

无狂放气,无道学气,无名士风流气,方称儒者;

有诵书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哭声,才算人家。

何淡如后半生以教学糊口,甘于淡泊,其夫人操纺织和女上,兼贴家计,此联正是他淡于名利、磊落为人的道白。

天下神对李元度

清道光元年(1821年)8月的一天,在湘赣交界连云山下的沙段,一家豆腐店老板娘生下个胖娃娃,他,就是后来官至按察使、布政使,并著有《古文话》、《国朝先正事略》等数百卷的天下神对——李元度。

元度的父母靠卖豆腐营生,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就算是幸运了,别想送儿子读书。幸好元度的母亲出身于教师之家,粗知诗书。童年的元度,一直待在豆腐店接受母亲的教诲。尽管母亲那点学识未能满足儿子狂热的求知欲,但元度在母亲谆谆教育下,却打开了智慧的闸门,7岁时便会作对吟诗了,并且显示了超群俊才。

两对外公

一年腊月三十日,母亲命元度到五里路之外的牛串坪,接外公来吃团圆饭。回来的路上,原本是位塾师的外公忽起诗兴,见连云山上云蒸雾障,随口诵出上联:

连云山上山连云

诵罢,苦思穷索,不得续联,连赶路也忘记了。元度见外公停步沉思,显出“江郎才尽”的失态模样,便提醒道:“外公,对下联不难,对边就摆在前面呀!”此时他们正走近一条小溪,溪上架两块木板当桥,流水贴近木板,人们叫它“踏水桥”。可外公一时没领会,便问元度:“对句在哪里?”天真的小元度笑答道:

踏水桥下桥踏水

正好配对“连云山上山连云”。

外公一惊,想不到未进校门的小外孙居然有此神才。老外公喜在眉间,甜在心里:“甥甥既会对对,我再出个上联,给我快快对来。”元度说:“请外公出题吧。”外公指着碧波荡漾的河水,吟出: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元度听罢,举目眺望,只见那连云山上皑皑白雪,即兴构思,立得佳句,对道: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外公听了更是高兴。到了女儿家里,说起外孙的神对,夸赞不已。这顿“团圆饭”吃得尽欢而散。

祠堂赛对

李元度的神童之名,一时在汩罗江上下,连云山南北,方圆百里的村村户户传了开来,引起一般文人秀士的关注与好奇。

又是一年春节到了,当地民俗习惯,新春期间,各姓民众都要到本姓祠堂祭祖。

李氏在沙段是人户最多的大姓,各房子孙济济一堂,祭祖时十分热闹。当祭典完毕,本家有几位秀才将李元度围住,找他赛对。首先出题的是堂伯李秀才,六十来岁光景,平素爱附庸风雅,自命不凡,是个十分傲气的文人。尽管是数九寒天,出门老是手摇折扇,据说折扇上有大书法家何绍基的题字,故常以扇自炫,视为传家之宝。这时他扇指祠堂壁画对元度说:

画上行人,无雨无风常打伞;

上联出口,百十只眼睛注视着李元度,看他怎么应对。元度并不立即作答,向后退了几步,仰头对着神龛的雕屏,说:

屏间飞鸟,有朝有暮不归巢。

围观的人们不约而同鼓掌叫妙。另一位堂伯将元度拉到祠堂前的池塘边,指着塘中的游鸭说: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人们又赶到池塘边,听元度应对。大家盯着他,以为这一下可能把他给难住了。哪知七鸭浮游,惊起一条草鱼跃出水面。元度灵感激发,马上对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观众又是一阵叫好,几位老秀才也服了。

戏台题联

李元度后来得到岳父的资助,可以安心致志读书。住在豆腐坊太不安静,根据岳父的提议,到梧桐山陈大仙庙借住自学。这山上风景优美,是一个修身养性、治学攻书的清幽地方,没有任何干扰,元度住在庙院侧房,潜心奋读,进步飞快。

这年当地百姓筹资整修陈大仙庙,还增建了一座戏台,以便逢年过节在庙里唱戏。戏台落成后,特地请李元度撰写戏台联。因他在庙里借住,又是已有名气的天下神对,这撰联之事是义不容辞的。元度来到戏台前转了一周,见戏台有五对楹柱,中有二柱,前后各四柱。庙里主持僧的意见是10根楹柱都刻上对联,以壮庙观。

李元度按主持僧的属意,稍加琢磨,拟了五副戏台联初稿,送给主持过目。寺僧接稿在手,按序读道:

台前楹柱二联:

三五步,走遍天下;

四六句,道尽古今。

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

须观完了去,好结果总在后头。

台中楹柱一联:

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

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后台楹柱二联:

莫笑我涂面挂须,煞费了多少心机,才博得人人叫好;

请看他装模作样,也算有几分气概,须知道件件非真。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侯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主持僧一口气吟完,大加赞赏。联经元度书写,命雕匠师傅精刻在楹柱上,镶金涂漆,为陈大仙庙增添一胜。

刘秀才初试元度

光阴如梭,不觉大比之年来临,元度准备到岳州府去应试。一天傍晚,暮雨潇潇,元度正集中思想,乘雨天无人进香的机会,安静地读书。忽听敲门声,只得释卷打开庙门,见是一游学秀才,未带雨伞,一身湿淋淋,冷得瑟瑟发抖,嘴里不住地埋怨说:“天色这般早,为何就闭门了?”

元度听了,暗道这陈大仙庙又不是你的家,怎么没理由地怨人家早关门呢?

当那个秀才动问姓名,元度想首先占居上风,便故意目中无人地说:

骑青牛,过函关,老子姓李;

说罢,随即问秀才尊姓大名?

秀才淡淡一笑,若无其事地回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

元度听了,知道对方也是高手,便将刘秀才迎进书房。刘秀才自称是岳州人,从武昌游学绕道至此。二人一谈如故,道古论今,所见皆同,一直谈到午夜,才抵足而眠。

第二天,雨霁开晴,元度陪刘秀才游览梧桐山,路上边走边谈,十分投机,走着走着,忽见面前绿荫丛中有一村舍,刘秀才兴致勃勃地问道: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元度初时认为这样简单的联句,岂能考我,但仔细一琢磨,却不易对。原来看似简单,实不简单,因联尾暗寓庄周,是双关语意。故元度没能马上对出。正在为难,不觉已走进园林里面,来到一家酒店门前,门联写着:

杜康传技

太白遗风

元度见这门联,忽然开窍,忙对刘秀才道: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下联表面问是哪个汉子书写的,实际上也将断代史名著《汉书》双关其中,巧与上联的《庄子》成对。

二人相视大笑,共领联艺风骚。

刘秀才见元度才思敏捷,学富五车,邀他到岳州府赴试,元度欣然应允。

面试夺魁

李元度到达岳州,选离考场较近的旅店住下,日夜复习功课,静候点卯。三场考毕,李元度作的三篇文章,大受主考器重。最后一关面试时,学台大人威严地高坐考台之上,旁坐监考官及随从,肃静得气息无声。忽听堂上传名,第一个被传面试的就是李元度。他文质彬彬地走到台前,正想抬头看看主考学台,只听两厢一声喝,忙低头跪下。主考问道:

桃李杏鲜花,问:何时开放?

李元度思忖再三,慎重地低头答道:

稻粱黍杂种,看:什么先生?

李元度对边出口,满堂大惊。考台上下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学台大人,看怎么责罚这大胆妄言的考生。学台大人并不责斥,却大喝道:“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

元度听了一震,不敢贸然对答。那学台大人却呵呵笑道:“怎么不回答‘骑青牛,过函关,老子姓李’?”

李元度听主考学台的话音好熟,才大胆地抬头一看,呀呵!那位高高在上的学台大人,原来就是刘秀才。

“学生有眼不识泰斗!”李元度伏地谢罪。学台颔首不语。其实学台大人这次乔装游学,深入民家访才,一个偶然机缘在陈大仙庙避雨,闻听朗诵声,才有意敲门试探的。经过交谈及游山试对,已有提拔李元度之意。今在考堂不便明言,又怕众考生不服,故尔又说道:“再出一联,你若对就,恕尔无罪,否则,赶出考场!”

元度回禀遭:“谢大人,请出对边吧。”

学台大人出了个高水平的对边: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元度细揣联尾“乾坤已定”,知是学台大人暗示夺魁在望,不禁精神振奋,对句油然而生: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呜!

学台大人听了,为之喝彩道:“好一个鸾凤和鸣,当双喜临门时,可别忘接刘秀才吃喜酒呀。”

面试毕,李元度名列魁首。主考及州官们都喜获真才。

三题春联

李元度晚年弃官隐居连云山下。一年除夕,回到平江县城度岁,见到岳父家开的“济世堂”药业依然兴隆,遂步入书斋,提笔自书一联,表白自己的心怀:

但愿世间人无恙

哪怕架上药生尘

对联书就之后,命家人贴于药房。之后凡买药的人见到这副表达药铺老板善良心意的对联,都认为有济世高风,药业更加昌盛。

当日合家吃了团圆饭,李元度漫步长街,只见各店铺商号忙着贴春联,除旧迎新,一派欢乐气氛。看了一家又一家,走到一家靴鞋店,门额空空,似有异情。出于好奇和关心,李推门进去,只见店老板愁眉双锁,呆坐如痴,动问其故,才知鞋店生意蚀本,无钱请人写春联,正为此发愁。李元度了解情由后,主动对店主说:“我给你写一副怎么样?”

老板听说客人愿给自己写春联,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连忙拿来文房四宝放在案上。李元度打量了一下鞋店堆的楦头和麻绳,提起羊毫,挥洒题写道:

大楦头,小楦头,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

对联一贴出去,街邻听说是神对李大人写的,立即过来围观。鞋店对门是一家茶酒馆,老板一见鞋店人群观联的情景,便跑到鞋店相请李大人。元度开口问道:“店家,何事相请?”店老板不便直言,只是谦恭地说:“无事,请您喝杯茶。”于是将元度迎入茶酒馆,端一壶龙井献上。

李元度喝了几口茶,便要辞去,店主人忙把李大人挽住,殷勤地说:“难得大人光临,多坐会儿!”说罢,高声呼唤伙计:“再倒二两酒来!”李元度早已看穿店主的心事,便笑着说:“店家莫非是想我写副春联么?”店主忙打躬道:“正是,正是。大人若肯赐妙笔,小店必然满座生辉!”

李元度边喝酒边说:“这有何难?实际上你刚才自己已经吟出了一副上好的对联。”

店主莫明其妙地说:“大人休要取笑,我胸无点墨,哪会什么对联?”

李元度叫摆上文房四宝,对店主说:“你若不信,待我写给你看吧。”

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苦中作乐,再倒二两酒来。

写毕,指着对联后两句说:“这两句话是你刚才对我说的嘛,我只不过给你戴个帽子而已。”

店主喜得赞不绝口:“大人真是神来之笔,沾光,沾光!”此联不仅新颖贴切,而且雅俗皆赏。故此更加招徕顾客。

张之洞巧对师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河北人,举同治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是清末洋务派主力之一。

师友巧联难之洞

张之洞发蒙入校读书后,天赋敏慧,鹤立鸡群,佼佼受宠。一次,老师测试对课,出上联让同学们抢答: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老师对校园那株弯躬老桃树描绘精微,造句稀奇,确实是难对。同学们听了,不知所从。唯独张之洞沉思细审,终于对出下联: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

上下联对得天衣无缝,而且情趣盎然。

张之洞从巧对师联之后,益发得到老师的器重,同学们无不尊之为小老师,与之切磋琢磨。一次,张之洞偕同学漫游汉阳,适有郊农拉一车荞麦过桥,有位同学应景出联道:

汉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未动;

张之洞知道这是向他而发,放目四望,见鹦鹉洲畔碧波荡漾,舟楫穿梭,立即吟出下联:

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师友巧联,一时传为美谈。

张之洞出无情对

张之洞,早年登第,即已名满京都。一次在陶然亭饮宴,半酣之际,张以“陶然亭”三字为无情对出边,命在座者应对。工部侍郎李文田欠身恭维说:“若要无情,非阁下尊姓大名莫属矣!”众闻李言,大笑鼓掌赞道:“妙哉妙也!”如是对出:

陶然亭

张之洞

所谓无情对是上下联仅在字面上相对,不关内容。陶然亭是北京名胜,取意于白居易诗:“更得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但逐字分析:陶为姓,然是虚字,亭为名词。李文田以人名对地名,张为姓,之是虚字,洞是名词,对得极工,难怪张之洞当时便喜形于色。

左宗棠两联传世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之一。曾镇压太平军与捻军起义。后调新疆,收复乌鲁木齐、伊犁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官至军机大臣和总督。

撰联抒怀

左宗棠少年时代,家境清贫,热爱学习,15岁时曾题一联自励:

身无丰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联语很有气魄,从中可看出左的胸襟。

病中自挽

一次,左宗棠染疾告假回湘阴老家治疗,曾一度病沉,自虑不久人世,便在病榻上吟成自挽联:

倘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萎践荒草,满腔血洒向空林。问谁来歌骚歌曲,鼓琵琶井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枯木秋魂魄,愤激千秋。纵令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喜今朝化鹤东还,一瓣香祝完本性,三分月现出金身。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销磨锦绣热心肠,逍遥半世。只怕苍天厄我,又作劳人!

此联诗情浓郁,上联抒发死前的感慨和自我评价,纵然死了也是鬼中之杰。下联写美好的愿望,如果有来生,再不重功名做劳人,只图逍遥以文取乐,过着悠闲自由的生活就满足了。

黎培质挽左宗棠

生不愧武侯,整师五万里,电掣雷轰,手挈边疆归版籍;

殁犹思破敌,遗表数百言,风凄雨泣,魂依大海撼波涛!

清同治四年(1865年)阿古柏叛军率中亚罕军入侵喀什噶尔,趁新疆回民起义,于同治六年侵入南疆,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之后于同治九年再犯乌鲁木齐。英俄帝国主义垂涎新疆已久,立即承认阿古柏的非法政权。次年7月沙俄公然出兵侵占伊犁。光绪元年(1875年),64岁的左宗棠在祖国西陲危急沦陷的情况下,毅然充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万里西征。经过四年血战,在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歼阿古柏叛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南北疆土地。

光绪六年,左宗棠以70岁的古稀之龄,愤然命部下抬着棺椁出玉门关,屯军哈密,誓死和沙俄侵略军决战,收回伊犁。新疆平定后,胜利班师,左宗棠继又总督两江,督办福建军务,抗击外国侵略者。

黎联根据以上历史背景,着重歌颂了逝者晚年远征收复失地,坚决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爱国行为,联笔雄劲,气势豪放,是挽左氏联中的杰作。

曾国藩联艺妙品

曾国藩(1811~1872),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之一,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咸丰二年(1853年)为对抗太平军,以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逐渐扩充为湘军。同治三年(1864年)7月令其弟曾国荃攻陷天京,扑灭了太平天国革命,充当了凶残的刽子手。太平天国扑灭后,他转而成为洋务运动的魁首。在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撇开政治勿论,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史有载评的。他在联苑中留下的虽只一鳞半爪,但功力非凡,够得上是妙品佳作。

刺左取辱

曾国藩与左宗棠同建湘军,开始二人紧密合作,镇压太平军。后来由于政见不合而翻脸,曾为发泄私忿,遣人给左送出半副赠联,冀其改变态度: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大相左!

左宗棠字季高,故联中嵌入“左季高”三字,教训指责,气焰逼人。左宗棠看后,从国家兴亡着眼,不隐瞒自己的观点,针锋相对地回敬下联:

藩臣徒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

曾国藩收到复联,虽气恼,亦莫可奈何。“经济”指经邦治国。下联亦嵌“曾国藩”三字,两人将彼此的姓名予以活用,极具风趣。

痛挽乳母

曾国藩在政治上做了不少违反人民利益的坏事,可他在敬老慈幼方面却有可取之处。当他的乳母去世后,写下了不朽的哀挽篇章,颇值得人们品味:

一饭尚酬恩,矧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天理,也当泣血三年。

联中用“一饭千金”典故,喻报恩之情。典出汉淮阴侯韩信:韩年少家贫,无以为食,幸得漂絮老母给饭充饥。后韩信封楚王,持千金以报漂母一饭之恩。一饭尚酬千金,何况乳母要付出多少乳汁和辛劳,只差没有十月怀胎,此恩此德,不但千金难报,就是泣血守孝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

自古以来乳母的地位是低下的,被视作佣人仆妇,像曾国藩这样显赫的人物对乳母如此看重,的确难能可贵。

哀挽普晴

曾国藩长于挽联,还有一副挽林普晴的联作,也值得欣赏:

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左佐元戎,锦缎夫人分伟绩;

中秋日生,中秋日卒,天边圆皓魄,霓裳仙子证前身。

林普晴是鼎鼎闻名禁烟抗英功臣林则徐的女儿,故说:“为名臣女”。林普晴嫁给道光进士沈葆祯为妻,沈于咸丰五年(1856年)擢九江知府,后随曾国藩佐理军务,林普晴亦随夫参赞军机,故有“江左佐元戎,锦缎夫人分伟绩”之说。沈葆祯很有才干,深受曾国藩器重,1861年被荐拔为江西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光绪元年(1875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故说“为名臣妻”。

全联采用先实写,后虚写的手法,虚实相辅相成,对逝者既有恰如其分的表彰,也有真切的追怀。

何绍基题联改习俗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县人。道光进士,初为编修,后任四川学政,工书法,善诗联,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何绍基诗联解结

何绍基在四川任学政期间,收到一封家书,内容说的是邻居侵占他家三尺屋场地基,争吵得几乎动干戈,要他速回家,打赢这场官司。

何绍基读过家书,不觉一笑,马上提笔复函,并附诗联相劝。家书后面的附诗是: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分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吟完诗,复又题书一联:

于人何不可容者?

凡事当思所以然。

家中人收到复信,满以为助打官司,及至看到诗联,方知是开导家人,忍让为上,化干戈为玉帛。何绍基的这种高尚风格,感化了邻居,后来邻家深表歉意,将侵夺的地基归还了何家,一时传为美谈。

题联草堂吟诗楼

何绍基任四川学政期间,一年于腊月上旬到南充去监考,侍公事完毕回成都时已是新一年的正月初七了。他顺便到杜甫草堂瞻仰这位他最崇拜的诗圣,并题联留念: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按成都旧习,都是每年正月初二城内居民出游草堂,而何绍基错过了时间,正月初七(称人日)才游草堂,并留下题联,因当时何绍基的道德文章及书法在社会上广受推崇,以后人们把游草堂的日子改为人日初七了。至今一百多年来,相沿成俗,可见一联之力,竟转变了人民大众的风俗习惯。

何绍基到了草堂,自然也要到薛涛的吟诗楼故址去看看。想到薛涛的才情和不幸的一生,情不自禁,亦题一联: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上联写女诗人薛涛千载留香,下联写吟诗楼环境之美,全联着笔于“香、活”二字,真是一字闪光,为全联增色。

何绍基巧挽和尚

何绍基中进士后,官授编修,一次告假省亲,恰值他家附近东安寺的长老和尚死了。庙里的和尚听说何进士回来了,忙遣小和尚去他家,请何进士写副挽联。何绍基平易近人,热情地应允,提笔就写出上联:

东安寺死个和尚

小和尚一看,倒愣住了:这叫什么挽联,谁不知道东安寺死了个和尚,还用你写?小和尚闷在心里,不便向进士质疑,显出着急而又为难的神情。何绍基看出了小和尚的心事,笑着对小和尚说:“你莫急呀,还有下联哩!”说后,又提笔书写了下联:

西竺国添一如来

小和尚看到下联,愁云顿释,欢欢喜喜道声谢,拿着挽联回寺了。

痛挽魏源

清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学者魏源,于咸丰七年(1857年)卒于杭州东园僧舍。何绍基与魏源都是湖南人,又是同科进士,相交甚厚,含哀痛挽云:

烟云漫湖山,佳壤初封,千古儒林凭吊奠;

姓名留宇宙,遗篇在案,几行涕泪点斑斓。

魏源生平最爱杭州西湖,死后葬于南屏山方家峪。上联首句切合葬地,当一坯黄土掩埋了逝者,人们就只能在坟前凭吊魏源了。下联说魏源虽死,但勋名永在,当作者整理他的遗稿时,禁不住两行热泪落到书稿上,顿成斑斓泪痕。全联倾注了作者沉痛之情,是深厚友谊的自然流露。

天马行空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曾同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提倡经世之学。初任河道总督曾主持整治黄河。调任江苏巡抚后,又积极兴修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严禁鸦片,成绩卓著,为当时禁烟派代表人物,继又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在联艺上也是一名高手,从他留传的不少对联中,可见一斑。

幼年奇对

林则徐童年时,在附近私塾读书,校舍前面有个水面较宽的池塘,农家喂养的鹅鸭常年放养到池塘里,任其自由早出晚归,不需专人看管。私塾老师在教学批卷之余,常到池塘堤畔柳荫下漫步,欣赏大自然美景,借以解除劳倦。

一天午休时,老师又走到池塘畔,见群鸭凫塘,自由自在地戏游觅食,看得高兴,未曾费思,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句上联:

母鸭无鞋空洗足

这是睹景来兴偶得的奇句,边走边想,久久觅不到适合的对句,一时沉入苦思之中。回到塾堂,仍在摇头摆脑哼着,自鸣得意。

课堂里的林则徐,闻听老师左一句“母鸭”,右一句“母鸭”,问清了原委,为解师难,林则徐随即续成下联:

公鸡有髻不梳头

林则徐这一句吟出,塾师大为惊奇,不由地慨叹道:“后生可畏!”

次年春天,塾师带领学生到鼓山海边春游踏青。大伙儿竞赛爬山,登上峰巅,凭眺南疆,海阔天高,真是江山如画,一览神怡。

老帅为启迪学童灵感,向大家提议说:“我们登的是山,看的是海,就用山海二字作联首,各作一联,以记春游雅兴。”接着又鼓励大家道:“看谁对得快、对得好,谁就夺冠。”

学童们听罢老师的话,顿时安静无声,个个都在脑筋打转转,而最无对出的是林则徐,他走到老师跟前不慌不忙吟出他的“山海对”: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率光对出之后,其他学童也陆陆续续对出一些平淡的句子,都不能称老师的心,唯独林则徐的对句,老师同学公评第一,获得春游联冠。

海边春游回来,恰好姑父来访。姑父是位通经史的老学究,林则徐从小就爱听姑父谈今道古,所以把春游赛对的情况,滔滔不绝地讲给他听。姑父听了,想再出联考考内侄。忽见厅堂镜屏上画的花鸟是一对栩栩如生的雉鸟,姑父睹画得句,指着屏画戏对道:

山鸡舞镜

出句容易对句难,岂知林则徐脱口对出:

天马行空

姑父不但没有难倒小侄子,反而自惭老不如少,对林则徐的钟爱与期冀就更深一层了。

12岁时,塾师和姑父积极推荐林则徐到县里去应童子试。父亲看他年小不放心,亲自送子赴考。开考那天,考堂中特别拥挤,父亲只得把林则徐扛在肩上进考场领考卷。一监考官见状,笑对林则徐道:

子将父作马

旁边的考生听了,哄堂大笑。父亲不好意思地放下儿子,显出一副尴尬的窘态。林则徐见状,即回监考官道:

父望子成龙

笑声戛然而止,满场的人无不投以惊羡的目光,特别是考官对林则徐有了深刻的印象。三场考毕,林则徐稳夺魁首!

题联自勉

林则徐在未仕前,正是狂热求知的黄金时代,为了鞭策自己,曾自题一联云:

定而后能静

言之必可行

上联的意思是说坚定志向,然后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谋大事,语源《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下联的大意是说一个人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即言必行之。语源《论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林则徐此联,今天仍有启迪作用,教育人们要具有坚定的理想和意志,要有言行一致的作风,不要思想动摇和口是心非。

道光十九年(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查禁鸦片,自题一联悬于衙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阐明海洋之所以广阔深沉,是因他不择细流,包纳百川之故。下联说崖壁高耸,陡峭入云,不知经过了多少万年的风侵雨蚀,依旧岿然雄立,原因是它没有丝毫杂念与邪欲。全联以实带虚,表露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无私的操守,足见英雄本色。

挽关天培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得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密切协作,多次击退英帝国主义的攻击,使敌人胆战心惊。但是清廷以道光皇帝为首的投降派,先罢掉林则徐的官,继而置关天培于死境。

1841年2月25日,18艘英舰向虎门发起猛烈进攻,关天培率将士400余人孤军死守靖远炮台。由于清政府投降派在议和声中放弃抵抗,两广总督琦善拒发援兵,结果关天培弹绝粮尽,全军壮烈牺牲。林则徐遭罢官待罪之际,惊闻战友殉职噩耗,悲痛欲绝,用血和泪撰写下气壮山河的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上联“问何人”句,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琦善、耆英一伙投降派的。人民不会忘记这位杰出的水师将领、民族英雄,在淮安县建修了“关忠节公祠”,并将林则徐的这副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挽联重刻悬挂在祠中。当时因害怕遭文祸,竟把原联的“问何人”改成“问何事”,削弱了语气。

下联的“双忠同坎凛”,是说同关天培和衷共济,坚守海疆,一道殉职的麦廷章,他们两人一生坎坷不得志,但其视死如归,忠勇卫国的高尚民族气节,令敌人也感到钦佩。坎壈,意困顿,不得志。

全联气势磅礴,读之令人激愤难平。

左宗棠挽林则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从云南引疾还闽,道出长沙,派人到湘阴柳庄召左宗棠,相晤于湘江舟中,二人宴谈一夜。次年,林奉命挥师广西,病逝于广东普宁途中,左宗棠闻讯,撰此联以挽:

附公者必皆君子,问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联用对比手法,指摘投降派是陷害忠臣的“小人”,赞扬逝者是护国长城,惠民时雨,是两百多年以来少有的民族英雄。

联中的“出师未捷”指的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奉命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病逝途中。这是作者受时代局限所作出的哀叹,也是此联的秕糠成分。

联苑名家李调元

李凋元(1734~1802),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也是联艺名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四川德阳人。乾隆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因得罪权臣和珅,充军伊犁,后以母老,方获释归。

端午节戏对三嫂

李调元小时聪明乖巧,爱在成年人面前耍滑头,逗得大人们喜怒皆非。一年端午,三嫂在厨房包粽子,刚煮下锅,李调元就嚷着吃。三嫂想了个计策对付小调元说:“有半副对边,对出来了有的吃。”李调元毫不在乎地说:“属对有何难处,粽子我吃定了。”

李调元排行第五,当天又是五月初五,三嫂实想乘机奚落一下调皮的五弟,出联道: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

上联连用三个“五”字,可把李调元难住了。他眼看粽子吃不成,便在厨房内四处寻找,见盆子里放着糯米糍粑,对三嫂道:“我不想吃粽子了,要吃这滋杷!”三嫂道:“更不行,我昨夜三更三点才舂出米来的,小孩子怎能先尝新呢?”李调元闻三嫂之言,触发灵感,快活地对道: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

三嫂没奈何地求五弟说:“对是对着了,但得把‘偷’字改成‘舂’字,我才给你吃粽子。”李调元也要挟说:“那你也得把‘讨’字换成‘吃’字。”于是叔嫂达成协议。

联批纨绔子弟

一次,李调元奉命赴两江主考,一些州官及豪绅名士打通关节将自己的那些纨绔子弟送去考试。

李调元秉公主考完毕,进行阅卷,因考题中有“味味我思之”的话,有个州官的儿子在考卷上竟将“味味”误认做“妹妹”,写成:

妹妹我思之

李调元阅卷至此,啼笑皆非,提笔批道:

哥哥你错了

批语妙构成联,可称一奇。

敏释东坡对

很久以前,岭南流传下来半副绝对,因没人对出,爱好联艺的人就把它刻在石碑上,征求下联: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9月,苏轼道经广州,有人为此上联向苏轼求对,苏轼不经意地说:“一块碑石一行字,只一句上联嘛!”说罢掉头而去。当时人们都说:“大学问家苏东坡都对不出,难啊!”

清乾隆年间,李调元任广东学政,大家都知道他是楹联大家,就请李学政来对,并介绍了东坡说的话。李调元听后对众人说:“苏东坡早对过了,不必再对啦。”众人不解,调元解释说:东坡对的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闻释,众人方悟苏东坡说的话,一致称赞李学政高才,解开了几百年前的对谜。

题太白祠

四川江油县城西青莲场外建有太白祠,李调元曾题联曰:

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太白醉酒》一剧中,李白曾使杨国忠打扇,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是他一生中最为狂放豪气的时刻。

下联的“参军”指南朝宋鲍照,曾在临海王刘子顼麾下做参军,世称鲍参军,他的诗风格俊逸。“开府”指北周庾信,官至骠骑大将军,世称庾开府,他的诗风格清新。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曾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作者在这里是说李白的诗才兼鲍庾两者之长,的确是诗仙。

宋湘应对难不倒

宋湘(1756~1826),诗人,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县市人。嘉庆进士,官至湖北督粮道。自言“作诗不用法”,反对模拟,著作有《红杏山房诗钞》。

考场对门吏

宋湘刚10岁就到梅县参加童子试。住宿的店铺距离考场较远,待他走到考场已开卷了,停止入场。宋湘备述道远误时之故,请求门吏照顾放人。门吏坚持原则,不肯放进,经再三恳求,门吏软下心来,提出对句条件,若能对出,便放进参加考试,门吏说:

急水推沙粗在后

此联明明是对宋湘的嘲讽,意思是如此重大的考试都迟到了,正如急水推沙,粗的在后头了,特别突出这个“粗”字。

宋湘听了,鼓着勇气对道:

风车放谷秕先行

宋湘针对门吏的嘲讽,用形象化的比喻,说明后来的并非都是“粗沙”,先去的也未必都有实才,正如风车车谷,先车去的倒是没有米的秕壳。门吏细品下联,认为入情入理,遂放宋参考。结果,宋湘高中榜首,证明自己绝非粗沙。

南龙北跃有宋湘

嘉庆年间,宋湘任湖北督粮道,首次到湖北上任。湖北地方的地头蛇文人想见识见识有才子之名的宋湘,乘迎接之机,故意刁难,在欢迎的宴会上,一学士发难道: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联意是自誉湖北人才济济,你这广东佬只怕难立足,有轻视宋湘之意。宋湘轻松答道:

南龙北跃,一江鱼鳖尽低头!

上下联都采用对比手法,扬己抑彼。湖北文人自比凤凰,凡鸟安能插足?而宋湘自寓龙跃,灭尽鱼鳖威风。湖北文人领教了宋湘的厉害,再也不敢怠慢了。

宋湘从幼到老,常与人联对,从来没有被难倒,故此人们称他为“难不倒”。

伊秉绶索取赠联

伊秉绶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善诗联,他在广东惠州任知府时对才子宋湘极为器重。但宋湘家境清贫,大比之年届临,宋湘无法筹措进京资费,无奈,只得向惠州知府伊大人告贷。

伊秉绶平生最爱书画诗对,乘宋湘借旅费的机会,向他索对,并要求嵌入四个方位词。宋湘欣然应诺,即执笔书联以赠:

南海有人瞻北斗

东坡此地即西湖

此联以巧切地理环境而著称,苏东坡曾谪住惠州,留下许多遗迹。宋湘从东坡之事入手,不露痕迹地嵌入四个方位词,言简意富,博得伊秉绶知府满心喜爱。

王尔烈巧夺天工

沈阳书院创办人王尔烈,生卒年不详,字君武,号瑶峰,辽宁辽阳人,乾隆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授编修之职。晚年在沈阳书院讲学。他酷爱楹联艺术,每一出句或应对,都有巧夺天工之力。

王尔烈联胜道人

千山无量观的王道人是王尔烈的本家,云游归来,听到王尔烈善对,专门到王家拜访。王尔烈见是本家道人,欣然出迎。客套话说罢,道人即当面索对:

幽溪鹿过苔还静

出句富有诗情画意,量一个少年是无能应对的。哪知王尔烈略作推敲,出其不意地对了出来:

深山云来鸟不知

对句出口,王道人笑眯眯地合掌道“善战!善哉!”特别对“鸟不知”的构思赞叹不已。

上下联都突出一个“静”字。从意境上看,上联言静而见静,下联道静而不显,静在其中,超越上联之处即在此。

云罗汉对雪观音

王尔烈在魁星楼读了四年书,因家贫辍学,由人介绍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去当杂工。他每天扫地抹神案,给长老和尚送茶水,空余时间就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刻苦自学。

当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王尔烈同几个小和尚扫完寺院积雪,便用雪堆塑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塑完时,王尔烈端详观音的神态,准备进行整饰,恰好长老元空和尚走出来,他看到王尔烈的雪塑,口念一声“阿弥陀佛”,说道: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王尔烈听罢,也学着念声阿弥陀佛,对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元空长老哪料到一个杂工童儿竟有如此灵智,甚为惊奇。再细品下联,天上云彩变化奇幻,如山如人,如神如塔,有时也像罗汉,这一浪漫构思,令人神驰西天。从此对王尔烈刮目相看。

绳系观音对尼姑

王尔烈与长老对对之后,便升为侍童,朝夕在元空跟前随侍,元空经常教导他诗书及佛经。王尔烈勤谨好学,过目不忘,深得元空喜爱。过了不久,元空带领他和几个小和尚划船游湖。船到大安庙时,庙里一小尼姑在湖边打水,见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水中,船篙打在自己的倒影上。尼姑莞尔一笑,吟诵道: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船上的小和尚们听了,望着汲水的尼姑,一时无言答对。还是王尔烈机敏,乘尼姑打水弯腰吊桶之际,模拟其态,对曰: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众和尚们齐声叫好。如果没有王尔烈答对,岂不扫尽和尚脸面?

联苑圣手纪晓岚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诗文多宣传封建伦理观念并多歌功颂德应制之作,逝谥文达。

纪昀长于联艺,且谐谑风趣,是联苑圣手,留下的楹联遗产,种类齐全,水平较高,可赏性很强。

小纪昀代兄解难

一天,纪昀从私塾放学回家,等了好久,还不见在馆校(公立学校)读书的兄长回来,便手拿一条牛皮鞭,蹦蹦跳跳去接兄长。一直走到馆学门前,尚不见影子,于是进入校里,只见兄长因对不出对联而留校。纪昀便走到馆师面前,试着对馆师说:“我替替哥哥行吗?”馆师见说话的是个7岁的童儿,不经意复述了上联:

苇篾织席席盖苇

纪昀将手上牛皮鞭挥几挥,向馆师对道:

牛皮拧鞭鞭打牛

馆师闻对大异,哪知其弟胜超乃兄,遂放其兄与归。

非纪昀谁能属对

《四库全书》馆任编修的还有父子二人,同是乾隆戊子科进士。一日,在编修撰写之暇,纪昀骤然来兴,戏对父子二人说: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当时编修馆几十位馆员,都是学富五车的进士,却没有人对出下联。这时,有师徒二人来访,官职都是“司徒”,纪昀与二人谈话时,触发灵机,自己续出了绝妙下联: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馆员们听到续联,异口同声赞叹:“非总纂,别人焉能对出?”

南通州巧对乾隆

乾隆第二次巡游江南时驻驾南通,一侍臣向乾隆禀报:“南通过去称南通州,河北的通县又称北通州,习惯上称南北二通州。”乾隆闻报有感,偶得一上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上联一经出口,苦思良久,不得下联。乾隆便命侍臣续对,可是随侍诸臣均不能对,唯独纪昀见街道两头高挑的“当铺”旗招,触发灵感,顿得下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上下联凡13字,各以“南、北、通州”与“东、西、当铺”四字申贯,曲尽其妙。

乾隆时代虽号称盛世,但农村仍然民不聊生,故当铺甚多,东也是当铺,西也是当铺。“东西”既指方位又代指物件,即无论什么东西都可拿到当铺抵押。故下联还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现象。

回文对答乾隆帝

清代,北京有一座著名的大酒店,巨大的招牌写着“天然居”酒家。一次,乾隆皇帝宫居烦闷,私自出宫到大街上游逛。过街走巷,看得眼花缭乱,忽觉肚中饥饿,抬头一看,面前就是“天然居”酒家,觉这店名很有趣,便进去用餐。在回宫的路上,忽得半边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乾隆一边走一边思索,走到宫中,仍久久不得对边。即传旨要朝中众学士前来续对。朝官们闻旨,急匆匆来到帝前,乾隆说出上联,叫大家各续一对,工稳者赏赐加倍。

百官面面相觑,寂静无声。唯有大学士纪昀出班恭对道: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这个百官缄口、一时无法应对的绝联,纪昀居然翻掌得之,而且言之成埋,回旋成章,帝心大悦,给予厚赏。

情真意挚挽同僚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四库全书》正总裁刘统勋去世,纪昀痛挽云: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刘统勋(1699~1773)山东诸城人,字延清,号尔钝,雍正进士。乾隆时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乾隆十分器重,曾多次察看黄河、运河河工。又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四任会试正考宫,著有《刘文正公集》。

纪昀对前辈耆宿给予很高评价,把逝者比作“岱”(泰山),谓其如泰山那样巍峨苍茫,耸立寰宇,相较之下,众山众人都显得渺小了。又喻之为“大星”殒落,字里行间流露出敬仰之情。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参与《四库全书》编修的学士朱筠逝世,纪昀挽以联云: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

朱筠同纪昀登乾隆十九年进士,在官场文坛齐名,只是朱擅长金石书法,纪长于诗联。上联即指此而言。下联言二人交情之笃,伤悲之沉,字里行间充溢着哀思之情。

纪晓岚伤怀自挽

纪昀为清代鼎盛时期的名臣,其才华学识深得乾隆皇帝宠信,但自长子汝佶革职早折之后,纪昀精神受到刺激,在万分伤感之际,自撰一挽联云: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郑燮一官归去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书法,绘画、诗歌、词曲,楹联等均能自成一家,散文也颇有成就,但最擅长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但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才当了个七品芝麻官,到山东范县去当县令,这时他已年届半百了。

郑燮续联得知音

郑燮出身寒微,最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卖画得来的钱,从不自储,多余的都给穷苦之家度命。不幸的是,其父母相继亡故,欠下富户棺木债。为避债,不得已跑到镇江焦山暂住。

一天清晨,他信步攀登焦山,在幽静的山道上慢慢走着,忽见前面有个文雅书生,正边走边哼着一句诗:“山光扑面经宵雨”。郑燮感到奇怪,有意识地尾随其后,走了好长一段曲径,那书生老是吟诵着“山光扑面经宵雨……”。为啥老念这一句?会不会有神经病?于是快走一步,追到书生跟前,拱手说道:“先生哼的一句好诗呀!”书生掉头一看,说话拱手的是位仪容端庄的年轻人,也谦恭地说:“我是想写副对联,一直还没想出下句哩!让先生见笑了。”郑燮忙说:“刚才听先生吟的诗句,我倒想了一句对边,不知中你意否?”书生高兴地说:“请先生快讲!快讲!”郑燮笑道:“你上句是:

山光扑面经宵雨

我配的是:

江水回头欲晚潮

这就是说,江水回头,预示要来晚潮了。”

书生听了,不由得拍手叫好,道:“先生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可敬可佩!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家住何处?”

郑燮回礼说:“敝姓郑,号板桥,家住兴化汪头。”书生躬身下拜,连声道:“原来是板桥先生,久仰,久仰!”

这书生是谁呢?就是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两人一见如故,因续联而结成莫逆之交。

农家一联感板桥

一年,冬残腊尽,郑燮从潍县农村访问归来的路上,发现一户农家贴着一副奇怪的联额: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郑燮看在眼里,记在脑里,回到县衙,马上叫随从衙役,给那户农家送去钱粮和衣物。原来户主是户穷秀才,得知是郑大人专派人送来的,感激涕零:“郑县令真是人民的父母官,愿老天保他长寿!”

衙役送物还报,问郑县令怎么知道他家贫困呢?郑县令说:“他的门联额不是明写着缺衣(一)少食(十)没‘东西’吗?”衙役们这才恍然大悟,翘着大拇指说:“郑县令真是青天,我们当了几届衙役,才遇到这样不贪财、不摆官架的好县令!”

李啸村赠联慰友

郑燮在潍县任内,秉公断案,大大抑制了富豪侵权夺产的嚣张气焰,遭到豪绅们的围攻。其中一个叫滕法才的,联合全县富户上告郑燮,说他贪污受贿。巡抚派人到潍县查办,结果全系诬告,巡抚便将为首诬告的滕法才责打40大板。郑燮知道这回事后,佩服巡抚大人办事公正,没有冤届好人,特地作了一幅《绿竹图》送给大人,图上还题写了四句诗:

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年正当秋收季节,天降暴雨,潍县遭到特大洪灾,到手的粮食全被冲走。人民流离失所,哭叫连天。郑燮见到饥民惨状,心中焦急如焚,连上数道奏章,请求就地开皇仓放赈。皇上派来钦差大臣史卫富,亲临潍县灾区现场视察。郑燮因忙于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修复城池,所以去迎接钦差大臣时来不及换官服,只穿戴草鞋蓑衣斗笠,又没送银两。史卫富借口郑只穿草鞋蓑衣迎接上司,斥他不守官仪,轻慢朝官,故意犯上,又诬其私开皇仓,即回京复旨,奏郑之罪,予以罢官。

郑燮不待圣旨到来,就效法陶潜挂印封库,脱掉乌纱帽归田了。

当离开县衙时,郑燮在大堂墙壁上,提笔画了一株瘦竹,旁题一诗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落款写着:“十年县令郑板桥”。

全县饥民得知郑县令因放赈罢官,夹道含泪相送,郑燮一一劝慰,叫百姓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团结互助,抗御天灾人祸。

郑燮的诗友李啸村闻知他罢官归来,亲到郑家慰问,并愤慨地赠一联曰: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一官归去来”引用陶潜《归去来辞》,恰到好处,短短10字,高度概括了郑燮的文品人品,耐人寻味。

谈艺联语传千古

郑燮罢官归来后,以卖字画为生,但他绝不粗制滥造。在艺术创作上自律甚严。他曾写一副对联总结他的创作理论: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梅

他主张艺术创作要像三秋树那样简明精炼,而立意则要像二月梅那样标新立异,不要公式化、一般化。

郑燮在谈到文艺批评时又说: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批评抓不住实质,即使誉扬赞美的话说得再多也没用;如能从实质上击中要害,即使是骂也会令人心悦诚服。鲁迅先生最欣赏郑燮谈文艺批评的这副对联。1931年,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先生为写《鲁迅论》到上海专访,鲁迅就特地亲笔书写了“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送给增田涉,暗示《鲁迅论》的作者要对他作实事求是的研究与评价,不要写那些隔靴搔痒的赞语。可见郑燮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两副对联,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舌嫩腰柔寓讽劝

郑燮的两户邻居经常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破坏了画室的宁静。为了暗喻劝诫,郑燮撰一联贴在邻居出入可见的墙上:

怜莺舌嫩由他骂

爱柳腰柔任尔狂

上联以莺的“舌嫩”暗喻浅薄,浅薄之徒,就由他骂去吧!下联以柳条的柔软喻为人和气,任你像狂风一样暴躁,我还是和气相待。“怜、爱”二字,贬褒自见。

两户邻居看到画家的联语,深感愧疚:一则不该吵闹,影响郑先生作画;二则吵骂伤害和气。两邻居受到教育启发,自此之后,和睦相处。

买尽青山作画屏

郑燮为了取得作画素材,扩大视野,独自带着画具,到名胜风景处作实地观察写生。首先游镇江的焦山,他登上七十多米高的山峰,俯视长江,焦山如中流砥柱耸立于滚滚浪涛之中,雄伟的气势激发了画家的画兴。他商得焦山自然庵长老和尚的同意,借得别峰庵作画室,安心地住下来,潜心从事书画创作,并在别峰庵书画室门前自题一联云: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作画屏

他要汲长江水煮新茶,他要买尽青山作画屏,这是多么豪放而旷达的胸怀!

后来,他沿长江三峡入蜀,抵达青城山,选择在天师洞住下。一天,他扫来竹叶发火烹茶,劈碎松根当柴煮竹笋,野餐野味,野趣横生。为了记下这段生活,欣然命笔留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竹根

玉垒浮云变古今

从天师洞游罢归来,他决定回兴化县城东门郑家巷老家度岁。住房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房侧是郑氏宗祠,小书斋是正东边一间木房。久客他乡,斋内蛛丝尘封,不免要花一番精力,除尘扫渣,忙了两天,才焕然一新。郑燮就在这小小书斋里,埋头创作。

新岁快到了,郑家巷的人们为欢庆新春,家家户户都贴出了五花八门的吉庆春联,郑燮心舒胸畅,一口气撰写了三副春联,对“春”尽情歌颂: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一庭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三副春联,言简意深,语朴味长,清新明快,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六十自寿难糊涂

郑燮一生常以“难得糊涂”自警,在60岁生辰那天,他磨墨润笔,一点也不糊涂地撰写下《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有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燮回首平生,抒发感慨,表白处世态度和生活志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乐观、淡泊、超凡脱俗的情怀,他的联,与他的诗、书、画一样一如其人,是联苑的一笔宝贵财富、金圣叹临刑对句金圣叹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一生批点的古籍很多,特别是他对《水浒》、《西厢记》的评点,领异标新,为后世所喜爱。

金圣叹系江苏吴县人。吴县知县任维初搜刮民财盗卖库粮,县人怨恨。适顺治帝死,金联络本县儒生,集合孔庙哭庙,乘机向巡抚朱国治控告任维初,反遭诬陷,被捕入狱。当儿子前来探监看望时,为了表达思妻怜子的哀痛心情,向儿子倾诉说:

莲子心中苦

其子看到父亲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的形象,已是泣不成声,无心回答。金圣叹见儿子没有任何反应,只一味地啼哭,接着自己又诉出下联:

梨儿腹内酸

上联首字“莲”,谐怜悯的“怜”。下联首字“梨”谐离别的“离”。全联谐意是:“怜念幼儿受株连,心中感到痛苦,离别妻儿,腹内辛酸。”读其联催人泪下。

不久,金圣叹等17人被判处死刑,定于8月15日处斩。当金圣叹被囚车送到法场时,百念俱废的临亡人,骤然记起壮年时游金山寺,长老和尚向他出的半副上联: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当时竟被难住,以致扫兴而回。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词组构联。哪知自己屈死在中秋节,临刑触怀,陡得对句:

中秋八月中

长老和尚的上联,为什么难住金圣叹几十年呢,其难度在于“半夜”与“二更半”,说的是同一意义的同一时辰,而且首尾都用“半”字。如果金圣叹不是中秋临刑,肯定这联债要带进棺材,只有等后来人为他了债了。

岳麓书院话门联

凡是到过长沙的人,一定要逛逛文化名山岳麓山,参观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当人们走近书院,一副笔画坚挺、线条凝重、端庄沉稳的颜体门联,呈现在游人眼前: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湖南人对此联一向引为骄傲,因为上联把湘籍人才冠于全国之首。而下联一个“盛”字,进一步将书院标榜为出人才的圣地。其实岳麓书院在宋代即居四大书院之首,理学家朱熹也到此讲过学,可谓盛极一时。

要解读这副门联,就得追溯它的来历。嘉庆年间,学者袁岘冈来岳麓书院讲学,一次给学生讲《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老师一讲而过,哪知其中一个学生叫张中阶的,听到“惟楚有材”,马上联系到《论语·泰伯》中的一段话:“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便截取“于斯为盛”对“惟楚有材”。当时令袁岘冈院长惊服,随之采用,作为书院门联。

《论语》与《左传》是最早的儒家经典著作。用儒家经典中的名言,来弘扬儒家学说,充分标示了这副集句门联的内涵,故而传诵千古。

朱项两族攀比高

在一个繁华的市镇上,居住着“朱”“项”两大家族,人多势盛,其他杂姓小户,都依附这两家,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过日子,谁也不敢得罪这两家人。

一年,朱姓族长发起捐资,按人头和贫富状况,硬性摊派,聚集了一笔巨款,选风水好的地方,建起一座宫殿式的“朱氏宗祠”。落成那天,连县太爷都给请来,可真热闹威风呀!

祠堂的门额由县太爷亲笔题书,门联由朱氏族里号称“古今通”的举人来柏杨撰写,这老举人写的祠堂门联,十分气派: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别小看这8个大字,足为“朱氏宗祠”贴金增光,有压倒他姓的声势:“两朝天子”指的是五代后梁的建立者朱温和大明朱元璋这两个皇帝。“一代圣人”指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以“亚圣”与孔子同祀。把这三个人抬出来光耀“朱氏宗祠”,的确是朱柏杨老举人的杰作。

且说项族人见朱姓修了祠堂,岂肯示弱,马上大兴土木,迅速建起比朱氏宗祠更大更豪华的“项氏宗祠”,特别是镏金大字门联,令朱氏族人看了,无不垂头丧气: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这联意分明是与朱氏宗祠门联针锋相对的,在项族人眼里,两朝天子算什么,项家的楚霸王把刘邦的父亲都给烹了哩!一代圣人又怎么样,孔圣人还拜在项橐门下学礼仪哩!

林书生半联获选

一美貌端庄、多才多艺的相国小姐,生就一身不入流俗的傲骨,一不爱财势,二不慕权位,她津津乐道的是书山诗海、琴棋书画、品德才气,年满20,还没许人。而小姐排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自己挑选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于是在相府门外设置征婚联,公开征配: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待征婚联榜布,喜煞了朝中百官的青年后生以及各地的举人秀才,谁都倾慕相国小姐的品貌,可是前来配对应征的百余人都不能工对,没能入选。

光阴荏苒,不觉两年,小姐已是芳龄22,相国夫妇多次劝解,劝说女儿不必执拗,放弃征婚之念,由父母择选佳配。但小姐矢志不从,父母的话只当耳边风,一句也听不进。

事有巧合,一个姓林的书生进京赶考,知道相国小姐征婚选郎的消息后,抱着好奇之心到相国府观联。或许是姻缘前生注定,林书生读罢上联,灵机闪灼,立刻构成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姐悬联两年有余,今被林书生对就,这是相府大人的奇闻喜讯,乐得相国夫妇和小姐心花怒放,将林书生恭请入相府款待。而林书生英俊倜傥,吐属俱佳,相国认定征得乘龙快婿,后继有人。只待林书生会试以后,再择期入赘。

林书生是常州举人,文名早播京师,今又得相国推荐,中了头名状元,相国小姐真是双喜临门,结为百年夫妻。

单说这半副征婚联的奇妙,可称举世难双,本是半副绝对,偏被林书生从自己姓中悟出奥妙,配成这千古良缘。

小姐设置的半副高难度奇对,显示出小姐敏智,她在联中设置了四难:

第一,运用析字手法:合寸土为寺,再合寺言成诗,顺理成章联辍成句,又从明字中拆出月,合明月而成词。

第二,动用联锦手法:分句之间,前一分句之尾与第二句之首,用相同的字相联锦。

第三,运用转引手法,最后在引号内转引一句唐诗,作为全联意旨,极富情趣。

第四,联尾第三次重用寺字,首尾互相照应。

因有四难,使京城千百青年人物望而却步,可见选真才之难。

夫人解悟茶童联

长沙市旧城墙东南角,有个“天心阁”,今辟为“天心公园”。

且说清代有个姓周的武举人调到长沙做官,乘上任之初去天心阁游览。他刚登上天心阁的台阶,看见几只灰鸽落到天心阁的拱檐上,为了炫耀箭法,遂挽弓发箭,箭到鸽飞,不曾射中。周将军当众出丑,没精打采地步入阁内,丧气地坐下。有个善察言观色的马屁精随员,看到周将军那副不高兴的脸面,忙走上前说道:“将军刚才挽弓时,只怪游人喧哗惊飞了鸽子,想将军武略文韬,射鸽不中,何不吟诗咏对?”

周将军经随员一吹气,正中其怀,心想何不当众卖文,随口说道:“我有一联,谁对着,本官赏白银10两!”当即以“鸽阁”为题制联: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随员及在场的游客们,都想得到赏银,可是经过一番推敲后,均觉不易组句。

恰好这时阁主的茶童给周将军端茶送上,开口说道:“将军,你这对子没什么难处。”周将军轻蔑地笑道:“你对得着,10两银子就赏你!”

茶童听了,就一本正经地诵出下联:

水绿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大家一听,众口叫好。周将军经过一番品评,认为上下联都以长沙地名相对,语意与对仗无可挑剔,不得不点头称是,亲手将10两银子赏赐茶童。

周将军射鸽不着,失去一只羽箭,耀文卖才,倒送10两白银,心中自认晦气,速命随员打道回衙。

见到夫人,周将军备述射鸽及应对赏银之事,不料夫人埋怨道:“你这笨蛋,‘洲不行’者,周不行也,讥你不行啊!亏你堂堂将军却遭茶童戏谑,还给赏银,何其愚耶?!”

夫人的一番话,却被丫环们传将出去,故此周将军得了个“周不行”的绰号。

潘官联语胜众人

清代有个潘姓山东人,调到江南某县当县令,人们习惯性地叫他“潘官”,因“潘”与“判”近音,老百姓实际称他做“判官”。

这个县的土绅豪门势力很大,每届新上任的县令,他们这些豪绅都要借迎接之机给新县令以下马威,使当知县的不敢管他们,就可以任意鱼肉乡里了。

这次潘官由山东风尘仆仆而来,正式上任这天,豪绅儒生们大宴接风,席间一文士想试探一下潘县令的火候,恭谨地以祝酒词向潘官道:

千山千水千才子

出联的目的,是想在潘官初来乍到之际,首先将他一军,便好乘机压压新官的威风。哪知潘官是进士出身,胸藏经纶,没把这些文士豪绅放在眼里。他环视席间一周,笑对众人道:

一泰一岱一圣人

上联是自誉江南千山千水皆甲秀,是地灵人杰出人才的地方,以多数压倒少数。而潘官即以山东的著名山水泰岱和士林圣人孔子为对,以少胜多,以圣人压众。因泰山为“五岳”之首,岱水流经山东,常与泰山并提为“泰岱”。孔子乃儒家宗师,是历代儒林崇奉的先师,潘官下联出口,在座者无不咋舌。

巧对巡抚获宽免

相传清代一无锡籍人,出任平湖县县令,此人虽小有才气,但不善于为政,经过两年治县,不但政绩毫无,而且搞得财困民穷,民众纷纷向巡抚衙门上告。

巡抚为安抚民心,亲到平湖县视察,果然生产凋弊,百姓穷困不堪,盗贼横行,社会秩序混乱。巡抚准备将县令撤职劾办,但又知这县令有点才气,为何治县不力?巡抚心中不免有些踌躇,便当面出句试探:

平湖湖水水平湖,未厌所欲;

县令见了巡抚,自知治县有误,惶恐之至,听到巡抚责备口吻的出句,只得谦恭低头回对道:

无锡锡山山无锡,空有其名。

巡抚闻对,确觉其才华不弱,遂打消劾办之念,亲驻县衙指导县令先治其标,从速解决百姓吃饭问题,肃清盗匪,安定社会秩序;然后治本,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力促百姓丰食足衣。

经过巡抚的积极扶植,果然大见成效,民富县泰,县令感激巡抚扶植爱护之德,深有体会地自撰一联悬于大堂: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以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林六隐代民评理

清代广东朝阳县的林六隐,家境贫寒,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才子,从小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不畏强暴,爱扶弱助困。

一年,清明节到了,不论贫富,按照扫墓习俗,家家户户都上祖坟祭扫。哪知有位都统老爷,带着马队人夫下乡扫墓,排场不得了,一路上将老百姓的田禾庄稼,随意让马队糟蹋,劳苦百姓见了,只唉声叹气,莫可奈何。

当时8岁的林六隐也随父扫墓,目睹都统老爷不惜民禾。任意糟蹋,很是气愤难平。他人小心眼儿大,便邀集被害的庄稼户作后盾,跑到都统老爷跟前申诉评理。

都统正在祖坟前焚纸烧香。跑拜祭祀,见来评理的是个小娃娃,没放在眼里,半真半假地说:“先对三个对子再评理。”林六隐一口答应。都统手指墓前的焚香飞烟说:

香气氤氤,如龙翻身;

都统出句话音刚落,林六隐指着碑前的燃烛对道:

烛火焰焰,如虎翘舌。

随林六隐同去的老百姓一阵喝彩助威,使都统惊站起来,忙又出句道:

早出日头不成天

林六隐立即对道:

晚落残阳没入地

都统这才领教到小娃娃的厉害,心慌意乱地胡诌道:

新姜哪有老姜辣

林六隐从容对道:

老笋不如新笋尖

三个对句一一对出,都统自认黔驴技穷,加以受害的庄户越围越多,经过一番权衡,害怕小娃娃拥众上告,只得接受林六隐赔偿庄禾损失的要求。林六隐为防都统回衙不认账,硬逼着他当场开了银票才罢休。

任主事对管御史

清中叶,瀛州有个姓任的主事官,性格刚直不阿,敢于抨击朝政,揭露官场弊端,尤其对那些媚洋崇外、出卖民族利益的权奸深恶痛绝。

一次,朝中派遣一位姓管的御史为钦差大臣,到瀛州地区察访民情吏治。当地几个爱打小报告的地方官,在钦差大臣面前老说任主事的坏话。御史即召见任主事,当众指责其“乱评时政”,并口出一联进行奚落: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理直气壮,何惧讥讽,不卑不亢地回禀道: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细品下联,觉得道理不错,在官场上,一级受一级的统率,就是皇帝老子也有被管的时候,也有被评说的时候。看起来还是敢说的好,严管的好。如果好坏都不说不管,那么社会秩序就乱套了。

任主事的下联虽是为应对上联而发,寓意却是讽劝钦差大臣当管就管,是从反面立论的。

老僧出联难状元

咸丰年间,彭俊考中头名状元。赴考前初到帝都,偕同赴考举子,到京城胜迹观光。一天来到水月寺游玩,寺内老和尚阅历多,一见彭俊,从他举止谈吐判断,看出是个不同凡响的高才。老僧便向彭俊出句试探,居寺者言寺,道:

水月寺,鱼游兔走;

真没想到,这未来状元被老和尚难住了。这一难不打紧,还大大降低了彭俊投考的信心,暗思和尚出个对句都对不上,何能摘星攀桂?回到旅邸,彭俊加紧复习功课,不敢戏游,在考前进行了充分准备,誓夺魁首。由于复习认真,终于殿试三场,高中状元。

中状元三年之后,彭俊被派到关外主持学政,途经山海关时,偶触灵机,终于对出了老僧的难对:

山海关,虎啸龙呤。

这对边难在哪里,竟将状元公难住了三年才对出来哩?主要是前后两个短句密切关联:水里鱼游,月中兔走。状元如果不经山海关,就不可能有:虎啸山,龙吟海的构想。

蒲松龄落第志坚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博人。我国著名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醒世姻缘》、《聊斋词》、《聊斋白话韵文》等。

落第志坚事竟成

蒲松龄青年时代到京城赶考,在途中遇到一位举子,攀谈起来,知是进京投考的,遂结伴同行,二人谈得投机,减少旅途的孤寂,萍水之中喜得知音。一天,走到河堤边,那举子想试试同伴的才情,指着河中的涛浪说:

滴水难起三尺浪

蒲松龄接口对道:

星火能烧万重山

取“星火烧山”对“滴水难成浪”,足见蒲氏胸怀广大,志气不凡。举子深为钦佩。可是科场胜负,难以逆料,同伴举子考中进士,而蒲松龄却名落孙山。

回到家中,蒲松龄不因落第而灰心灭志,放弃科举仕宦之念,立志发愤著述。为了激励和宽慰自己,自撰一联,刻在铜压帖尺上,作为时时鞭策自己的动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先议后述,巧嵌“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成语故事,抒发奋志撰述的远大志向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从此,蒲松龄专心致志,毫不懈怠地进行著作,为了搜集素材,专门在三岔路口摆个茶摊,供南来北往的行人歇气饮茶,与过路客闲聊来采集异闻奇事,丰富创作内容,终于完成了60万字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集文言小说之大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狐联难倒焦书生

蒲松龄在所著《聊斋志异》一书中,撰写了三副名联,是借他人之口来表达他的奇思妙想的。

话说章丘地方有个姓焦的书生,日日在后花园书斋勤攻苦读,目不他视,心无二思,专心研究学问。一天黄昏,忽然有两个笑容可掬的少女,翩翩而来,对焦生秋波频传,但焦生读书如故,不为所动。二女甜言蜜语,百般挑逗,焦生正色拒绝道:“我事业未成,不敢迷恋女色,请速去,勿再扰!”女大笑曰:“你怎么这样迂腐,有花须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摘枝。”焦生闻言大怒,瞠目以斥,一女仍娇嗔地对焦生说:“小女子有一上联,请属对,对就立去。”女念着: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焦生久思不得,女嘲笑道:一联尚无对,还读什么书呢?小女代你续来:

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高生细柳互敬爱

中都有个妙龄女子,生得十分苗条秀丽,其腰如蜂,人皆呼女为“细柳”。

细柳聪慧过人,爱读星相一类的书籍,年19尚未嫁人。适有一名士高生,闻细柳贤淑,亲往求配,细柳见高生貌若潘安,一见钟情,遂成婚配。细柳到高家后,操持家务,井井有条,家业日益兴隆,高生喜曰:

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

细柳闻联,温情笑对道:

高郎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数尤高。

狐仙戏谑孙得言

有一名叫万福的儒生,家道贫穷,20岁了还没娶妻,后来因怕给富户当差,逃到济南,住到一家小客店里,恰好有个孤女夜奔到店,竟同万福同宿,此后生活所需,悉赖孤女。

万福好友孙得言听得这个消息,常到万福家同狐仙打趣戏谑,想用联语逗狐仙开心,出句戏万福道:

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

岂知狐仙心慧才捷,马上答对道:

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

上下联互嵌对方名字,而且活用,尤见作者功力了。

李希墨赠砚刻联

当蒲松龄耗尽10年心血,撰成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他的好友李希墨拜读了书稿,叹为奇书。李系篆刻名家,特为蒲松龄刻砚相赠。石砚外套紫檀木砚盒,盒上有一幅精美的雕刻画,表现柳泉旁的杨柳树下,一老翁正捉笔凝思。画的正是柳泉居士蒲松龄,神情相貌,栩栩如其人。盒盖上还刻着一副赠联:

柳泉酿才,才才狐鬼寄真意;

文章赠命,命命丹心留人间。

李氏这副赠联,不仅高度概括了蒲氏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且热情讴歌了他写出不朽著作《聊斋志异》的那种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创作精神。

蒲松龄书成,本是人生乐事,又得老友赠联赠砚,嘉其篆刻之精,如获至宝,更增雅趣,蒲氏将这方砚盒珍藏,作为传家之宝。

周起渭文泉涌水

周起渭(1665~1714)字渔璜,贵州贵阳青岩镇人。少年时因家贫,曾在佛寺供桌旁借烛光读书,常年苦学,博得长老和尚的怜爱与援助,给予夜读的种种方便,故此同和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居庙如居家,安静专心,进步很快。

周起渭敏对长老

一日,佛寺长老要测试周起渭学业的进步情况,便以庙前含苞待放的腊梅为题,出一上联,叫周起渭当面立对:

梅蕊未放,光棍先生白嘴;

长老的上联,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腊梅无叶的“光棍”枝条上,最先生长出白色的花蕾,而另一层意思是讲这位借光读书的小秀才,虽少年博学,却是“白嘴光棍”。周起渭明白长老的意思,便含笑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下联也借花椒为题,一语双关,同长老开了个玩笑,当然不是讽刺长老和尚是黑心肠的人,只是为了配对“白嘴”而发。长老听了,哈哈大笑啐道:“你这光棍白嘴真乖巧!”

周起渭枯井配联

一天,周起渭从佛庙出来,经过一个山村,见许多男女围着一口枯井,吵吵嚷嚷。他好奇地从人丛中钻进去探问,才知道是全村因天旱集中劳力凿井,井凿成出水之后,大家正欢喜,哪知过了一夜,竟没水了,再往下挖,仍不冒水,总之想尽法子,也不来水。全村花了两个月时间,动用了数百个劳动力,结果开出个枯井,真叫人气恼。昨天忽然来了个游方道人,到井下察看上来,二话没说,摸块黄土石,在井壁上写道:

弯腰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道人写完,对开井的群众说:“只要有人对出下联,井中自会有清泉涌出,长流不竭”。道罢飘然而去。我们村的文人看了此联,既不懂其真意,更对不出下联,故此围在这里讨论,打算请城里的举人来对。

周起渭听了众人的叙说,看了道人的半副上联,悟出其中的道理,便对村民们说:“我给你们配个对边吧。”他捡块黄土石在井壁上写出下联:

歪嘴石榴斜张口,喜鹊横勘。

写完也学道人拂袖而去,不置他词。众人细细品味上下联意,终于从“歪、斜、横”三字中获得启示,叫凿井人快从横向斜挖下去,果得泉眼,清流喷涌,取之不竭。

村人们感激这位少年的指导,想酬谢他,可是不见周起渭的踪影,连这少年的名姓也不知道哩。

周起渭对出了道人的寓意题联后,使村民获得井水,是无意中给村民做了一件大好事。第二天,他回佛寺又经过这口井边,发现再不是枯井了。一个挑水的中年人看到了,认出是配对的少年,一把拉住,硬要接到村里给他谢仪,周起渭婉言谢却,连忙离开,奔往佛庙读书去了。

周起渭三对老师

某日,老师和长老二人在庙外闲逛,边走边聊,忽见庙旁农家母鸡下蛋后,“谷多、谷多”地叫个不住,老师雅兴骤来,吟出联来: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长老虽博学通经,但常年事佛念经,思维有些僵化,竟不知如何配对,恰好周起渭跑来,老师就叫他试对。周起渭闻庙后大柏树枝头几只小鸟嬉戏欢叫,其声酷似“酒醉酒醉”,于是马上对道: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老师和长老听了,不禁大笑,都道对得好,接着老师又以询问的口气出联道:

山中无酒,雀子为何歌酒醉?

周起渭接口续道:

家中有米,母鸡因此叫谷多。

师僧与周起渭边走边对,不觉走到庙侧上岗,见一农夫往山中砍柴,捆了四捆,合两小捆为大捆,一担挑四束薪枝,从三人面前经过。老师见景生情,用拆字法,组一巧联,令周起渭速对:

束棘为薪,切断分开为四束;

老师撰联技法奇颖,立意巧妙,概括地表述眼前事物,明了晓畅,特别是即景提炼出“束”、“棘”二字,要束分棘,正好成为四束,真是神来之思。要一个十几岁的学生,配对这奇巧的对边,难度很大,主要是急忙之际找不到现实景物作参考。

三人仍然继续上爬,登上山岗,放眼凭眺,见远处有户农家在建房上梁,周起渭灵思骤涌,对出了下联:

阊门造屋,移多补少作两间。

周起渭为什么一下子选取了“阊门”二字呢?要知那建房的村庄,正是周起渭姑母住的地方,地名叫“阊门里”。因而见到建房,便想到地名,妙想天开地续出师联,而且比上联更富情趣。这里有两层意思:从句意上说阊门里建房的人家,把余料移到别处,还可再造一间房子;其次从字形上拆析,从“阊”字中移出一“日”补入“门”字之中而成“间”,而“阊”宇移出一“日”后也成“间”字了,正好是移多补少成“两间”了。

小家碧玉喜应征

庙里的长老和尚经常到八村四乡化缘,随之将周起渭的神才远近传播。当传到一姓王的员外耳里,待老和尚到他家化缘之机,再三地查问周起渭的情况。和尚从实际出发,着实对周起渭的俊才大大地夸奖了一番,乐得王员外心花怒放。

原来王员外独生一女,貌美而心愚,想找个有出息的才郎。今听老和尚之言,料定周起渭前程远大,若与周府联姻,将来不仅女儿沾“夫贵妻荣”之光,王家也有了靠山。主意打定,王员外一反常规,请个能说会道的媒婆,到周家提亲。周父是穷家小户,见是员外小姐,攀之难得,一口就应承下来,并且约定吉期,下聘纳庚。

周起渭从庙里回来,知道联姻之事后,婉言向父亲申述说:“孩儿年少,学业未成,婚事不宜操之过早;再则我家贫穷,不应高攀富门;同时王家小姐人品如何,未曾见识,不当贸然允婚。以上三点,请父亲三思!”父亲接口说:“王家姑娘貌美非常,是百中选一哩!”周起渭见父亲意犹不舍,继续央告道:“貌美如花,花有凋零之日,孩儿不计较这个,只择勤劳俭朴,知书识礼的姑娘,不慕富家小姐。”父亲听了儿子之言,不以为然,欲以父命不可违之旨,说服儿子。周起渭见父亲固执己见,只得另想办法辞掉这门亲事,便对父亲说:“孩儿知道父命不可违,但孩儿有个要求:我出半副对联,谁家的姑娘对得上,就可联姻,否则,矢志不从!”父亲同意儿子的主张,便将周起渭的半副求配联托王家请的媒人送达王府,说明配对才允婚的道理。谁知王家小姐金玉其外、腹无点墨,见联生恨,于是联姻之事自然告吹。

却说周起渭的半副配婚联,七传八播,传到一户农家姑娘耳里,终于对了出来。

周起渭的上联说的是:

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

姑娘配对的是:

柑橘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

周起渭征婚觅得知音,可这姑娘脸墨足大,父母不喜欢,认为农家姑娘粗手笨脚,不习礼仪,没有王家小姐标致。周起渭却不嫌弃,对父母说:“只要情投意合,我就是爱勤劳朴实的姑娘。”后来终于结成伴侣,姑娘贤淑知礼,孝顺公婆,体贴丈夫。及至周起渭为官后,成为终身的贤内助,这是后话。

甲秀楼巧对巡抚

康熙初年,周起渭由秀才而举,连科及第,从此离开佛庙,住到贵阳去了。一日,周起渭与几位同科举子游玩甲秀楼,观赏仲秋月景,不意巡抚大人也来此赏月,因是首次登楼,见皓月当空,四岸风物映入涵碧潭中,水天一色,甚为壮观。巡抚吟兴驰骋,脱口得句,大声吟哦:

树影横江,鱼游枝头鸦宿浪;

吟声随风传到楼上,周起渭听到,不知吟哦者是巡抚,就即景随声对吟出来:

出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

巡抚闻配,大声赞妙,循声寻来,见是一少年举子,问其姓名,方知是贵阳闻名已久的才子周起渭。

上下联生动形象地描绘月光下潭中的倒影,逼真如画,可见构思之巧。

碧波洞巧配上联

周起渭中康熙进士不久,被派到江南主考,考前闲暇,便去游观碧波洞。刚走到洞口,瞥见洞左边岩壁上列着半副下联,无疑是向游人索配佳偶。周起渭边读下联边构思,读完停声,上联也就成形定句了。于是在洞的右壁先用墨水仿下联笔迹大小描下,只待石匠以后凿刻,就配成整副妙联:

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出碧波洞口;

赤耳银牙白玉兔,望明月,卧青草池中。

下联的作者以月中“玉兔”借题展开,月影在地,夜景分明。周起渭配的上联,出口不凡,用“紫金龙”匹对“白玉兔”,成蛟龙出洞的巨大声势,大有压倒下联的气魄。尤其联尾点出“碧波洞”,更见匠心独运。

周起渭对答方丈

一次,周起渭以督军身份到镇江阅兵,公事完毕,镇江总兵亲任导游陪同周起渭到古刹金山寺游览。一行上得山来,不巧天降大雨,忙入寺躲避。寺院方丈闻知周督军与总兵双驾光临,命侍僧殷勤接待。喝茶的时候,方丈瞧寺外雨点如珠,似盆倾泻,那雨点打到沙滩上,构成美妙景观。方丈睹景构联,吟道: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有督军大人在场,总兵与随从噤若寒蝉,把眼光凝聚到周起渭这个焦点上。

周起渭自知方丈是向他而发,当上联吟出,即扫寻可对景物,忽见佛殿坛上双烛临风飘然,喜得对句: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上下联各取眼前事物实景,方丈述寺外雨景,周起渭则道寺内风光,都用韵字构联,甚觉新颖。

游罢金山寺,顺道经过钱塘江畔的“驸马坟”,坟前耸立两根大石柱,右石柱上刻着一联:

一滴二滴三滴冰冷酒,酒冷心暖;

周督军询问驸马坟的来历,总兵述说了这半副对联的掌故:话说前朝一新科状元,被皇上看中招为驸马。成婚之夜,公主为试状元才情,口述上联令对。可状元初入内庭,心慌意乱,一时塞窍,站在床前至更深漏尽,还未对出,急得汗流浃背,慌迫万分。自思堂堂一科状元,竟对不出女子之对,还有何颜面见人?一口闷气冲胸,竟惶恐而亡。公主悔恼莫及,只得禀明父皇,请以驸马之礼,厚葬于钱塘江畔,并立柱刻联,向天下人征对,故曰“驸马坟”。

总兵道罢驸马坟来历,接着说:“督军大人盖世奇才,何不配一下联以慰驸马之灵?”斯时恰值驸马坟前丁香花含苞欲放,周起渭从“丁香花”入题,马上对出下联:

百头千头万头丁香花,花香情长。

当时坟前若没有丁香花,周起渭亦被难倒,想不到若干年后,驸马坟绝对有了续联,驸马有灵,九泉之下也会感激周督军而安眠无怨了。

后来总兵请石匠将周起渭的续联刻在驸马坟左石柱上,游人见了,无不赞妙。

周起渭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尽管后来高官厚禄,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侍读学士、左中允兼编修等荣职,仍不弃糟糠之妻,为政清廉,勤于职守,可惜年寿不永,只49年春秋,便过早谢世了。

殿试谜联述家世

有一才华横溢的穷秀才,在参加科举考试时,连获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只剩殿试一关。

嘉庆皇帝早已看过墨卷,感到十分满意,但不知他家庭出身如何,口才怎样。因此在殿试时,没有问他治国安邦之道,也没问他农桑经济之策,只是问他:“爱卿,你祖辈父母在家做什么?”

考生一听,糟了!因他祖父是做酒的,祖母是弹棉花的,父亲是在外卖豆腐的,母亲在家磨豆腐。如果照直说出来,出身寒微,会招来耻笑和轻蔑,说假话吧,一旦被查出,欺君之罪,生命难保。亏他才思敏捷,急中生智,在皇帝面前应答如流:“启禀万岁,臣一家均蒙受皇恩:

玉甑蒸开天地眼

金槌敲动帝王心

父在外,肩挑日月;

母在家,扭转乾坤。”

皇上听了龙颜大悦,御笔点为头名状元,并随王伴驾,出谋划策,佐理国政,贤声卓著。

这两联以小喻大,夸张得体,意境奇妙。

拍马状元再夺魁

广西的李绍仿,在嘉庆年间,殿试夺魁,中头名状元,深得帝宠。

不久,适值嘉庆皇帝生辰,命百官各献寿联一副,由礼部初评,头三名由皇帝御批授将晋爵。旨意一下,满朝百官,绞尽脑汁,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纷纷呈献寿联,经礼部审定名次,呈请御览。唯独不见新科状元李绍仿的寿联,帝问为何不入贺?李绍仿伏地奏道:“我若献上寿联,非夺魁不可,故谦让不呈。”百官都认定是狂妄之言,竞相讥诮。待李绍仿献上寿联,帝过目大喜,御笔亲署第一,于百官之中夺魁,好不荣耀。试看李状元的贺寿联: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这个拍马能手的贺帝寿联,如果上下对正按序排列:便是“顺治泰平、康熙宁世、雍正然是、乾隆德恩、嘉庆千古万年”。

李绍仿不仅把嘉庆皇帝恭维得浑身舒坦热乎,而且嵌入清代列朝年号,把帝室列祖列宗大大颂扬了一番。因为开国以来的列祖列宗都在联中,嘉庆皇帝不得不取,不敢不取为首名。李状元拍马之精,稳操胜券自然在意料之中。百官在他面前,相形见绌,无怪公认他是“拍马状元”。

相思滩头千古恨

话说有位相公雇一渔舟,月夜泛游桂林阳朔。从桂林到阳朔,要经过蜿蜒曲折的64个水滩,驾渔船的是父女两人,老父在后艄掌舵,女儿在船头划桨,虽是渔家姑娘,却长得月貌花容,相公一见倾心。当一叶扁舟划到第8滩时,相公实在奈不住了,竟直言不讳地向渔女求婚。姑娘羞得两颊绯红,徐徐回相公道:“我有一联,相公若对上,愿伴作荆妻。”此时滩水潺潺,月明如昼,浮光耀金,水天一色,姑娘睹斯良宵美景,舟临湍急之滩,随口吟出:

急水难推滩头月

相公听罢,思索良久,不能为对,羞愧无言,扫兴游罢阳朔,归家便相思成疾,再加暑热攻心,一命呜呼。

临危时,相公自知不复人世,嘱家人将遗体葬于阳朔第8滩之阳,以示对渔女倾慕之忱。打从这时起,第8滩出现一只翠羽小鸟,每逢渔舟驶过时,那小鸟便吱吱啼叫,如泣如诉,使船上的人听了心中不忍。特别是渔家父女的船经过时,小鸟追随船飞,鸣声更为凄恻。

渔女听到这幽怨的啼声也十分难过,就对小鸟说:相公呀!可惜你枉读诗书,又在我船上坐那么长时间,难道你就看不到我驶的短篙吗?这下联你为何不对:

短篙划破水中天

渔女话刚说完,那翠羽小鸟即投入滩浪中,不复再见。后人便将第8滩叫做“相思滩”,传说至今,耐人寻味。

前世姻缘今生想

一户农家,老两口无儿无女,一生勤勤俭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勉强过活。

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乞食的小叫化,偏偏讨到他家病倒了。老农夫妇心善行慈,看到这可怜的少年叫化,萌发了再生之德,连忙灌姜汤,给热饭。叫化喝了姜汤,又吃了热饭,马上精神起来,原来不是病,是饿晕了倒地的。当小叫化喝足吃饱之后,再也不肯走了,只听他哭哭啼啼地向老农夫妇诉述着:“我无父无母,无亲无故,长大孝顺二老……”农妇一听,喜在心里,正愁后继无人,忙将跪着的小叫化扶了起来,应允了他的要求,便烧水沐浴,将就换上大人的衣服,哦嗬!经过一番打扮,倒是个顶标致的小伙子。以后少年天天协助老农劳动,或看牛,或拾粪,三口一家,比以前的生活过得舒畅,而且感到往后有奔头了。

小叫化自落户到老农家后,老两口就呼他“来子”,即天赐的儿子,跟亲生儿子一样疼爱。来子也逗人喜欢,干活手脚麻利勤快又不怕累,天天牧牛还附带拾粪,晒得活像个黑雷公。

老农居住的后山,有个大庄院,一位告老还乡的韩尚书住在那儿。尚书独生小姐的闺楼正矗立在河堤柳枝杨叶的掩映中,而这条柳堤,又是牧童常来牧牛拾粪的处所。

一天,来子骑在牛背上,牛角上挂着粪筐,来到柳堤边。他首先将牛拴到柳荫下,让牛在水潭里洗澡,自己坐在浓荫处歇凉。忽闻琅琅书声,如莺啭燕啼,从韩小姐闺楼悠扬传出。来子好久未闻诗书之声,不禁引起串串回忆,愈听愈觉兴味无穷,最后索性爬上与楼平头的柳树杈干,瞄着楼窗,静悄悄地听着。说也好险,骤然一阵风来,柳树当风急摆,来子若不是两手握得紧,早被摇曳下来。由于风一抖,浓叶丛中现出来子,却被韩小姐从窗口瞧见,吃惊不小,但不便声张,忙呼侍女小萌,拿根长竹竿戳打来子。来子慌迫间,急忙翻下柳树,提起粪筐躲入墙角阴暗处。小姐和小萌见来子下树,随即下楼寻捕,要追问一个来龙去脉,为何窥探小姐闺楼。

来子知道躲不住,想到自己没做什么亏心事,有啥见不得人呢?当小萌搜寻时,便站了出来,自陈是拾粪的牧童,因爱听诗书才爬上树的,别无他意。

小姐见来子脸庞黑黝黝的,谈吐却十分爽利,既然会听诗书,自然懂诗,不免出句以探:

黑壁墙下,黑面儿童,黑巴巴,臭嗡嗡,呸!你且去,今生休想!

来子略一思索,当面对道:

红花楼上,红粉佳人,红咚咚,香扑扑,喈!我就来,前世姻缘。

来子对罢,把粪筐老远一扔,旁若无人地径直上楼。小姐与小萌急着要拦,结果闹哄哄,把老尚书也惊动出来。尚书见到此景,大为震怒,忙呼家人来打。来子慌忙双膝跪倒在尚书面前,说明自己原是相府书童,因失手打碎珊瑚玉架,惧罪逃出,流落到农家拾粪牧牛。

韩尚书见来子诚实地交待了身世,又见他的对边很有才气,看这牧童娃不是平庸之辈,意欲再探其才,遂对来子出句道:

士所尚在志,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

来子谦虚地答道:

业必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术惜光阴。

尚书闻联,暗自惊喜,不置褒贬,接着又道:

大本领人,当日不见有奇异处;

来子对道:

真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尚书对来子所配两联均觉满意,于是再出一联:

能受苦,方为志士;

来子不费思虑,接口道:

肯吃亏,不是痴人。

这一连中的捷口敏答,算是尚书临门考婿,来子得到满分,小姐听了这些对边,爱才爱人,当面认可了这门亲事。幸好尚书也无子,便托人与老农夫妇协商,来子领两家宗祠,接入尚书府,继续读书,后来中了进士,老农家蒙受福禄,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