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性完善”的话题,许许多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与论述。荣格的“性格心理学”观点在众多理论著作中显得雅而不俗。他的阐述深入浅出,语言极具心理学特色,为“个性完善”开辟了一条“性格心理学”的途径。
解析个性的形成过程
按语
无论是遗传还是身体方面的因素,如果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了消极影响,个人和师长都应进行积极的努力和引导,以使之个性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性格取决于母亲育儿的态度,这点理论在十九世纪被提出并被广泛关注。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学者认为,在幼少时期由母亲直接传授给孩子的教养或其他经验,对小孩子性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后来著名的“恋母情结”理论的重要根据。
弗洛伊德作为一名权威的精神病专家,自己也分析神经症病患者的临床事例,观察那些病患者所显示的症状与其回忆中出现的幼儿期体验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亲子间心理上的事件会形成他们长大后的性格形态,这点论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荣格的个性理论,最主要是针对佛洛伊德理论中五种理念的批评与修正,荣格在他的分析理论中提出五大论点。
——自我的功能
荣格所指的自我不是从原始性本我分化出来的,也不是夹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只发生作用。自我有其独立性、连续性、和统合性;此三种特性是个体自幼在生活经验中逐渐发展的形成的。自我之内虽然也有意识与潜意识之分,但两者并不是冲突的,而是调和的。一个自我发展正常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康的人。
——自我潜意识
个体的自我发展,有两个本源;其中之一即为个人潜意识,其与佛洛伊德理论中所指相同,有的是从意识境界中被压抑下去而不复记忆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强度不够,不为个体所知觉。无论属于何种情形,潜意识中的不愉快经验,积压多了就会形成情结。
——集体潜意识
自我发展的另一本源,称之集体潜意识。其不属于个人所有是人类在种族演化中长期留下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与观念。荣格称此种原始心像与观念为原型。原型代代相传,成为人类累积的经验,此类种族性的经验,留存在同族人的潜意识中,成为每一个体人格结构的基础。
——人格内动力
荣格将人格结构视为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所形成,诸如:意识与前意识相对、升华与压抑相对、理性与非理性相对、个性内向与个性外向相对。既有相对,自然就会产生紧张、不安定、不平衡、的情形。此即荣格人格结构的内在动观念。人格结构内相对力量系来自欲力,欲力促动的结果,自然会使个体人格结构中有失衡。在两性相对的很多人格倾向中,荣格特别重视内向与外向两极相对的性格倾向。
——人格的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成长历程,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两极相对的内在动力,逐渐趋于调和,并偏向较成熟的一方;个体发展由内在的两极相对达到两种融合的地步,即表示期人格发展已臻于成熟。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臻于成熟的年龄,不在儿童期与青年期,而在30岁以后的成年期。
荣格第一次在理论中使用“个性化过程”这个词是一九二一年,他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对此做了明确定义。不过这还不是他有关个性化问题的最早论述。
荣格认为个性化的特点就是把精神的各种非自我方面——如阴影、阿妮玛、人格面具、阿尼姆斯,以及在人格中不是主要的态度和功能类型等加以强化区分,使之成为意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各部分有关具体细节的事例,使它们成为一个在心理上不容分割的整体。所以,“个性化”意味着成为惟一的、同质的存在。“个性”
包含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最终的和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它也有成为一个人自我个性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个性化解释为个性或自性的实现。
(1)早期心灵意识的特征
对于儿童来说,对他们最有影响的东西并不是来自父母的意识状态,而是来自他们本身的无意识背景。对于传统道德的家长来说,这里就存在一个很头疼的难题:不管我们作什么努力,我们的意识及其内容或多或少能够操纵,但他们对于孩子的影响跟那些背景中不可控制的影响相比,他们的影响显得极其微弱。当我们对不可控制的影响,即对无意识过程予以应有的重视时,道德的标准让我们非常无奈。假如意志和有意识对无意识无法控制,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我们的影响就是惟一可行的办法。毫无疑问,家长们肯定有信心依照自身的问题和冲突来分析孩子们的心理病症,即根据自身经验,这将对问题的解决极为有益。父母有义务这样做。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要求他们必须过一种哭泣会对孩子伤害心灵的生活。正常来说,父母的行为对儿童的重要性并不被重视。而对孩子起作用的是父母的行为,父母应该对此引起充分重视,也就可断定他们的自身行为便是其孩子神经官能症的根本原因所在。用通俗的话说,即是“父行子效”。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是父母平时的行为,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只是没有引起所有父母的关注。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夸大无意识的影响,即使它能使我们的意识世界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我们仍不能夸大它的重要性,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由某种特殊刺激物必然产生的,所以,夸大对我们没有益处。在实践心理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在有几个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无意识只会对一个孩子在很大程度产生作用。无疑个性的特质对这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受过正规系统训练的生物心理学家应抓住这一特性,倾向于研究整个家庭的遗传特性而非当时的精神原因。但这种研究的结果,无论其总体上如何令人满意,可是与个别情况关系不大,因为它对心理治疗并没有提供什么实际的线索。暂且不论遗传规律,在父母与儿童之间存在着心理因果关系,这是事实的存在。但真正的事实是,遗传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会将教育人员或治疗人员在对父母影响的实际意义方面的关注引向遗传学。这样的话,或多或少有点消极。
用宿命论的思想去崇拜人体内的遗传物质,这样容易产生的后果是:遗传便是一切。
同样,父母和教育人员如果正如将所有的难题都归到遗传因素而忽视心理因果因素的关系,这无疑也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误。可以说,在一切情况下,两种因素是同时对人起作用的,排斥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相互的关系,值得注意。
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父母所经历过的生活,是那部分他们本来会经历到,而且没有理由不去经历的生活。所以他们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教育是一种经验教育。说得通俗一些,就是那部分他们总是逃避,而且很可能加以掩饰来逃避的生活,对儿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如果选择错误逃避,这将对儿童的教育失败埋下致命的祸根。
我们认为荣格提倡明智的自知是非常恰当的。一般来说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指责都是由此情况的性质所决定。我们应记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原罪问题,是一种与生活道德相违背,然而并不违反人类道德的问题,这是从无意识角度遗传祖先无意识而形成的说法,与实际事实并不冲突。
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儿童反应的形式或强度取决于父母问题的差异。有时候这些因素起的作用不过是作为一种推动力。其真正原因可以从遗传的角度上得到更好的论证,当然,用心理因果关系的解释显得有点不足。
如果人为夸张地将父母的问题解释为道德问题的话,那么,它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其意义将会被严重地误解。而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涉及的似乎都是些在我们意识判断之外的很难理解的命运般的自然精神,一种意外而无法很清醒解释的东西困扰着我们。比如贵族后代出现的贫化倾向;德高望重的名门贵族中,其子女却出现犯罪的行为;在高级经营中大有作为的人,其子女身上出现的那种麻木不仁或是出奇的懒惰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因为父母希望后代过的一种生活,而是一种无意识被命运的补偿安排,是自然精神的作用。它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客观。它造成的前后对比,形成补偿关系。对此,教育和心理治疗是徒劳的。如果应用得合理,这些方法或许可以用来鼓励儿童去完成自然精神命运责任。虽然父母的原罪过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孩子也不应个人负有对这种罪过做出抵偿的责任。很荒谬的原罪抵偿,这能说是个意外吗?这还有待证实。
只是对那些本能够不发生罪过,却由于个人的懒惰、疏忽,以及其它不好的精神习惯而产生不可原谅的错误的家长,他们的问题才是该责难的,他们的影响才会成为道德问题,父母应该负全部重大的责任。我们自然不用与父母做任何辩解。这是我们不可原谅的对儿童造成过错的悲哀,父母应注意到这一点。不知道实际上就等于犯罪。
在意识的自我“同一”原理下,有其父便有其子。这原理作为作为个性同他与父母之间的因果关系来作区别。或者说,祖父母和曾祖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祖先更为确切。这些祖先远比直接有亲密关系的父母解释儿童的个性更明了。可以换句话,儿童真实的心理个性相对于父母来说,是某种熟悉而陌生的东西。这种真实的心理个性并不能从父母的精神中获得,而是潜存于父母精神中的,这确实是让我们意外的。从个体上与人类集体精神的相比,不仅儿童的身体,就连儿童的心灵也是渊源于其祖先的。
通过对荣格的儿童前心灵意识理论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心灵意识进化是一个继承与进步的过程,儿童先于自我意识阶段的精神,并非空洞无物。继承祖先的潜在意识处于朦胧状态,只是同时得到外界物的刺激才表现出来。当语言发展时,儿童的意识便随即出现。这种具有瞬时内涵和记忆的意识便自动检验先前的集体内涵。而事实也证明了在未获得自我意识的儿童身上确实自然拥有着这些内涵,这方面最重要的证据便是前面讲的三四岁儿童所做的梦。这些梦有许多是非常神秘,而且寓意很深刻的,我们无法明白。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这是儿童做的梦,人们会理所当然觉得梦中的那些东西很成熟,是只有成年人才做的梦。这些梦都是祖先痕迹正在退化的集体精神的最后痕迹,这种通过儿童的梦来重现人类心灵中永恒的内涵的做法有点可笑。在这个阶段,因为这些退化必然突然产生出许多恐惧,以及各种朦胧的成熟的预感。这些预感会在以后的生活阶段中再出现,因为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重新投胎,这种迷信的说法为此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预言都是很灵验的。正如人们通常说的:只有小孩和傻子说实话。这种实话是一种人类心灵遗留下来的印证。
这种遗传下来的与婴儿密切相连而普遍存在于无意识里的集体精神,不仅提示了父母的背景,而且直接进入了人类灵魂的善恶深处。
在原始社会,人们常常认为儿童的灵魂是祖先灵魂的复活。因此,惩罚儿童的行为是很慎重的,他们得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是否会激怒祖先的灵魂。这种看法又是可以作为我们前面观点的又有力证据,这是值得关注的。
儿童前意识心灵的宽容可以消失,也可能被保留下来,这正好说明儿童前意识的心灵对以后的作用是一个变化的心灵演化状态。儿童心理在成人身上所留下的只有两种不同的东西,分为最好的和最坏的品质,这也体现了意识的自然进化与选择方式。但有一个规则,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它们始终都是精神主宰力量。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活动在人生棋盘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们的神秘力量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残忍的暴君变成一个凶狠的父亲,也能让呆傻的命运女神变成倔强的母亲。因为在每个单独的父亲背后,都存在一个父亲的相对应原始意象,而在每个亲爱的母亲背后则有着圣母的光环。前意识心灵的主要因素加强和创造了这些集体精神原形,它们被不朽的艺术作品以及宗教的狂热教义主义大大强化了,于是产生了神与圣母。自然而然,一旦这些原形投射到人类祖先身上时,他们必然被赋予了巨大的神秘力量,由此产生的错误神经病病因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在弗洛伊德那里被系统化为恋母情结。这便也说明了在神经病病症的后期生活中,父母的形象依旧发挥着它那神秘力量的作用,但它能被批判、修正,直到像常人一样。假如父亲确实拥有这种神秘力量的话,那么,儿子很快就会将父亲从心灵中除掉,或者干脆自己就不做父亲,这是儿子心灵自然力量的反抗。
今天,我们在仍有可能残存于古代人的象征意象和神话中,鲜明地再现人类的历史。我们阅读古希腊的神话或中国的民间故事,虽然我们看不出它们和我们有什么历史上的关连,但某些关联仍显示象征与人类息息相关。正如荣格博士提出,人类的精神有自己的历史,心灵保留着许多人发展的光前阶段中留下来的痕迹。此外,潜意识的内容对心灵形成有影响。也许我们有意识地忽视它们,但我们仍无意识地与它们起反应。
(2)心灵意识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