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
46172300000020

第20章 个性升华(5)

“我梦到头上驶过的一列火车掉下来压到我了。我很害怕,妈妈。”

这几件事情表明,丽娜的问题再次出现了。和前一次一样,恐惧出现的原因仍是对父母的爱受阻而大部分转移为恐惧,但对象发生了改变。上次不信任的对象是母亲,这次针对的是父亲。因为此时丽娜确信父亲已经知道她的问题的答案却未向自己泄露丝毫,事实上也是如此。爸爸为什么要对自己保守什么秘密呢?还有爸爸究竟在干什么?对一个孩子来说,得不到答案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因此她明显地怀疑爸爸可能干什么坏事,在孩子的心灵中,这便是针对她干的坏事。所以丽娜得出一个显得幼稚的结论:爸爸想淹死她。

在这段时间里,丽娜在成长,她对父亲的敏感有一种莫可名状的特殊色彩。现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活跃在丽娜眼中的那种特殊而敏感的好奇心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许并非出于偶然,孩子们开始了一种值得深思的游戏。他们将家里的地下室当作医院,把两个最大的玩具娃娃叫做“奶奶当成“医生”,她们整天都在“医院”里面工作并且乐此不疲。这里的“奶奶”自然而然地与前面提到的“大哥哥”联系了起来,要么“奶奶”可能代表着母亲,但由于丽娜对母亲也存在偏见而无意识地决定用“奶奶”来替代她。

丽娜对母亲的不满意缘于一次偶然,那天,花匠在花园里挖了一片空地,在上面除草。丽娜蹦蹦跳跳地主动帮忙干活,她自己显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举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大约两周后,雨后的小草破土而出,丽娜发现后,惊喜地跑去问母亲:“妈妈,小草的眼睛怎么长到头顶上了?”

妈妈随便地说:“我也不知道。”

可丽娜继续问:“那么,上帝或者爸爸会知道吗?为什么上帝和爸爸什么都知道?”

母亲只好说:“那好吧,你去问一下爸爸,他也许会告诉你小草的眼睛是怎么长到脑袋上的。”

丽娜当时并没有去问爸爸,妈妈也认为她不过是一时兴起,但是,没想到几天后的一次晚餐时,丽娜突然凑到父亲面前问:“爸爸,你能告诉我,小草的眼睛是怎么长到脑袋上的吗?”

父亲被问得莫名其妙,便笑着说:“它们生来就这样,从一开始就在脑袋上,是和小草一块生长的。”

丽娜天真地问:“难道眼睛不是我们种在那里的吗?”“当然不是,它们就像鼻子一样,本来就是长在脑袋上的。”“那嘴巴和耳朵也是这样长的吗?还有头发呢?”

“一点儿都没错,它们都是这样长的。”

“头发也是吗?可小老鼠刚生出来的时候,身上是光的呀!头发原来是在那儿吗?它们也是靠种种子长出来的,那些小颗粒早就在皮肤里了,没有人把它们种在那里的。”

父亲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他虽然知道丽娜在错误的应用碰巧从自然中拣来的种子理论的目的,但他并不想挑明。可是由于丽娜说话带着少有的认真劲儿,使人不得不予以重视。

丽娜对父亲的沉默显然很失望,声音里流露出了不高兴:“那坎伯特是怎么进到妈妈的肚子里的呢?又是谁把你放到你妈妈的肚子里的呢?宝宝到底是从哪儿出来的呢?”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才是关键,父亲也只选择最后一个问题作答:“嗯,丽娜,你想想看,坎伯特是个男孩,男孩会长成男子汉,女孩则长成妇女,而你也知道,只有妇才能生孩子。现在,你再想想坎伯特会从哪里出来呢?”

丽娜高兴地笑了起来,指着自己的阴道说:“我知道了,他是从这里出来的!”

父亲点点头说:“很正确,现在你不用再为这个问题而烦恼了吧?”

丽娜并没有就此打住,她继续这个令父亲难堪的话题:“可坎伯特是怎么进到妈妈肚子里的呢?是有人把他种到里面的吗?可这种子是谁种的呢?”

问题已经很明确了,父亲再也不能回避,于是他对丽娜进行了认真的解释,丽娜也听得非常专心。父亲告诉她:“你妈妈就像土壤,而爸爸则像园丁。是爸爸将种子种在你妈妈身体里,然后长成小弟弟的。”丽娜恍然大悟,她立刻去找妈妈,并自豪地对妈妈说:“爸爸都告诉我了,我什么都知道了。”可她究竟知道了什么,她从没告诉过别人。

第二天,丽娜又跑去高兴地对母亲说:“妈妈,爸爸说,坎伯特是个小天使,他是鹳鸟从天上带下来的。”母校听了自然感到很惊讶,她对丽娜说:“我敢肯定,你爸爸对你说的绝对不是这个。”可是,这小家伙什么也不再说,只是一边笑一边跳着跑开了。

瞧!这就是小丽娜孩子气的报复。她发现,母亲很明显不会也不可能回答“眼睛是怎样长到脑袋上”的问题,更不可能回答坎伯特是怎样长到肚子里的问题。当初,丽娜对此一无所知,所以她很容易就被鹳鸟的古老传说所吸引,甚至,很可能还会相信那是真的。可是她最终明白那是一个骗局,所以给了母亲孩子气的报复。

事情发展到这里,还算是比较圆满,丽娜的好奇得到满足,她已经获得许多新知识,难题也解决了。但最大的益处还是她赢得了一种和父亲之间更亲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丝毫不会影响她在辨别力上的独立性。父亲可就没有那么好的感觉了,他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他将所有父母们严加保守的秘密告诉了一个四岁半的孩子,他不认为这是件好事,甚至感觉很不妥。他顾虑的是:也许丽娜会根据她所知道的种子理论干出什么事来。如果她不谨慎地将这些知识胡乱运用一气那将多可怕!她也许会去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做这种能摧残儿童的可怕游戏。但这种顾虑很快就被事实证明是毫无根据,并且是多余的。

在这之后,丽娜从来没有再提及这方面的事,也没有提出其他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无意识有时候仍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丽娜也在无意识的支配下仍思考着婴儿出生的奥秘。在解脱几周后,丽娜又做了这样一个梦:“我看见几个花匠正在花园里对着树小便,爸爸也是。”

这又让我们想起当初丽娜悬而未决的问题:父亲干什么呢?

恰好,一个工匠到家里来给窗户安装玻璃,丽娜也跟着在旁边看他干活。当天晚上,她梦到这个工匠用玻璃刀将她的阴道“划开了”。

这个梦告诉我们,丽娜在无意识支配下问自己:我真会被那样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得有人来做工匠所做的那种事吗?这样的假设进一步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当时在她的潜意识中特别活跃。因为关于这个问题,她仍有些东西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下面发生的事证明了这一点,毕竟一个小孩子不可能完全科学地理解性与孩子的关系。那是一个月后,丽娜突然做了一个这样的梦:“我梦见叔叔和婶婶俩都躺在床上,我把叔叔的睡衣揭开,并躺在他身上撞来撞去。”

这个梦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孩子们当时正在度暑假,父亲也因为一些工作留在镇上。那天父亲刚好来看望孩子们,丽娜对父亲表现得异常依恋。父亲开玩笑说:“我的丽娜,今晚你愿意和我一块到镇上去吗?”丽娜雀跃着回答道:“当然愿意,我要和你睡在一块!”她就那样一直亲密地吊着父亲的手臂,就像母亲有时做的那样。

后来,她终于跟父亲讲了她所做的梦。原来,做这个梦的前几天她就曾去婶婶家做客。丽娜一直盼望着能亲自去看看,她很希望遇见两个小表弟,她对他们的兴趣很明显是那样令她激动的,可是去的时候两个小表弟不在家,丽娜不由得失望极了。她突然记起那个梦,似乎她现在的处境与梦的内容有着很大联系。而梦给我们的提示是,这与她和父亲的谈话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她的叔叔是一个很传统固执的绅士,孩子们只见过他很少的几次。在她的梦里,他显然是父亲在她意识中的替身。而在梦中通过她上了父亲的床而使她在叔叔那里的失望获得了补偿。这里有地方与梦的内容一致,因此,她便立刻想起了梦。这个梦很明显地提示了丽娜经常在父亲的空床上所做的摆来晃去和用脚踢打褥子的游戏的真正原因。由这个游戏引出了这样的问题:“父亲也是这样做的吗?”而父亲在回答丽娜提出的“要和你睡在一块”时说:“你可以自己睡在隔壁。”丽娜显然很失望。因此她便再次回忆起了那个梦,这个梦曾对她因表弟不在的失望起过安抚和补偿作用,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同时,这个梦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的本质,即“它”是发生在床上,而且是通过摆来晃去和用脚踢褥子的游戏中提到的有节奏的运动完成的。

以上内容便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所做的全部观察与分析。

丽娜现在已经五岁多了,她已经知道了许多重要的有关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她一生的道德品质有何影响,这点我们不能枉下结论,只能继续观察才能得知,至于它所起的作用,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我们不想发表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理论和任何机械的标准解释,也不想提供任何千篇一律的所谓有效建议,而只能从这里所记录的真实材料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应该从儿童的角度看待儿童,而不是像我们希望他们那样来看待他们。最后,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凭我们的经验或别人的经验走教条主义的路子。

(2)性格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荣格觉得,只有在人际关系正常的条件下,无意识内容的反映形象才会出现;也只有在出现了无意识内容的反映形象时,人格的完全作用才有可能实现。可见,人际关系对个性的形成及对个性化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

曾经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标题为“生活”的诗,诗句只有一个词:“网”。这个词的含义是非常丰富、形象的,令人产生无限联想和想象。人的生存可能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结,只有把自己结在这个网上,才能够生活;生活就是一种网,也就是说人际关际是一张网。

在人际关系中,你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又要与别人经常联系;既要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又要在现实中发展各种友谊。这便要你充分运用个性,运用各种人际关系手段,获得更多成功机会。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建立了人际关系,但这关系是变化的,它会随着他人的意愿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际关系的发展并非完全依赖于相互的喜恶,只要交往方能在某些方面达成一种平衡或和谐,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得以产生并得到加强。

谈到人际关系,我们有必要谈谈友谊。按照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外向型的人比较喜欢社交,他们注意的是别人的感受,容易赢得别人的友谊,而内向的人比较关注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与人交往不主动,故不易赢得别人的友谊。

荣格的这个观点一提出,便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议。有人研究发现,心理类型相同的人比较容易成为朋友;有人则通过研究发现,内向的人表面看不喜欢社交,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朋友群体,也愿意保持友谊;还有人研究表明,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人与人之间交往并产生的友谊更多的时候受环境、心境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实荣格大师提出的一些观点并不被别人接受,比如他有关友谊还曾提出,某一种态度类型的人往往不喜欢具有相反态度类型的人。这一观点就引来了许多人的批评与反对,其中以泰勒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提出反对意见,同一态度类型和不同态度的人之间同样可以建立友谊。毫无疑问,我们身边就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类型的人。由此可见,荣格的学说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研究荣格的人格学说不难看出他很注重个性化,而人际交往又被他称作提高个性化的最有效方法。他的观点是: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性化的完成;反之,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总是期望别人补偿自己的缺陷,这么做势必阻碍个性化的实现。

总而言之,荣格一直以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性实现独立人格,消除相互间的依赖,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然是一名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社交活动结识新的朋友,扩大朋友的圈子;也可以与朋友重温旧情,使友谊更加牢固;借助社交活动,我们还可以加强与社会上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人士之间的联系和了解,感觉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理解、充满温馨的社会大家庭之中,这也是我们能够恢复人与人之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可以说,社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一种群体的温暖与回归,它是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3)神童的培养

在论述荣格的神童人格观点之前,我们先看一看下面几段关于荣格自传中的内容,或许它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看到铁路和公路交叉处没有设置路标,铁路沿线也没有护栏。这样,在一些偏远的地方,铁道充当作了小道的作用。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路标和护栏,车辆和行人都是十分危险的。对此,我感到无比惊奇。但那里的人们笑着说:“只有傻瓜才不知道火车以每小时60~100英里的速度行驶,那就没必要设置防护设施。”更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在这里没有哪些事是“禁止做”的。相反,人们只知道“不被允许”做某事,或是被礼貌地请求:“请不要那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