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
46172300000023

第23章 个性升华(8)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即掌握儿童精神病理学及其伴随危害的实际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运用分析心理这的原则是非常必要的。可是,我们所见到的某些心理学书籍让人觉得精神分析学相当简单,努力点一学便会。但我要劝抱着如此肤浅思想的人不要妄想成为合格的心理学家。对于那些未掌握这门学问便试图去分析儿童心理的人,我们得做出十分严厉的告诫,任何合格的心理学家绝不会那么做,否则后果严重。让教育者了解现代心理学对理解儿童心理很有必要。对希望运用分析方法来解决儿童问题的教育者来说,则必须具备可能遇到的病理状况的全部知识,但这样的要求除了负责的医生外,我们觉得别人恐怕还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事实的确如此。

对儿童进行分析无疑是一件难度极大而又冒险的事情,我们分析儿童所需的工作条件与成年人所需的工作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儿童相对成年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这便要求条件特殊。儿童心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是父母心理环境的一部分,正如儿童在胎儿期其身体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一样,这就解释了为何有那么多儿童的精神病更多地是非自身而由其父母的心理状态所引起的缘故。只是极少数儿童的精神是属于自己的,而对绝大多数的儿童来说,其精神生活完全等同于父母的精神生活。这种依赖是正常的。如果对儿童心理的自然成长进行干涉,势必会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儿童的性早熟与父母粗俗开导的进行性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你的分析是建立在性的关系这一教条上,认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必然关系的话,那么便必然会出现灾难性的影响。

通过对人类心理发展史的研究可以发现,人类心理的发展与意识范围的扩展是同时进行的,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要经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

对于人类来说,无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放弃它比放弃任何东西都可惜。人类对未知的事物存有极度的好奇心及本能上的恐惧感,这一点在那些曾试图把新思想灌输给别人的人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即使是思想很成熟的人,也同样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恐惧感。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对它却不像大人那样恐惧。但儿童由于对过度恐惧造成的过度依赖父母是不正常和病态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犹豫不决的现象,是由于对父母的过度依赖造成的。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依赖表现视而不见,反而任意纵容,以为这是对孩子疼爱的做法,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

即使儿童确实表现出了症状,即出现非常明显的乱伦倾向,我们还是建议父母应认真进行精神检查,而不是针对儿童采取过多的治疗措施。通过对一系列情况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一些惊人的事实,比如父亲无意识地爱上自己的女儿,母亲无意识喜欢自己的儿子。父母的行为在无意识的掩盖下,将成人的感情的倾注于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再次无意识地扮演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角色。这是谁的悲哀?

儿童当然不会自愿去扮演这些不正常的角色,除非父母将这些东西无意识地强加给他们,那样儿童只能被迫接受。这种无意识角色的混乱易造成一种相互的补偿心理,我们对此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父母的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是很痛苦的。我们得让那令人痛苦的东西继续受压制,尽管这会使那个人更痛苦,因为这能让他明白那是为摆正事实、端正伦理而痛苦;并且,这种痛苦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压制情绪会引起一种虚幻的间接痛苦,称为“精神病”。精神病人的痛苦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欺骗,它并不像真实痛苦那样具有道德价值。这种被压抑的痛苦除了会导致精神病外,还会产生其它不利的影响。它会向周围环境渗透,对儿童产生影响,精神病就以这种方式代代相传。儿童由于本能地传承父母的心理,必然间接地受到传染。他们所能做的,要么默默地来进行反抗(有时虽然有声,却是徒劳的),要么屈服于一种令人麻痹和带有强迫性的模仿之中。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们总会受到父母的强迫,而按照父母的愿望去做事,从而丧失了自己的意愿。而父母在“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幌子掩盖下,对孩子身上肆意强加自己的意愿,儿童要想避免遭受这种伤害,惟一的办法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与父母有效地沟通与交流。让儿童的心灵暗角不再黑暗,让他懂得倾诉是最好的结果。这并不是要求父母不犯错误(谁都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要求父母如何正确面对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审查的不是生活,而是无意识,特别是教育者的无意识,也是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无意识。

——各类神经病

尽管这样的病例在儿童中并不常见,但我们至少可以重视这种病理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青春期过后,这种病的发展便会导致各种表现形式的精神分裂症。其一般特征是举止离奇古怪,难以理解。由于敏感而显得情绪异常,导致自我封闭。他们容易极端情绪化,敏感使他们会为细微的琐事而发怒。

有这样一个十四岁的男孩,他的性觉醒开始表现很突然,并且以一种极为动荡的急躁方式表现为某种早熟,因而扰乱了他的睡眠,导致他的健康受损。这种症状开始于他向某个女孩约会而被拒绝之后,当时他就很愤怒地走开了。回到家后,他试图忘记这种由不断增强的恐惧、愤怒和失望混杂而成情绪,无法理清的情绪干扰着他的正常思维,致使他无法安心做作业。随着这种情绪越来越强烈,最后,他几乎是无意识地冲到花园的草地上开始打滚。几个小时后,他的情绪才自己慢慢平静下来,但是性的干扰开始困扰他。我们研究这个男孩的时候,发现这个家庭曾出现过好几例精神分裂症。这便是带有不良家庭遗传儿童的典型症理情绪特征。

——落后儿童

落后儿童通常表现为智力缺陷,主要特征是智力低下,普遍缺乏理解力,明显表现出呆傻、缓慢、愚笨、反应迟钝等。

尽管这些儿童智力有缺陷,但仍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他们往往表现出正常人没有的忠诚、可靠、奉献、柔情和自我牺牲的品质。当然,还有较不明显和罕见的类型。这类儿童表现与前面类型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急、易怒,其心理无能相当于心理缺陷型儿童,但这种无能通常明显地限于某些方面,并不是都一成不变。

我们应该区别开这些天生的、实际上无治愈可能的、但又不是不可教育的类型的儿童和那些精神发展受阻碍的儿童。这些类型的儿童的性格发展非常缓慢,有时是你觉察不到它有任何发展,这时就需要有经验的精神病专家才能做出专业诊断,才能确定其是否有心理缺陷。这种儿童的情绪反应通常显得很愚蠢无理。曾有一个六岁的男孩,他经常狂怒发作。发作时他总是毁坏东西,并以一种非常狠毒的方式威胁父母和奶妈,还“拒绝说话”。他是个长得很好的小家伙,但就是表现多疑,恶作剧,而且极其固执,一点也不听话。从这些情况来看,可以判断他的确是一个头号的白痴儿童,不喜欢与人交谈也没学过怎样说话。但他并非是愚蠢到完全不能说话的程度,他的全部行为表现为一种神经官能症症状。既然我们已经确定小孩的神经官能症状,我们就没必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去考察他的无意识,而可以使用直接调查母亲的方法。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父母是造成儿童神经官能症的原因,虽然是否是直接的原因还不能肯定,但至少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这几乎是一条医疗上的定例了。我们了解到这个男孩是其父母八个子女中惟一的男孩。他母亲是个骄傲而又执拗的女人。当我们把孩子的症状确定地告诉她时,受到她的反对,被认为是对她的一种侮辱。她一直认为她的儿子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并对我们故意隐瞒孩子的缺陷。如果他真的愚笨,那也只能归结为他母亲那愚蠢和存心不良的固执。如果他拥有的是一位明智的母亲,他所学到的东西应该比现在多得多。但事实是,他确定是个白痴——因为母亲的缘故。他已经成了他母亲的雄心所希望塑造成的那样心狠和执拗。他完全被人们所误解,即被父母的无知塑造成了另一种人,因而内心便自我封闭起来。出于彻底的绝望,他便发展成为狂怒的发作以表达他的内心,他是被人推得太远了。

精神发展受阻通常落在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身上,或者是那些其父母由于心理冲突而关系不好的儿童身上,也可能因为母亲在怀孕期间由于疾病或过疲劳累引起。如果这种儿童没有受到后来的教育伤害,那么他们仍然会随着教育的正确使用而获得相对的心理成熟,只是时间会相对推迟一些。

铸造完美个性

按语

荣格说,我所写的所有东西都可被当作一种源自内在力量所激发成的作品——而这个源头却是一个致命的强制力,正是这种强制力才激发我的内在力量。

(1)荣格的人生之路

荣格在步入成熟阶段,已开始致力于潜意识的研究了,他所从事的是一项极为繁冗的工作,时间一直过了大约二十多年,才对其中的奥秘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

首先,必须为自己的内在经验寻找一些历史的原型来验证,换句话说,我得自问:“究竟我能否在历史中获得一些相关的前提?如果当时无法找到这样的证据的话,那么我也不可能使我的构想具体化。”

分析心理学基本上而言是一种自然科学,然而它比其他科学更容易受到观察者本身主观偏见的影响,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心理学者必须极度依赖客观历史及文学中的类似事物,以求避免在判断上犯下错误。从1918年至1926年,荣格曾严肃地研究斯诺替教派的作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接触的也是潜意识的原始世界,并且在处理其中一些问题时显然混淆了本能世界的“意象”。就其中有限的记录显示,他们到底对这些意象了解多少,实在是很难有确切说法的,何况他们的大半记录是来自他们的死对头——教会的神父。而且荣格认为他们对于这些记录,在当时也没有心理学的概念存在。这些斯诺替教派的人做的事对荣格来说毕竟太遥远,他无法在他们和他所面临的问题之间建立任何一种联结的关系。依他看来,那个可能连结事实也证明不可能在斯诺替教主义——或者说新柏拉图主义——和现今的世界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毕竟还有新的问题不能与其建立任何联系。

弗洛伊德被认为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首先引入斯诺替教主义中的两项古典主题——性欲与可怕的父权。在他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原始父亲及其阴郁的超自我神话中,斯诺替教的耶和华及创造者——上帝的意念不断地出现在他的著作中。这个神在弗洛伊德的神话里成了一个可怕的魔鬼,他创造了一个充满绝望、幻影的世界。

在此,我必须对一个梦做一些注解。梦里最重要的一幕是描述我如何将潜意识的工作表现在父亲身上,而父亲果然全神投注入圣经——也许是创世纪吧——并且尝试与我们沟通他的观点与见解。圣经外皮是由鱼皮所制,这鱼皮即象征圣经乃为一种潜意识的内容,因为鱼本身即代表沉默。可怜的父亲却仍然无法表明自己的思想,毕竟他的听众太愚味以致无法理解。

这一切都在我的潜意识里蓄势待发。我必须向命运屈服,也许应该迫使自己在行跪拜之礼时做完全的屈从——将头叩地。然而我没有这么做,我的头始终没有全然俯叩在地上。我发现心里有一个声音坚定说道:“都很好,便不是全然。”我知道存在一种内在反抗的力量——我拒绝成为一条傻鱼:如果在人的身上不曾有这一点自由的意志,那么约伯记不可能在基督诞生之前的数百年被人写就。

凡是知道理解我的伤口的人可能会由其中得到助益,其他人也许必须读了之后才能有所悟。我的一生就只拥有这些思想作品的成就,彼此息息相关。这些作品正是我内心世界发展的再现,而对潜意识的全身心研究成就了我这个人,并且在我身上产生了许多本质变化。我的作品可谓是我生命旅程上的一个个终点站。

荣格说,我所写的所有东西都可被当作一种源自内在力量所激发成的作品——而这个源头却是一个致命的强制力,正是这种强制力才激发我的内在力量。由于内在力量的作用,允许这个力量操纵我,我所说的话、所写就的伤口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补偿,而我必须说出这些没有人愿意听的话。不可置疑的,这个毕生的事业也许会更辉煌、更伟大——然而,过多的成就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我们观察时,一种受到引导的生活与毫无目的的生活相比,通常会更好、更富足、更健康,顺着生活的潮流走比逆着生活的潮流走要更好。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生活的年轻人一样虚弱和病态。我们确信把死亡当作一个不得不经历而只有奋斗的目标,如果我们难免用这个词的话。在死亡面前退缩是不健康、不正常的,生命后半部分的目标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