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79

第79章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位于鄂西北丹江口市境内,东连古城襄樊,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西接车城十堰,北临丹江口水库,长江南绕,汉水北回。

武当山乃乾坤秀萃之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台等自然胜景,七十二峰千姿百态,各展奇幽,兼具五岳之雄、险、奇、幽、秀等多重美感,时而磅礴若飞龙行空,忽而灵秀如天仙下凡。主峰天柱峰立地顶天,素有“一柱擎天”之誉,周围众峰虽各具雄姿秀色,却微微向主峰颔首,宛若众星捧月,自然形成“万山来朝”之奇观。三十六岩,或地势高耸,峰峦环绕,上接青天,下临碧涧;或岩石悬空,高爽敞阔,林木苍翠,云飘雾荡。面对这大自然的恩赐,古人或以其地貌形象呼之,或以留下痕迹的神仙高真命名,编织出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使之愈加灵动美妙,令人神往。

武当道教,是指以湖北武当山为中心,主张各流派大融合,崇奉信仰真武神的一种道派。它的起源与整个道教的起源大同小异,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的基础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士之说和古代巫术,并吸收了儒教的忠孝伦理观念,逐步衍化形成的。

武当山道教与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道教诞生以前,武当山已是神仙方士和巫觋活动的场所。楚巫以歌舞降神,符咒劾鬼等习俗,后为道教改造承袭。

武当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其附近发现的“郧县人”推翻了人类的共同祖先来自非洲的定论。

武当山宫观道院、亭台楼阁遍布峰峦幽壑,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大岳太和山志》称:武当山在明代时“宫观宏丽,皆天下所无”“栋宇之盛,盖旷古所未有也”。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曾有各种建筑500多处。其中宫23处,观37处,庵39处,庙院、楼阁98处,祠25处,岩庙72处,亭26座,坊27处。其余为仓、厂、桥、坛、城、府等。武武当山古建筑线,以主峰天柱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北至方山下响水河旁石牌坊为80公里;南至盐池河“佑圣观”为25公里;西至50公里外的白浪“黑龙庙”;东至35公里外的“界山寺”。

另外,按武当山志记载,襄阳城万山下的“真武观”、北京城的“崇真观”,也属武当山建筑群体。

整个武当建筑群荟萃我国古代优秀建筑法式,集中体现出皇宫的宏伟壮丽、道教的神奇玄妙、环境的幽静典雅、民间的淳朴节俭等多种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许多建筑学家考察武当山后作出结论:“武当山的古代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古代规划、设计、建筑的典范。”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中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棣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