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创造中华美食(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900000056

第56章 香港的特色食俗

香港的民间饮食,很多是由内地传过来的。例如“五蛇羹”,颇有名,就源自广州。香港很多粤蒂酒馆都有蛇宴,蛇宴中照例有一款“太史五蛇羹”。为什么蛇羹前要加“太史”二字?原来,在清末,广州河南江家有位名叫江孔殷的文人,中了翰林,人们都高兴地称他为“江太史”。江孔殷好客,又好食,自称美食家,常在家宴请。前来赴宴的大多是官绅名流。宴会高潮之际,江孔殷照例上一道蛇羹。这种蛇羹除有五蛇肉外,还有猫肉和鸡肉,以及冬菇、鲍鱼、云耳等,皆滋补食品、营养特别好,众人称绝。这些赴宴的名流中,不乏有经营酒家者,回去后,按照江家蛇羹制法,在自己酒家出售,还在报上刊登广告,说是照江太史蛇羹制法烹制,取名“太史蛇羹”。其他酒家看到报上如此宣传“太史蛇羹”,也效法仿制,称“太史蛇羹”,这样,“太史蛇羹”之名就流行起来。

又如“糯米鸡”,也是由广州传到香港的。最早在香港正式出售“糯米鸡”的酒家,叫随园酒家,是当地惟一真正的园林酒家。总的说来,“糯米鸡”的做法还不算复杂:先把生糯米浸透,尔后用料包好、隔水蒸,至其熟。糯米在蒸熟成饭时,馅内的鸡汁渐渐渗入糯米饭。所以口味特别好,很受欢迎。不过,后来香港的“糯米鸡”制作比较简单,只是以荷叶包糯米饭而已,和以往严格意义的“糯米鸡”颇不一样了。

当然,有的食俗从内地过来的时间长了,也便渐渐有香港自己的特色了,成为香港食俗的一种。例如在香港,有一种吃“招牌饭”的食俗。一些香港饭店的食谱上,后来还印有“招牌饭”的菜名。所谓“招牌饭”,其实是由当年的“三星饭”演变而来的。而所谓的“三星”,就是佐饭的三种不同的肉类菜肴,如叉烧、油鸡、烧鸭等,有时也有以烧肠、烧肉、排骨为佐食之菜的。各店的用料不一,就是早午晚各餐的用料也不尽一致。原因十分简单,就是“三星饭”,只须有三种不同的肉料便可。茶酒商店卖“三星饭”,主要是做招牌的意思。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迄今为止,相当部分茶馆饭店仍经营“三星饭”或“招牌饭”。以三种不同佳肴置于饭上,不仅对顾客来说经济实惠,店主也获利。店家还借川流不息的人流,向外界介绍各种商品信息。

如果说,还有什么更能体现香港特色的食俗的话,那可能要数吃“及第粥”了。旧时,香港人要为子女做生日,让孩子高兴一番,一般都要到店里去吃“及第粥”。这是开始于科举时代风俗。是时,父母们希望孩子在科举中获得好名次,都要带孩子到店里喝“及第粥”,取意“状元及第”。或者说,虽无要孩子必中状元之意,但也希望借此机会,促进他们用功学习。开始,只有男孩子生日才吃“及第粥”,后来女子也上学了,所以父母也带女儿去店堂吃“及第粥”。“及第粥”最先也并非出现于粥品店,而是出现于饭店或酒家。因为饭店或酒家都有“炒及第”和“青菜及第汤”两个菜,后来一些粥店用“炒及第”和“及第汤”的材料来煮成粥品,才有“及第粥”之名。“及第粥”的用料十分简单,主要是猪杂,猪杂包括猪腰、猪肚、猪肠等,“猪杂”又俗称“杂底”。“炒及第”正是“炒杂底”的雅称。

云南的过桥米线

有人说,到云南不领教一下“过桥米线”,算不得到过云南。“过桥米线”配菜很讲究:一大碗热鸡汤,一中碗米线(用大米制成面条状的食物),还有切成薄片的生鸡脯、猪里脊肉、猪肝、腰花等。汤滚油厚,盖住汤里的热气,吃时将肉片等逐一汆入汤中烫热,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搅拌后即可过桥(走较远的路)而食。

相传从前云南有个秀才,为了赴考,独自寄住在一个湖中小岛的亭宇里,与市隔离,用心读书,每餐饭食都由他的妻子送给,由于路远,饭菜往往凉了。一次,贤惠的妻子杀了一只鸡给秀才补身子,连鸡汤送去,打开罐,鸡汤不但没有凉,还很烫。原来是那层厚厚的鸡油保住了鸡汤的温度。

妻子由此得到启发,为了让秀才吃到热食,常送鸡汤给秀才烫米线吃。因为送鸡汤、米线时要经过一座桥才到岛上,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吃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在妻子的细心照料和激励下,秀才终于考中了状元,所以这种米线,一度又称“状元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