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迷信地认为人死后只是肉体的死亡,而人的灵魂却脱离肉体去了另一个世界,并在那里获得永生,还像活人一样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在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的指导下,人们便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居住情况来为死者安排其冥间世界,为其不死的灵魂建造一个新的美丽家园。这就是中国古时历代王朝统治者们陵寝建筑的指导思想。所以统治阶层,尤其各历史朝代的帝王们,他们大多在生前便为自己筹建陵墓。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包括地下和地上两个部分。
地下建筑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殷周时期的墓室多是木材制作的,即在土中挖方形的深坑作为墓穴,穴的四周用方木垒砌,下铺木板,上盖木枋,成为一种完全用枋垒成的井干式墓室,称为椁(ɡuǒ音果)。椁内分数格,正中是放棺材的地方,周围方格为厢,放置陪葬物品。这种木椁室到春秋时期发展成为结构复杂、规格较高的木构地宫——“黄肠题凑”。“黄肠”
指用柏木的黄心积累于棺外,“题凑”指木头皆内向。也就是说在地下用柏木叠成巨大的墓室,内置三层椁,五层棺以及便房、回廊等,这可称是木椁室发展的高峰。但由于木椁室容易腐烂以及被盗、被焚等原因,特别是由于砖石技术的发展,东汉以后开始用砖石砌墓。这种砖石结构的墓室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华丽,俨然成为一座地下宫殿。往往设有墓门、甬道、过廊等,除了摆放棺材外,还陈放大量的石刻等陪葬物品。并在墓室内画有精彩的壁画,力求把墓主在人间的荣华富贵,全部搬入地下。当时也有在天然岩石或硬质黄土中开凿墓室的。陵墓的地上建筑一般包括陵墓(陵台)、祭祀用的祭殿及配殿、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寝、陵园、墓阙、墓碑、石雕群(石像生)等。一般都是环绕陵墓而布置组合在一起。
目的是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缅怀、纪念的气氛,以此来追思先祖,影响后人,借以抬高封建统治者的地位,求得江山稳固,社稷安康。无论是地下建筑还是地上建筑都是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为了使自己的灵魂也能像生前一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继续统治冥间的天下,封建帝王往往不惜倾注全国的财力、物力,并不顾人民的死活,全力营建自己灵魂的家园。因此,帝王的陵寝建筑也同其宫殿建筑一样,代表了那一时代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