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国大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56个民族中,在这里居住的就有近五十个,其中五千人以上的民族就有二十多个。他们或生活在高原的山林草甸,或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或在大河谷地劳动生息。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社会形态的不同,使得这里的民居建筑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不论是汉、彝等民族所喜爱的“一颗印”式住宅、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还是傣族的竹楼、普米族的木楞房、藏族的碉房,无不向人们展现了它们那独特的民族民居建筑风情。
滇池周围“一颗印”
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大湖泊,有“高原明珠”之美誉。滇池一带历史文化悠久,战国时楚将庄娇率众在这里建立起滇王国,元代以后逐渐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这里的汉族及回、彝、苗、白、哈尼、纳西等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广为汉族和彝族建造使用的“一颗印”
式住宅,便是他们居住文化的代表。
“一颗印”式住宅,属于典型的汉族传统的三合院式布局,由正房及厢房组成,瓦房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正如印,故称“一颗印”,或称“印子房”。典型的“一颗印”式住宅的平面呈方形,作“三间两耳”或“三间四耳”式布局。正房三间,两层,底层设前廊,形成重檐;屋顶稍高,两面坡硬山式(有的使用悬山顶)。两侧厢房称为“耳房”,各为单开间者称“两耳”,各为两开间者称“四耳”;也是两层,底层设吊厦式前廊;屋顶低于正房,为不对称硬山式,长坡斜向院内,短坡甚短,坡向院外。外墙封闭,仅在二楼设个别小窗。前围墙很高,常达耳房上层檐口。大门设在前围墙正中,门内一般设门廊,也有的在大门内建成两层楼的倒座房屋。不设后门或侧门。
“一颗印”式住宅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正房与耳房的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耳房顶层屋面恰好伸到正房上、下两层屋檐之间,耳房底层房檐又恰在正房底层廊檐之下,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增强了防漏雨的性能。楼梯的设置巧妙而又独特:楼梯为陡直的单跑形式,设在正房两次间的前廊;上八九阶到耳房,再登四五阶又到正房,一梯两便;楼梯顶不设平台,仅在房门口设有伸出的踏步板;楼梯虽设在房外,但有层层屋檐遮挡,隐蔽而不怕风雨,占地经济而又使用方便。
“一颗印”式住宅虽然风格一致,但其规模和布局往往因宅而异。有的大型住宅为正房五开间、厢房各两开间的“五间四耳”式格局,并将大门内廊做成二层楼的倒座。有的两座“一颗印”并联建造,相邻的耳房建成一体的对称两面坡式建筑,中间分隔归两户使用。有的仅建正房形成一字形,或是正房加一耳房的曲尺形,而将大门设在左前方的前围墙上。这是因为各地各艮族虽然都有自己的住宅形式,但当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不能满足住宅建设的要求时,就不得不对住宅格局进行某些调整和变通,于是出现了大同小异的住宅布置,也就使得向一类型的住宅在布局上形成多样性。
“一颗印”式住宅在使用上大都有明确的分工且很有特色。正房底层的明间为待客用餐之处,次间用于饲养家畜、堆放柴草,这在其他地区是少见的。正房楼上明间过去为供佛或供奉祖先的重地,后来多用于堆放粮食,次间用作寝室。耳房底层用作厨房,楼上用作卧室、储藏间等。庭院不大,同房屋的前廊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既能满足通风采光和排水之需,又为家务劳动提供了足够的室外空间,形成独家独院的生活环境。
这种住宅的朝向一般不向正南,有些地区朝向西北以祭天山。房屋均为土(砖)木结构,以木柱、梁架承重,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构架。墙体为砖墙或土坯墙,屋面用瓦铺装,前围墙也常常做成瓦顶。房屋外檐口用砖瓦封檐,起加固防风作用。屋脊两端用瓦重叠起翘,使屋脊略成曲线并显得富有生气。大门作为住宅的门面,精心建造装饰,门为木门框、木门扇、木门槛的全木结构,外框用砖垒砌;上部做成屋檐形式,也有的做成门楼形式,与墙顶瓦檐形成重檐。房屋装饰多饰于挑檐,特别是正房前廊的挑檐,粱头及檐口檩、枋、雀替等常雕刻出卷草、龙首、螭首、回纹等,有的使用垂柱,更富装饰性。楼上檐口高,不易看见,便不装饰或仅作简单的线口。正房底层明间一般装六扇格子门,装饰简朴大方,花纹简单,也有的不安装门而作为敞厅。向院内开的窗子多使用木板推拉窗,外墙小木窗多做成双扇开启式,形制简单。从总体上看,“一颗印”式住宅装饰趋于简朴,站在大门口向内望去,只见层檐重叠,廊檐出挑,正、厢房屋面相互穿插,错落有致,紧凑而富有动感;本色的木柱。略饰雕琢的门窗,铺满石块的庭院,都显示出朴素淡雅之美。
“一颗印”式住宅作为滇池周围最常见的典型汉式住宅,是汉族住宅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历史产物。方方正正的平面,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房屋的布局,正房高大而厢房略低的房屋配置等,都是中国汉族传统住宅建造的基本原则。以院落为中心布置房屋,房屋墙身高且厚,厢房短坡向外形成较高的外墙,正面围墙高起,只设大门而不设侧门和后门,外墙不开窗或只开少数小窗,具有较强的封闭型,既符合汉族的住宅传统,又适合当地春季风大的特点。小天井可以减少日光的照射,内檐长伸利于遮挡阳光并阻挡风雨对屋身的侵蚀,屋檐相互穿插可减少漏雨的环节,一底层房屋不用于居住以避潮湿之害等,都与当地春季风大、雨季多水、长年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紧密相关。漫步在滇池周围的村寨之中,只见背山顺坡而建的村寨中,随地形起伏及山坡走向坐落着一座座方方的住宅,形成一组组建筑群;一座座朝向不一的住宅,那方正的平面布局、凹斗式的空间组织、高低错落有序的屋顶和简洁的造型,配以大片粉白色墙壁和灰色的屋顶,掩映在树木花丛之中,折射出当地居民那淳厚朴实的民风;道路顺山就势,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即使在多风的春季,村寨之中也感觉不到狂风呼啸,形成怡人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