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200500000062

第62章 酒与婚丧嫁葬

从社会文化的背景来看,岁时节令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社会生活风俗画。如果再变换一种角度,从个人的生命成长历程来观察酒文化的影响作用,那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又是一张张人生岁月多姿多韵的五彩图。我们知道,伴随每个人一生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有某些特定的礼仪规范为其提供行为上的约束或参照,经过长期的世俗化的定型、传承和丰富之后,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自觉遵守的习俗。如果以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划分,出生、婚嫁与丧葬,分别容纳了人生旅程最重要的内涵,有机地构成了一部生命组曲最基本的乐章。也可以说,这是一切民族文化习俗中最富表现力的主题。在纵向的时间上,它不仅涵盖了整个生命过程,甚至超过了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而连续的体系。酒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活跃的因子,经过它的融通和调剂,这些主题的意蕴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①载生载育。中国是一个重生的国度,尤其对子嗣的承续十分看重,对生的关注一直表现出浓厚的传统心理定势。《诗经·大雅·生民》说:“载震载夙,载生载育。”这是周人为他们的始祖后稷的诞生而热情吟唱的情景。《小雅·斯干》又,称“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人们现在经常说的“弄璋之喜”“弄瓦之喜”,都源出于此。不论“弄璋”,还是“弄瓦”,一顿添丁喜酒大都是免不掉的,而且浓郁的“酒气”从此便开始伴随着婴儿,成为生活里的一项生趣盎然的点缀。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俗称“三朝”,在江浙一带,人们通常要摆酒设宴,庆贺一番。席间,家人还用手指蘸少许酒液,涂抹在婴儿的嘴唇上,口中不停地讲着吉利话,所谓“吃过酒,福禄寿”。满月又称“添盆”,届时发帖请客,亲朋好友要来喝“满月酒”。此外,饮“百日酒”“周岁酒”也都是民间十分流行的庆贺活动。

②合卺而。婚嫁往往是一个家庭诞生的重要标志。

婚礼饮酒可上溯至谣周时期。《礼记·昏义》已有“共牢而食,合卺而”的说法。这里的“共牢”,指的是在男方将新妇迎娶进门后,一起吃祭祀后的同一块肉,以此表示夫妻彼此的尊卑平等。“合卺”是指新婚夫妇各用一月瓜瓢(古时用一个葫芦剖成两个小瓢来方便盛酒),饮酒漱口,以表示夫妻恩爱,共苦同甘。

在早期规定中,饮酒的器具要四爵合卺,供男女双方各饮三次。前二次用爵,第三次才可用晋“合卺”亦即“交杯酒”的由来。后来,人们开始以酒杯代替瓢,唐代又出现了“合欢杯”。宋时,喝“交杯酒”的习俗广泛流行于民间。当时,人们用彩线将两杯连系起来,对饮一杯,即称“交杯”。喝毕,要掷杯于地,如果是一仰一俯,便为大吉,象征阴阳调谐。不过“大吉”的情形并不是每一次都如人所愿,后来干脆空酒杯一仰一覆摆在床下面,以求吉祥如意。

在我国江浙地区,还长期流行着为女儿出嫁送陪嫁酒的习俗。据西晋人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儿将嫁,乃发陂妈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看来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着手进行这项颇有意义的工作了。有时在酒坛上雕饰有许多吉祥图案,所以又俗称“花雕”。待临女儿出嫁之日,酒坛方可启封;在送至夫家,举行婚礼之后,还要再次封藏起来,等结婚周期纪念的日子,再拿出来享用。因此,女儿酒被看成是夫妻恩爱美满的一个标志。至于生男之家,也往往需要酿制这样的酒,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状元红”。

③一滴九泉。与婚礼形成鲜明反差的活动则是祭奠和丧葬活动。一般说来,丧葬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事情,而在中国,这样的活动依然离不开酒。死者落葬七天,要送“满七酒”,每年的祭日要到坟上供奉祭酒。中国素有拜祭扫墓的习俗,特别是清明扫墓,它大概始于秦汉之际。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载:“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犹多……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子,酒壶肴垒。”明代刘调的《帝京景物略》在描写当时北京清明扫墓情形时讲:“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木……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以酒行奠在扫墓中十分普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可谓家喻户晓。无独有偶,宋代王禹俩也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清明》)。可见清明之际人们心中有些惆怅是很正常的事。但诗人是不耐寂寞的,所以最好的解脱无过于那丝丝暖身醉心的酒意了。

宋代词人柳永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他仕途蹇困,落魂抑郁,不受统治集团的重视。但另一方面,这也为他接近下层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人称“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即可说明他的词广为大众欢迎的程度。由于他又很爱饮酒,常常是“也拟疏狂图一醉”,更不惜“蛩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用倚红偎翠、朝饮暮宴来冲抵自己内心深处的浪漫真情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深刻矛盾’

赢得了许多红颜知己的倾心理解。据说柳永最后穷困潦倒,客死襄阳,适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而那些沦落风尘的女子并没有忘记这位词人,她们凑钱将柳永入土安葬,并且相约每一年的清明提尊携酒,来此祭奠酒扫。

从此,清明节多了一个动人的名字——吊柳会。

酒绝不是人生的最终归宿,但是,在每个人都必须寻求一种归宿的人生旅途上,酒常常能够使人们洞悉生命的真情,体察生命的可爱,觉悟生命的底蕴。“新葬家无数,未来人更多。此生曾悟否?樽前且醉歌”(宋真岷:《清明》)。逝者已矣,来者犹多,还是宋代诗人高菊卿说得好:“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