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结客少年场行
46221800000013

第13章 《问天酹月集》作品选(4)

文山诗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朽的艺术价值。我曾在《吟龙诗话》中这样评论文天祥的作品:“春风化雨,不及其缱绻多情;夏蝉凄切,不及其悲戚凄惨;秋风萧瑟,不及其精忠伟烈;冬雪晶莹,不及其玉壶冰心;花木竞艳,不及其芬芳锦绣;明月皎皎,不及其倜傥风流……”。“诗中之雄也!真是天地奇观,堪谓南宋第一”、“此世间奇男子也!用天下至美至善之辞形容文相公,皆不为过。昔爱放翁,谓其壮观;今爱文山,谓其奇观也”、“惜年仅四七,若假以时日,寿同放翁,南宋无他人矣”、“南宋之潇洒东坡也,论诗甚欲过之。而天若假年,延其寿,诗何让放翁,词远胜稼轩,势必独步南宋”。陈霆《渚山堂词话》云:“文文山词,在南宋诸人中,特为富丽。”陈廷焯《云韶集》说他:“气极雄深,语极苍秀。其人绝世,其词亦非他人所能到。”《宋诗钞 文山诗钞序》云:“去今几百年,读其诗,其面如生,其事如在眼者。”汪元亮《招魂歌》云:“我公笔势人莫及,每一呻吟泪痕湿。”南宋后期,文人们多数萎靡不振、暮气沉沉,心凄词苦。文天祥的许多作品也是凄凉、苦闷的,像“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月白沙明,云凝地裂,四野悲笳至”、“羁魂牢落,我身今在何世”都体现出他内心极大的创伤和挫折感,饱含着他忧国伤时的思想。但是,同样是低落,相形之下,不同于那些哀沉文人的是,他的作品是英雄的失路和失意,在郁闷中依然透露着凛凛的英雄气概,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凛凛然彰显于字里行间。他不像王沂孙一样,借咏龙涎香以寄托遗民亡国之痛,伤逝悼亡的方式极其无聊。他用民族气节凝结成血泪文字,气势跌宕,意境沉雄,风骨遒劲,自然高出其他文人一筹。他的作品,承接苏轼、陆游、辛弃疾、刘克庄之风,为爱国壮词的嗣响、绝响。尤其此词,不假修饰,无雕镂之痕,无无病呻吟之态,刀光似雪,剑气如霜,紫象凌空,如沉沉夜幕中一道凌厉的闪电。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叔夏(张炎)、公谨(周密)之上。李元洛先生这样称赞文天祥:“当时正挣扎、奋战在时代的腥风血雨之中,这种杰构绝不可能产生在与世隔绝的书房,而只能诞生于与世同仇的战场,绝不可能从平平仄仄的韵书中得到,而只能有热血与痛泪去书写,用呼号与呐喊去完成”。陈亮先生称文天祥作品“这是有宋一代最具有血性的声音!既有夕阳离宫之中屈子哀郢的沉痛,又有孤云荒草之间湘妃洒泪的悲凉”。的确,文天祥为宋末词坛平添了一股伟大的英雄之气,是苏辛派豪放词最洪亮的回响。他用冲天的豪气,为整个民族创造了一幅如铁的脊梁。他的词,是宋代词坛最后的光辉。

随身携带冰片的文天祥,抱着为国捐躯的信念,本不想沦为元兵俘虏。然而,令我们今天感到万幸的是,幸亏他兵败后,吞食随身所带的冰片未死,只是昏迷了,文天祥是在昏迷中被元兵抓获的。否则,我们今天也就无法看到被俘后这阕天地奇观了。

“国家灭亡,只求速死,不当久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被俘后,一任元朝费尽心机劝降,尽管最后忽必烈亲自出面,许以宰相高位,他也无动于衷。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面向故国跪拜,引颈就刑。于是1283年1月9日,在燕京柴市,“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仅47岁。据明刘侗作的《帝京景物略》记,文天祥被杀的至元壬午(1283)年十二月初九日,“风沙昼晦,宫中皆秉烛行,百官入,亦秉烛前导”。忽必烈认为这场特大沙尘暴是杀文天祥所致,“悔之,赠公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太保、中书令平章政事、庐陵郡公,谥忠武。旋风起,卷神主云中,云中雷哼哼如怒声,昼逾晦。乃改前宋少保、右丞相、信国公,天乃霁”。看来文公的忠心生死不渝,纵然在死后也威灵不泯,不受元封。

简说一下邓剡的唱词: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邓词也是慷慨悲歌,气贯长虹。

上阕主要描写江山易主的悲哀。首句凌空而出,磅礴气势中,蕴含着无限悲痛。“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感叹金陵的水阔天空。“世间英物”,指的是文天祥。长江天险,当年能拒曹兵,今天为何不能拒元兵?东风肯助周郎那样的风流人物,为何不肯助文天祥这样的英雄呢?感时伤世,感叹“东风”不公。杜牧诗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是历史假设,现在竟成了事实。“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对文天祥这位奇杰的失败,充满惋惜之情。

下阕主要写情,表达对文天祥的倾慕、期望和惜别之情,颂扬文天祥与元斗争的胆略与勇气。“留醉眼”,是盼望文天祥东山再起。“睨柱吞嬴”,“回旗走懿”,用蔺相如和诸葛亮的典故表达对文天祥的赞许和期望。故国之思,朋友之情,家国之悲,社稷之梦,尽蕴其中。

文天祥诗云:柳州先友托谁碑?这个任务,邓剡后来担任下来,编写了《文丞相督府忠义传》。

二人的酬唱词都用的东坡词原韵。难度极大,但都写得气冲斗牛,感人肺腑。

不知有多少后来人为此扼腕叹息——英雄辈出的南宋,“人人自欺以杀身拥戴王室”。有临终三呼“渡河”的宗泽;独骑突敌营并斩其酋长、以八千宋兵大战十万金兵的韩世忠;“一切罢和议”的李纲;誓要“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的岳将军;深得民心,却惨死于宋人之手的一代名将曲端;令兀术“割胡逃生”的吴玠;“寤寐不忘中原”、“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放翁;“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稼轩;金军无一人敢于迎战的刘锜;“忠肝如铁石”的杰出英雄文天祥;等等!等等!战将如云,长城无数。克复神州,有何难哉?却一直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新亭对泣,令多少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欲挥拥万夫,横戈杀敌的英杰徒自遥望中原,空成皓首。西湖歌舞,暖风人醉,除了统治者腐败怯懦、偏安一隅、摇尾乞怜、跪求生存、不思一统还会是什么?生在南宋,这个几乎只会盛产悲剧的朝代,这个悲剧比长短句更加丰硕的朝代,的确是英雄们的悲哀!

2009年6月于濯剑庐

游沈园

——张雷

这次下江南,最大的惊喜就是意外的游了沈园。

第五次下江南了。这次计划的景点,本没有令我极度兴奋的。庆幸的是,那天去绍兴,我坐在车的右侧,不经意间,一抬头,在高速指示牌上,看到了“沈园”二字。天啊!沈园不是在绍兴吗,我一下子激动起来。可是,我们的行程里没有沈园。于是,我决定去前排去问一问导游,哪怕利用不吃午饭或放弃一个计划中景点的时间,看看沈园都行。真乃天公作美!没想到,导游一听我的想法,说:“我们马上要去的鲁迅故居旁边就是沈园,仅隔几百米”。他还说:“看完鲁迅故居,还有一小时自由活动时间,你就可以去了”。

于是,看完鲁迅故居后,游客们便在自由活动时间去购买茴香豆,品当地小吃。我径向沈园而去,几分钟便到了!陆游的沈园哦——这个令我魂萦梦绕的园林,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今天,它将带给我什么样的感触呢?门口有两个当地人,手里拿着个旅游单子,先后都对我说了句:“沈园有什么好看的,太小,十分钟就看完了,还不如到……”。我哪有心思理他们,径入售票厅。

走进沈园,满园翠碧映入眼帘,园中正好播放着那首我最爱听的曲子《琵琶语》。这个让我在陆游诗词里神游了千百次的沈园,这个让我在北国几次写进诗里的园林,走进它,仿佛走进了梦境。沈园的每一草,每一木,都似曾相识一般。我终于走进了放翁当年的生活空间,亲临其境,感受当年那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往事。

沈园原是南宋一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称“沈氏园”。当时,年轻的陆游,时常与挚爱的妻子唐婉在沈园游玩,极为投缘。最终,由于陆母担心过分的恩爱会影响陆游考取功名,迫使他们劳燕分飞。数年后,另娶的陆游,又在沈园与改嫁的唐婉夫妇相逢,唐婉还让人为陆游送来酒食。陆游感慨万千,凄然于沈园粉壁上写下那首千古绝唱《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看到后,泣血摧心,悲不能禁,也写下《钗头凤》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一直处在极度忧郁悲伤中,心灵已被折磨数年的唐琬,经过此次相逢的刺激,使她内心的伤口重新崩裂,她再也无法承受,忧思成疾,不久病逝。而陆游直到暮年,还不断游沈园、甚至梦游沈园,多次写诗怀念他的妻子,终生无法释怀。沈园承载了他无限的悲愁,寄托着他对唐婉无限的思念,让他魂萦梦绕。

63岁时,陆游看到菊花缝制的枕囊,触物伤怀,想起与唐婉新婚燕尔时的菊枕,怆然诗曰:“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67岁时,陆游又游沈园,看到当年题写《钗头凤》的残壁,百感交集,又写道:“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旧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75岁,唐婉逝世四十年,陆游重游旧地,又写下两首《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晚年,每年春必游沈园,哀思唐婉,后来就住到沈园附近。81岁,陆游梦游沈园,写下了《梦游沈家园》:“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池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82岁时,陆游对唐婉依旧难忘,又写道:“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来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

84岁,即陆游辞世前一年,他再次走进沈园。曾经沧海,五十年后旧梦依然!遂作《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足以看出,这是多么深挚的爱恋,至死不渝。而现实带给他们的,却是柔肠寸断的痛楚。千百年来,后人在戏曲、诗文中,反复咏叹,惋惜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陆游是我非常喜爱的诗人,读宋诗、宋词,每到放翁处,总会拍案叫绝。其境如江似海,其势若千里骏马,纵横奔腾,是为真男儿、大丈夫手笔,不愧是亘古男儿。那渴望建功万里,恢复旧日神州的男儿气概,直贯长虹。在我心目中,他是能和李白并称的,所以后人称其为“小李白”,我觉得非常贴切。陆游诗词,我经常持酒读之,极为痛快。一个“中原北望气如山”的英雄,在剑气凌云的另一面,还有着刻骨蚀心的柔情。在雄奇壮阔之外,陆游的爱情诗词,也是无与伦比的,是他笔下另一番幽婉凄美的风景。

园不在大,有诗则名。是的,沈园不大,诚如门口二人所言。但是,正因为有陆游,有那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还有那两首伉俪词,及陆游后来的沈园诗,所以名满人寰。

我走遍了沈园的每一个角落,那里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都曾留下陆游和唐婉共处时的欢乐,和他后来孤独的身影。一位雪夜刺虎的真正男儿、文武奇才,一生居然如此不幸!收复中原,一梦渐空,爱情也以悲剧收场。千古之下,不知有多少后来人,为我们的放翁悲叹。

继而,我发现一个问题,沈园游客很少。一方面我很高兴,因为我不想在熙熙攘攘中游沈园,我需要一份幽静,我愿意在这样清幽的氛围中去追忆放翁;另一方面,也很悲哀,堂堂沈园,居然游客寥寥。让我停留时间最长的,是刻有陆游唐婉二人《钗头凤》的断垣前,在那里驻足良久。正在欣赏的时候,一导游陪同两名游客也走到词壁前,为二人作了一番讲解后,还朗诵了陆游的词。因是书法,客人看不清,便问导游:“最后的mo字是哪个mo”?导游张口便答:“沉默的默”。悲哉!千古诗园,游客稀少,导游无知。还有,陆游故居今日何在,连问几位当地人(包括负责我们旅游团的当地导游),竟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