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著名的50个诈术与骗局
4622800000002

第2章 明朝第一将军的千古奇冤

第一章 兵不厌诈:“金戈铁马”中的谋与略

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但是不管战争是以什么名义发动的,取得胜

利是唯一的目的。为此,战争荟萃着人类的智慧与谋略,也弥漫着人类的血腥与伤痛。也

许,战争可以摧毁一切,但它永远无法摧毁人性本身。唯有人性的存在与永恒,才是世界

和平与发展的根本真谛。

第1章第1节 明朝第一将军的千古奇冤

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轻信了太监的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议饷”为名把袁崇焕诱杀了。

追问与思索

他曾是一个温文儒雅的文臣,在强敌压境、国难当头的危急存亡之时,他以铮铮铁骨、侠肝义胆的武将身份出场,并一举赢得了明朝自对抗后金以来的第一次军事胜利——宁远大捷,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次战役中因炮伤而死。他一生曾多次以无比的英勇和超人的谋略击退后金对明的进攻;他像一团火焰燃烧着熊熊的斗志,也激励着疆场上千万的士卒;他是明朝的第一保护神,却也是皇太极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

就是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汉子,一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最终却因“谋叛”的罪名被处以凌迟之刑,千古奇冤在百年之后得以昭雪,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第一将军”——袁崇焕。

袁崇焕是否真的谋叛?是谁设计陷害他?皇太极和崇祯帝谁更想杀死袁崇焕?这些历史的谜团值得我们去追问和思索。

镜头回放

历史的书卷翻到了1626年正月的一天,努尔哈赤亲率倾国之师直奔辽东宁远城而来,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城墙上,守将袁崇焕镇定自若。等到后金大军兵临城下,袁崇焕一声令下,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发,后金军死伤惨重,只好退兵。第二天,后金军又来犯,他们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准备凿城穿穴。袁崇焕立即亲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猛攻敌阵。努尔哈赤生平第一次遇到强悍难缠的对手。他在营前指挥作战,忽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后金军见主帅受伤,匆匆收兵。在归途中,努尔哈赤死去。

宁远一战是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自25岁征战以来打的唯一的一次败仗,他败了,上天也没有给他机会报仇。时年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久经沙场。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多年来最严重的惨败,遗憾归天;袁崇焕则一战成名,后来清军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

在这场盛世浩大的宁远之战中,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战史上这场最惨痛的失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于是,发动了宁锦之战。但不幸战败。

1629年10月,励精图治的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攻北京城。这时的袁崇焕被崇祯帝重新起用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他曾奏报,辽东防守坚固,敌军不会通过;但蓟镇一带防务空虚,应当加以重视。朝廷对他的奏报未予理睬。当袁崇焕在山海关巡视的时候,得到皇太极进攻京师的军报,他急点九千骑兵,日夜兼程,前来救援,同敌决战,保卫北京。

但此时袁崇焕的境况十分不利,魏忠贤的阉党余孽想尽办法诬陷他“议和通敌”,“纵乱拥兵”,“引敌协敌,将为城下之盟”,并用重金贿赂一些不明真相的文人墨客编写小说,绘声绘色地在京城内外散布袁崇焕是汉奸的谣言,这加剧了本来就对袁崇焕心存疑虑的崇祯帝的怀疑。

袁崇焕驻兵在北京广渠门外,兵无粮,马无草,白天作战,夜间露宿。袁崇焕身先士卒,中箭的衣甲,如刺猬皮一般,袁崇焕要求进城休整人马,竟被拒绝。在军备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袁崇焕奋勇杀敌、身先士卒,连获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捷,京师转危为安。

皇太极又一次受挫,正在苦思冥想如何对付袁崇焕这个棘手的劲敌时,一个名叫范文程的谋臣向给皇太极献上了反间计。

翌日,皇太极没有进攻,他给投降的副将高鸿中授以秘计,高鸿中故意对看管两个被俘太监的看守说:“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有二人自敌中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经略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太监杨某假装睡着了,第二天,看守故意放走了太监,逃回城的太监马上把“探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崇祯。

本来就对袁崇焕疑心重重的崇祯皇帝一听到太监的告发,对袁崇焕谋反之事更加深信不疑,马上以议军饷为名,命袁崇焕到紫禁城。当时,北京城戒严,九门紧闭,袁崇焕坐在筐里,被人拉到城上,崇祯并不议饷,而是把他逮捕下狱。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为抗议朝廷逮捕主帅,自率部离京退回宁远。而此时的袁崇焕仍在崇祯皇帝的恳请下,亲笔手书劝祖大寿等全体官兵,要他们听从朝廷命令,坚持抗金,绝不能因为他个人生死而轻举妄动以致危害抗金大业。祖大寿等全体官兵被袁崇焕的信感动得失声痛哭,当即回师,期望能用奋勇杀敌之举来保全主帅的性命。

但是,昏庸的崇祯皇帝在后金军撤离北京后,不顾广大明军将士们的强烈呼声,竟在1630年8月16日,以“谋叛”的罪名,对袁崇焕施以凌迟之刑。

一代名将袁崇焕就这样凄惨地死去了,明朝的边疆已无可御敌的将领,明朝军队一溃再溃。在李自成农民军的疯狂进攻下,明王朝已无回天之力。吴三桂又与清军私通,自毁长城的崇祯帝悲切地吊死在景山上。可叹,他至死也不明白,被他冤杀的袁崇焕本可以让他多续几年香火的。

袁崇焕背负“汉奸”之名直到乾隆年间,清朝重修《明史》时,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

历史的戏剧性也在这一刻显现,袁崇焕一生忠心侍奉的主子却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后以凌迟处之而快之;而他的死对头清朝的皇帝却能赞他忠心耿耿、为他平冤昭雪!这的确让后人深思。不过,千古奇冤终于昭雪,忠烈之人总会被人千秋铭记。至今人们依然铭记袁崇焕刑前那首豪气冲天却又令人扼腕叹息之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局中悟

袁崇焕的死,表面上看来是崇祯帝轻信传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但从人性的角度讲,却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首先来说,是崇祯帝的多疑杀死了袁崇焕。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皇太极的反间计之所以得逞,就是抓住了崇祯的要害——多疑。而崇祯对于袁崇焕的猜疑主要源于两件事:一是“军饷”问题。昏庸的朝政使得国库亏空,四个月不发军饷的士卒早已军心涣散,发出了哗变。袁崇焕为稳定军心不得不向崇祯帝索要军饷,这是合情合理之事。可是崇祯帝求胜心切,觉得袁崇焕出征没有战绩,却先索要军饷,于是责怪他不体恤士卒才导致了哗变,这是崇祯对袁崇焕不满的开始;二是袁崇焕擅自斩杀毛文龙。毛文龙是当时的一员大将。他曾经屡次带兵深入清军,搅得清军不得安宁而受到崇祯的器重。但是后来兵败,逃之皮岛。从此不思进取、生活腐化起来。他一方面向朝廷要粮要饷,又向朝鲜要粮食。袁崇焕一方面出于筹备军饷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想整顿军纪、杀一儆百,于是设计罪状以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袁崇焕这一次擅自斩杀大将的行动,让崇祯帝深感恐惧和不满,这时他就有了杀死袁崇焕之心。所以说后来皇太极的反间计只不过给崇祯帝提供了一个可以杀死袁崇焕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其次,袁崇焕个人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袁崇焕是一名有智有谋的卓越将领,但是他性格中最大的问题是固执,在处事中只知进不知退。他看不到崇祯帝和整个朝廷并不太支持他固执己见的忠勇之为。为大局考虑,他奏请崇祯帝接受皇太极的“议和”的建议,但是崇祯帝死要面子,拒绝了皇太极的议和,此事还给崇祯帝最终罗织袁崇焕“谋叛”的罪名留下了口实。此外,他一味地催要军饷,直至索要“内帑”——皇帝的私房钱,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体恤将士,安慰军心,但是却让崇祯很不舒坦,这又是他很固执的表现;还有他擅自斩杀毛文龙,虽然想杀一儆百,但他这次鲁莽的行为破坏了皇帝维护尊严的权利规则,当然崇祯帝不会放过他了。最终,崇祯帝也来了个“杀一儆百”,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所以袁崇焕性格中的固执也为自己种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