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4623100000044

第44章 为官难 (1)

第10章第2节 为官难 (1)

曾国藩真正在中国近代史上崭露头角,是从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开始的,其中夹杂了曾国藩一生的荣辱和大清的气脉运数。从这时起,曾国藩的才能和个性有了展示之地;也是从这时起,他身上的骂名和美誉纷至沓来。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廷中央惶恐万分。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割地赔款,国家疲乏无力。清政府已没有力量组织军队,只好由地主来组织私人军队,称为“团练”,指导权归组建军队之人。这项军队政策于1853年下发到全国各地,曾国藩老家在湖南湘乡,为了取得咸丰的赏识,他决定返回湖南,与当时的湖南巡抚开始招兵买马,建立湘军。反正当时的中央没有他发言的机会,与其这样等下去,不如行动起来大干一场。从此,他开始精心治军带出一支强大的湘军。

私人军队的崛起

咸丰二年后期,全国各地反了一大片。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后,一路北上,将战火蔓延到曾国藩的家乡湖南,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广西打到南京,并更名为天京,定为国都。

清军一路上被追着跑。咸丰二年八月,太平军全力攻打长沙,长沙驻兵人心惶惶。当时长沙城的清军兵力远远超过太平军,驻扎六万余名士兵。太平军猛攻长沙不下,萧朝贵中炮而亡。按理说,解决太平军没有太大问题,可惜清军却让太平军在眼皮底下逃走,进入洞庭湖流域。曾国藩评论这场战斗:“自军兴以来二年有余,时日不为不久,靡饷不为不多,调集大兵不为不众,而往往见贼逃溃而未闻与之鏖战一场者,往往从后尾追而未闻有与之拦头一战者。其所用兵器,皆以大炮、鸟枪远远轰击,未闻有短兵相接,以枪钯与之交锋者。”曾国藩的话语中带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他的军队一定不能是这个模样。

在咸丰帝的团练公文下来后,曾国藩在同乡儒生罗泽南的帮助下,借助兄弟朋友等复杂的人脉建立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后来规模逐渐扩大。曾国藩奉行的建军原则完全和八旗军绿营军划开界限,注意从平民当中招募士兵,这些人既易于训练,又勇悍善战。坚决拒收城镇油滑市民和老油条兵,以免影响队伍作风。军官则多来自他的亲友中的读书人,要求肯为“卫道”、“忠君”而献身,不能急功近利,坚决杜绝清廷八旗贵族军官的争权夺利。

“打仗还靠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曾国藩组织军队的方式来自这句话的启发,其效果相当妙。他把父子、兄弟以及有其他血缘、亲属关系的士兵编在同一组织内,利用宗族、亲缘关系维系士兵,使士兵打仗时能互相救助,且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全宗族就会遭到灭族之祸。把一支国家的军队变成了宗族军队,果然大大地提高了战斗力。

再者,要想通过面试,顺利当湘军军官有四个必备条件:一要有才能,二要不怕死,三要不被名利羁绊,四要忍受辛苦。从军队组织来看,实行上级选拔下级的制度,即大帅选统领,统领学营官,营官选哨官,哨官选什长,什长选士兵。这种由上级挑选下级的制度,下级会感念上级的知遇之恩,这样平时容易团结,有了危难也会相互照应。他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这一独特的选兵方式,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

曾国藩虽然坚决反对满族人担任一般的军官,以免影响战斗力,但为了取得满族人的信任,他特别推荐了满族人塔齐布为湘军大将,举荐多隆阿为湖北将军。

曾国藩亲自操刀组建了湘军,从上到下整合了这支军队,这堪称他一生的大手笔,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支从头到尾注入曾国藩思想和心血的私人组织开始要在舞台上一展雄风,在一切准备齐整后,湘军大踏步走出湖南,准备同太平军作战。

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一生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他信誓旦旦地把湘军拉出去秀一阵,既让咸丰检查一下训练效果,也给百姓们瞧瞧这支军队的厉害。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五月,曾国藩率湘军出战,没想到岳州成了他的伤心地。太平军根本不把这支曾家军队当一回事,轻轻松松就给了曾国藩一场刻骨铭心的失败。湘军出省时共有一万,水、陆军各五千,连其他人等共一万五千多人,仅此一战,整个水师几乎完蛋。可能是期望值过高,曾国藩经受不住这种打击,想不开要投水自杀,幸亏部下拦住。没死成的曾国藩脸上无光,回家重整湘军,三个月后总算给了世人一个满意的答复——攻陷岳州,不久又拿下武汉。曾国藩洗刷了耻辱,燃起了直捣金陵的想法。

咸丰五年,曾国藩进逼九江。这时,太平天国起义军令石达开为统帅,大举向西增援,开始认真对付曾国藩。这次湘军遇到了对手。石达开设计将曾国藩的水师诱入鄱阳湖,再堵住湖口。湘军无路可退,战船被烧光,又一次打了败仗。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水军又一次化为泡影,连自己的坐船都被烧掉,和高俅当年攻打梁山那可怜状差不多,不过他幸亏捡回了一条性命。但他还是忍受不了现实的打击,又选择了跳水。可还是没有跳成,部下拉住了他。看来湘军的亮相和曾国藩考试的经历颇为相似,没有值得自己夸耀、让敌人震撼的地方,好不容易赢了一场,又被打回原形。

石达开在打败了曾国藩这支在当时看来生气勃勃的军队后,又挖掉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势头凶猛。然而太平军内部的分裂导致自相残杀,众多精锐丧失,石达开带十万精兵出走。太平天国走向了下坡路。此时,曾国藩趁机再复武汉、夺取安庆。咸丰十一年八月,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指挥权,派三路军马进攻:李鸿章自己率淮军保上海进攻苏南,曾国荃率主力进攻天京,左宗棠进攻浙江。由于太平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大下降,所以连吃败仗。再加上英国“常胜军”的支持,无锡、常州、苏州等地接连失陷。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三日,洪秀全在绝望中死去。

曾国藩的湘军不久攻克天京,但他们却干了令人发指的事,在城内实行“三光政策”,见人即杀,见屋即烧,见物即抢。湘军光有组织纪律,缺乏爱民思想,这也为曾国藩赢得了“曾剃头”的骂名。

湘军的奋力拼杀熄灭了差点烧掉爱新觉罗祖宗基业的起义火焰,功劳簿里,清廷给曾国藩记上了这笔大功。若干年后,湘军当年勇猛凶悍的一面透过字里行间还能清楚地浮现在后人的眼前。

急流勇退

曾国藩完成了他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使命,声望大涨,湘军威名远扬。这一切,朝廷看得仔仔细细,虽然农民起义平息了,但皇帝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湘军是朝廷指挥不动的军队,成为曾国藩的私家财产,曾国藩一个喷嚏都能在湘军中引起不小的地震,这种待遇除了皇帝没有第二人能有。这支军队咸丰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即使曾国藩忠心耿耿,只要他手中还握着皇帝动不了的大军,咸丰就会夜夜失眠。因此,咸丰对湘军势力与曾国藩的态度耐人寻味,有时候却又好像不明不白就给了它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