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休闲时光
46245400000013

第13章 摄影技艺(2)

在直射日光下摄影,用闪光灯补充照明的目的,在于减弱景物的明暗反差,并使阴影部分的影纹层次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只有当被摄体处于侧光或逆光状态时才需要加用闪光。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闪光灯是用作辅助照明的,所以曝光应以日光为准,对于闪光灯的照度必须加以控制,切勿喧宾夺主。现以侧光摄影为例:在直射日光下拍摄侧光人物,曝光可以面部强光为准,其明暗反差,通过闪光灯补光,一般控制在1:3到1:4比较合适。如果使用自动闪光灯,要控制上述明暗反差的比例很简单,只要在选择闪光灯上的自动光圈级时,选用比相机上所用光圈大一级到一级半即可。倘若闪光灯上正好没有这个挡次,还可通过调整相机上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的曝光组合来解决。如果使用手控闪光灯,则可采取调整闪光灯的功率装置,或闪光灯到被摄体的距离,或在灯上加纱等办法,来控制闪光灯的光量。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你的照相机是焦点平面快门,就只能用慢速胶片,或者在镜头上加一个中性灰滤光片,因为焦点平面快门的闪光同步速度通常是1/60秒或1/125秒(目前比较高级的相机有1/250秒的),如用快速胶片,在强烈的日光下就不适用了。在直射日光下拍摄彩色片,如加用闪光,要注意日光色温的变化。特别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一段时间拍摄人像,为了保持现场光的色调和气氛,一定要在闪光灯上加用降低色温的滤光片。

在阴雨天的散射光下拍摄人物照片,常因拍摄对象受光平淡,反差很弱,而使照片基调灰平、沉闷。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闪光作造型光,用闪光灯打出侧光和逆光等光线效果,以达到增加反差、丰富层次的目的。具体作法有两种:一种是把闪光灯作主光,或置于被摄体的侧高处,打出侧光效果;或置于背侧高处,打出轮廓光的效果。曝光可以人物脸部自然光为准,把闪光灯的功率和距离调到比相机所用光圈多一级到一级半即可。不过这样作,需要一条较长的导线,另一种是,可以完全仿照双灯摄影的布光法,一只作主灯,一只作副灯,光位和光比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不同的是因曝光是以自然光为准,副灯的主要任务是引发主灯,所以在确定副灯的功率时,要比相机所用光圈少一级为好,以免破坏自然光的效果。

2、闪光灯与室内自然光配合运用。

在白天的室内摄影,用闪光灯补光的目的仍在于弥补自然光的不足。通过补光,照亮较暗部位,改变反差,使生硬刺目、不甚协调的影调得到改善。所以室内摄影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加用闪光灯后,也要力求保持自然光的照明效果,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切不可不顾自然光的照明情况,滥用闪光灯,以致破坏现场光线和气氛。

在室内窗前拍摄逆光照片,由于人物背向窗户,面部很暗,室内、外景物的明暗反差也特别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想将室内、外的景物都能表现出很好的影纹和层次,就需要用闪光灯辅助照明。不过,闪光灯在这种场合下使用,一定要搞好曝光计算,对闪光的照度要严加控制,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力求保持逆光的特点。如果闪光灯的光太强,就会造成人物的面部过亮,而且逆光摄影特有的轮廓光也就消失了。因此,对自然光的曝光,可视背景光线的情况和轮廓光的亮度,以快门速度加以控制。

如果在白天的室内拍摄中、小型会议的场景,在用光方面可以这样处理:首先,要测量出室内自然光的光值,作为曝光的依据;然后,尽量选择会场光线较暗的一面作为拍摄点,用闪光灯辅助照明进行拍摄。如果使用慢速胶片,要用三脚架。

拍摄角度要尽可能高一些,使闪光灯和前景人物拉开距离,并将闪光灯头稍微上仰,以免前景人物曝光过多。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一般都可保持其明快、和谐的环境气氛。

室内摄影如果场景较大,以使用双灯为好,但是无论使用几只灯,都尽可能将闪光与自然光结合起来。具体作法是:先根据需要定下拍摄点,用三脚架将相机架起来;测量出室内自然光的光值,并以此为据来确定相机的曝光组合,考虑到大场景需要一定的景深,一般可将光圈调到f8左右。双灯的用法是:把一只灯装在相机上,使其同相机快门联动,它的任务是辅助照明前景,引发分灯。将分灯装上遥感器,并根据曝光需要选定自动光圈级,置于需要补光部位的一个适当位置,或请人帮忙用手举起来,其任务是和相机快门同步闪亮,使大场景较暗的部位获得适当的补充照明。这样用光,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考虑到在补光的部位胶片对闪光和自然光同时都要感光,在选定闪光灯的自动光圈级时,要比相机所需要的光量少一点为好;特别是在相机位置的闪光灯的光量,要宁少勿多,切不可过了;必要时可将闪光灯头稍微上仰,以免前景过亮。二是要精心设置分灯的位置,或把它置于画面之外、或利用画面中的物体把它遮挡住(这样做时,要把遥感器露出来),千万不能让闪光灯和举灯的人在画面中出现。同时,考虑到闪光灯近亮远暗的缺点,分灯的位置要放高一些,尽可能拉大闪光灯和景物的距离,以达到相对的均匀照明。

摄影的画面构图

1、摄影构图。

一张优秀照片的艺术价值如何,首先要看它所表现的内容。但仅有好的主题思想和深划的内容还不够,还必须有与内容相一致的优美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摄影者只有通过结构明确、光线协调、色调和谐、情节生动的构图,拍摄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照片,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联想,取得激动人心的效果。

摄影构图是创作思想的再现过程,就是围绕主题思想,通过艺术手段,将画面里的各部分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主从关系分明,前后照应,互相衬托,也就是要调动一切造型手法来充分表达主题思想,使要表达的对象在画面上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构图是拍好照片的关键所在。

构图是在拍照前通过取景器选择主要景物,确定画面的过程。在构图时要考虑哪些问题呢?主要是:主体景物在画面中是否突出,主体与陪衬景物之间的对比、呼应关系处理得如何,光线明暗效果怎样,如何发挥焦点、景深的长处,色调是否和谐,画面的主线是否确定,结构是否均衡,有无必要的空间,静止画面中是否有运动中的物体,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构图时应该认真考虑的。当然,这么多的因素,初学者不是一下子就全能顾及到,要通过日积月累,形成一种习惯或本能反映,才能得心应手,这就要靠多练了。

一幅构图好的照片,可使景物得到充分的反映,使人一眼就可看到主体景物和趣味中心,这样的照片才有吸引力,才能令人赏心悦目,得到艺术享受。但是,好的构图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得来,要取得一幅构图好的照片,现实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纷纭繁杂的各种事物,找出具有美学价值的物体,通过视觉触发灵感,进行摄影创作,才有可能拍出优秀的作品。

构图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套别人的老格式。为了图省事,不注重拍摄对象的特点,生搬硬套什么S型、△型、○型等构图方法,是不可取的。模仿别人的照片,人们看后“好象见过面”,没有新鲜感,也是没有意义的。

摄影构图还有个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抓时机”。有时候准备工作没有完成,机会就过去了。尤其是拍新闻片,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让你四平八稳地按某种规矩选择画面,而是要手疾眼快地瞬间完成。为了获得好的照片,要求摄影者必须提高素养,熟悉掌握各种设备,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及时发现重要题材和精采情节,不失时机地抓拍下来。所谓“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就是这个意思。

2、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主体。

在摄影过程中,当你按下快门之前,总应该有个打算。是拍风景,还是拍人像,或是拍其他什么纪念照?接着要考虑的则是拍风景的哪一部分?拍人,是人群,还是单个人?一群人中又是以哪些人为主?拍单人要拍出什么效果,达到什么目的?等等。这些打算明确之后,就要进行构图了。在安排画面结构时,要把你打算重点反映的那个局部,放在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加以突出。这个要突出的对象,就是你要表现的主体。它是画面的结构中心,也是画面的趣味中心,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处处都有生动有趣的题材。但现实生活毕竟不等于具有艺术价值的画面,还需要通过精心设计,通过艺术选择和加工,才能使纷杂的生活按创作者的意图表现在画面上。这不仅要求在构图时使画面简洁、明快,以便形成一个明确的结构中心和突出的主体,还要使这个主体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有一定的趣味性,令人爱看。而好的主体的形成,则要靠摄影者的艺术修养和经验的积累。

平时我们看照片,为什么有的优秀照片令人终生难忘,就是因为它表现的内容引起了我们感情上的共鸣。而有的照片,由于没有生动明确的主体和表现力,看后有如过眼烟云,很快就淡忘了,当然就更谈不上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主体在画面中应该占多大的位置呢?这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不能以占画面比例的大小,说明其是不是主体。同样,也不能以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说它是不是重要。主体,主要是根据它对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所起作用的大小确定的。一幅成功的照片,人门通过对主体的观察、思索,能够很容易地看出整个画面要表现什么,能够理解其内容并产生无穷的回味和联想,从而受到启发、教育和感染。然而,突出主体并不是每个摄影者都能做到的。那么,在摄影过程中,怎样才能突出主体,又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用来表现主题、突出主体呢?这里重要的是,要时刻想着主体。如果在构图时,不敢大胆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形成几个中心,把许多繁杂的景物都组织在同一个画面里,结果事与愿违,什么也不突出,观者就什么也得不到。为了突出主体,下面介绍一些技术手段,供读者在实践中体会运用。

第一,在构图时,将主体放置在前景这个突出位置上。因为前景景物离照相机近,结影的比例大,同时前景不受其他景物的遮挡和干扰。这是突出主体形象一种最简单可行的手段。

第二,可在调焦点距离时,把焦点准确地调到主体形象上,使主体清晰,降低其他景物的清晰度,以充分反映主体的质感,增大它的吸引力。为了达到同一效果,还可将光圈放大,使一些次要的景物处在不清晰的范围,以虚实对比的手法使主体突出。

第三,调动高亮度的光线(如聚光灯),将光束直接射向主体,使主体鲜明、突出。

第四,可以将主体放置在画面构图线条的会聚点上,用线条诱导人们的视线,使之很自然地移到主体形象上去。

第五,可用影调明暗的手法与和谐的色彩来突出主体形象。

当然,还有其他种种方法。这些手段在实践中也不是单独孤立使用的,如条件允许,几种手段协同运用,将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摄影者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创造更多的新的突出主体的办法。

3、拍摄角度的选择。

拍照片的角度,不仅对表达拍摄内容起重要作用,对形成优美的构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拍摄角度,拍出的照片差别很大。变换一下角度,能直接影响画面结构。例如,在同一距离、同一高度、用相同焦距的镜头,采用仰角、平角、俯角拍出三张照片,虽然前后景物没有变化,而画面内包括的内容就不同了。如果采用不同的高度,在同一距离,用仰角、平角、俯角再拍三张照片,就会发现前景和后景的变化很大。这就说明相机与被摄物体的角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镜头角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画面中的水平线和空间深度的改变。现在分别说说俯视、平视和仰视几种角度的使用效果。

(1)俯视,即拍照时相机的位置高于物体,从上向下拍摄。其特点是视野辽阔,能见的场面大,景物全,可以纵观全局。这种方法多用于拍大场面,比如拍摄粮食大面积丰收,草原及成群的牲畜,交通枢纽,水面等。如果俯角较大,虽没有广阔的场面,拍摄特殊题材时也有其独特效果。

(2)平视,即相机与被摄物体大致在一个水平线上。这种角度接近人眼的习惯印象。平视构图的特点是透视效果好,一般不易产生变形。这种方法顺手、方便,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但拍出的照片很少有变化,也不新颖。初学摄影者习惯用平视角度拍照。

(3)仰视,是从下向上拍摄,相机低于被摄物体,拍出的照片地平线低,仰角拍摄的特点是,可使景物拍得宏伟、高大。如拍建筑物,有直插云霄之感;拍高台跳水,以蓝天作背景,显出运动员有凌云之势,腾空飞翔之感。低角度拍摄,还可舍弃杂乱的背景,使画面简洁,主体突出。

选择高低角度的同时,还要对景物的横向角度加以选择,以拍建筑物为例,是拍正面、侧面还是拍背面,要多方观察,定好角度后再进行构图。再如拍摄人物头像,不妨围绕被摄人物,结合光线、脸形等特点,细心观察,在最美最理想的角度进行拍摄。选择角度,主要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哪一方面最能体现被摄物体的特征,最富有表现力,就在哪个位置拍摄。

正面、侧面、背面拍摄,各有特点。正面构图,线条结构对称、稳定,有庄重、威严的气氛。但正面构图缺少透视感,容易呆板。侧面构图,立体感强,能产生空间感和线条透视的效果。

如用侧面拍摄人像,能充分显示优美姿态和面部表情。利用光线的明暗反差,可增强立体感。这是通常使用较多的角度。采用斜侧面拍摄,景物在画面中有一部分正面,还有一部分侧面,可以突出被摄物体的整个轮廓。背面构图,绝大多数是为了内容的特殊需要而采用的,能显示出特殊的效果。背面拍摄,也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好作品,这要靠在实践中去体会摸索了。

摄影技法

拍摄雪景

拍摄雪景,最好是雪后晴天,如能赶上清晨的光线则更好。在阳光下,运用侧光和侧逆光,最能表现雪景的明暗层次和雪粒的透明质感,影调也富有变化;即使是远景,也能产生深远的气氛。如果拍摄雪中人物,脸部最好加辅助光。相机镜头上要戴遮光罩。如果用黑白片拍雪景,应加用深黄、橙黄或黄绿色滤光镜,以压低天空影调,减弱雪地亮度,使景物影调柔和。若用彩色片拍雪景,最好用偏光镜,以吸收白雪反射的偏振光,降低亮度,调节影调,使蓝天的白云突出,还可提高色彩的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