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主要居住在海拔1900-2300米的针阔混交林中,境内灌木种类多样,食物丰富,是它们主要活动场所。在海拔2300-2700米的针叶次生林内,是褐马鸡营巢繁殖的安乐窝。而在海拔1600-1900米的次生林灌丛内,向阳背风,御寒防冻,土质疏松,距水源近,“沙浴”方便,便于觅食,是褐马鸡越冬的基地。
褐马鸡是一个“大饭桶”,它既吃荤,也吃素,对山珍野味从不放过。它全年采食的种类达80种以上。其中,植物性食物包括苔藓、蕨类、草本、灌木、乔木,摄食部位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树皮等。当然,对不同种类摄取的部位不同。此外,动物性荤食18种,山珍野味5种。
褐马鸡用嘴直接啄食,不需要爪趾配合,啄食方式有4种,即站立啄食、跳跃啄食、半飞跃啄食和卧伏啄食。站立啄食是主要方式。
跳跃啄食多见于秋季,浆果成熟时,褐马鸡首昂引颈跳起啄食。灌丛上、岩石上爬行的昆虫及低飞的峨类和蜂类,褐马鸡也以跳跃的方式啄捕。
半飞跃式啄捕通常见于夏季。它以似飞似跑的方式,向前猛追一些低飞的昆虫、蝶类、蜂类等。
卧伏啄食一般有两种,一是大雪封山的冬季,部分褐马鸡飞跃上较粗大的沙棘上,卧伏丛顶或在主干上啄食浆果。或卧伏杉、油松树上,啄食树叶。再是在个体刨窝进行“沙浴”时,卧伏在地,啄食土中的昆虫等。
褐马鸡为单婚制,即“一夫一妻制”,在占区,营巢、产卵、孵卵过程中,整日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每窝产卵4-17枚,卵呈椭圆形,卵色以淡赭、鸭蛋青、鱼肚白色为主,卵的长径6厘米,短径4.5厘米,重约60克。
褐马鸡为早成鸟,一出壳就睁眼伏巢蠕动,发出鸣叫声。刚出壳的雏鸡,头顶、眼后及背部中央为暗淡黄色,枕部有一黑色块斑向后颈伸至上背,形成一条宽的黑褐色条纹,嘴锋淡黄色,嘴端稍黑下弯,跗蒣橘色。雏鸡出壳第二天即可随雌鸡活动。
褐马鸡为典型的森林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但它也吃荤。在植物性食物中,它最爱吃的是三尖子、大花韭、沙棘等15种。动物性食物18种。但在雏鸡、幼鸡阶段,最喜欢吃的是蚂蚁卵。
显然,只有努力保护和发展森林植被,扩大褐马鸡的生活环境,才是保护这一珍禽的有效途径。另一种蓝马鸡,体态和大小近似褐马鸡,而羽毛主要为蓝灰色。
南极的贼鸥
贼鸥是在南极经常能看到的一种海鸟。它遍体生长着棕黑色的羽毛,重约1.5公斤,个体虽不甚大,却拥有尖利带钩的鹰嘴和一对强健有力的翅膀,俨然极地海鸟中的“霸主”一般。这种南极大鸥之所以有一个“贼鸥”的外号,按照生物学家的说法,是因为它们本性凶残,行为不轨,专干抢劫鸟巢、掠夺食物的勾当,谓之“抢劫寄生”。
贼鸥除了追逐海鸥,捕食后者因惊慌失措而吐出的食物外,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小企鹅和病弱小海豹。
据说贼鸥总是先把病弱小海豹的眼睛啄瞎,使之无法反抗,然后一拥而上分而食之。大企鹅若对自己的蛋或小企鹅一时没照看好,也会给贼鸥以可乘之机。大企鹅一般有能力对付一只贼鸥的袭击,但若是一对贼鸥前后夹击,那就使它难以招架了。此时,一只贼鸥在前方尖声恐吓,分散大企鹅的注意力,另一只从后方袭击,使大企鹅首尾难顾。一旦出现“空档”,一只贼鸥就会趁机冲进去将蛋或小企鹅攫取而去。
自从人类来到南极之后,贼鸥的生活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在长城站附近聚集着数百只贼鸥,整天盘旋在站区周围,既不上山营巢,也不下海捕鱼,而是专等傍晚“享用”考察队员吃剩的饭菜食物。一旦看见装满残羹剩饭的小推车向长城湾边过来,群鸥立即腾空而起,一拥而上,喧闹叫嚷撕打争抢,一会儿工夫就将那堆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当我们在野外就餐时,贼鸥总是在周围转来转去,眼巴巴地看着我们,等候我们的一点点“恩赐”。有时我扔过去一块饼干或是巧克力,贼鸥一见急忙抢了过去,然后就垂头丧气地走开了——原来它们只吃肉食。贼鸥各控制着一定的“势力范围”。人若是闯进了它的地盘,贼鸥就会像小型战斗机一般腾空而起,张开嘴扬声大叫,朝人猛扑过来,至头顶大约半米处呼啸而过,还不时投掷“屎弹”,以示抗议,显得极为凶恶。只要人不离去,它就不会停止攻击。每当此时,为了免生事端,我们只好护着脑袋“落荒而逃”。
别看贼鸥凶相十足,对于自己的后代,它们也像其它动物一样充满了慈爱之心。有一天我在石窝上看见一对贼鸥正在孵蛋。见到有人前来,一只贼鸥厉声尖叫着飞到空中向我们发起攻击,而另一只贼鸥(想必是母亲)却始终伏于石窝之上拒不挪身。
我挥动铁锹向前看它有何反应。岂料那贼鸥并不害怕,而是张口咬住了锹尖不放,拼死保护身下一只灰色的蛋,绝不肯移动半步。这种为了后代奋不顾身的场面,不由得使人对这“南极之鹰”产生出一丝敬意。
非洲珍禽——皇冠鸟
非洲中部高原有茫茫的草原和森林,鸟类特别多,有的在高空盘旋,有的在草丛中嬉戏、觅食。在众多的鸟类中,有一种美丽的鸟儿很引人注目,它高腿长颈,头生羽冠,体态优雅。田埂上,水田里,水沟边都有它的身影,它还会飞到农家的院子里觅食、戏耍。这就是乌干达的国鸟——皇冠鸟。
皇冠鸟属鹤类,学名西非冕鹤。它颈部的羽毛,呈深浅不同的灰色;翅膀和尾部呈白色或黑色,光华熠熠。清癯无羽的双颊上,嵌着一对炯炯有神小而圆的眼睛。鬓角有两块雪白的垂肉倒悬。头顶上,前部覆盖着一块乌黑的绒缎,柔软光洁;后部佩戴着一顶坚硬的鬃毛织成的锦冠,金光闪耀,酷似皇冠,皇冠鸟之美名由此而得。皇冠鸟不仅体型优美,而且喜歌善舞。每当天气晴朗的傍晚,清风徐来,暑气消散,皇冠鸟就开始高歌欢舞。开跳之前,一只只以绅士淑女的派头相互躬身颔首,以表相邀之意。然后,双翅微展,企足延颈,跳将起来。舞步起始轻盈,渐趋急骤,最后竟如醉似痴。欢舞中,皇冠鸟不停地“哦啊!哦啊!”鸣唱着……池塘、沼泽地、湖河岸畔,是皇冠鸟的栖息地,这里有皇冠鸟喜食的昆虫、青蛙和草籽等。每年5月~7月在僻静的水草丛中产卵,一般2枚~枚,雌、雄皇冠鸟轮流孵化。1个月后,幼鸟破壳而出。它们在父母的爱抚和保护下成长,10岁左右成熟,并开始求偶。一旦结为鸾俦(luánchóu),双双形影不离,终生相依为命。皇冠鸟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乌干达、肯尼亚、苏丹南部、扎伊尔东部和埃塞俄比亚西部。不同的栖息地,其体型和外貌亦略有差异。生活在苏丹南部的个体较小,羽毛稍深;而生活在乌干达、肯尼亚和扎伊尔东部的则体型高大,羽色略浅,头冠特别艳丽,为同类中的佼佼者。
没有翅膀的鸟——几维鸟
在风光绮丽的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的山地丛林中,生活着一种没有羽毛、没有翅膀、不会飞的鸟——几维鸟。
几维鸟的大小和家鸡差不多,重2000克左右,全身披着一根根像丝一样的毛,蓬蓬松松的外形像个大毛球。它不仅没长翅膀,连尾巴也没有,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鸟。
新西兰当地的毛利族人说它原来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浑身上下长满了五颜六色的羽毛,没有任何鸟儿可以与它媲美,堪称“鸟中皇后”。后来有一天,突然雷雨大作,林中燃起一场大火,它为了呼唤其他的鸟儿逃走,自己最后一个冲出火海,可是身上漂亮的羽毛全被烧焦了、尾巴和一对翅膀也给烧掉了。从此,它不好意思见其它的鸟儿,白天躲到林中最暗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
几维鸟的翅膀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很久很久以前新西兰是澳洲大陆的一部分,后来从大陆分离出来。当时澳洲和新西兰岛上,没有它的敌害,地面的食物既充足又容易找,加之它总在茂密的树林灌木丛中觅食,时间一久,它的翅膀就逐渐退化了。
也有人认为。几维鸟是一种很古老的原始鸟类,它的翅膀还没有进化出来。几维鸟眼睛不大,还怕光,胆子很小,总是昼伏夜出。
由于它的鼻孔长在嘴的顶端,嗅觉特别灵敏,寻找蠕虫、昆虫又快又准。它长着一双健壮的腿,受到惊吓或感到危险时,会立即迈开双腿迅速逃走。它时常发出“几维……几维……”的叫声,于是当地人就叫它“几维鸟”了,也叫“无翼鸟”。
雌几维鸟每年只产一到两个蛋,它的蛋非常大,有450克重,两个蛋的重量相当于它平时体重的一半,可称得上“产蛋之王”。
雌鸟产完蛋就不管了,交给雄鸟去孵化。经过75天日夜辛劳,小几维鸟终于出壳了,当天幼雏就可以追随父亲到处觅食。
几维鸟仅产于新西兰,在世界上其它地方还未发现过,因此,新西兰把它选作“国鸟”。
驼鸟一家子
在几个世纪前,世界上曾经生活过身高3.5米左右的恐鸟和身高5米左右的隆鸟。后来,由于人类无节制地狂捕滥捉,破坏生态环境,这两种特大型鸟类,先后灭绝了。
世界上现存的鸟类中,要算非洲鸵鸟最大了。非洲鸵鸟身高2.5米至3米,一般体重约100公斤,最重的可达到150公斤,每只鸟蛋有2公斤重。雄性非洲鸵鸟羽毛深黑色,雌性非洲鸵鸟羽毛是灰褐色。非洲鸵鸟的孵蛋工作,不像大多数鸟类那样全部由雌鸟负责,而是白天由雌鸵鸟孵蛋,夜晚则归雄鸵鸟。
非洲鸵鸟的双翅已退化,不能飞翔,但双脚特别高大,强壮有力,奔跑起来快步如飞,每小时能跑上60公里~70公里。在遇到敌害时,双脚又是强劲的进攻武器。
非洲鸵鸟经过非洲人的驯化以后,可用来放牧羊群、运载货物以及作代步的交通工具等,是人们的好助手。
在鸵鸟家族里,除了非洲鸵鸟以外,还有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澳洲鸵鸟鸸鹋(érmiáo)和生活在拉丁美洲的美洲鸵鸟来鸟奥鸟(láiǎo)。
鸸鹋和来鸟
奥鸟
的身体都比非洲鸵鸟小,鸸鹋身高一般1.2米~1.5米,体重约50公斤~60公斤,来鸟奥鸟的身高约在1米左右,体重仅20公斤~30公斤。鸸鹋和来鸟奥鸟脚趾都是三趾,而非洲鸵鸟只有二趾。因此,非洲鸵鸟也叫做二趾鸵鸟。鸸鹋的羽毛为灰褐色,来鸟奥鸟的羽毛则是黄褐色。非洲鸵鸟的颈部是光秃秃的,而鸸鹋和来鸟奥鸟的颈部都长着密密的羽毛。
这三种鸵鸟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能飞翔,奔跑起来却快速如飞;都过着群居生活,即一只雄鸵鸟和5只~7只雌鸵鸟生活在一起;吃的都是青草和一些昆虫等小动物。因此,饲养它们非常方便,难怪在非洲,普通人家都喜爱饲养鸵鸟。
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因为它的叫声似小孩啼哭声的缘故。目前,在世界现存的两栖动物中,数大鲵个头最大,一般体长在60-70厘米之间,最大者可达2米多长,体重达120千克以上。
它的外貌有点像鱼,但是很古怪:头大,嘴大,眼睛和鼻孔却很小,身后拖着一条侧扁的大尾巴。皮肤大多为黑色或灰色,浑身无鳞甲,但有明显的疣粒,皮肤湿润而光滑,由一层带韧性的皮,裹着细嫩的雪白的肉。4条腿又短又胖。此外,娃娃鱼还是两栖动物中有名的寿星之一,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存活50余年。
大鲵生活在山区水流湍急而清澈的溪流中。一般都居住在海拔200-1300米幽静的山涧中的水草繁茂、有回流且阴暗渗水的土窟、岩洞、石隙之中。它游泳时,四肢往往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有时候,它会浮到水面呼吸新鲜空气,或用后肢推动身体前进,到水边湿地上爬行。
大鲵生活很有规律。春夏时节,因为它的眼睛怕光,所以白天一般呆在洞穴里,夜晚时才出来寻找食物。在觅食时,它有守候在洞口猎食的习惯,一般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耐心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只要猎获物从面前经过,便突然取而食之。故而有“娃娃鱼坐滩口,喜食自来食”的俗语。粗心大意的蛙、鱼、蛇、虾以及水生昆虫,都会成为它口中的美味。它能吃也耐饿,如果饲养在清凉的水中,就是二三年不进食也不至于饿死。每到秋末冬初气候开始寒冷不易捕食时,它就开始了冬眠生活。
大鲵的御敌本领也是绝妙无比的。它除了那密集锋利的牙齿之外,粗壮有力的四肢也会给对方以威胁。如果一旦遇上无法抗拒的劲敌时,它使用反胃的办法将胃中的残食全部吐出,引诱敌人抢食,借机逃跑。万一被敌人咬住,就会从颈部分泌出一种粘液,弄得敌人口舌以至全身粘粘糊糊,十分难受而罢手。
大鲵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稀动物,在动物学上属两栖纲有尾目。它分布于我国四川、贵州、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由于它肉质鲜美,含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种名贵的滋补品,无愧为盘中珍肴。此外,大鲵全身均可入药,可以用它治疗痢疾、贫血等症。因此,长期被人们大量捕杀,虽然国家已把它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但是,近年来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再加上大鲵自然繁殖率很低,幼体生长缓慢,3年才长到20厘米长,体重不足100克。目前,它的数量大减,很多产区已经找不到它们的踪迹了。
大鲵,不仅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是名贵的滋补品和药材。为了保护这可贵的资源,造福于子孙,除了应大力发展人工养殖之外,还应大力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