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读书之乐
46252600000012

第12章 理清思路五法(3)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活动的一个个事件,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是表现小说主题(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所以阅读小说要注意熟悉和分析它的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要看每一件事、每一个场面、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哪一个方面。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对他嘲笑、与他争辩的情节,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是表现孔乙己的自傲的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情节,是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好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另外,分析中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正如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所说:“人物不能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茅盾论创作》第581页)可见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阅读小说,就要通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比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且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揉合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地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比如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老舍《骆驼样了》),分析环境描写就首先要体会文章根据天气的变化对景物作生动真实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突出了中心思想。写烈日,按天气变化描写了由闷热到暴雨的景物特征,使人真切地体会到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写暴雨,也根据天气变化,抓住由热到凉,由起风到下暴雨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间接地写出了祥子被暴雨倾淋的悲惨境遇。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一天的拉车情形,是祥子苦难生活的写照,也是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一个缩影。可见景物描写是为写人和表现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部)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各篇(部)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剧本阅读法

文学作品阅读法之一。也叫戏剧文学阅读法,特指根据舞台剧本的体裁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剧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由此兼具文学与戏剧二重品格。剧本的文学品格,指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具有文学的一般性质和特征。这决定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可以运用于阅读剧本。剧本的戏剧品格,指剧本因受舞台剧的一般戏剧法则的限制而产生的性质和特征,如事件的强烈戏剧性、分幕分场、受舞台表演的时空制约、以及以人物语言(台词)为主要表现手段等。这决定了阅读剧本又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剧本的二重品格又称剧本的二重性,是剧本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为演出而读,为评论而读,还是为鉴赏而读,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剧本阅读法基本要领如下:

一、通读全剧,掌握剧情。拿到一个剧本,不能孤立地单看一幕一场,而必须首先通读全剧,清楚地掌握全部剧情。要真正弄懂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矛盾冲突的各种情况。这是理解并鉴赏分析剧本的前提。即使是只学习研究一个选场(如中学课本中节选的剧段,戏曲中的折子戏等)也必须以掌握全部剧情为基础。而这就必须通读全剧才能做到。偷懒的办法是听别人介绍剧情,但总不如自己亲自读剧本好。读剧最好是朗读,特别是分角色表情朗读,一边读一边体味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甚至想象到舞台上的形象),体味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领会剧中蕴含的一切意味,从而全面透彻地把握剧情。如能运用列提纲、编故事、复述情节、讨论分析等方式配合,阅读效果会更好。由于舞台剧受表演时间和舞台空间的限制,剧本中不可能连贯地叙述人物行动和事件的全过程,而必须把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写进剧本中事件在舞台上表现为明场戏,通过人物语言等暗示的事件在舞台上则表现为暗场戏),要通过阅读,根据剧中的暗示联想和想象那些剧本中未直接地正面地表现出来的事件或事件环节,在头脑中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剧情映象。

二、抓住关键,分析冲突。冲突是戏剧的生命,阅读剧本不能不以分析冲突为关键。戏剧冲突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反映,总有它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过程。这种过程,剧本通常以“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的结构方式来表现。无论是开放式结构(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头到尾源源本本地复述,如《窦娥冤》)、锁闭式结构(戏剧倒叙法,一般从接近高潮处开始,也可先写高潮或结局,再溯本追源,层层剥开,如《雷雨》)、还是人像展览式结构(以某一人物或事件、物件为线索,逐个或逐群展示人物,表现时代风貌,如《茶馆》),往往都包含着这样一些结构要素。分析戏剧冲突,就是要抓住这些结构要素,首先分析冲突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又怎样形成高潮、怎样获得解决的。序幕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尾声是事件冲突获得解决后的效应,注意序幕和尾声,可以帮助理解事件的意义和剧作者的倾向(但很多剧本不设序幕,而把背景描写放在事件发展进程中进行,也不设尾声,让读者自己去联想和想象事件的未来效应,自己的倾向也隐藏在对整个剧作的描写当中)。发展、高潮、结局是冲突进行的几个主体阶段,应予充分注意。在此基础上,要分析这种冲突发生和之所以这样发展并获得这种解决的原因,判定其性质,以及这种冲突对于主人公对于社会的意义。分析冲突原因应当从主人公本身思想性格着手,更应当从人物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历史背景着手。分析冲突,应着力分析冲突的高潮部分。在这里各种矛盾交汇,达到热点,全面爆发,剧中各种人物的性格、整个戏剧的主题,都在这里完成。

通过着力分析高潮,就可以比较深入准确地掌握剧中人物和剧本主题。(参见“戏剧冲突分析示例”条。)三、把握个性、赏析语言。人物语言(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唱词)是剧本的主体,是剧本用以塑造人物、表现冲突、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欣赏、分析和研究人物语言是阅读剧本的基本功。1.赏析剧中人物语言,首先要把握它们的个性化的特征。优秀剧作的人物语言总是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具体情景相切合,能够表现人物独特个性的。如,繁漪不可能说出侍萍的话,屈原不可能说出郑袖的话,此情此景中不可能说出彼情彼景中才能说出的话。赏析中要根据具体情景,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人物语言,先理解它的个性化含义,再分析作者这样刻画的妙处。2.赏析剧中人物语言,还要特别注意读懂它的潜台词。戏剧理论家欧阳予情说:“潜台词就是台词所包含的深一层的意思,也就是那词句的本质,也就是台词所表达的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必须念好台词》)只有读懂了潜台词,即通过人物说的话,能够准确了解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听出他话中之话,话外之话,体味出他的感情,他的思想,看得出他行动的可能趋向,才算真正读懂了台词。3.赏析剧中人物语言,还应分析它的动作性特征。戏剧语言(人物语言)的动作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人物语言是特定情境中人物所作出的情绪反应,读者可以透过这样的语言,窥视到人物在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中的内心冲突过程——内在行动(即上面所述的潜台词性质);其二:人物语言可以推动人物的活动(外在行动),推进情节的发展。人物总是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人物,由于特定情境影响,人物必然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某种活动。在剧本中,由于人物活动主要靠台词来推动,所以读台词还要注意它是怎样在具体情境中推动人物这种活动,从而推进剧情发展的。

戏剧语言通常指戏剧人物语言。另外,剧本中还有舞台说明等一类叙述人语言,这类语言对帮助建立舞台空间感,帮助理解剧中人物有一定提示作用,读剧本时也应注意。

剧本是一种文学作品,除了上面根据它的戏剧品格提出的基本要领外,始终要抓住人物,让人物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活起来,根据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去研究情节,研究冲突,研究戏剧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读剧还可从美学角度去研究作者构思与表达的艺术技巧等。

欣赏诗歌应体味意境

诗歌是一种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分行书写,以凝炼抒情的语言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许多人爱读诗歌,但不善于欣赏,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体味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描写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足以引发读者心灵共鸣和美感享受的艺术境界。创造意境,是对诗人的要求;体味意境,则是读者欣赏诗歌的前提。

那么,怎样去体味诗歌的意境呢?

首先是懂得诗人的情感。“颂其诗贵知其人”(清人刘熙载《诗概》),对诗人的身世,遭际、心志、情感全然不知。怎能理解意境?如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阑”二句是传世名句,正是出意境的地方:但真正要理解它,关键还在“世乱”二句。正是因为战乱之中侥幸脱险,偶然生还,才有相对如在梦中的心态。为“知其人”,明其心,除在诗中体味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联系自己的经历、感受,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