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古罗马)塞涅卡
所有的书都可分为两大类:只供一时所读的书,和可供一切世代阅读的书。
——(英)约翰·罗斯金《芝麻与百合》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法)笛卡尔《方法谈》
古今名联话读书
撰联为座右铭,自警自励,是我国历代有识之士好学进取的优良传统。
苏轼年轻时,自以为博学,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此联体现了苏轼年轻时立志刻苦读书,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宋诗人陆游,自幼酷爱读书求学,他在自己书斋里挂了这样一副亲题的对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此联正是陆游夜以继日,常年攻读与经常写作的真实写照,道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哲理。
明代文学家徐渭,为了告诫子孙刻苦学习,晚年拟一联挂于后辈的书室: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虽然只有十四个字,上下文字相同,但“好”字读音不一,便意思相反。说的是,年少时乃读书的大好时光,却顾贪玩而不喜欢读书,年老时喜欢读书,却因为力不从心而不能好好读书。这番家教是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最好说明。
民族英雄郑成功,自幼爱读历代豪杰列传,特别崇尚岳飞的爱国精神,当时中国正处于动乱时期,朝廷文武百官,却无视民族危亡,终日花天酒地,谋求私利。郑成功十分气愤,撰写了一副自勉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代著名考据家阎若璩,从小口吃,又很愚钝,但他勤奋好学,寒暑不避,日夜不止。他辑录古人的话缀成一副对联:“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作为座右铭,以勉励自己时时奋发读书。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对联:
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
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此联一个“咬”字,把刻苦钻研书本的情态和对事业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幼年家境贫寒,他在自己书房里亲自贴上一副自题对联:
家小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此联充分反映出林则徐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矢志苦读的可贵精神,无怪乎后来成为文武兼备的爱国名将。
清代学者程祖洛,为激发自己立志苦学,他以形象的手法,题一联悬于斋:
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此联赞颂了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胸怀,总结了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的经验,给人以很深的启迪。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家贫,努力读书,可是考试都是名落孙山。他在悲愤之中,不忘进取,发愤苦读、著文。他在自己压纸用的铜条上刻了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蒲松龄运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故事,表达了矢志不渝的决心。后来,他终于写出《聊斋志异》这样的“孤愤之书”。
清末,有些贵族子弟出国留学,回国后,荣任翰林院学士,但也有的不学无术、有名无实。
有一个姓唐的“洋翰林”给大学者何秋辇写信,开头称秋“辈”老伯,信中又把“草菅人命”错写成“草管人命”。何秋辇因此作了一对联:
辇辇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管管同官,个个多存草草心。
此联,何秋辇对不学无术徒有虚名的人,给以尖锐的讽刺,言外之意,如果好好读书就不会出现这种笑话了。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黄兴,在武昌两湖学院求学时,拟了一副对联鞭策自己发奋读书:
墨磨日短,人磨日老;
寸阴是竞,尺璧勿宝。
此联提醒自己要珍惜宝贵的光阴,切莫虚度年华,要机不可失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时不待我地为振兴中华学好本领。
徐特立曾有一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此联告诫人们读书要有选择,不可随心所欲地读,对治家爱国的书要多读常读,对损人害己的事不要做,要做有益于立身做人的好事大事,才是顶天立地的人。
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写过脍炙人口的名联。1913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曾撰过一副自勉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严谨,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毛泽东青年时代也曾撰: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此联题赠堂妹毛泽建,勉励她在学习上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必有成效。联语撷取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颇有哲理,言简而意深。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在南京倾囊创办晓庄学校,他题联一副贴于校礼堂前:
和马牛羊鸡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下功夫。
此联晓喻办学方向,教导师生要弃虚务实,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农村人才而改变其愚昧状况的阵地。这正是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光辉写照,堪称教育界的风范。
〖MZ(1+H〗世纪之交勤读书
在辞旧迎新之际,日理万机的江泽民总书记专程视察北京图书馆,与前来这里阅读的读者亲切交谈,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有好学不倦的精神。读书的人多了,大家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就会大有希望。认真领会江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一种读书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大兴勤奋读书之风是时代的召唤。时代的列车正在驶入本世纪最后的历史里程,面对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都在奋力寻求进击的座标。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热潮,正在冲击着整个世界。这里有政治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人,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起核心作用的,还是在于他的文化素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言:“植物因栽培而成长,人因教育而完善。”而这种教育,已远远不是学校的“一次性”教育。那种把人生分成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观念和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发达国家,人们平均一生要更换五至八种职业,就是从事一种职业,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无疑意味着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大兴勤奋读书之风,不仅是增强本领、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需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一进图书馆,思维就会更加活跃起来,各种书籍就会把你引入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古至今,许多哲人和智者都视读书为乐事,把读书作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读书不仅给予我们知识和智慧,而且给予我们终身难忘的教诲,给予我们健康向上、奋勇向前的力量。人们从读书学明理,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和风范。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伟岸,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从冰心老人学得至纯至美的真情……一旦将读书视为乐事而终身不辍,会使人心灵纯洁而富于正义感,知识积累而博学多才,“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的冰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从而引导人们一步步向着人间美好的境界前行。
令人遗憾的是,眼下不少人对读书的认识还处于朦胧之中。在涉及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之时,把“学以致用”片面地理解为学以“升官”,学以“发财”。当看到社会上某些人不读书照样“升官”、照样“发财”时,便错误地推导出“读书无用论”;还有的在读书的选择上,过于“功利”化,认为读政治理论、文学名著之类的书不顶用,把外语、计算机和经济类书籍视为“必修课”。认识差之毫厘,行为失之千里。于是,不少人选择了不读书或只读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书,于是浅薄、浮躁、无聊、应酬、穷忙等时髦病便无限扩散以至成为流行。诸如,林则徐是歌星,扬振宁是大款,《资本论》是炒股工具书等一类的笑话产生了。相反,对伪科学、封建迷信之类的东西却趋之若鹜以致使这些历史沉渣大肆泛滥。
如此这般,不仅妨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阻碍两个文明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四化建设和强国富民宏伟目标的实现。
行笔至此,我想起了一位学者朋友的话:“现在我不大劝人读书,能不能享受读书,是一个人的命,是天性使然,勉强不得。”也许这位学者的话有点偏颇,但也明明白白地道出了一个道理:没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就是世人时时在耳边叮嘱,有些人也是不会好好读书的。新年伊始,每个人都在筹划新年度的生活——择业、赚钱、家庭建设、调整人际关系、健康投资等等,这些固然都不可少,但不要把读书计划给遗漏了。也许购书会用去一些可作他用的开支,读书会用去一些生财、交际、娱乐的时间,但从长远看,这笔“投资”是万万不可少的。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当用江泽民同志的教诲激励自己,挤出时间多读书,用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从而收获一个沉甸甸的金秋。
读书与做人
生活曾给了我许多磨难。十岁出头时,正是读书“童子功”的最佳时光,我却告别学校,作为“狗崽子”随父母下放偏远山区,到农村摸爬滚打;十四五岁正是长身体时,却每天啃红薯,甚至饿着肚皮往返几十里为生产队的猪场砍柴;正当上大学的年龄,家中却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做老大的哥哥惨遭车祸而死,我承担了主劳力,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耕种9个人自留地的劳务,支撑着全家生活的重担;当时代看重读书,看重文凭的时候,我却在五六百米深的煤井下推着几吨重的矿车吃力地蹒跚行走……我原以为,今生今世,书已经与我绝缘。
可是,我又是非常幸运的。在列车已经隆隆开动快离站时,我终于扒上了最后一节车厢。在按常规已经迈出大学校门的年龄,我穿着沾满油污煤屑的褴褛衣服来到大学校园,在坐满年龄参差不齐的同学的教室里,重新捧起梦寐以求的书。
大学毕业后,我先是在一所省级成人大学里教书,此时已算是离不开书;现在在行政机关当一公务员,即使公务再忙,我也没离开过书。在人生的路上,一晃已跋涉了三十七八个年头了,近不惑之年的人生风雨,留给我多少酸楚的思索。苦难如书,对自己对他人永远是种精神财富。只有把人生的活书与人写的死书结合起来读,才能永远回味无穷,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我认为,读书与做人息息相关,二者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能读书、会读书、想读书,书读得多的人,学问越好,知识面越广,知书达理,为人品行,道德修养也就越好。当然,也有例外,人不如文,文不如人,文人相离的情况历史上不乏其例,可这毕竟是少数。我以为读书的关键是明理,多读书不仅能使人辩是非,知善恶,荡心境,去烦恼,更能提高做人的层次和品位。权力和金钱的富有,的确可以风光潇洒一时,但并不能真正显示人生的价值和精神上的富有,有时恰恰是成反比例的。拿权力来说,看似浩浩荡荡,巍巍然,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如果你靠近权力,冷眼审视权力,就会发现权力有一面却是非常脆弱,非常卑劣甚至是非常猥琐的,很显然,权力用来尸位素餐,鱼肉百姓,攫取和占有,满足物欲,冀望永久的炫耀、享受或拥有,再巍然风光,春风得意,迟早是会凋谢的,甚至昙花一现。实际上,当今世界,权力已进化为一种责任、义务和使命,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无畏的奉献。只有把权力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时刻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于细微之中见精神,权力才显得崇高、伟大和富有无穷的魅力。
“阿堵物”或“孔方兄”固然重要,可以使你频往歌厅酒肆,醉生梦死,饱享清纯美艳,但迟早也会厌倦的。“阿堵物”、“孔方兄”都不可万能,积聚再多,不能随身带到另“一个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光溜溜来,还是光溜溜走。君不见,有钱不能幸福或没钱也很幸福的人大有人在。唯有读书,才能使你进入一种境界,逐渐对人生产生一种感情,并升华自我,超越自我,以大气魄、大度量、大眼光、大抱负去审视这个世界。懂得江河如大海,你我仅取一瓢饮而已。故不慕新贵大亨,不怨天,不尤地,不戚戚,也不汲汲,心中始终能淡泊坦然,保持一种宽广宁静的心境。只有这样,处逆境而不气馁,反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更能发愤地跟命运抗争,扼住不幸命运的咽喉。就是处顺境也不沾沾自喜,或自以为高人一等。因为读书,会使你知道造物主并未生来就把人打上烙印,分孰优孰劣。在道德的天平上,即使是乞丐、流浪者,也与官宦国戚是平等的,有时往往在卑微者身上更能显现人类人格的永恒,闪耀出道德精神的光辉。而在关键时刻,道貌岸然的高贵者有时也有灵魂的鄙劣,甚至会有为一般人不齿的人格的猥琐和卑下。
读书不仅与做人,更与做事相辅相成。迄今为止,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坎坷与进步,理想与追求,无不以书籍为载体。要做事,要有所作为,要开启思路,扩大视野,掌握人生,增进知识,读书是必由之路。本人是实实在在做过工人做过农民的,备尝过生活的艰辛,深深地理解人生的艰难,稼穑的甘苦。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这只是苦难生活昭示出的体验或切肤的感受。唯有读书,才能使你如虎添翼,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也唯有读书,更会使你培养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去追求一种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