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读书之乐
46252600000006

第6章 阅读的艺术(2)

范文是日常所见各类文章中有代表性的好文章。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若干类,从各类中精选出若干篇,可以从中学语言教材中选择,也可以从平时阅读的其他文章中选择。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拟定出一个书目,然后一篇篇的精读,通过精读这些文章,学会阅读同类性质的文章。

怎样“精读”呢?精读的要求是“纤屑不遗”。(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一点一滴都不放过,务求弄懂弄通。一般地说,精读一篇文章,大致经过这么三步:第一步,初读。先把文章读一两遍,搞清其中的生字难词,了解全文大概的意思;第二步,深究。就是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深入研究,并把这篇文章和其它同类性质的文章的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反复阅读思考,作到“多所比较,多所归纳,多所揣摩,多所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叶圣陶:《对于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然后通过熟读背诵,巩固和加深理解。这样一篇篇地读下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起来。

在精读的过程中,要勤于动脑,勤于动手。例如碰到生字、难词,一定要查字典、词典,务必读准字音,搞清词义。理解词义比较困难,一个词往往有多种解释,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选择一种确切的解释,并且还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样才算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怎样做读书笔记

读书需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帮助我们深入读书的方法之一。俗话说:好头,不如烂笔头。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也不如笔头记的准确,牢靠。这是从加强记忆力角度而言的。记笔记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容,研究问题。

怎样做读书笔记,有个方法问题。做笔记的方法很多,有人用这种方法收效大,有人用那种方法收效大,有人几种方法兼用。现在介绍几种做笔记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抄书法。

这个方法就是抄录原书。中外学者有许多人都有抄书的习惯,而且从抄书中获益不少。关于抄书的好处,作家姚雪垠是这样说的:“我的经验是抄录原书。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对原书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读书的增多会有变化。原来你摘录的大意未必正确,只有你把原书原句子照抄下来,过若干年以后你的认识发展了,再去看会发现新的意义,获得更为正确的理解。”

当然,抄书也并非十全十美,它费时太多,不易做到。

第二,摘录法。

它与抄书法十分近似,但又不同于抄书法,它们的根本区别就是抄书法抄的多,摘录法只摘录少部分。摘录法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某一段文字,表达了精湛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或者文字有很强的感染力,便把它摘录下来。这种方法能抓住文中的精华,便于今后翻阅,反复学习。这种方法做起来并不难。就是容易犯同抄书一样的毛病——不动脑筋,照葫芦画瓢,随例摘录,不分主次。摘录是摘了,却没有收到应有效果。

第三,摘要法。

它与摘录法有相同之处,即都要摘抄,也有相异之点,即摘要法突出一个“要”字。如果说摘录法可以把整段文字摘抄下来,那末摘要法则只能摘其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读书的时候,找出最重要之点,简明而扼要地摘下来。

第四,提要法。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提练出最重要的论点、论据,用自己的话,简短而明了地写出来。

写出提要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必须把握了整篇文章或全书,才能知道那是重要的,那是次要的,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写出提要。提要难写,用处较大。它既是对全书的消化过程,也是研究过程。一篇好的提要,对掌握全书有很大作用。

第五,批注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脑积极活动,随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是闪光的思想火花,批在书的旁边或书眉上。批注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书的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研究新问题。

在我国历史上,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都为后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们也是我们采用“批注法”应该学习的。

第六,写读后感法。

就是把自己读书的感想、认识,读书时引发出来的新观点(与书相同的或相异的),书写出来。读后感顾名思义在“感”字上作文章,要有感而发,不能无感硬凑数。有人写了读后感有很大收获,有人则没有收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感还是无感。

以上提出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五种穿插使用,也可以只选用其中一二种或三四种,好像十八般武器,谁用哪种合适就用哪种,要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

总之,读书做笔记的方法很多,有意者不妨一试。

读书与动笔

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唱、念、坐、打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即使这样,许多人还可以指出他的不足,如果让这些批评者登台表演,也许连台都登不得的。在排球场上郎平的大力扣杀是相当有威力的,不然,不会有“铁头”的美称,即使如此,许多观众还可以对她的扣杀提出批评意见,如果让这些批评者上一下排球场,或许一个球也接不住。鲁迅的杂文不论在思想、艺术、语言哪一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尽管如此,有些人还可以挑出毛病,如果让挑毛病的人写一篇杂文,对不住,也许连路儿都对不上呢。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眼高手低”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所谓“眼高”,就是鉴赏力高,所谓,“手低”,自已动手做的能力低。眼高,没有什么不好,手低就差点劲儿了。我这样说,绝不是认为手低的人不应该眼高,也不是说不会京剧表演的人不能评论京剧表演,不会打排球的人,不能评论排球健将,而是通过人人知晓的例子,来主张眼高的人,最好手也高起来,实现鉴赏和动手的统一。

怎样实现这种统一呢?在读书方面最好是既读书又动手。

有这样一首诗:

读书和动笔,

两者成一体。

多读笔生花,

多动读入里。

劝君读和动,

坚持莫停息。

这说不上是好诗,却道出了一个读书必须动笔的道理。

读书为什么需要与动笔相结合呢?

其一,动笔能加深对书的理解。书中的一些道理,有的一读便懂,有的却不然,须反复琢磨才有深透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反复读书,反复思考,反复理解。有的人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感到厌烦,不愿再重复读了,这时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动笔。

动笔可以是抄书,可以写心得体会,也可以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所学的内容,还可以自己写一段论述。动笔与不动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深入程度却迥然不同。没有动笔之前,不会感到有什么问题,稍一动笔,问题就来了——“这个道理是不是能站得住?”、“这样下断语是不是准确?”

经过这样的思考,对内容的理解深入多了。

其二,动笔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读书的目的在于掌握丰富的知识,而提高写作技巧也是读书的目的之一,学过游泳的人都知道,游泳理论懂得再透彻,如果从不下水,他的游泳水平也是无法提高的。写作水平也是如此,不管读了多少文章作法之类的书,也不管写作知识讲得多么头头是道,如果永远不动笔,也不会写出好文章来。所以,搞文字工作的人,历来有练笔就是练基本功之说。练笔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成功之路,但是,如果只是自己闷头练,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受到限制。边读边练,把读书与动笔结合起来,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写作水平提高就快得多了。有一个同志说,当他看到一段文字能感动人的时候,当他看到一个章节论述特别透彻的时候,他便把书合上、自己写一写。一写就看出差距了,自己写的不是不能打动人心,就是说理不透,于是,再回头重读别人的好文章。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对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大帮助。

其三,动笔能帮助我们积累资料。《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同志,博学多才。他平时读书,便准备一个本子,随时动手记下来。他说,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拣的范围要宽,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人粪一概拣回来,让它都成有用的肥料。看来动手写是积累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

其四,动笔能帮助记忆。读过的书我们不一定能记住,经过动笔之后,要记的牢得多。在众多的记忆方法之中,动笔帮助记忆是人们公认的。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家,都有动笔抄书的习惯,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个。鲁迅日记记载:1913年3月5日开始抄《谢承后汉书》,3月27日抄完,全书六卷,约十余万字。同年6月3日至15日,除补抄《台州丛书》和宋本《易林注》外,还抄了《易林》残本卷三,卷四一册与卷十三、十四。8日虽是星期日,也“终日写《易林》”。

我国有个文学家叫张溥,他读书不仅反复诵读,还要一字一字地抄录。他每读一篇文章总先抄录,后诵读,最后烧掉,随后,又重抄一遍,再诵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次,结果就把书记熟了,背牢了。因为他抄录七遍,焚烧七次,因此他的书房名叫“七焚斋”(或“七录斋”)。

总之,读书和动笔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只要处理得当,读书促进动笔,反过来动笔又促进读书。每一个有志于读书的同志有意识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耕书”种种

读书,除了开口诵读,还要动手耕书。读过的书,要留下血汗痕迹。“耕书”过程,可以从易到难,一般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有重要段句——要圈圈点点划划,做做记号,以便记读;有评点之处——要写写眉批旁注,让思考的星星之火,燃起书中智慧的火焰,让点点滴滴的见解汇成自学知识的海洋;有佳句警句——要随时攫取,从中掌握高深的哲理,精妙的语言,科学的结晶,文化的精华,并引以警醒,作为鞭策;有精辟论述或精彩描写——要勤于摘录,还要写一点自己的看法,很好消化。

第二阶段:写感想——联系自己的专业、学习、研究实际来写,要求理解深透,可以就书文的整个概貌来写,也可以就某一章节的部分内容来写,或写成整篇文章,或写成随感录式的片断;写提要——读到比较艰深的书文,为了熟悉、掌握内容,帮助记忆,在抓重点、难点、疑点的基础上,写一篇详细的内容提要,这种有目的地“写一遍”,其作用,要比重读一遍深刻地多;写综述——读的书多了,往往会发现有几本(篇)书文内容相近或相似,或谈论的角度不同,或观点相反,为了很好分析、比较、掌握尽量多的知识面,就要写综述,把这些书文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写出自己的见解;写补充——在读书中,有时会发现某一本(篇)书文,内容有所缺漏,观点失之偏颇,为了使原来内容得到充实,观点得到完善,就要写补充,围绕书文中所论述的内容来阐明、引申、发挥,可先概述原文内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写自己的补充意见。

第三阶段:要做资料卡片——就是要建立一个“知识仓库”。读书,是为了占有知识,占有知识总是多多益善,就像“韩信将兵”一样。但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你的头脑装得了吗?如果随读随忘随丢,有多可惜!所以,每读一书一文,都要撷取那么一条两条,十条八条,摘录下来,每条写在每一张卡片上,如此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你的卡片仓库就能成知识的海洋,成为知识的富者,读书的强者。根据大学问家的经验,做资料卡片有三个步聚:第一,摘抄——首先,每一条知识资料要加上标题,指出这条资料属于哪类性质的知识范围;其次,摘抄每条知识的内容应该是最富本质特征和最能说明关键性问题的资料;最后,要注明资料的书名篇名、作者、出版社或报刊名称、日期等来源、出处。第二,分类——依照知识的类别,要及时整理归类。有纵的联系,有横的联系,有“母子”关系,有“兄弟”关系,这就要分门别类,归档入库,但一定要经常翻阅、温习,反复检阅、熟悉。第三,使用——让知识卡片发挥作用,为我所用。这是“用书”的高潮。当你把这些知识资料与你的研究实践结合在一起,在使用知识得到新的飞跃,觉得有东西要写时,你就要动用你的卡片仓库,拿出你的知识库存,让这些被你分了类、排了队的知识卡片,秩序井然地纷纷出动,来到你的笔下,忠实地为你的研究成果效劳。

动手耕书,是为了收获知识、储存知识,以备有朝一日使用,这就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