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开复创业心经:中国人可以复制的创业课
46283200000012

第12章 创业是场马拉松,持久的耐力是制胜法宝(4)

有长跑经验的人都知道,“跟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成绩的招术。参加像马拉松这样的超长赛跑,更要找对参照物。一些经验丰富的选手,不会在比赛伊始就跑在队伍的最前面,而是甘居第三第四、甚至更靠后的名次。但是,他会跟定前面的某个人,紧紧“咬”住他,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一鼓作气,超越前面的所有选手。这就是“跟跑”。

创业是不是也能跟呢?回答是肯定的。世间的一切技能都是后来的人跟着前面的人学经验、学知识,然后突破创新,创业也不例外。关键在于,你跟谁,怎么跟。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如果你跟错了人,等到发现的时候,可能无数资本已经打了水漂,捞不回来了。所以,在跟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的冷静,不盲从,不冲动。

回顾一些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史,大都是一穷二白,是彻头彻尾的“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背景。可见,大部分人都不是在万事俱备后才开始创业的,即使是如今的商界成功人士想当年也基本上是一无所有,没有经验、没有资源,甚至连启动资金也没有。他们所拥有的,就是年轻、激情,还有梦想。

但是,在促使一个企业成功的诸多条件当中,激情和梦想是必要的而并非充要的。有创业想法的人大都不乏激情和闯劲,大都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险精神,在这种激情和精神的指引下,他们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创业开始和创业选择。

正因为是这样,面对愈演愈烈的创业大潮,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的日益泛滥,李开复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他说:“我最担心的是创业明星看似轻松无波折的成功经历会误导很多大学生,让他们走上不该走的路。”

李开复说,他接触过的80后创业明星分成两种。第一种有明确的目标,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他们非常投入,热爱自己的团队和工作,他们珍视商机,等不到读完大学就去做了,从长远看,这些人有成长的空间。让李开复非常担心的是另一种创业者:他们创业似乎只是为了脱手、上市、发财,因为有前人在这些方面已经成功了,于是他们也要跟着干。这种创业者相当自负,不可一世。李开复认为,拥有这样的胸襟和盲目跟风思想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未来的领导者的。

不盲从创业就要创新。但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建和他的团队从中国24个城市抽样调查中发现:在创业热潮中,创业者的盲从倾向特别明显。中国创业活动的创新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排名十分靠后,与创业活动活跃性排名完全颠倒。

高建教授坦言:“中国创业项目虽然很多,但是具有新产品、新市场的项目却很少。大多数都是属于跟随性创业。被誉为最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大学生群体,创业创新性也不容乐观。不少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也多类似开服装店、饭店、做外卖等传统模式。”高建教授坦言,“创业活动开拓新市场、发掘新产品的少,类似从一家饭店到另一家饭店的模式占了绝大多数,令人不安。与国际竞争存在差距的同时,中国各城市间的创业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一些创业高活跃地区与创业沉寂地区、不活跃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对此,李开复也表示,现在美国也有不少80后创业者,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是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但他提醒大学生,每个人能力不一样,创业动力和商机也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会成功,不能盲目崇拜和跟随创业成功者。

李开复说:“在美国,从中学开始便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而在中国,循规蹈矩成了好学生的代名词。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1980年诞生了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如今,美国已有超过500所大学提供创业课程和学位。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深入骨髓,美国现在不少企业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反观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基础学科教育、文化的传承,更多推崇的是模仿和记忆能力。但是,对创造能力、冒险精神的培养,对创业、市场经济的教育却极度匮乏。这与美国的中小学创业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李开复告诫中国那些想创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朋友说:“其实,大学毕业后进个企业学习几年还是蛮好的。即使你创业的愿望比较急切,还是要冷静下来,请专家再来看看创业计划,不要让年轻的心把自己弄到走投无路。不盲从,创业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创业经】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创业者在下决心创业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份清醒,少一点盲从,切忌盲目跟风,而要力求创新。创业前一定要先了解好市场,了解好自身各方面的条件,然后再有选择、有创新地开始创业之路,避免让自己的创业梦想在盲目中付诸东流。

9.拒绝极端和片面,创业的路才能走得稳健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前年国学的景点。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内涵。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李开复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中,与中和、中正、中道等义相近,有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含义。所谓中庸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在思考问题或为人处世时,要做到恰到好处。

李开复认为,人的品质也应讲求中庸之道。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这样的创业者才会做到心境清凉,决断明智。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然而这对李开复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创业之道。“比如说,我曾提出的创业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气指使、横行跋扈。再比如我曾提出的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准则,什么事都没有主见。同样的道理,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行就会变成自卑。”李开复说。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这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李开复总结道。

李开复还曾经讲过一个负面极端的例子:“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专辑中的一则小故事。那则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是总是输给对方。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的希冀与对手较量。结果,这种拼命精神终于使对方屈服了。这位企业管理者教导他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这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创业者学习。”

李开复认为,定目标不要走极端:“目标不应该定得太远,我见过一位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他做了一个三十年的规划和目标,这就太过了。”

李开复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10个副总裁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唯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其间还出现了争执。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我们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最可取的是不多讲一句废话,也不少讲一句有价值的话。可是如何才能达到这种“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总是能够用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让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恩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

后来的李开复之所以能够在商场上如鱼得水,既赢得人们的尊重,也为自己的创业赢得宝贵的经验,相信是同他掌握的这种传统的“中庸之道”分不开的。

【创业经】

中国是理论上最讲中庸的国度,但中国人在行动上却最爱走极端,所以许多中国企业容易走上两个极端,结果要么企业活不长,要么企业长不大。

所以说中庸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运用到商场上就含有“不偏不倚”“不多不少”的折中意义。创业者应当在这一准则的指导下,重视自身人格培养的全面性和平衡性,将自己的言行把握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将对创业的成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