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开复创业心经:中国人可以复制的创业课
46283200000002

第2章 激发创业小宇宙,早当老板早动手(1)

李开复说:“尽管前面充满了悬念,但是我依然相信内心的声音。我知道,只有followmyheart(追随我心)的选择,才能激发起身体里最大的潜能,拼尽全力向下一个目标靠近。一如过去很多选择曾带给我类似的人生体验。”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一次次地离开老东家。但这并不表明他与东家们有什么“过节”,正相反,他一直是崇拜乃至讴歌他们的。

李开复认为,生活没有目标就好像航海缺少指南针,目标之于创业的重要性更是如此。正是在一次次的离开后,李开复最终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产生了自己做老板的“野心”。

有了创业的想法,当老板的“野心”就要早做打算,认真准备。选准目标、选对目标是创业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如果迈不好或迈错方向,创业之路就可能会半途而废或与成功南辕北辙。所以创业要想成功,就必须在汪洋商海中选择有潜力的、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注入激情,为之奋斗。

1.目标是行动的先导,要有创业的“野心”

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你的心会告诉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你的心会告诉你将会改变成一个什么样的自己。——李开复

在学术界,他曾经是耀眼一时的明星。在IT行业,他是独当一面的技术精专人才。他拿着高额薪酬,位高权重,把谷歌中国被百度抢走的“城池”统统收缴回来。这就是李开复。

在公众眼中,李开复的从业经历是一个传奇,从象牙塔里与世无争的学者教授,到IT界呼风唤雨的骨干精英。从苹果公司到微软公司,从微软副总裁位置上又被挖到谷歌做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算得上功成名就。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谷歌。人们不明白了,李开复到底想干吗?他到底还有什么“野心”没有实现呢?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想创业。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李开复从苹果公司的一名普通工程师坐到谷歌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的位置,证明了他是个当上了将军的好兵。现在,他当“兵”当够了,又想另立山头,组建自己的队伍。这个新队伍就是现在世人皆知的“创新工场”。

“创新工场”是2009年6月份李开复躺在病床上等着做手术时琢磨出来的。2009年6月,李开复病倒了。躺在床上,他的大脑却一刻不得闲。他回顾自己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觉得在谷歌上班的日子是最享受的。但是,他反问自己:“我的职业生涯还有十来年,到底如何过才能更享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创业之中。

其实,李开复辞职的念头在2008年就产生了。他知道,Google已经足够伟大,任何一家跨国公司给他更好的职位、待遇,他都不会跳槽过去。但是,谷歌对他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因为它实在太大了,大得让他不再拥有闯荡、创造的乐趣。“我发现自己永远在创业时最有激情最快乐,如1998年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候,2006年创办谷歌中国的时候,而现在我的兴奋度会降低。公司一旦做大成熟后,人就享受不到那种乐趣了。”李开复说。

所以,他想尽自己所能用自己所学来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去创业,那样他才会有长久的满足感,这就是他的“野心”所在。正是在这个“野心”的推动下,李开复离开谷歌,离开美国,来到中国,来到北京,开办了“创新工场”。他的想法是把风险投资和帮助中国的年轻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青年创业平台。李开复扮演的是创业导师的角色——教师、职业经理人和投资者三个角色的精华浓缩结合体。

2009年8月5日,李开复向谷歌总部提出离职,在3天后就得到同意。在8月8日往后的4个星期时间里,他一方面帮谷歌中国做一切其职责之内的事情;另一方面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并在4个星期内完成了整个计划、融资和战略合作。如此之高的效率,一方面展现了李开复心中是多么的急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开复其实早就为此做好了打算,并不是说干就干的。

“我不敢奢望我扶持的公司都能成功,但我的目标是在我的指导下诞生一个国际品牌。哪怕那一天我不在人世了,我也会很欣慰,很满足。”李开复认真地说。

如果你想要创业,那就要像李开复一样早早的做好当老板的打算,因为“野心”也是靠着长时间的酝酿才能诞生的,而不是凭一时之冲动盲目为之。“想法是行动的先导”,这就是李开复创业之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创业经】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野心”其实也是创业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抱负。“野心”就是一个向导,有了它,创业者也就为自己的事业之路树立了一个方向,他们才能为之去拼搏。

2.想游泳就别站着,想创业就别看着

稳定是好的,但是如果稳定是一种枯燥,是一种不能够让自己再推进自己,没有在学习,没有在进步,变成在原地踏步,那还不如冒一些风险,“下水”去游一下泳。——李开复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书》中有一句诗叫:“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其实就是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亲自尝试了才会知道你到底能不能胜任。尝试需要冒风险,自古都是富贵险中求。

在英语中,“创业者”这个词是“entrepreneur”,它源于法语,本身就含有“甘冒风险”的意味,这个来源就已经阐释了一个道理——想创业就要冒一定的风险,真的想游泳就别站在岸上。不敢下水的人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而李开复就是一个敢于冒险的“游泳健将”。

1998年夏,微软总部要在中国成立研究院,李开复接下了这个“开荒”任务。很多人听说李开复要在中国做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都毫不留情地显露出赤裸裸的不屑:“在中国随便拉几个人,只不过是微软的小玩具。”他们说。

一些好心人劝李开复打消回国的念头:别回去了,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哪能找到那么多高水平的博士啊,你得手把手地教他们,到时候你就知道有多累了!他们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mission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他们都觉得李开复疯了,如同堂吉诃德,满怀理想,却注定要失败。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李开复为什么要做?既损失眼前的利益又捞不到长远的好处,李开复何必自讨苦吃?好心的人都劝他不要冒险。

然而,越是这样,李开复创造奇迹的渴望就越强烈,激情一旦燃烧起来就无法遏制。李开复掰着手指数,在雷德蒙研究院,40岁以下的研究员中,华人差不多占了10%,在硅谷,这个比例会更高,大概有20%。他开始不停地往微软总部跑,打听哪些人有回国的意愿。每天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给人发邮件,说服人家回国开办研究院。

无奈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华裔的员工都不愿回国创业,因为安定下来的华裔工程师们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极少有人愿意放弃眼前的一切回到国内。而且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是个只比公司副总裁低一个级别的职位,所以,对他们来讲,回国创建这个研究院机会成本太高,不值得冒风险。

李开复没有说什么,他依然坚持回国。李开复后来回忆,每被拒绝一次,他都要在心里强化一次“我是对的”,他认为只要找到5个一流的资深研究员,就一定能打造出亚洲最好、世界知名的研究院。即便没有一个资深研究员来,也可以做一个中国最好的外企研究院,再做亚洲第一,两三年做不成,就做十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11月5日,微软中国研究院终于在李开复找到微软软件测试经理陈宏刚和资深软件工程师凌小宁这两位他真正需要的人才后正式宣布成立。这个当时只有3个人的小团队当天迎来了300多位嘉宾,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着名大学校长。以后的日子里,微软中国研究院让李开复办得风生水起,微软的人不得不为这位“堂吉诃德”喝彩,而他本人也很快被调回总部并提升为微软的副总裁。

李开复的成功印证了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所说的:“胆识是经商的第一关键。”的确,创业是一种极具冒险性的活动,胆识是冒险家必须具备的要素。确定你自己的理想后,就要敢于去做,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那样做不成生意。

许多人在创业时,极其缺乏胆识,在风险面前像老鼠一样畏首畏尾,从而因惧怕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只有那些有胆识去寻找新的蛋糕的人,才会永远拥有美味的蛋糕。所以,聪明的创业者从来都是敢做敢为,想到就要做到。

网易创始人丁磊原来在浙江宁波电信局工作时,待遇很不错。1995年,丁磊想要创业时,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创业风险太大。但是,丁磊认准了自己的选择,想到了创业,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毅然从电信局辞职了。后来,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

有些人,敢于冒险,他们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经过自身的努力,即使最后没有实现目标,也不会有什么遗憾。而有些人尽管不时想到一些好点子,但是,他没有胆量去做,结果,留给他的永远是遗憾。

纵观商业发展史,凡是成功的创业者都是一些有胆识的人,他们敢想敢做,尽管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也不断有失败,但是,正应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他们因此在创业的道路上学会了避免失败,最终,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所以,当一个人在作出创业决定时,注定要为信息不够而头疼。对此,创业者无处躲藏,没有领导可请示,没有同事可推诿,只有你的团队不断将问题汇总到你的案头。分析与直觉的搏斗、理智与激情的纠缠是创业者经常要面对的困境。而这种宿命在作创业的决定时就已开始,这是极为艰难的第一步,表面上也许是安逸还是动荡的选择,可能就意味着“生存还是死亡”的博弈,而创业的决定从来都是风险偏好的选择,就看你敢不敢跳下水去搏一搏。

【创业经】

弱者一生都在等待,等所谓的机会,等条件成熟,头发等白了,心也等老了,最后即使条件成熟了,你也懒得干了。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不干永远没有机会。

“先开枪、后瞄准”,先把机遇装到自己的口袋再说,这是成功者的宝贵经验,也是客观规律——不打出第一枪,你永远不知道离目标有多远。正如你在“岸上”思考,永远无法知道“游泳”的真正滋味一样,想象从来不会真正解决问题。

3.做出适当的选择,走好创业的第一步

在成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不要把一切归于宿命。成功是选择的结果,不成功也是选择的产物。你的选择会让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成功同心圆——因为你的理想不会和别人完全相同,你如何均衡自己的态度也不会和别人完全相同。只有积极把握成功道路上的每一次选择,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

打工是一种选择,创业也是一种选择,是非成败、毁誉输赢,就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埋下伏笔。这么看来,人生不过是一系列的选择。选择就是不要守株待兔等着机会掉到你怀里,而是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李开复常说,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对事业、生活都很满意,自己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绩,积极的做出适当的选择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要有勇气抛弃自己的包袱,而有时候拥有的东西正是前进的阻力,因此要学会放弃已经拥有的。

1980年,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法律系,他渐渐觉得法律对自己来说太过枯燥,没有了兴趣,反而对计算机方面兴趣浓厚,因此毅然放弃了全美排名第三的哥大法律系,进入了当时刚刚新成立甚至还谈不上“排名”的计算机系。

1984年,已经进行了一年的研究方法竟然让他自己产生了怀疑,认为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又立即放弃了原先的方法,转而改用统计方法研究。

1990年,已经做了两年教授的他发现教学工作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而此时苹果公司老板的一句话让他下定了决心:“你是要继续写那些永远没人看的论文,还是要改变全世界?”他从此转入了苹果公司。

在微软已工作七年,有经历也有成绩,他还是选择了离开,而放弃这一切的原因非常简单,只是因为觉得“个人已经不再进步”,而且很想回到中国工作。在Google,他却看到了前景,想把Google的创新模式带回中国来。

在谷歌工作四年后,又婉拒了谷歌承诺的巨额股份激励,自己走出来创业,开办创新工场,与中国的年轻人一起探讨成功之道。

这就是李开复的经历,一句话概括之,勇于做出自己的选择。从法律系的“准律师”到计算机的年轻副教授,从苹果公司副总裁到SGI电脑公司子公司总裁,从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到谷歌中国的创始人,再到开办创新工场自己做老板,对于李开复而言,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他重视选择,懂得取舍,他在《选择的智慧》一文中曾说过:“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要拥有选择。”

李开复的“选择”告诉所有有志于创业的人这样一个理念:当你合上整本人生相册的时候,不会懊悔或沮丧——你作出了自己想要的选择,即使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毕竟你努力过了。用李开复的话说:“当一个微小的火种慢慢地在心里闪烁,最终蔓延成为燃烧的火焰;当一个并不清晰的潜意识渐渐地野蛮生长,成为了明确的意志;我想,这就是作出改变的时候了。这和我此前很多次的人生经验相似,每一次放弃,都有争议,都有挣扎,都有留恋。但是最终通过理性走向平静,我深刻地知道,每一次放弃与选择,都是舍与得的对应。但人们只有倾听内心的声音,真正做到舍弃,才可能让自己全力以赴,到达心中的下一个理想国。”

当然,需要提醒广大创业者的是:选择需要勇气,却不能鲁莽;创业需要激情,却不要激动。当创业进入了新阶段,虽然目标没有变,但在创业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不同,侧重点自然也不同。从寻找商机、选择项目开始,就已经进入创业过程。很多创业者就是因为不清楚这一点,创业伊始就踏上失败的道路。所以,想创业的人一定要三思而行,做好每一步选择,走好第一步。

【创业经】

确定好方向,开始筹备公司,创业就走出“火”的阶段而进入“土”的阶段。火生土,这个过程就是从强调激情到倾向务实的一个转变。不是要丢掉激情,而是要用务实的行动来实现梦想,这就要求创业者把商机变成生意,做好接下来要遇到的每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