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是明朝的一个和尚,他原本在山西五台山,传说一天他打坐参禅到深夜,正在闭目养性,似梦非梦时,忽见两个童子从窗户外边进来,向他作揖行礼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特来恭请大师前往天下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说罢,金童玉女前导,普门随后,出了禅房,上升云端,飞越了条条江河,穿过了重重云山。最后降落在玉屏峰上,金童玉女指着峰前一块小平地说:“这里是大师开创名山,宣扬佛法的胜妙宝地!”普门一梦醒来,立即起身,在禅室内来回踱步,回想刚才梦境,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感到好生奇怪。他认为根据童子点化,此方不宜久留,应移居他山,重开道场,随缘教化众生。于是普门和尚就告别了五台,云游天下,寻找梦中的天下第一奇山。后来他来到黄山,每天身背干粮,手拄禅杖,攀岩越岭。当时黄山尚未开发,天都、莲花诸峰的石级还没修凿,普门历尽千险万难,穿越了“飞来” “云巢”等洞,攀登了天门坎、小心坡和一线天,总算到了玉屏峰。普门踏上玉屏峰,一看周围环境,不觉失声惊叫起来:“这不就是金童玉女梦中所指引的境界吗?”这里的一切,普门感到亲切熟悉,奇怪的松石和浮荡的云雾,如旧友重逢。
普门登上天都峰顶后,决定在玉屏峰建文殊院,在朱砂峰旁建慈光寺。现在不少游览黄山的主要道路、桥梁等都是在普门和尚开发的基础上修建的,所以,普门是开发黄山贡献最大的人。普门和尚入山,首先创建法海禅院,后受神宗皇帝敕赐,扩建护国慈光寺,费金四万余,殿宇金碧辉煌,有僧千人,为当时徽州、宁国两府梵宇之冠。此后,普门又在玉屏峰前建造文殊院。明代黄山共建大小寺庵60余座,相当于以前所建寺庵的总和。与此同时,还开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温泉至天海、北路松谷庵至天海、东路苦竹溪至北海和西路钓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登山路线和简易盘道,使以寺庙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谜一样的洞窟
黄山脚下的“花山谜窟”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
“花山谜窟”位于黄山脚下的屯溪镇,将近36个人工洞窟,各自独立,互无关联,单口出入,朝向各异,有的敞开在山野阡陌小路边,有的深藏在半山腰荆棘草丛中,有的淹没在山脚江水里。可是关于这些洞窟却既没有传说也没有记载,那么这些洞窟是什么时代开凿的?是谁开凿的?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开凿的?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如此地秘藏着?
有人说这些石窟是徽州盐商为屯盐等大量货物的需要而开凿的。自古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的盐商更为出名,而古徽州的对外运输渠道即为新安江。难道石窟真的是徽商的仓库?那为什么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呢?
石窟的内部结构很有意思。走进去,就感觉走进一个地下大院。窟里有甬道,有大小不一的房间隔断,而且还分成了几个楼层。另外,石窟里发现了水井、蓄水池之类的设施,感觉就像我们现代的防空洞——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可是有些构造不像是仓库需要的结构,而且洞窟的石壁上留下了各种痕迹,有的像泥瓦匠用的砖瓦刀,有的像变化了的尖喙鸟,还有的就是一条规整的长弧线……这些神秘的符号蕴涵着什么秘密呢?
在屯溪镇的石窟群被发现之前,浙江省的龙游就已经发现了一组有24个洞窟的石窟群;随后距离屯溪镇几里外的烟村又发现了24个石窟。它们都隐秘地分布于新安江流域内的山体中。屯溪镇石窟群在新安江的南岸,而龙游石窟群则在衢江的北岸,它们同属新安江水系。三处石窟群从地理位置上看,如此靠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三处的石窟有类似的完整严谨的格局,都留有图案,但却几乎都找不到关于这些石窟的文字记载,难道它在历史上有特殊的功能,需要非常高的隐秘性?
新安江下游就是钱塘江,由此有人提出了大胆的猜测:这些洞窟是越王勾践的藏兵洞。这些历史不曾记载的神秘洞窟真的有如此久远的历史?而且和那个卧薪尝胆、十年复国的勾践有关吗?
按《史记》记载,公元前482年,越国首次发兵伐吴的军队总数为49000人。而此前的诸多史料中却没有相关的军队数量记述,那么越国的这些军队很可能全部是通过秘密训练而成的。三地石窟群总数至少有80个,且窟内容量庞大,足以容纳下这么多人训练。窟内大量存在的石室、石房、大广场、小广场、楼上楼形式的设施,完全可满足他们的军备、军训和生活;窟内的诸多水塘、水井、水池,不但可供士兵的生活饮用,而且可作打制兵器、工具时的淬火之用;所有洞窟均为单口出入,而又各不相通,这或许也是为了满足越军各部分训、绝对隐蔽、便于控制的要求而设计的。那么认为这是越国复仇的战备基地,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石窟是屯兵、军事训练、打造兵器的秘密场所。
屯溪和龙游位于吴越的交接处,地理位置偏僻,石窟临水,便于运兵,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隐蔽性很好,而“屯溪”这个地名听上去似乎就是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
关于这些洞窟有无数种猜测,有无数种可能,因为如此大规模的人工开掘石窟,而且又处在新安文化的中心地带,居然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信息记录,它们无法被解读,只是谜一样地出现在黄山脚下,出现在世人面前。
◎宏村的牛形奇迹
位于黄山脚下的宏村建于1131年,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最特别的是整个村子呈牛形结构布局,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称为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是一个美丽的奇迹,不管是长年居住在宏村的人还是慕名前来的人都想知道,如此奇迹般的设计出自何人?
1131年的南宋时代,汪彦济举家迁至雷岗山下,修建了十三座楼房,为了家族的宏广发达,取村名为宏村。今日所能看到的牛形的宏村,是经过明朝两次大规模建设后的成果。在明朝的永乐年间,也就是1403年—1424年,宏村的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就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蓄水,供防火、饮用等。其后裔汪升平等人继续把月沼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嬉戏。月沼就成了“牛小肚”。后来,有风水先生认为,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月塘作为“内阳水”,还需与一“外阳水”相合,村庄才能真正发达。明朝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牛胃”,历时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设计与建造遂成。宏村的村规规定,水池中的水在早晨8点钟之前只供饮用,不许用于任何清洗。因为那时沉淀了一夜的水是最为洁净的。
为什么汪思齐要请风水先生 “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定出如此特别的“牛形”结构的村落呢?
宏村北有雷岗山可抵御背面之风,东西两侧有长年不息的山溪河流,整个村落又在雷岗山之下,两侧河畔之上。汪思齐认为祖上选择的这块地方可谓是风水宝地,但是数百年来汪氏仍不能“福禄永绵”,还屡次遭到火灾的侵袭。他认为是自己没有充分利用好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三次聘请风水先生,前后用了十年时间,详细考察了远近山脉、河流的走向和形势,最后认定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是一卧牛形,并按照牛形着手进行村落的总体规划。
有人说“风水”反映了早期中国人为寻找理想的居住地点而对环境条件的科学认识,虽然风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神秘的,也是扑朔迷离的,但是宏村就是“风水”创造的奇迹。
◎徽墨传奇
中国最有名的墨是徽墨,研化开来,细密润滑;用徽墨写的字,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千年不褪。如此神妙的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墨创始于何时,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作过甲骨颜料的微量化学分析,证明甲骨上的黑色文字是用炭质书写的,因此断定墨的出现大致在公元前12世纪以前的商代。但是秦以前的墨大多是天然石墨,那只是一般的墨。
徽墨的形成大概是在唐末,河北的墨工奚廷珪逃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利用黄山松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当时南唐后主李煜酷爱作诗绘画,安徽知府为了讨好皇帝,差人选了两块奚墨进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果然不沾不涩,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连声称赞。当即就把奚廷珪召到皇宫,封为“墨务官”,赐姓为李,又加封“奚墨”为“徽墨”。墨用了黄山松来制作,就成了徽墨,徽墨就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到宋代的时候,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这个时候的徽墨只是李墨的另一个名字,而李后主也在黄山脚下的歙州设立专门为皇宫制墨的机构。李廷珪制作的徽墨到底有什么奥妙呢?它为什么能价比黄金?
传说李廷珪制作徽墨的时候,一斤松烟之中加入珍珠二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松烟就是用黄山松制作的松烟了;捣十万杵就是锤坯了,锤坯是将和拌好的烟料锤打成坯,每一锭墨要敲打十万次;珍珠、玉屑、龙脑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加的,也许它们对于徽墨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那几朵花。那么李廷珪使得普通的墨成为徽墨的奥妙就集中到了黄山松身上,只有黄山松是黄山脚下所特有的,而徽墨也是在黄山脚下才成为徽墨的。是黄山松成就了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
到了宋代,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10到11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创造了油烟墨;沈桂制作了“十年如石,一点如漆”的漆烟墨;吴滋制作的墨“滓不留砚”,曾经得到宋孝宗犒赏缗线两万的奖励;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 “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在1121 年,歙州更名为徽州,皇帝就把李墨和其他各家的墨,统一定称为徽墨。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产量激增,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胡开文墨店的珍品。那么胡开文的墨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胡开文,本名胡天柱,安徽绩溪上庄乡人,他很小的时候就从家乡到休宁县城汪启茂的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因此在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只是到他接手岳父汪启茂的墨店时,汪氏墨店已濒临倒闭,他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有一次他从老家绩溪上庄村省亲回来,经过一座叫“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托一墨,飘然而来。老翁在他面前站定,问道:“你就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吗?”胡天柱说:“正是。”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珪,知你接替汪氏墨店,店业待兴,特来传达神明旨意。你可将店号改为‘开文’,取‘天开文运’之意。”说罢,飘然而去。胡天柱从梦中惊醒,大喜,回到休宁,当天就挂出了“胡开文”招牌。接着,他制出的墨立刻轰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胡开文墨店很快兴旺起来。传说不能当真,但是胡开文的墨好确是真的,而墨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据说胡开文在黄山脚下的渔亭办了一片正太烟房,利用优质松木,精炼松烟,这就为优质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好墨还是黄山松创造的品质。
徽墨是黄山的传奇,是黄山松写就的传奇。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在游览完黄山的绝妙风光后不禁赞叹:“黄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最特殊、最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自然遗产。毫无疑问,在我所见过的世界遗产中,黄山是最杰出的。黄山,中国的名片,我为它骄傲。”
黄山的美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极品之美,它有宛若鬼斧神工的绝代风华。黄山松是如何在花岗岩间找到生机的?徽墨为何能价比黄金?黄山脚下那些神秘的洞窟到底和谁有关系?黄山的温泉为何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