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样的布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隐喻村落可纳天上的星斗,希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像天上的繁星。另一个原因其实更加重要,那就是“利为战”。“星”是战时的指挥台,“斗”是战时的贮水池,以水克火。难道这个美丽的“花村”曾历经战乱?
据说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的陈虞之响应文天祥,率领全村义士800多人据守芙蓉峰,与元兵僵持了三年,最终不敌,村落被元兵夷为平地,只剩下芙蓉花年年寂静地开放。
元末明初,村落重建的时候,陈贵道邀请国师李时日规划重建村落,沿用风水中“象”的思想,按“七星八斗”的布局规划设计。所谓“七星八斗”,就是先在村中根据天上的星宿取七个点,然后以这七点出发,左右延伸为街道,使得每个街道都成为丁字街巷的交会点,而“八斗”则是依据“象”学取八个点,掘成水池,再用水渠引水到水池。这样的规划能够有效防止火灾,因为芙蓉村是沿袭宋朝木制起居,因而防火成了重中之重。陈姓后人就把原本分散的村落田园集中成为一个寨子,在寨外修石质的寨墙,寨墙外的农田一直铺到了山脚下。看来在村落重建的时候,主要的还是考虑到了战乱防火的因素,所以才形成了如此特殊的布局。
◎大龙湫瀑布真的是龙变的吗
传说中的大龙湫瀑布是一条老龙,这条老龙曾经赠送给诺讵那一棵神奇的茶树。
据说雁荡开山始祖诺讵那在大龙湫的时候,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老翁,一见面就对诺讵那隆重拜谢,说:“感谢神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很奇怪,因为他不认识老翁,老翁解释说:“你居住在龙湫,从山泉中打来用过的水,总是倾倒在山地上,从不倾倒在溪流里,保全了山泉洁净。”老翁特意赠给诺讵那茶树一株,说这茶有神奇的妙用。诺讵那问老翁:“贵人尊姓,家居何方?愿日后相见。”老翁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若要相见,就在明晨。”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来是一个梦。
第二天清晨,诺讵那走出寺门,站在龙湫背上,向四周细看,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摇摆。诺讵那恍然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当他回到寺院来,忽然看见庭院中有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这就是龙湫茶。明代冯时可《雨航杂录》说雁荡山有“五珍”,第一珍就是“龙湫茶”。龙湫茶的特别之处在于采茶的不是人而是猴子,而且这些猴子有专门的名称,叫“茶猴”。每逢采茶时节,即使树高入云,长于断崖绝壁,人不能到达的地方,“茶猴”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攀登采茶。《清稗类钞》有这样的记载: 温州雁崖有“茶猴”,到了采茶的季节,就采来高山茶叶,送给山僧。因为每到隆冬腊月,群猴难以在山野寻到食物,经常饥肠辘辘,就到寺院乞食。院里慈悲为怀的和尚看到猴子乞食,就把米放在小布袋里,投在寺前岩石上,让饥饿的猴子取食。而猴子也效仿山僧,摘来茶叶放在小布袋里赠送给山僧。雁荡神奇的龙湫茶是老龙赠送的,而“茶猴”采茶的故事也仅仅是传说。只是出产龙湫茶的大龙湫瀑布,到底为什么会被赞为龙呢?
中国有四大瀑布,即雁荡大龙湫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而大龙湫瀑布独以其落差为197余米取胜,落差197余米的瀑布,在空中腾云驾雾的可不就是龙嘛!
有人说大龙湫瀑布之所以被称为龙,不在于它的落差,而是它从峭壁奔泻下来到龙潭,腾飞翻卷,仪态万千,变化无穷,不可捉摸,就像是传说中的龙一样。瀑布的景观一年四季因季节、晴雨等变化各不相同:秋冬雨水稀少,瀑布如珠帘下垂,却怎么也落不到底,因为在半空的时候,就被山风吹散了,像纱像云一样飘举在山谷中,而谷底一直是濛濛的细雨。盛夏,特别在雷雨初过,它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呈现在人们眼前。大龙湫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半空中猛扑下来,直捣潭心,如轰雷喷雪,震天撼地。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大龙湫倾倒。清人袁枚曾赋诗曰:“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大龙湫瀑布是不是龙变化的倒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或缥缈、或雷霆的气势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神奇风采。
◎雁荡香鱼清香之谜
雁荡的溪流中,有一种体表俏丽的鱼在欢快地游弋,腹银白色,鳍部呈淡黄,背体青绿,周围还有一圈浅红的斑点,是鱼中的美人,这就是被列为“雁荡五珍”的雁荡香鱼。
清朝劳大舆《瓯江逸志》说,雁荡香鱼是一种鳞细并且没有腥味的鱼,春天开始生长,一个月的时间可以长一寸,到冬天的时候,就已经长到一尺长了,所以也叫它记月鱼。这种鱼到冬天的时候会游到涨潮的地方繁育后代,产卵完毕就会死去。这种鱼只有雁荡山的溪涧里才有,其他地方没有。当年乾隆皇帝微服游江南,无意中品尝了雁荡香鱼后赞不绝口,传旨把它列为贡品,所以香鱼又称贡品鱼。雁荡的鱼为什么会香呢?
传说当年八仙游雁荡时,何仙姑见山溪一带缺少游鱼,深感美中不足,便从手里的莲蓬上取了几颗种子,随手洒向泉溪河流里。这神奇的种子落水后,便变成头尖身扁、遍体芳香的细鳞小鱼,原先空寂的雁荡水域就有了生气。
有人说香鱼以刮食石上苔藓为生,常栖息在水浅、质瘦、温度低、可以通到大海的溪涧中,所以它细腻鲜美,而香鱼的香味来自于香鱼的背脊上的一条香脂腔道。
雁荡盛产香鱼,捕捞历史悠久,自北宋迄今,历经上千载。当地人过去经常用的一种捕捞方式就是鸬鹚捕鱼,每只竹筏一般拥有4~5只鸬鹚,过去雁荡香鱼多,鱼汛旺期,每一只鸬鹚一夜能捕50公斤香鱼。
雁荡蒲溪湾、松波溪、筋竹涧和芙蓉黄金溪都盛产香鱼,以大荆石门潭的香鱼品质最佳。此处香鱼肉质细嫩多脂,鲜香美味,独具风韵,因肉香多细刺,不宜鲜食,多熏制成干,色如黄金,味极清香,俗名“香鱼干”,久藏不坏,据说“可携千里”。
雁荡香鱼,至今仍留有不少逸闻。清朝道光年间,两江总督梁章矩解任后,遍游雁荡山时,听说了香鱼,却没有寻到,怅然而归。后来乐清县令蔡子树把香鱼干送到温州献给这位父亲的恩师,并作诗描述了雁荡香鱼的俗名、生长情况、捕捉和焙制方法以及色、香、味、形等特点。老人得到香鱼,很是愉快,说它“清新可喜”,并把蔡子树的诗收录在自己所著的《雁荡诗话》中。
◎泰顺廊桥是北宋“虹桥”吗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一道彩虹一般的横跨汴水的虹桥,据说虹桥的造桥技艺已失传900余年了,所以中原的虹桥只留存在那幅叫《清明上河图》的传世名画中了。
可是人们在一个叫泰顺的地方发现了传说中的虹桥,泰顺在雁荡的西北,是清幽雅士理想中的栖居之地,是一个遗世而隐的天堂。唐代以来,泰顺就是贤人志士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交通不便,有茂密的山林,可以逃避战乱和赋税,又可以保证衣食无忧。
泰顺有一个小村名字就叫“仙居”,也许在雁荡的日子和成仙的日子没什么分别了吧?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遗世独立的山村里,却留存下无数精美绝伦的廊桥,更让人诧异的是这里的廊桥用的还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为什么在泰顺能留下如此多的廊桥,而且用的还是中原久已失传的虹桥结构?
张择端画上的桥光秃秃的,在泰顺,则在桥上建起了廊屋。这样的桥在当地都有自己的称谓:泰顺叫蜈蚣桥,邻近的寿宁叫厝桥,周宁叫暇蛄桥,庆元叫鹊窠桥,松溪则叫饭筷桥,当地流传的儿童游戏“筷子戏”,就是用饭筷搭起虹桥的模型。
虹桥诞生于北宋时期的汴京,可是为什么其他地区的虹桥建造流传不久就停止了,雁荡的虹桥却能延续并存留下来呢?人们被历史迷惑了,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有人说,虹桥的结构是躲避战乱的人们带到泰顺的,而泰顺的地理环境又非常需要建造桥梁,所以虹桥在泰顺保留下来,并且发展成现在的廊桥的形式。
泰顺周围崇山峻岭,旷谷幽回,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河流溪谷狭窄,河床陡峻,水运也很不方便,所以被人视为畏途。行路的艰难使得泰顺人急需修建路亭和桥梁,而且他们从唐代就开始了对道路和桥梁的建设,再加上高过溪水的石质的町步,就形成了泰顺的道路交通网。路亭之间基本是固定的距离,是行路的时候适意的小憩地。有些近村的路亭,每年在夏初端午到秋末的重阳,还供应义茶和暑药。
虹桥在泰顺发展成廊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行路人休息的需要,还有一个是增加桥身的重量,防止烈风洪水的袭击,也可以防止雨水对木结构桥身的侵蚀。
在行路艰难的泰顺,廊桥对于行路人,就像是家一般的温暖体贴。在古时的泰顺,人们在廊桥里休憩、谈天、约会、祭祀……廊桥是他们生活的中心。随着现代道路条件的改善,如今的廊桥渐渐衍化成为一种摆设,一种风情,一种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一座桥,它仍在敷衍着履行自己的使命,这种漫不经心的散漫才是廊桥的神韵所在。泰顺廊桥就像梦一样,闲散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它就像是远古遗留在雁荡山间的一个梦,彩虹一样的梦。
有人说上天创造雁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诗意生活的渴望,在这个诗意缺失的年代,雁荡是安息心灵的地方。光是雁荡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了,诗意随着这个名字弥散在雁荡的山谷间。山峰高低错落,随心所欲地分布于45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是大地最经典的图画。神灵在其间往来,游人可以在其中优游卒岁、诗意栖居。这就是人们心灵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