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名山之谜:探秘中国十八座名山
46294000000037

第37章 青城山之谜(2)

鳖灵的来历十分离奇,他原是一具在江面上飘浮的死尸。奇怪的是,那尸体并不顺水下行,相反却逆水而上,一直飘到郫邑,到达之后,居然死而复活。鳖灵死着都会逆水游泳,可见对水的驾驭是他的强项。在夏禹治岷江水的基础上,鳖灵疏通岷江之水,变水患为水利,化汪洋为良田。

宋朝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封李冰为王,为什么赵匡胤要封李冰为王呢?因为李冰在都江堰有一个重要的功劳,就是飞沙堰的修筑。因为在开明君修筑都江堰之后,由于河流、气候等关系,都江堰一带地形发生了变化,都江堰的功效有所降低。这个时候,李冰就在宝瓶口对面的方向,修筑了一座堰,叫做飞沙堰和人字堤,这两者起到了阻挡水流的作用,把水挡进了宝瓶口,这就保证了宝瓶口能够发挥作用。在熟谙自然的古怪脾气,摸透至柔至刚之水的脾性上,李冰可谓领袖百代,卓越超群。都江堰的水平时内江进水六成,外江四成;如果遇上洪水,比例自然倒转,六成水排到外江,四成水进入内江,如若水量还太大,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从而始终保证成都平原不会有旱涝之苦,这四六分水就是李冰的功劳。

四六分水的一个重要保证是飞沙堰的角度,另外,飞沙堰的高度也是分水合理的重要保障。据说,30年前,由于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川西大坝二十多个县的农民争水,并出现伤人事件。为加大灌溉用水,在岁修时将飞沙堰坝用水泥加高了八十公分,哪知夏天未至,春汛时成都北部的金堂等县就已成泽国,人们慌忙炸掉加高的水泥堰围,恢复古制,才保证了成都的安全渡汛。两千多年前李冰等人没有经纬仪等现代工具,却将飞沙堰的角度和高度定得如此精确,让人不得不惊叹。

应该说治理岷江水患不是一代人或者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智慧造就了都江堰的神奇。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至今未有淤塞,仍然还在发挥作用,是什么样的神奇因素使得它可以如此“耐用”呢?

有人认为是它严格地保留了岁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都江堰每年的岁修,清淘的深度以挖到“凤栖窝”处的卧铁为准,现存最早的一块卧铁是明万历时所置,明以前是以石兽为标记的,传说李冰治水时在这里埋置的是石犀。可是两千多年来蜀地历经战乱,岁修在古今都是一个巨大工程,很难想象在烽烟不断的年月能保证古堰的维护。事实上都江堰的确曾多次中断岁修,而迄今古堰仍旧保存完好,一定还有另外的因素。

民间流传岁修时若挖淘过深,来年成都平原必定发大水,若挖淘过浅,则可能出现旱情。但在前些年的疏淘过程中人们却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年输移到堰首的泥沙量平均在三千万吨左右,因年份雨量不一,变化很大。但细心的人们又发现:在卧铁上淤积的泥沙厚度却年年大体相同,就是每年不清淤古堰也不会淤塞。有人说都江堰有一个巧夺天工的自动清淤系统,是这个完整的自动清淤系统在暗中保护古堰,造福人民。古老的自动清淤系统,护佑了都江堰2000多年,听起来都很玄妙。

这个自动清淤系统的关键点是飞沙堰,飞沙堰除了有泄洪的作用,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那就是利用大水进入外江的旋涡作用,大大减少泥沙在宝瓶口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掌控着最终进入成都平原的进水量,除了引水,还有控制水流量的作用。整个都江古堰受水冲击最多的是宝瓶口和离堆,恰巧这两部分都为坚实的砾岩结构。

都江堰是如此的天造地设,在现代的人们看起来玄机重重的设计,也许是古人周密考察后的决策,或者是有如神助的奇思吧。

◎神秘的普照寺

青城山的普照寺是被张献忠焚毁的,寺有兴废,这倒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普照寺在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恢复,那时候仅仅是一座占地半亩的简易小庙。奇怪的是,乾隆中期,也就是1776年左右,普照寺开始扩建,方丈鉴山在未向社会各界民众化缘的情况下,突然大兴土木,修成占地400亩、殿宇五幢、24个天井、365间堂舍的宏伟寺院,一跃成为川西四大寺院之一,远近闻名。要想完成这样大的工程,没有数万两银子是很难建成的,而普照寺的碑文却记载:未受捐施,不假募助。于是有人传说是因为有神相助,石头自己裂开,不雕刻、不搬运,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凭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这样的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也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这巨大的耗资从何而来呢?

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这首民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传说有人埋下了无数的金银财宝,一直有人在探宝,但是没有人找到过这富可敌国的宝藏,难道普照寺的和尚挖到了这些宝藏?

传说当时普照寺有一个叫果时的小和尚,到与普照寺相邻的雪山寺割猪草时,发现一处地方青草长得十分茂盛,而且今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长出来。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异,不事声张,暗地组织寺内和尚挖掘,竟挖出一窖金银!据说这就是普照寺大兴土木的资金来源。难道真有宝藏吗?那么这宝藏是谁埋下的呢?

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大西国”。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连年发生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后来“大西国”被吴三桂所灭。据说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为了将来能找到所藏之宝,不至于因年代久远而迷失,便设计了石牛和石鼓做藏宝记号,谁发现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于是,围绕藏宝之谜,便留下了许多传说和猜想。有人说财宝埋在锦江河底,有人说宝藏随船沉入岷江,也有人认为张献忠的财宝埋在青城山。自“大西国”灭亡以后,民间就有人开始寻宝,在抗日战争期间,成都就成立过锦江淘银公司,在九眼桥下大张旗鼓地淘银,经过一年多努力,果然在河底淘出一只石牛,一只石鼓,着实让人们兴奋不已,证明民谣传说不假。但继续淘下去,却见不到宝藏影子,淘银行动不了了之。

古今中外,不断进行着藏宝与寻宝的游戏。藏宝者大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不但要选择藏宝之地,更要设计藏宝的方法,布疑阵、设机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总要经过万千思虑,做到不留痕迹,万无一失。让寻宝人耗尽毕生精力也猜不透藏宝人布下的迷魂阵。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也许张献忠的宝藏就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地方,但却是让你做梦也想不到的地方。

据说在“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最为倚重的义子张可旺率兵进驻灌县,并在民间搜罗了300石匠到大观镇境内的青峰山采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支脉,位于大观镇境内,普照寺就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张可旺监督数百石匠采石,却并未运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石铺路。采石半年,却连300石匠也未能走出山来,消失在了青峰山中。张可旺可能奉张献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为掩护,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宫,用来藏宝。开采出的石材或者用来修了地宫,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处山坳。而采石的工匠,则全部被杀灭口。

张献忠到底有多少宝藏呢?传说“大西国”成立之初,张献忠把他在战争中获得的奇珍异宝,特别是明成都皇室成员宝库中的金银财宝拿出来,在皇城举办斗宝大会,24间房子摆满奇珍异宝、金器银锭。而大西军兵败成都时,十余艘大船从新津出发,沿岷江顺流而下,在彭山境内就被清军预先埋设的铁链拦住。大西国押运船只的兵只好凿沉船只,弃船登岸逃走。清军早就知道张献忠有大量金银想要从成都运走,以为截获了运宝船队,欣喜若狂地登上还未完全沉没的一些大船,却发现船中装载的竟是石块。

普照寺是从住持心莲和尚开始才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心莲和尚原是张定国的部下,张定国是张献忠最忠诚的部下,主管粮草后勤,是张献忠的财务和后勤部长。心莲和尚到普照寺是护宝,也是伺机取宝。

不管普照寺是不是真的发现了张献忠所藏之宝,这注定了只能是个淹没在历史里的神秘的秘密,也许有人知道答案,但是不会有人来确认。

老舍先生曾作散文《住的梦》。他把中国一年四季的居住乐园作了划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适宜人类的居住环境”。这些居住地是:春天在杭州,秋天在北京,冬天在昆明,而夏天就是青城山。他在谈到青城山时说:“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

青城山斑驳的倾城之绿像是古蜀青铜的绿,带着无数的玄机和秘密。为什么中国道教在这里石破天惊地诞生了?为什么这里会出现海市蜃楼的奇景?都江堰两千年来从未淤塞过,它有着什么深藏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