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来,这个新来的云游僧很是不一般呢!这时候,玄觉才按禅僧拜山、参访前辈的礼仪整理好袈裟,铺展开拜具,恭恭敬敬地给慧能磕了三个头。这个玄觉先倨后恭,很是出乎常人预料。谁知更出人意料的是,刚磕完头,他就与六祖慧能告别,马上要下山回去。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慧能说:“你真的要走?太快了吧?”玄觉无风起浪,竟然又一次主动挑起了与老师的法战。他说:“本来就没有动,哪里有什么快与不快呢?”慧能不动声色地说:“谁知道没有动过?”玄觉当机不让,回答得无法无天:“是师父你自己心中有了分别。”慧能颔首肯定了玄觉:“你已经证悟到了无生无灭的意义。”
然而,玄觉并没有见好就收,他仍然不肯善罢甘休,又将电闪雷鸣、瞬息万变、意趣盎然的禅机引向了更深层次,说:“无生无灭难道还有意义?”
是啊,所谓的证悟是有所得吗?世间万物的各种形态是刻意而为之的吗?慧能自然是会者不忙,说:“有意也好,无意也罢,是谁在觉知,谁在分别呢?”
玄觉像孩子般笑了。然后,他将这一场精彩的师徒法战做了个总结:“善能分别万事万物,却不是有意识的,更非刻意而为之。”
慧能开怀大笑,道:“你已经悟到了极妙的禅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天快黑了,小住一夜再走吧。”
就这样,玄觉与师父抵足长谈了整整一个晚上。慧能与玄觉师徒二人的一夜禅话的内容,已经无从知晓了,而“一宿觉”
的典故一直流传到如今。
景深
“沧海客,何日舍孤舟?记否江南红蓼岸,芒鞋锡杖瞰清流,含笑狎闲鸥。”每读宋代文莹的这首词,一位云水禅僧洒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每当看到《坛经》“一宿觉”片段,两位伟大先哲便活灵活现地为我们上演着一曲千古绝唱。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品味到什么是禅,什么是石火电光的禅机,什么是心灵无限自由的禅者风采。
慧能与玄觉的会面,可谓是单刀直入,针锋相持,长矛对快枪,针尖抵麦芒。石块相击,才能迸出炽烈的火花;雷电交加,方可撞出照彻天空的闪光。禅,无须长篇大论,而是直探心源;禅者,没有必要虚与委蛇,而要直截了当。面对禅宗六祖,玄觉大师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禅者的风度:简洁、直接、不盲从权威、不受条条框框约束。
可谓:“心自由者人自由,性通达后皆通达。”
去圣日遥,惆怅的我们已经无法亲眼目睹古代禅师们的风姿了。好在他们有大量语录、公案流传下来,我们可以从中去揣摩、探究他们那无限自由的心灵……
心语
古代禅者经过严格的禅修,心身获得大自由、大解脱,故而行云流水,自在洒脱,甚至连他们的死亡都是那样风趣幽默,生动活泼。
宋朝的时候,双溪布衲禅师与佛日契嵩禅师是好朋友。一日,生性诙谐的契嵩禅师为双溪布衲戏作了一首《悼亡诗》:“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貌古笔难写,情高世莫知。慈云布何处,孤月自相宜。”布衲禅师非常欢喜,提笔写道:“道契平生更有谁,贤卿于我最心知。当初未欲成相别,恐误同参一首诗。”写罢,布衲禅师投笔而化。
这种生死自在,我们没有高深的禅定功夫,自然学不来。但是,禅者的潇洒,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潇洒不是一掷千金的炫耀,也不是放浪形骸的浮华;它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凡俗的解脱,情感的酣畅。
现代人一定要学会“心灵环保”:放下琐碎事物,抛开烦恼纷扰,每天静坐一会儿,让焦躁的情绪冷静下来,观想自己的心境如月光一样空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潇洒不在他人眼里,只在自己心里。
4.别把话说破
慧忠禅师是浙江诸暨人,俗姓冉,童贞出家。他亲见六祖,在曹溪饱饮法乳后,来到南阳白崖山党子谷隐居。四十年清泉濯足,白云抚面,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然而,他的足迹虽然未曾出山,道行禅功却传遍了大江南北。连高居庙堂,位在九五的大唐天子都被他的德高望重所吸引。上元二年(761年),唐肃宗派遣特使孙朝进来到白崖山,恭请慧忠禅师入京。
唐肃宗李亨,在唐朝历史上是个命运多艰的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大军陷洛阳,占长安,势如破竹,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一路狂奔,逃到四川。在仓皇出逃时,将残兵败将连同一个破烂摊子丢给太子李亨。后者临危受命,摄行国政,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经过浴血奋战,挽社稷于既倒。
肃宗早在当太子时就喜欢参禅,尤其对慧忠十分仰慕,尊他为大唐国师,每当国事闲暇时,都请慧忠入宫,跟随其参禅学佛。而且,慧忠国师每次进宫说法,肃宗都要亲自给他拉车,不惜卑躬屈膝。
一次,肃宗向慧忠执弟子之礼后,问:“大师,您是六祖的亲传弟子。请问,你在曹溪修得什么法?”
慧忠不答,以天上的白云相示。肃宗知道,白云悠然,变化万千,是因为其无所挂碍,未受到任何限制。由此,他若有所悟:禅为活禅,法无定法。禅,就是因为它水灵活泼,永远处在自由自在状态,不受任何桎梏约束,所以才生机勃勃,意趣盎然。同样,法,也就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不是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因此,如果说慧忠国师在六祖那里“修得”了一个什么固定“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肃宗又问:“什么是十身调御?”
慧忠听到皇上有如此一问,马上站了起来。他静静伫立了一会儿,然后问:“懂吗?”
肃宗莫名其妙,只好说:“不懂。”慧忠就扭过头,无论肃宗再问什么,他都不再看他。肃宗就说:“国师,你虽然是朕的老师,可是,朕毕竟是大唐天子,你为何不看我一眼?”慧忠说:“皇上,你可看见虚空了吗?”“看到了。”“虚空是否眨着眼睛看皇上呢?”
肃宗闻听此言,恍然大悟。肃宗过世后,代宗即位。他从很早的时候就跟随慧忠学佛修禅,所以在登上大位之后继续礼请慧忠为师,随机说法十六年。大历十年(775年),慧忠国师预知自己世缘将尽,提前向代宗告别。
代宗问:“国师圆寂后,希望我为你做些什么?”慧忠国师奋起精神,平地里起山岳,最后一次将无尽的禅和盘托出:“皇上若是有意,就请替老僧造一座无缝塔。”高僧圆寂后,他的弟子总要建造舍利塔。不过,慧忠要的不是砖塔、木塔、石塔、铁塔、铜塔、金塔,而是一座无缝塔!这没有缝隙的塔怎么造?代宗在国师座下参禅学佛十多年,名师出高徒,他对禅机甚有领悟,称得上是一个大机大用的人。所以,他不但没有被难倒,反而上前一步,问自己的老师:“请国师说说塔样。”
是啊,你个老汉无风起浪,偏偏要什么无缝塔。那没人知、无人晓的无缝塔,说也说不清,描也描不就,那就请你说个塔样出来。
慧忠国师既然敢于横身向虎口,自有其转身之法。他沉默很久,才缓缓说道:“皇上,你知道塔样了吗?”
多么奇怪,他一言未发,也没有用手比画,竟问人家知道了没有!代宗就说:“我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回答?是不是也如代宗这样说?他真的不知道吗?他所说不知道与我们的懵懂无知一样吗?就算你心中明白,你能用语言描述清楚无缝塔的模样吗?后来,代宗见到了慧忠国师的侍者耽源应真禅师,向他请教无缝塔样,应真也像他的师父一样,在沉默了很久之后,问:“圣上懂了吗?”代宗说不懂。于是应真口述了一首偈语:“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禅理与智慧,尽在不言中。
景深
慧忠国师与弟子应真以默作答并非偶然,早在他们千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就已经这样活灵活现地演示过。
有一天,一位外道(修习其他宗教的人)向佛陀请教:“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佛陀一直沉默着,没有用话语回答。忽然,那外道心开得悟,赞叹道:“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以无限的智慧启发我那雾团一样的疑惑,使我得以悟入佛之大道。”外道向佛陀顶礼后,心满意足地走了。侍者阿难问佛陀:“这个外道究竟证得了什么?”佛陀说:“他就像世界上最优良的骏马,只要看到鞭影,不等鞭子真落在身上,就知道向前奔跑。”原来,这位外道精通古印度最深奥的吠陀经典,自认为懂得了宇宙中的一切道理,到处找人辩论,并且常常将人难得哑口无言。他来找佛陀,而且提出那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想难倒释迦牟尼。然而,佛陀法眼通三世,妙手绘彩虹,悬千钧于静默中,蕴惊雷于无声处。那外道本来以为佛陀会千方百计地辩解,谁知却应对他以沉默。这就像把什么赶到了死胡同,当其走投无路时,自然会转过头来。此时,阳光普照,大道通天。
佛陀的不回答就是最妙的回答。外道被佛陀的静默所震慑,自己心中的一切思虑、是非、有无,在那个时候统统忘了个一干二净,情识断尽,“我见”去除,幡然得悟。很多时候,之所以难以契入禅心,无法领悟禅机,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是落入“有言”,便是落在“无言”,一天到晚只知在有无、是非上打转转。祖师云:“卧龙不鉴止水,无处有月澄波,有处无风起浪。”所以,无论在参禅时,还是在生活中,该转身时就转身,应回头处要回头。这也是禅的智慧所告诉我们的。
前面我们说过的志公和尚应梁武帝之邀讲《金刚经》。志公说:“贫僧讲得不好,市场上有一位傅大士,他能将这部经讲得妙不可言。”
傅大士入宫登坛,但一言未发,拿起镇尺挥了一下,便下来了。志公问武帝:“陛下懂了吗?”梁武帝正对傅大士的举动迷惑不解呢,便摇了摇头。志公又说:“大士讲经已毕。”
梁武帝瞪着眼:“这就完了?”“我不是早就告诉你《,金刚经》妙不可言,傅大士讲《金刚经》更是妙不可言。”须菩提尊者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善于解空著称,号称解空第一。一日,他在深山岩洞里静坐,天空中忽然飘下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如果一个人修行精进,道德高明,就会受到天神的香花供养。须菩提问“:空中这许多鲜花是谁撒的呢?”
天空中有声音回答:“是我。我是帝释天王。”帝释天王,相当于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玉皇大帝。
须菩提说:“我只不过是闲坐而已,你散天花谬赞个什么?”帝释说:“我十分推崇尊者您深具大智慧,善于阐扬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道:“我对般若从来也没有说过一个字,你赞叹什么?”“尊者无说,我也无听。无说无闻,就是真实的般若。”
说着,空中五彩缤纷的天花洋洋洒洒,飘然而下……千年后,北宋的雪窦重显禅师写诗赞曰:“雨过云凝晓半开,数峰如画碧崔嵬。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动地来。”
心语
《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道政令。左司马问:“在南方的山上落着一只大鸟,三年来既不展翅,也不飞翔,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道:“三年不展翅,在等待羽翼丰满;沉默无声,是为了观察思考。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
果然,翌年,楚庄王颁布九大法令,废除十项弊政,处决贪官,选拔贤能,国家从此繁荣昌盛,成为天下霸主。
沉默就是力量所在,就是真金。现代社会,人们总爱表现自己,往往尚未思考成熟,便开始夸夸其谈。职场中尤其如此。须知,深邃的思想,唯有深沉思索后才能闪现;纯熟的方案,必在静默构想中得以升华。沉默是金并非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有一个积蓄酝酿的过程,深思熟虑,三思而说。适当沉默静守,才能保持冷静。而冷静,是成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是智慧。
〔1〕头陀,指为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
〔2〕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
〔3〕无遮大会,指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
〔4〕具足戒,为出家者所应受持的戒律,只有受过此戒者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
〔5〕《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
〔6〕出自杜甫诗《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7〕《坛经》,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8〕《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
〔9〕《维摩》,即《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
〔10〕红蓼(liǎo),一种草本植物。
〔11〕芒鞋,指用植物的叶或秆编织的鞋子。
〔12〕云水,即四处游历。
〔13〕法乳,比喻佛法如乳汁哺育众生。
〔14〕舍利塔,即为佛塔。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
〔15〕阿难,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者,是佛陀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
〔16〕我见:佛教语,指执着于我,以身为实体的观点。被视为烦恼之源。
〔17〕“般若波罗蜜多”简称“般若”,是指一种大乘佛教的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