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教师公文包-心理咨询百问
46306300000013

第13章 家庭教育心理案例分析(2)

第二期(第13-20次),以游戏疗法为中心的学前治疗结束时,D生主动提出了要求:“讲点什么有趣的故事,好吗?”出于对这种信赖感的珍视,咨询员听从了D生的要求。于是给他讲了个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以后,有意识地讲了下村湖人著的《次郎物语》的故事梗概。D生对听讲故事非常感兴趣,以至没感到这是在学习。

第三期(第21-28次),D生在治疗开始后,各门学科成绩暂时有些下降,但是,我不断地向他暗示:“你是优秀的小学生。”慢慢地,终于转入了弥补算术基础学力不足的辅导。开头是三年级的课程。按照数与计算、数量关系、量与测量、图形的顺序教授。

D生理解力极强,只经过三次辅导,便掌握了三年级的课程内容。接着以同样的方式教四年级算术。我明白,D生渐渐地对算术感兴趣了。学校的算术成绩也提高了。对于感到厌烦的图形,D生也能积极对待了。

这个好结果使得D生改善了同双亲尤其是母亲的关系。D生自身也增强了体力,增添了自信。

把善于辞令误以为智力优异的教子失败有的学生在幼儿早期语言发展良好,于是周围的成人坚信,这么善于辞令者肯定是智力优异者。由于这种误信,抚育方式与教导方式被扭曲,最终导致学业不良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小学五年级的J女便是一例。她的双亲带着她来到我家,还带着我朋友的介绍信。作为J女家庭医生的我的朋友,在介绍信中列述了J女的学力问题,并根据教师的评鉴列举了这么几个问题:(1)概念掌握薄弱;(2)在课堂教学中发言踊跃,但缺乏适当的表达能力;(3)社会性发展良好,有人缘,但缺乏主见;(4)算术应用题和理科成绩差。

据双亲说,上述倾向在五年级以后更加突出。虽说请了家庭教师,但效果不佳。我对他们说:“像你们孩子的情形,需要作医学检查和详尽的问诊。能否改日去医院找大夫诊断一下?”我把他们打发走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双亲在我面前显得硬梆梆的。而当事者的J女,却眺望四周,悠然自得,毫无紧张感。这个孩子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中长大的呢?——我陷入了沉思。J女在辞别时,眼睛滴溜滴溜地转,讨人喜欢地向我道别。

不久,J女去医院作了检查。根据体格检查和学业不良症候调查,身体没有问题,J女发育良好,体力也强。但生活和学习方面有不少问题。

此后我时时同她的双亲会晤,逐渐了解到有关J女的种种事实。J女的家庭是当今不多见的大家庭,由双亲、弟弟、祖父母、1位叔父和2位叔母构成。在这个大家族中,J女是头生的孙女,成为家中的掌上明珠,母亲胸襟开阔,对J女受到娇惯也并不介意,不如说是同大家一道,玩赏着J女。她身体发育良好,语言发展优异。2岁时就能说出双语句了。加上周围的刺激,话说得越发流利。“嘿,多聪明的孩子!”周围的成人信口胡言。J女要是说了点什么,大家便大肆赞扬。这样,J女自然更加多嘴多舌、能言善辩了。

J女作为大家庭中的“小太阳”,进入小学后已经能够同叔父、叔母平等对话了。有时还同祖母一道参与街谈巷议。双亲开始感到J女有点问题,不过学校的教师也泰然处之。然而,到了三年级时,新任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说:

“小J上课时发言踊跃,滔滔不绝,但作文总是不好。尤其是写有关花、植物、虫的观察和教育电视节目的学习方面的文章,更显得不可思议的幼稚。在班会上也能活跃地发言,但让她主持会议,总显得无法驾驭。”

J女上五年级时,双亲受到更严重的冲击。新任班主任告诉他们:“在学年的集体智力测验中,J女属中上。同语言发展相比较,智商略低,不知是怎么回事。理科的实验和观察的技能极差。

算术应用题解题能力也极差。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孩子!”

双亲轮流向我说了上面一番话。我很清楚,他们在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我想获得更多的信息,了解祖母同J女的关系状态,同时发现新的事实。

J女在3岁前后从不外游,每天总是同祖母一道,在家里看看画本,插插花。祖母是茶道的先生,J女跟在祖母身旁,混在学茶道的弟子们中间,模仿着茶道的动作。“您的孙女真乖,彬彬有礼,聪明过人。”祖母非常得意弟子们对孙女的夸奖。J女就是在成人的一片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

听罢介绍,我想,J女是缺乏跟同龄伙伴一道游戏或交谈的经验。她是在祖母及其弟子们中间,在鹦鹉学舌中成长起来的。J女目前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势所必然的。

在着手治疗之前,我对J女实施WISC智力测验,以了解其智力特征。结果表明,语言性测验118,动作性测验113,整个测验的智商为118,智力没有问题。不过,同时实施的五年级生用的学力测验,理科、算术极差。

J女未形成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薄弱。凭我的经验,这种类型的儿童,不过是往耳朵里灌注些语词罢了,并无真正的认识。要矫治J女这种处于异常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是困难重重的。仅仅有双亲的合作还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与她的祖母、双亲和家庭教师一起讨论治疗J女学业不良的对策。

关于给J女的视觉刺激,经与家庭教师商议,主要参考学校教学大纲,选用并将刺激用语和图形写、画在卡片上。

作为文字刺激的术语,算术术语采用和与差、积与商、四舍五入、以上、以下、不足、等号与不等号、偶数、奇数、约数、倍数、集合、十进法、时速、分速、秒速、面积、体积、百分率、比例等等;理科方面的术语采用地面、植物、动物、天体、气象、海、河、岩石、天平、光、热、电池、电气、磁石等等。

作为图形刺激,有关算术的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四角形、多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柱形、四角锥等;理科方面的图形则选用花瓣、切开的半个苹果、昆虫、鱼类、星座等。

刺激卡片的使用方法是,先让J女看一张卡片,然后让她轻轻闭目,作腹式呼吸。尔后,继续闭目,指导者与J女交谈。看文字刺激语“和与差”的卡片时,说:“和是加法运算的答案,那么,所谓‘差’呢?说说看,想到什么讲什么。”在图形刺激的场合,说:“你看到了地面图。说说同地面有关系的事物,什么都可以谈。”

类推和联想要花费时间,可让J女回答。幸运的是,家庭教师按照我们要求做了。经过6个月训练。J女的思考能力的发展已经同其年龄阶段相适应了,理科的观察和算术应用题方面也显示了一定的进步。

类似J女的案例很多。这是源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学业不良,在矫治上需要花费一番气力。

四岁的杀人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住房宽裕、收入很好的家庭,生下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女儿2岁了,聪明伶俐的孩子已经能奶声奶气地喊:“妈妈是个‘老狗熊’!”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长到了4岁,更加无法无天了,这才引起当干部的爸爸、当教师的妈妈的注意,觉得长此下去,惯坏了脾气到大了就麻烦了。从此父亲一改常态,嬉笑的面孔没有了,动不动就抡胳膊打。有一天孩子要跟妈妈去买菜,妈妈再三劝说,孩子才被说服,可是爸爸将她拖过来就打,还拿出老鼠药装着往孩子嘴里塞。从此夫妻两人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论孩子的是非和教育方式。一天早晨,妻子盛了两碗粥放在桌上,然后就去买菜了,孩子一个人在屋里,看着粥,一想到老鼠药能吓唬人,就慌忙找出老鼠药撒在爸爸的碗里,自己把另一碗喝了。在门口刚给自行车打完气的爸爸进屋来,揭开锅一看粥不多了,就没吃粥带孩子上幼儿园去。半路上,孩子看着爸爸的脸惊奇地说:“我把老鼠药放在你碗里,你吃了也没事,以后我可不怕你了。”一听这话,他丢下孩子,驱车如飞,推开家门,只见妻子直挺挺躺在地上……这个奇特的人间悲剧,有许多偶然的因素,而事件的本身给人的教训却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怎样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双亲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和教育的榜样模仿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下面仅仅讨论一下父母教育的问题。

首先,这个悲剧是孩子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行为的结果儿童不是懂了道理才学会怎么做的,而是靠训练来学得各种行为习惯的。而这种训练在什么时候效果最佳呢?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早越好,至迟不能迟于3岁儿童“第一反抗期”之后。而现状是,无数的家长把抱在怀里的孩子当成会说话的玩具,教孩子打妈妈,打自己,教孩子骂人,他们还认为这是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认为孩子聪明好玩。年轻人有了孩子,是无限喜悦、高兴的,但如果不懂婴儿期是行为训练的关键期,孩子一旦形成了坏习惯,可能是终生都难改的。无法无天的习惯形成得越早,破坏性越大,使孩子觉得一切都是儿戏,一切都不是不能要、不能做的。这个悲剧就是在这种心理诱惑下孕育出来的苦果。

第二是父母的行为有过失对于儿童来说,一切行为都在模仿。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好打人的爸爸教出好打人的孩子,妈妈欢喜打扮、照镜子,女儿也差不多,这是常理。4岁凶手的爸爸拿耗子药吓唬孩子的时候,孩子正用童稚的心理角度思索:“这个‘东西’可以制服人,没有力气打不过爸爸,但用它可以制服爸爸。”风起青萍之末,悲剧就于此发端。

教孩子骂自己“老狗熊”的妈妈,死在黄泉之下如果有灵,会追悔未听那句古谚的劝教——“一岁打娘娘在笑,大了打娘娘上吊。”区别仅在于,这种家教的恶果来得更早,更猛烈而已。

自信心应从儿时抓起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时,发音、说话都很准确、流畅。上小学二年级后,有一次同班一位同学对他说,“××你说的是什么呀,我听不懂”,另外一位同学也对他说,“你怎么这么说话,让人觉得可笑”。从此以后,孩子便开始注意发音,有时会站在几个交谈的同学跟前听人发音,同时变得在人前不太敢说话。这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孩子说话发音出现不准确,并很在意,有时很严肃地要求他,“再说一次”,“别着急,慢慢说”。可是,越是这样要求,他就越发紧张,如今已发展到整天很难听到他说一句完整的话。您说,应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且又极易受他人暗示的儿童,一旦这种体验得到他人以至成人的强化,他会丧失自信心,产生害怕的感觉,如果听任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害怕逐渐加重就可能变成真正的恐惧症。

问题已经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帮助孩子重新恢复自信,帮助家长解除烦恼。为此,我们为家长提供了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期望要合理,欲速则不达

要提出期望,但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要指望一个3岁的孩子能够“干”站在那里耐心地和你在“肯德基”店排上半个小时的队,也不要想象2岁的孩子能够规规矩矩坐在那里听一场讲座。不要将孩子短时间解决不了或不能容忍的事情强加给他,而是事先做个安排,从一点一滴入手。

具体做法是:

①花一些时间教你的孩子学习在新场合中同陌生人讲话。

你们一起表演同生人见面、谈话的情境,让孩子在表演中练习向人问候,并同他讨论这时他可以说些什么。

②鼓励进步。父母们往往不愿意表扬孩子,认为这样会滋长孩子的骄傲情绪,但是对这类孩子,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表扬他们,告诉孩子你们希望他能同客人讲话,并告诉孩子即使他不想同客人讲话,也必须向客人问好并通报客人的到来。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潜移默化,自然适应

使孩子在无意识当中逐渐恢复自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讲故事给孩子听。讲完故事后,开始先跟孩子一同回忆故事中的情节,然后鼓励孩子说:“我将其中某段情节忘了,你帮我讲一讲。”孩子复述之中一定要及时表扬,用诸如“聪明”、“讲得动听”之类的话语进行鼓励。

另外,家长在做饭或忙于活计时,可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商店买一些他力所能及买到的东西,回来之后再询问一些问题,这样做使孩子完全在无意识中慢慢树立自信,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卑感便消除了。

第三,情境表演,改变角色

利用游戏,让孩子充当游戏中的一个角色,事先将情境设计好,并分别安排好其中每个人充当的角色,规定好每人应该说的台词:如果觉得角色太少,可以找一两个平时跟自己孩子关系比较密切的伙伴或同学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当然,如果能得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帮助,效果将会更好。如适当安排他在班级中承担一定的角色:例如小组长、课代表等将会有益于他尽早地摆脱掉自卑感。

总之,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其以后发展——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以及社会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与教师应该注意对儿童积极自我的强化。

一般性多动行为≠“多动症”爱动的孩子就是“多动症”吗?——许多家长和老师不明白,怎么现在的孩子患“多动症”的那么多?殊不知,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有不少是被冤枉的,因为儿科临床的诊断标准与心理治疗中的诊断标准略有区别,儿童的学习行为障碍与“多动症”容易混淆,稍不留意就可能造成“多动症”扩大化的诊断。所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医生也不妨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因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到心理活动支配的。

如果能够找到孩子多动行为的心理原因,就可以使许多爱动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摆脱困境。

小扬就是一个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的四年级的学生,他在学习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什么都没有常性;上课时,他经常玩小刀、尺子、活动铅笔,有时用笔尖戳课本,有时又撕纸玩,尤其与众不同的是,上课时他也会突然站起来,有时还会钻到课桌下面去,有时却又坐到桌上去……自从有了“多动症”这顶“帽子”,小扬似乎有了“保护伞”。老师倒是不再追着他交作业了,上课也不提问他,考试成绩不好也不找家长了。

可是同学们也疏远了他,甚至像看“怪物”一样,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他,甚至没有人愿意主动与他玩和说话。小扬觉得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越来越不愿意去上学,他上课时更坐不住了,他似乎什么也听不进去;他拒绝吃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他天天在想:“我怎么了?为什么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我?

为什么我管不住自己?”——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