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名著之旅——科技之旅
46310700000004

第4章 抱朴子

作者:葛洪

年代:4世纪上叶

必读理由:

《抱朴子》一书不但提出儒道双修、互为融合的主张,还提出了许多关于美学与艺术的新见解,对南、北朝以及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

背景搜索: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这是杜甫《赠李白》诗中的两句。诗中提到的葛洪,就是晋代著名炼丹家,金丹道教始祖。葛洪字稚川,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中贫穷,买不起书籍和纸笔,只好上山砍柴卖钱买纸墨。当时,书籍很贵,他只能借别人的书,连夜抄下来,供以后阅读。经过长期的刻苦攻读,青年时代的葛洪就已博览群书,以儒学闻名乡里。他非常爱好“神仙导引之法”,其渊快源来自于他的从祖父。

葛洪的从祖父名葛玄,孙吴时从学于方士左慈,传说后来得道成仙,号曰“葛仙公”。他耗尽毕生心血研制了炼丹秘术,将此术传给了弟子郑隐。葛洪少年时拜郑隐为师,继承了从祖父的炼丹之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术,葛洪又长途跋涉,南下师事南海太守鲍玄。鲍玄也是道教人物,非常器重葛洪,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司马睿的东晋王朝建立后,极力笼络江南的土著士族。葛洪因征讨石冰有功,赐爵关内侯。晋成帝咸和(326-335年)初年,司徒王导征召他为州主簿,不久又升迁为咨议参军。这时葛洪已经年老,听说交趾出丹砂,于是向朝廷提议,希望出任广州句漏县令。晋成帝认为他资望高,任一个县令未免太低。他却说:“非欲为荣,以有丹尔。”晋成帝也希望有人能炼出仙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于是答应了他。葛洪途经广州时,被刺史邓岳强留,便在罗浮山修道炼丹,继续著书立说。他在总结前人炼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抱朴子》一书。此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外篇》五十卷,主要讲述儒家的处世之道。《内篇》20卷,主要论述道教理论,并对丹方药术有所论述。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的一天,邓岳接到葛洪的一封来信,打开一看,上写九字:“当远行寻师,克期而发。”邓岳来不及收拾,便匆忙骑马上路。罗浮山上,香雾缭绕,葛洪沐浴更衣,盘膝而坐,徒弟垂立两旁。日近中午,徒儿上前探视,葛洪双眼紧闭,形同入眠,但气息已绝,享年81岁。等到邓岳飞马赶来时,葛洪早已魂归西天,但脸色光滑红润,四肢柔轻如初。众人抬起其尸首,准备入殓时,感到轻若无物。后来大家还议论此事,认为葛翁的尸体已经化解,魂魄也升天为仙。

葛洪的政治主张,既不同于西汉的阳儒阴法,也不同于晋代的虚伪名教,又不同于先秦法家的治国之策,他主张儒道兼用,从治心入手达到行礼乐的目的。综观葛洪的思想,不难发现,葛洪的思想体系中儒道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塞难》中说:“养性者,道之余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独养生之一事也。若儒道果有先后,则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文中详细论述了儒学与道家的一致性,具体主张似乎不同,却皆为社会教化所不可或缺。其实,从《抱朴子》一书看,外篇属儒家,内篇属道家,合而成一书,这种情况本身就证明了葛洪儒道双修、互为融合的主张。

此外,《抱朴子》中还提出了许多美学与艺术的新见解。由儒学思想出发,葛洪推崇历史上的子书著作,而轻视诗赋等文学作品。并在今胜于古的史学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今胜于古的文学观。《钧世》中说:“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其功业相次千万者,不可复缕举也。世人皆知之快于曩矣,何以独文章不及古!”社会是不断发展,作为反映社会的文学也必然随之而发展变化,以便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葛洪由此而论:今胜于古,并在《钧世》中举出具体的作品来进行今古对比。同时葛洪还认为文章内容、文辞诸方面优劣悬殊主要取决于作者的禀赋才气,参差万品“或浩漾而不渊潭,或得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葛洪认为作者的才气有清浊之分,强微之别,因此作品的成就和风格必然呈现为千差万别,而才气最终归源于人的先天禀赋。此论虽然不免过于武断、主观,却也指出了文学创作总风格与才情的关系问题。

葛洪的著作和他的文艺思想,都对南北朝以及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品快读

《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则云人间得失,论世事臧否。

据《抱朴子·自叙》称,葛洪自己从弱冠之时就“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有所亡失,连在道路,不复投笔十余年,至建武(317-318)中乃定。凡著内篇20卷,外篇50卷”。“其内篇有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去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实际上,这只是他自己的说法。他本人既不是真正的道家,也不是真正的儒家。他的道学是金丹道教,他的儒学是道教化的儒学。

《内篇》20卷主要宣扬了以炼丹成仙、符消灾为核心的道教思想。

葛洪的这一思想承接了老庄和先秦道家的哲学,并给以宗教化的解释,从而建立起一套彻底宗教化的神秘的道教神学。“玄”近似于老子的“道”,在老聃的哲学中道是指奥妙的宇宙本体,到了葛洪笔下都被演化成了一个万能的创始主:“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徊旋四七,匠成草昧”(《畅玄》)。

“玄”不仅是宇宙发生的总根源,而且支配着万象变化,日月星辰因之而行,天地云雨因之而成。老聃在《老子》一书中对道的解释如下:“有物快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的道,在《抱朴子》中已进一步发展为“涵乾括坤”的东西。它和“玄”一样,既与客观宇宙相联系,也和万物的长生联系在一起。

应该说,葛洪在《抱朴子》中吸收了传统道家理论,却又融入了炼丹修仙的因素。或者说,道家理论在葛洪的笔下已成为得道成仙的附属品。因此葛洪的道教被人们定格为“金丹道教”。

《抱朴子·外篇》共五十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是其主要目的。

西晋王朝自司马炎建国以来,呈现过短暂的繁荣局面,“太康盛世”不久,便陷入了外忧内乱的动荡泥潭。“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使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无尽的灾难。生活于其中的葛洪并未苟且偷生、得过且过,而是用他的笔在《抱朴子·外篇》中以“不忍违情曲笔、错滥真伪”的精神,真实而大胆地展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或直接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或托古刺今,借题发挥。透过这些文字,西晋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风俗的败坏,官吏的腐朽,百姓的疾苦,一览无余,历历在目。其观察之深刻、笔锋之犀利、情感之激烈,在“虚美隐恶”的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

除了揭示社会现实外,《抱朴子·外篇》所涉及的问题也相当广泛。如《尚博》篇中指出:“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所患矣。”尖锐地批驳是古非今的保守风气和重闻轻见的陋习。《省烦》篇中亦主张治理国家不必拘于古制:“夫三王不相沿乐,五帝不相袭礼,而其移风易俗安上治民一也,或革或因。”

片段精读

抱朴子曰: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矣,合之用古秤黄金一斤,并用玄明龙膏、太乙旬首中石、冰石、紫游女、玄水液、金化石、丹砂,封之成水,其经云,金液入口,则其身皆金色。老子受之於元君,元君曰,此道至重,百世一出,藏之石室,合之,皆斋戒百日,不得与俗人相往来,於名山之侧,东流水上,别立精舍,百日成,服一两便仙。若未欲去世,且作地水仙之士者,但斋戒百日矣。若求昇天,皆先断穀一年,乃服之也。若服半两,则长生不死,万害百毒,不能伤之,可以畜妻子,居官秩,任意所欲,无所禁也。若复欲昇天者,乃可斋戒,更服一两,便飞仙矣。

以金液为威喜巨胜之法,取金液及水银一味合煮之,三十日,出,以黄土瓯盛,以六一泥封,置猛火炊之,六十时,皆化为丹,服如小豆大便仙,以此丹一刀圭粉,水银一斤,即成银。又取此丹一斤置火上扇之,化为赤金而流,名曰丹金。以涂刀剑,辟兵万里。以此丹金为盘碗,饮食其中,令人长生。以承日月得液,如方诸之得水也,饮之不死。以金液和黄土,内六一泥瓯中,猛火炊之,尽成黄金,中用也,复以火炊之,皆化为丹,服之如小豆、可以入名山大川为地仙。以此丹一刀圭粉水银立成银,以银一两和铅一斤,皆成银。金液经云,投金人八两於东流水中,饮血为誓,乃告口诀,不如本法,盗其方而作之,终不成也。凡人有至信者,可以药与之,不可轻传其书,必两受其殃,天神鉴人甚近,人不知耳。

中华书局,1985年版

妙语撷萃

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延伸阅读

链接一:炼丹术

炼丹炉

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方术,这种方术在我国起源很早,据《汉书·刘向传》载,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在他的《枕中鸿宝秘苑书》中说,战国时邹衍(约前305-前240)有“重追延命方”,看来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丹方之祖。可见我国炼丹术在先秦时期的确已经开始萌芽。到西汉时期,武帝刘彻(前156-前87)以更大的规模求仙求药,并在宫中设立丹灶,亲自从事炼丹。从此以后,炼丹之风就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开始盛行,并且经久不衰,一直发展到宋元以后。

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葛洪在吸收道教思想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炼丹成仙的内容。

链接二:

抱朴子就是葛洪,是晋代的名医,以炼丹术著称于世,特别是在养生术方面成就最高,他在后来人眼里几乎就是养生术的代名词。

总的来说,抱朴子的养生之术就是静心养气,以宽容豁达的心态来面对人世万物,这样,自然也就能长生了。

链接三:

《抱朴子》是一部中国古代著作,后来被作为道教经典,是晋代(265-420年)的道教大师葛洪所作。《抱朴子》是由《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两部书组合而成的。《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