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泵和各种装置本来都是以炼焦工业中的焦炉煤气和氨为原料生产硫酸铵所使用的通用设备,难道合成氨会另有别的性质不成?当然不是。因此,问题的出现可能另有原因,这也许正是需要探索之处。
全厂人员——工厂的领导、各部门的负责人、安装工、电工、技师、实验员和研究人员统统动员起来了。必须在最短的期限内找到一条出路,摆脱眼前这种极其危险且又复杂的处境。
经过研究大军的努力奋战,困难很快就被一一克服,工厂又恢复了正常生产。传送带不停地运送着合成的硫酸铵,满载产品的列车把宝贵的肥料运到德国的各个角落。
合成氨顺利投产之后,还有几十个新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全部的生产和研究工作都是在合成氨厂厂长卡尔·波施的领导下完成的。社会向工厂提出了生产各类化肥新品种的要求。哈伯教授在寄给波施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写道:“您不妨花些力量研究一下其他肥料的生产问题,例如把氨转化为硝酸。农业方面的许多专家都认为,硝石(即硝酸钾)的应用范围最广,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硫酸铵的施用则是有一定范围的。”
于是,如何组织和安排好硝酸的生产(将氨转化为硝酸)便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了。要把氨氧化成氮的氧化物,就必须选择比较便宜的催化剂才成。
奥斯特瓦尔德曾提出过用铂作催化剂,但由于价格太贵,对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究竟产生哪些影响,也应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此,有人提出应当建立农业试验站,同时,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个联络局,负责向各公司提出各种不同的作物应当如何施肥和何时施肥的建议。
在路易港和施帕尔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温室和暖房,叫做里姆布海尔公爵养花房。这里,在汉斯·弗莱斯博士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农业化学方面的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来证明合成化肥的种种优点。
波施常常和全家人一起到温室花房一带来度星期天假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玩上几个小时。他们全家在试验站的开阔的场地上悠闲地漫步,场地四周是花坛,而花坛四周便是田野和菜畦,那里种植着马铃薯、黑麦和烟草。
波施给儿子讲解,为什么有些作物已经变黄,渐近成熟,而另一些作物则长势正旺,油绿喜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需要大量的炸药,于是把波施召到军事作战部来,命令他在几个月之内组织好硝酸的生产。为此,或者把设在路易港附近的奥巴乌厂的生产加以扩大,或者另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新厂。
新工厂开始动工兴建了。
工厂的地址设在距梅尔斯堡不远的一个叫罗纳的小镇旁边。根据计划,工厂的生产用水是取自水深而流量大的萨尔河。因为几个褐煤的开采点就在附近,同时,罗纳镇又恰巧坐落在法兰克福—莱比锡—柏林的铁路线上,交通方便,因此德国军队希望一年之内在这里建起一座巨型工厂。1917年2月1日工厂终于正式开工投产。
一场殊死的竞赛开始了。
一无原料、二无人才,不时有饥寒交迫的工人们暴尸于森林之中,或者毙命于水泥平台之上。战时的法律是极端严厉的。林立在罗纳镇附近的高大烟囱于1917年4月底又开始冒出了滚滚的黑烟。
在德国宣告投降和战争结束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社会的彻底崩溃,德国的经济完全垮了。被饥饿和痛苦折磨到极点的德国人民需要的是粮食,也就是说,需要合成化肥——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钠。因此,肥料的生产成为一项重大的任务,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和重要。
工厂开始生产了。空气压缩机吞咽了大量的空气,并把它变成浅蓝色的液体。再从压缩空气里把氮气分离出来,之后,再把氮气加高压进行压缩。
氮气在高压下才能和氢化合而生成氨。
晚上,波施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海德堡他自己的庄园里,坐在凉台上休息。正值1921年的夏季,在这炎热而干旱的日子里,习习凉爽的晚风特别使人感到惬意。
此时此刻,卡尔·波施的心里十分满意。仓库里堆满了生产出来的化肥,预计来年春天对化肥的需求量还有所增加,因此,工厂的包装工作一直紧张地进行着。库里的硝石由于天气热,再加上长期存放,压得非常瓷实,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工人们只好用丁字镐把它们敲碎。
有一天,不知道是谁提出用爆破的办法把这些结块的硝酸铵弄碎。从前倒是也这样做过,但是就没有预料到会出危险。虽然在仓库里硝酸铵和硫酸铵是混合起来存放的,但是这丝毫也不会使硝酸铵丧失其易爆的性质。
那是1921年9月21日的清晨。
天气阴冷,烟雾弥漫。波施正在家里吃早饭。突然间一阵可怕的轰隆声震得大地发抖。当窗上玻璃还在颤动不已的时候,立即又传来了第二次爆炸巨响,而且比前一次更厉害,持续的时间更长,因而也更吓人。
波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奔向电话机,可是工厂里没有人接,电话线已经断了,肯定出了大事。
当他飞奔到路易港的时候,只见在原来是仓库的地方有两口巨大的喷火口。眼前是支离破碎的输送管道、被炸毁的吸引塔、冷却塔和厂房大楼以及500多具尸体。小镇上的居民住房有一半都变成了瓦砾。7500多人无家可归,而再过两个多月严寒即将来临。
波施总算勉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地板上散堆着碎砖头,而他的写字台上则全是玻璃碎片。卡尔身子一沉,坐到了椅子上,双手紧紧地把头抱住,心里想:
“我怎么能够纵容自己这样做呢?我怎么就没有想到有危险呢?”
他又重新过起这样的生活:白天是高度紧张的工作和超乎常人的繁重负担,夜晚则又是通宵达旦地奋力苦干。工厂的厂房终于重建起来了,而且比过去更坚固,规模也更加宏大。一个新兴的、现代化的工业区在奥巴乌发展起来了。
1921年9月的那个早晨所发生的那场悲剧已经渐渐地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卡尔·波施在发展德国化学工业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应有的承认。推选波施担任名誉教授的高等学府有:卡尔斯鲁厄和达姆施塔特的工业学院,柏林的高等农业学校。许多大学和科学协会授予他荣誉奖章和证章,而德国冶金学会曾奖给这位学者一枚“卡尔·律克”奖章,以表彰他在炼钢方面的功绩。
波施先后在工厂实验室和几家炼钢厂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工作,研制了若干新品种的钢材。卡尔·波施在这方面的贡献同样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高压工业设备的发展与改进不仅可以为合成氨方法的研制服务,而且在波施的领导下,在工厂里还对其他的高压催化合成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如甲醇的制备和苯的合成。从此化学工业进入了高压的时代。卡尔·波施得到了世界上最高的荣誉——荣获1931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和波施同时荣获这项奖金的还有弗里德利希·伯吉斯博士。伯吉斯曾经利用煤炭在高压下加氢的办法来合成苯。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成员巴麦尔教授在授奖仪式上的致词中强调指出,波施和伯吉斯这两位获奖人的成就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他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当时已经形成的工业康采恩“IG法本工业托拉斯”想方设法地试图把卡尔·波施这样业务水平的高级专家吸引到自己的机构中工作。早在1925年波施就已经担任了这个康采恩的一个领导职务,10年后他成为这个机构的经理联席会议主席。
后来,波施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与过去一样,精力非常充沛。但是,当这位学者产生一种灾祸即将临头的预感时,他那股火一般的热情开始逐渐冷漠下来。他开始为再度兴起的法西斯军国势力担忧。身体也一天天衰弱下去。
1940年4月26日,波施离开人世。他没能目睹德国法西斯给人类造成的第二次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