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在后方牵制西夏军队,有力地配合了种谔在前方作战。种谔率军连连告捷,先后攻克石州(今陕西横山北)、夏州(今陕西横山西)、银州(今陕西榆林南)随后进兵到了盐州(今宁夏盐池西北)。这时,由于孤军深入,给养已经供应不足了,加上天气寒冷、大雨封路,军兵饥寒交迫无力再战,种谔只得下令撤兵。这时,军中的一个将领名叫刘归仁,他不听撤兵布置而率己部抢先南逃,引起军心大乱,最后全军溃散。为了严肃军纪,等刘归仁赶回,沈括质问他原因,他说取粮,这无疑是抵赖。沈括当即拍案责问:“即是回来取粮,为何没有军符?”刘归仁无言以对,只喊饶命。“贪生怕死,为大将者当马革裹尸,如你这般饶你何用,给我推出斩首!”说完,沈括掷下令箭。对于溃散回归的士兵,则不加处罚。事后,宋神宗派人到军中查问处斩刘归仁和士兵溃逃之事,沈括具实报告,并解释了为什么不能按军法处分溃卒的原因,他说:“士兵离开家人远在几千里之外,当走入九死一生的境地后,偏偏将领失策,而且无衣无食,这时又有长官带头逃跑,所以才跟着逃命,这是人之常情,当然应该原谅他们。”
最后,五路宋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各军不能互相协调,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进攻西夏没能取得大的战果,各军陆续回撤。
西夏经过修整后,重新组织兵力,准备反攻。他们把兵力集结在金汤堡(今陕西志丹西北),作为南进的前哨。为了解除敌人的威胁,沈括决定夺取金汤。他采用声东击西的作战方针,派大将曲珍领兵2万,故意“泄露”
出要进攻西夏的葭芦寨。西夏果然中计,把兵力调向葭芦寨方向以图拦截宋军。曲珍率军突然折行,直指敌人守备空虚的金汤寨,金汤守将措手不及,慌忙迎战,被杀得大败,宋军随后占领了金汤寨。
金汤寨得胜后,沈括决意扩大战果,“真正”夺取葭芦寨。这次他用了“暗渡陈仓”之计,他派曲珍带兵虚张声势,佯装正面进攻;另派李议率精兵采取迂围包抄战术,连夜渡河从侧面袭击敌寨。寨中夏军还在睡梦中,被四面喊杀声惊醒,随即溃散;负责正面防守的部队急忙来救援,与宋军混战。
这时曲珍从正面合力进攻,很快击溃了敌军,占领了葭芦寨。
鄜延路宋军在沈括的指挥下,连战连捷,多次夺寨斩将,收复了大片土地,在已占领的地方筑垒派兵,并招募流亡的农民耕种荒芜已久的田地,增强了西北的边防力量。因此,沈括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为了朝廷以后能顺利出兵,知己知彼,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根据自己的实际侦察和对双方作战形势的估计,编写成《边略》一文,记述了西夏边界上的防卫部署情况及地形,并且分析了未来的边地形势,上呈宋神宗作为决策参考。在绘制《边略》中的地图时,沈括作了大量地理地貌考察,并研究了宋夏之间以往的战争,发现西夏之所以能常常进犯而且进退自如,在于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而宋军则处在一种防卫不利的局面,能否改变这一局面是能否解决边患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他发现,夏州西南的乌延地势险要,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下瞰平原、背倚山界,是要冲之地,所以他和种谔联名写了一道请筑乌延城的奏章。因为事关重大,种谔为此特地进京向宋神宗当面陈述他们的看法,建议先筑银州城、再筑乌延城、然后修筑夏州城,这样在整个边界地区就形成鼎足之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宋神宗看了奏章,又听了种谔的陈述,认为很有道理,于是派大臣徐禧和李舜举前往鄜延审议。徐禧为人向来自大,这回奉圣旨赴边更是目中无人,为了把功劳揽在自己的身上,他抢在种谔之前赶到了鄜延,并匆匆成立了一个计议边事所,主管修筑城堡之事。经过了一番浮光掠影般的观察,徐禧否定了沈括、种谔关于建立银州—乌延城—夏州的防卫措施,主张修筑城防于永乐。然而实际上,永乐地方在米脂寨西150里,距银州城25里,北倚高山,南临无定河,三面都是悬崖峭壁,虽然地势险要,但属于绝境,战时易被围困,败则无路可退,无论战守两个方面都没有大的军事价值。
沈括不同意这种方案,无奈徐禧处处摆着“钦差大臣”的架子,揽大权于一身,根本不听沈括的意见。3个月后,沈括只得附和了徐禧的主张,徐禧上奏神宗,说“已经和沈括商定了,先筑永乐城。”同意筑永乐城,是沈括的一个严重错误,后来永乐惨败的祸根,就是在这时埋下的。
种谔从京师回到鄜延,听说不在乌延筑城而改筑永乐城,立即向徐禧提出异议,说到:“如果在永乐筑城,战则必败。”徐禧本来就对种谔的刚正不阿不满,见到他又来阻止自己“立功”,就威胁道:“你敢对钦差胡言乱语,说不吉利的话,就不怕死吗?”“如果兵败,我自当以死报国;反对你的主张,也不过一死,死又有何惧!”徐禧威胁不成,也就没有办法,于是向宋神宗上奏,说种谔自作主张,不听调遣。宋神宗听信了他的一面之词,就下诏令种谔留守延州;徐禧、李舜举主持修筑永乐城;沈括将经略府移至边界,负责接济军用。
永乐城自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动土,至九月六日正式筑成。徐禧洋洋得意,准备邀功请赏。不料刚过了四天,西夏就以30万兵力围攻永乐城,以图拔掉这根钉子。由于事先没能料到敌人会出兵这么多,故宋军没有做好充分地准备;沈括带兵试图解围,也没能成功;种谔则在延州带领四千军兵,抵抗着另一路敌兵的进攻。前面我们说过,永乐城地势险要,但城内没有水源,全靠无定河提供。西夏军在攻城未果的情况下,夺取了无定河水寨,切断了宋军的水源,士兵干渴难忍,甚至绞马粪以求能挤出一丁点水来润喉。
9月20日夜间,天降大雨,守城将士急忙承接甘霖,不料西夏军也乘此时加紧攻城。这时,宋军已经过了12天的血战苦守,战斗力大大减弱,到了半夜永乐城失陷了。
后来据宋朝官方公布,这一仗官兵阵亡达12000多人,丧失军马1万匹,军用物资损失无数。徐禧、李舜举也在乱军中被杀。宋神宗闻此消息,心中悲伤以至流泪,几天不进饮食。永乐之败的原因,主要是钦差徐禧主观自大,争功心切;而永乐城又是孤寨前伸,水源缺乏,离给养基地也相当远,这两个因素是永乐惨败的主要原因。但是,沈括作为鄜延路的“帅司”,从定议筑城到城陷兵败,他都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况且徐禧已死,故永乐之败的第十天,宋神宗就下诏贬谪沈括,让沈括到均州(今湖北十堰东)任团练副使。
这样,沈括挥泪告别了曾一起浴血奋战、荣辱与共的鄜延路将士;离开了那些凝聚了他很多血汗的边寨;怀着怅惘的心情踏上了南下的漫漫长路。
《梦溪笔谈》——科学史上的巨著
团练副使不过是个虚衔空名,从此以后,沈括挂的也都是虚衔,仅能得到少许俸禄聊以度日。因此宋神宗贬谪沈括的诏书,实质上是宣告了沈括政治生涯的完结,这对沈括来说是一“祸”,但正由于有了此祸,才使得他有精力抛开繁杂的政务,深入到科研中去,并能留下不朽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对我国的文化史来说,是一大“福”。
沈括被贬谪后,名义上是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却被软禁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失去了人身自由。他借住在一个寺庙内,举目无亲、孤独寂寞,朝夕只能与纸笔为伴。直到三年后的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后,新即位的宋哲宋大赦天下,沈括才得以离开谪居地随州,来到了离家乡很近的秀州(今浙江嘉兴)。这里的乡土亲情使得沈括从深深的孤寂和苦闷之中解脱出来,专心投入到一项既利国、又利民的工作之中,这就是编制一套《天下州县图》。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三司使任上时,就奉旨编绘一部新的全国地图,但繁冗的政务使他无法全力以赴进行这项工作,因此一直没能完成,不过沈括一直没有放弃这项工作,即使在被谪随州的日子里,他也随身带着以往收集的图稿,不时加以研究。这时,他可以集中精力来实现自己的夙愿了。经过广征博引,参考大量的资料,又用了两年时间,他终于绘成《天下州县图》。
这套地图包括大图一幅、京城图一幅、诸路图十八幅,包括了当时北宋所管辖的全部地区。在制图技术上,沈括所采用的方法是很科学的。他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制图六体”,即六项制图原则:分率(比例尺)、准望(地理位置)、道里(实际距离)、高下(地势高低)、方斜(地形状况)、迂直(道路曲直),并有一定的发展。比如:在他之前,地图绘制都是用八个方向来定位,而沈括则采取了二十四个方向。这样就使地图的精确度大大提高,提高了古代制图学的水平。
沈括编绘完成《天下州县图》后,在元祐三年(1088年),将地图献给朝廷,得到了嘉奖,宋哲宗解除了以前对他的人身限制,允许他可以自己选择居住地点。沈括便从秀州迁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此时沈括已经五十八岁了。
梦溪园坐落在润州的东郊,它是一处风景秀丽的田园。园内翠竹成林、郁郁葱葱;梦溪泉水,碧绿澄澈,叮叮咚咚向前奔去。沈括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在书房中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在这里,沈括将自己的一生见闻,科学研究所得汇集成一部著名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此外,他的《长兴集》、《良方》、《忘怀录》等几十部著作也是在此完成的,可惜的是大多已经佚亡。
《梦溪笔谈》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著作。它是沈括毕生科学研究的结晶,它有着广博的内容、独到的见解,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沈括的经世之才和博学多识。《梦溪笔谈》共30卷,其中包括《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官政、人事、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诈、杂志、药议共十七目,六百零九条。书中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梦溪笔谈》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资料,包括天文、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等各方面内容。
在天文学方面,其中有一条关于常州陨石的记载,内容是这样的: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常州日落的时候,忽然从天空中传来一阵雷鸣之声,一颗几乎和天空中月亮大小相似的星星,在天空的东南出现了。
很快,人们听见“轰”的一声,这颗星坠落了,地点是宜兴县一个姓许人家的花园中,远近的人都看见这里亮光照天,并着了火,把许家园子的篱笆都烧坏了。等到火焰熄灭后,发现地面有个杯子大小的洞,入地很深,往下望时,发现星就在里面,火光荧荧,许久才逐渐暗淡,但还热得不可接近。又过了很长时间,等星不热了才把地洞掘开,在深3尺多的地方,发现一块圆石,大小和拳头差不多,一头略微尖锐,颜色黝黑似铁,重量也如铁一般。”
一条不长的记录,把陨石坠落时间、地点、过程和陨石的形状、比重作了完整而科学的描述,这在世界天文史上也是罕见的优秀纪录。
在气象学方面,《梦溪笔谈》中的一条,记载了海市蜃楼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文中记述到:
“登州(今山东烟台)海中,在天空中不时出现如同宫殿、城墙、人物、车马、市集等景观的云气,十分清楚,当地人称之为‘海市’。有的人说这是海中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我认为这不是‘海市’形成的原因。欧阳修当年路过山东高唐县的时候,也发现过类似的现象,并详细地记载下来,他也看见了人物、车马等景观,与我所见的大致相同。”
现代研究证明,海市蜃楼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发生了显著的折射现象,从而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而形成各种奇异景象,它常发生在海上和沙漠地区。对于海市蜃楼这种复杂的大气光学现象,沈括当时虽然还无法加以科学的说明,但他不相信这是由蛟龙吐气所成的无稽之谈,这种态度是积极的。
在地质学方面,书中对于海陆变迁、流水侵蚀、地震等现象均有记述,有一篇关于古生物化石的条文对现在的科研也有启发:
“最近延州(今陕西延安地区)永宁关有一段河堤塌陷,深达几十尺,在下面发现了一片竹笋林,共有几百根,它们根茎相连,此时已经成为化石了。这时正好有皇宫内物人员路过,发现这种奇特的东西,就取走了一些准备献给皇帝。我感到很奇怪,延州这个地方一向不出产竹笋,而此物被深埋在地下,也不知到底是何物。难道是在上古时代,此地气候温暖潮湿而且地势低下,条件适宜于竹子的生长?在南方婺(wù)州金华山有松树、桃核、芦根、鱼、蟹等物的化石,但是当地原产这些东西,所以发现它们的化石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竹笋在这样深的地中是不可能生存的,当地也不出产此物,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沈括通过对延州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当时地处高寒,不宜生竹的延州可能在上古进代,地势低平、气候温湿而适宜竹的生长的见解,虽然沈括所说的化石并非竹笋化石,而是新芦木化石。但他的这种根据化石来研究古代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方法,至今仍为科学工作者所广泛运用。
在物理学方面,《梦溪笔谈》也保留了声、光、乐理等许多分支学科的资料,比如有一条记载了一次特殊的雷电现象:
“内侍(官名)李舜举家曾遭到过暴雷的袭击。当时雷劈到了西屋,有一火球出现在窗内,跃入屋中,在场的人都认为屋子就要被焚毁,赶快都逃了出去。等雷声停止后,人们发现屋子好好的,但墙壁和窗户纸都变成了黑色。屋中有一个木柜是存放各种器具的,其中有带银饰品的漆器,银都化成溶液流到了地上,而漆器却连一点焦灼的痕迹也没有。还有一把宝刀,用精钢制成,极为坚硬,然而在刀鞘中化成了钢水,刀鞘却完好无损。人们常说要着火必定先烧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属。但这次却相反:金属器物都被烧化,草木却毫不受损,这真是一件怪事啊!佛书上说‘龙火遇上水会烧得更旺,人间的火遭遇水就会熄灭’,这句话真是有理。人们能够明白许多事,但有的事要用一般的看问题的方法去推测它,是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